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系词解.doc
《周易系词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易系词解.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繫辭傳的易學進路之形上思想教材名稱:易傳哲學學習目標:繫辭傳中所發表的儒學本體論為何?繫辭傳中如何說明變的哲理意義? 繫辭傳中如何說明乾坤的哲理意義? 繫辭傳中對聖人作了哪些討論? 繫辭傳中對解讀周易經部的各種體例發表了怎樣的觀點?(包括:如何 讀彖辭?如何讀爻辭?如何判斷爻位之吉凶?) 如何從作易者的心靈以推演易道的本體論觀點? 易傳之作,原是原始儒家註易之作品,由於易經一書本是在周文化系統下的卜筮之書,體現了周朝主流文化的心靈,而周文化正是儒家學者據以建立理論典範的現實依據,因此儒學家便直接在周易一書中,一方面尋繹出儒家學者對天地萬物的基本觀點,另方面以儒學世界觀的基本義理,作為解易之理論
2、基準,所以對於易傳做為一部哲學作品的意義,乃在於它背後的世界觀。於是,我們實際上是從作易傳者在解釋易經理論時,其背後所依據的儒家哲學心靈,來抽繹出易傳中所隱藏的哲學命題,而成為儒家本位的易傳哲學。因此本文中有第一序地說,也有第二序地說,前者為儒學家註易的口吻,後者為我們討論此一註法的觀點。由於易傳之作有如上之現象,所以在易傳之作中凡出現易字的情況,通常可以被多方面地解讀,有指的是易經之書,有指易書之寫作原理,有指作易者之心靈,有指研易用易者之效能,有指作為哲學原理的本體論之原理。傳統思想的表達系統本就是混融諸多主題為一的表述方式,也同時就在此一特質中表顯出中國哲學從人生哲學起家的型態,也就在此
3、一型態中,有助於我們從現代哲學心靈的眼光,去尋繹出中國哲學的根本理論脈絡,這也是方東美先生不斷申明的,中國哲學是價值中心的哲學體系之意。因此我們在解讀易傳作品時,也將以此為方法,即將不斷地轉換於形上原理、與社會哲學、和一般註經之作,的解讀態度中。易傳之書,討論了許多主題,其中最重要的部份,當然是對易經的註解,這便是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等五傳之所為者,由於易經之書是直接在天地自然人事現象中攫取材料而發言者,故而解經之五傳也得以因題材之處理,而討論了同樣的主題,因而我們可以從該五傳中直接找出儒學家對天地對人事的諸多看法,而勾勒出有體系的易傳形上學觀點與易傳社會哲學觀點。此外,易傳對於易經經部的全書
4、義理之討論,則分見於其餘五傳,各傳重點不同。(參見教材參之三課程名稱:中國哲學的流派與分期:四、易學傳統。)其中尤以繫辭傳所處理的問題最為廣泛,包括:易經之體例、重要範疇概念之意義、占筮的法則、判斷占筮結果的原理、聖人作易的原則、君子學易的用處、等等,由於繫辭傳作者已經隱然將易經之書視為彌綸天下之道的作品,所以談易即談天道,討論周易之書及周易原理的觀點,都可以被解讀為作者對天道理論的哲學觀點。同樣地,易這個詞彙,也從作為一個書名的身分,而轉化為作為一個原理的身分,(曰:生生之謂易)。於是繫辭傳就流轉在易書之原理與易學之原理的義理探討中,而我們對繫辭傳的解讀,也因而必須兼顧這兩方面的道理。而其中
5、的哲學義涵,則以由人事觀而轉出的天道本體之觀點為主要面向。至於說卦傳對於易經的解說,則多偏重於自然哲學的問題,因此我們從說卦傳中可以探知的哲學預設觀點,則多為宇宙論方面的知識。雜卦傳將各卦兩兩對比,雜卦傳似乎發覺到易經一書的編者,有依卦象關係而為排卦順序的作法,此一關係為非綜即錯者,於是雜卦傳就針對此一綜錯現象,對六十四卦進行兩兩為之的易理探討,而經雜卦傳的討論之後,又似乎顯示出易經一書的編者早已以對立互比的原則來進行易書的建構工作,而雜卦傳就全力發表此一原理的全面運用觀點。因而我們對此傳的哲學義理之探討亦應以此為主。明末王船山的易學理論中,對錯綜之道,發表了乾坤並建的易學本體論觀點,即其一例
