顶板控制第五章课件.ppt
《顶板控制第五章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顶板控制第五章课件.ppt(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第一节概 述第二节综采面面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第三节单体液压支柱工作面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第一节概 述,管好顶板、最大限度地消除冒顶事故,必须尽可能合理顶板控制设计;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支护质量监测:支护参数是否符合合理顶板控制设计的要求。顶板动态监测:保证顶板处于良好状态,保证采场正常而安全的生产。科学管理顶板:“合理顶板控制设计和“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第二节 综采面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1支柱初撑力:控顶设计中确定的初撑力即为该指标的指标值。2工作阻力:工作阻力可用来判断支架失效。若工作阻力比初撑力低,说明失效。若失效率达20%以上,该套
2、支架就不能保证工作面的安全了,1.监测支护质量的指标及指标值,3支架与工作面运输机的夹角:应是90度,允许偏差5度。4支架横向歪斜角:应垂直与顶底板,其横向歪斜不超过5度。5支架端面距:不宜超过340mm。6支架俯仰角:最大值不超过7度。7相邻支架顶梁错距:最大为顶梁侧护板高度的2/3。8支架间距:一般为1.5m,其偏差不超过 100mm。,1端面冒高:冒高不超过300mm为指标值。2顶板断层:描述走向、落差、正逆、是否平行工作面,帮助控制顶板。,2.监测顶板动态的指标及指标值,监测时间、监测人员、工作面推进度等。,3.其他监测内容,4.监测的具体做法,测线布置。数据量测。日常监报。,自工作面
3、上口往下第三架开始,自上而下沿工作面每5或7或9架设置一条观测线。在上下平巷,自切眼开始每10m设置一个基点,按顺序编号,以便量测工作面推进距。,(1测线布置,移架后立即量测立柱、千斤顶的初撑压力、支架高度、支架与输送机的夹角、支架横向歪斜角、端面距、支架顶梁仰俯角、顶梁错距及支架间距。卸载前量测立柱、千斤顶的工作压力、以及支架高度。,(2数据量测与记录,记录表,基础数据表阻力曲线图不安全因素平面图。,3.日常监报,基础数据表。,阻力曲线图,不安全因素平面图,5.落实整改工作,及时将监测数据送到地面。及时处理数据,打印“一表两图”,送到领导、调度和区队。领导与科室及时制定出整改措施。并通知调度
4、和区队区队将“一表两图画在牌板上,连同整改措施,在班前会上向下井工人说明并布置任务。区队领导及工人到现场落实整改措施。调度监督整改落实动态,地面监测主机,联网,显示器,通信模板,井 下 中 心 站,工作面支架与围岩监测系统,回采巷道顶板离层及围岩变形监测系统,地面监测主机,联 网,显示器,通信模板,人 工 取 数,工作面支架与围岩监测系统,回采巷道顶板离层及围岩变形监测系统,第三节 单体液压支柱工作面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支柱初撑力:控顶设计中确定的初撑力即为该指标的指标值。支护系统刚度kN/mm):重要指标,但很难确定。一般在初撑力大于50kN时,钻底量不超过100mm为指标值。支柱刚度k
5、N/mm):指单体支柱活柱缩量的支柱工作阻力增量。可监测支柱本身质量、是否漏液、是否失效等。目前按正负,作为有效与失效的判断依据。,1.监测支护质量的指标及指标值,对收作阶段的支柱工作阻力棵棵监测。区队领导及工人到现场落实整改措施。在上下平巷,自切眼开始每10m设置一个基点,按顺序编号,以便量测工作面推进距。对收作阶段的支柱工作阻力棵棵监测。自工作面上口往下第三架开始,自上而下沿工作面每5或7或9架设置一条观测线。第二节综采面面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顶板动态监测:保证顶板处于良好状态,保证采场正常而安全的生产。2钻底量,只对末前排在平时和来压期间各统计观测一次。8支架间距:一般为1.5m,其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顶板 控制 第五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17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