6、。我們以為,易經本文之卦序以錯綜方式排列是一事實,而雜卦傳為之強調兩兩對比的範疇義涵,亦為恰當之發揮,至於從中再建立任何的更高層次之理論,則已為後學之事,未必為雜卦傳作者之心靈所能完備者,發揮之則可,而由之欲明確地統合十翼之所有義理於一爐的心態,恐不合歷史事實,故因而亦為不易完成之目標,捨之可也。即我們以為應捨棄在易傳十篇中找出統合的周易哲學之想法,因為易傳十篇本就非一人一時之作。然而,此一統合十翼之心態卻又為千百年來之解易、註易、甚或由易學起家,而成一家之言的易學哲學家們,的共同努力目標。對於此一現象,我們以為,反而可以合法地在後人之易學理論中,以其自身個人之體係,作為探討的基準,以深究其個
7、人之易學觀。換言之,我們以為,作為理論對象的探討,應以作者為基準,同一作者都有可能有觀點的變化,更何況是不同的作者,尤其是如易學這種體系龐大的理論系統,更應注意其論述基點的一致性,因此對於作者不一的易傳十篇,必須先認為並不一定能從十篇之中,找到統貫一致的推理邏輯,而應是分別地探討。至於後代易學家,則盡可容忍其有此一心態,反正我們要處理的是他個人的易學觀,這也顯示了我們並不把易學史當作是一套易學理論的不斷註解而已,而是當作假易之名而進行的不斷的觀念創造之體系。雜卦傳將六十四卦的卦與卦間作兩兩關係的原理討論,序卦傳則將六十四卦從頭至尾作一貫穿式的原理討論,它也是自以為是地預設了易經編者有一直線發展
8、的觀點在製作卦序,於是也作出了主要包括自然事項與人事事件的發展原理。我們對序卦傳的義理探討,則應為著重此些發展原理的背後本體論原理之探討。對於易傳哲學之研究,本文將著重於繫辭傳之義理的解讀,期將繫辭傳幽隱深微之古文,以合於理論推述的方式將之重新說出,並試將若干藏於繫辭傳中所發揮的哲學義涵予以揭露。此外,研讀之前,先說明下列諸事:請先了解周易經部之體例。請自行將彖象文言等五傳之義理與周易經部一齊了解。雜卦傳中的對立互比之各卦之說請自行解讀。繫辭傳中言大衍之數及天地之數之文將於易學史之討論中再予說明。說卦傳中之重要義理亦將於易學史之發展中再予討論。參考書目:傅隸僕?商務劉思白周易話解天龍朱伯崑易學
9、哲學史藍燈以下釋繫辭傳文義,方法上將以理論推演關係為主,注意觀念的發生發展,與易經易傳及易學理論三個層次的區別。繫辭上傳第一章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易經理論的建立,是從存在界的現象中得來的觀點,我們所說的乾坤的概念,是從天地的尊與卑的結構中體會而得的,易經書中的貴踐之位的概念,是從大自然中高高低低的山河大地中領悟而得的,我們所說的剛柔的觀念,是從事務的動靜有常的現象中得知的,我們說吉說凶的觀念,是看到各種事務聚之則壯、散之則弱的現象上顯現出來的道理,而天地自身又不斷地展現著各種形形象象的變化,於是知道了變化的重
10、要。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我們就是從人類生存的周遭環境中的諸種情狀而得出我們的各種觀念,再經我們整理之後,找出一些綱領性的原則,從而再重構這個天地間的所有變化之情狀,於是我們提出剛柔相摩、八卦相盪的說法,來述說著這天地間的一切情狀,雷霆風雨日月寒暑男女之事就這麼來了。而這其中最根本的道理是在乾坤這一對概念上的,我們說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是以乾的觀念表述一切事務的發生起始的情狀,及以坤的觀念表述一切事務的落實完成的情狀。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
11、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乾是一個簡易剛強的原理,易於理解,也因而使得人們得從其中獲得一種真實的感受,而能長久地執持著它,而顯現為賢者的內在德行,坤,則是一個簡易柔順的能力,能為人們所循從,從之則能落實,並且也因而產生廣泛的影響力,而表現為賢者的人間事業。周易乾坤這一對易簡的核心觀念,如果能切實地把握,則可由中掌握住天下之理,而使得我們做為一個在天地之間的存有者,能夠有明確的生存定位感。第二章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周易是研擬天下事務之情狀的著作,而以八卦及六十四卦的表述系統來範圍一切變化之綱目。而這些變化情狀的綱目之提出,是要讓人存有者得以在天
12、地之間有其正確的存在定位,能在身處環境中的進退之道有所掌握,從而常保太平,為使人們的進退之際有所依循,周易之書又以卦爻辭的表述系統對存處之道的吉凶情狀予以闡明,以利所依。而存處之道是基於周遭境況的轉變才得的道理,而境況的轉變是天地之道的根本原理,這也是易之為書所要闡明的核心觀點,變化是天地間的必然常理,此常理要以智慧把握,所以周易之書又以剛柔概念的彼此相推之發展演變,來說明這天地間的變化道理。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周易以卦以象以辭以剛柔等觀念在整體地討論著天下事務的情狀,且以綱領性原理來範圍它。對於人世間的失得現象,以吉凶觀念說
13、之,表示得者吉,失者凶,知吉凶者,對失得之間則能掌握先機;對於憂虞現象,以悔吝說之,表示存在處境感的常有暗昧之狀,則或悔或吝的態度採取,或能有修正之機;而君子身處天地之間,欲行其道時又需由世局之清濁來判斷策略,局之為局,就是變化輪轉的結果,所以周易又以變化的觀念來說明君子進退之道的原理。勢有強弱,理有正反,日有晝夜,對於這些對立的現象,周易又以剛柔的概念來說之。這許多的周易觀念都是最終要來說明整體天地萬物的情狀的原理性觀念的,所以又以上下週流的六爻變化的法則,來討論天地人三極間的所有情狀。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無
14、不利。周易已展現了這許多的理論面貌,可以說是一部人生問題的指導性典籍,所以儒家的君子,便應將周易視為處事的經典,對於此書的使用,應該以易書中所言之所有道理,為平日立身之準則;甚而以卦爻辭之文義內容之研究,為一般閒居時之活動:所以君子退則時時以易理所顯之卦爻之象與辭之研究為主,進則注意易理所說之變化進退之道以為行誼把握的原理,甚而進行占筮活動以確定所變之方向。能如此,則立身與處事皆守在與天道常同的境況中,故而只有所謂的吉事,而無凶事之理。當然,君子所謂的吉凶與小人所謂的吉凶是不同的。第三章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也。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
15、小大者存乎卦辨吉凶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大小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本章討論周易之體例,對諸重要範疇之意義及使用進行說明。彖辭是對整卦卦象的道理作說明;爻辭則掌握著卦中各爻因變成象的道理,而作的各爻之說明;彖爻辭中的吉凶之語,是說明易經中對人事失得現象所下的判斷;或悔或吝的斷語,是說明人事現象中出現了小缺點;無咎的斷語,是說明在人事現象中對於缺點的能改正之後的無咎結果。當易經一書以以上這許多範疇結構說明人事現象之後,它對學易者便能有多方面的啟發,它以爻位的上下進退的情況,讓學易者知道人事中有貴賤不一的情況,於是知道對或貴或賤的不同處理原則;它以卦理的各有不同,或優或
16、劣的情況,讓學易者知道要以靈活隨機又平衡處理的方式對待自己的諸多不同處境;它在卦爻辭中明示的吉凶之斷語,要學易者認真反省,以完成君子應有的對待吉凶的處事原則;它在許多細膩的機轉臨界情況上,說明了或進或退的或悔或吝之原理,要學易者知所憂懼;它明示不該有的狀況,要學易者即時止步,使自己在還來得及的時候能夠能夠把災禍避免掉。也就是說周易一書中的所有卦爻象辭,其實都已經針對人事現象中的各種情況,實有所指地說出其好壞之處,學易者要善知所學以及善行其事。第四章易與天地準是故能彌綸天地之道。周易成為理論性的書籍,它所處理的問題本質上是一套談論天地之道的完備的形上學理論體系,包含了哲學理論的諸多面向。它於立論
17、之始,便是站在整體存在界的高度上發言的,所以,天地間的所有事務都是在他的討論範圍內之事。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它對於日夜運行的道理,是從仰觀俯察天文地理中得來的,它對於生死之事,是從在不斷地推溯源頭的方式中得來的理解,它對於鬼神的情狀,是從精氣為物游魂為變。的理論中建立知識的,是說凡所有物者,都是得著精與氣而有其存在,但是鬼神者,卻未得精氣的成形,所以只能以遊魂的形式,而在流動變化著。(或者說鬼神就是指變化的原理,但仍有其存在,是為未得精氣成形的遊魂形式之存在。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
18、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周易之作可以提供學易者諸多的人生大道,這是因為它本身就是直接處理整個天地間的事事物物之理,而所言者也正能揭露其理,所以君子以之而行時,絕對不會有任何違背正理之事;其次,周易之作,本身體現於一種道濟天下的胸懷,而且是以週遍天地萬事萬物的知識程度為其準備,故而所提示的行事之道理,必不會有錯誤;在周易所建立的行事準則中,本身就有著樂與天道相從而通曉人事命運的知能,再加上它能挾行天地之運行之正道,而不會因私心而落於偏差,故而以此處事便無所憂慮;還有,它又那麼樣地能以仁愛之胸懷來面對人間周遭的生靈,故而能有真正的大愛之出現。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而知。故神
19、無方而易無體。掌握住天地萬物日夜運行之變化的所有情狀,清楚明白無有遺漏,所以周易一書的知能是無方無體,不能限制,包容無限。第五章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本文是重要的哲學理論的文獻,是易傳作者對於通貫在周易一書中的根本原理所作的說明,因此也就是反應著易傳學者的本體論觀點,同時也是儒門後學重創理論的重要文獻根據,此處,我們寧願以較為樸素的義理說它。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表現
20、在天下人之前的行事的正道,是在不斷地變動造生的過程中開展的,陰陽是氣之大者,這是莊子的說法,一陰又一陽的作用,便顯示造化的功課在不止息地進行當中,這也正是君子行立於天地之間應有的取效之法。(一陰一陽之謂道),在行與事之中的進行,君子應以善的原義為之。(繼之者善也),而最後的落實之可能性與目的性,則應貞定在道義之門的成性存存之中,即成於以道義為內容的性的定義之中。(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像這樣的一個過程的內涵意義,仁者與智者都能各自以他的靈秀而掌握得到,然而一般的百姓雖然生存於這樣的意義內涵中,卻不能體會這一層次
21、上的道理,故而這一個本應為君子之人的日用常行之道理,便不是那麼樣地明顯了。易經的道理都是指向以仁的準則在行事中作用它,但是仁德的揭露是要在作用中呈顯,所以推動著天下萬物的作用中,是行於無事而已,而不會如聖人一般地,以人存有者的位格而攜帶著若干的憂虞心態,因為那個天地的正道是本然的情狀,周易之書是溢洩天道,學易者是效學天道,聖人的事業因此是參贊之事,所以有憂者有不憂者。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周易所處理的道理,既是形上學的,又是社會哲學的,它本是天地之道,故而是形上學地說,但它又是要給聖人君子效學之書,故而又
22、是社會哲學地說,因而,說易者,一方面是對周易一書的人事原理作理論說明,另方面則是提昇易書為一易理,而對準著天地之道來說明。易道廣大悉備,它處理的事務廣褒於天地之間,此其大業之謂;而它的處理是無止息地不斷創出的,此其日新之謂;故論易曰:盛德大業至矣哉!。這也就顯示了周易是一個以生生不已的創生的世界觀而作的作品。而對於此一世界觀則有著一整套的掌握架構,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是說周易之作者在理解形而上的哲學問題時,是以天地間的事務發生的狀況去思索的,而從中標舉出天地兩個意象,一為指導原理,一為落實原理,以乾說指導的原理,它像象一樣地先顯了,又以坤說落實的原理,它像形一樣地依循於乾的指導原理而有了落實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周易 系词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17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