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民族文化生存的人类学考察——以美国印地安人为例权威资料文化学理论论文.doc
《小民族文化生存的人类学考察——以美国印地安人为例权威资料文化学理论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民族文化生存的人类学考察——以美国印地安人为例权威资料文化学理论论文.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文档由 上传,本文为word格式。感谢您的支持!小民族文化生存的人类学考察 以美国印地安人为例 【标题注释】本文部分材料曾用于清华社会政策论坛之小民族文化保存研讨会(2002年10月)。 【作 者】黄剑波 【作者简介】黄剑波,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81 【内容提要】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小民族一直处于相对贫困、落后的状态。从某种意义来说,人类学者是弱势群体的代言人,他们不遗余力地为小民族的发展奔走呼号。文章以美国印第安人为例,对人类学等诸多学科如何为中国小民族的文化生存与社会发展作出特有的贡献展开论述。 【关 键 词】小民族/文化生存/社会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2.4
2、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4X(2003)03-0029-010 所谓文化生存(Cultural Survival),是指一个小民族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保持其民族的干预下,维护自己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认同,保持作为一个文化的独立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它与文化保护(Cultural Preservation)还是有着相当大的旨趣差异。前者是以一文化本身为主体,强调的是该文化的生存,后者则是外部力量对该文化进行的保护。作为少数民族中的少数民族,小民族这个特殊群体由于居住地偏远,发展基础薄弱等诸多因素,在当地社会的、经济生活中往往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对当地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影响极为有限,其发展的特殊
3、性也较容易被忽视。因此,尽管多年来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给予扶持和帮助,但贫困落后的状况至今没有得到显著的改善,这些民族的发展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仅有权益而没有具体实现其文化生存目标的手段和配置,文化生存也不过是一句空话。 一、小民族 讨论什么是小民族,首先需要看看什么是民族。通常国内在指称中国的人群构成时一般会说中国有56个民族(nationality),其实这个说法不够准确。陈延超(1995)等的看法是用族群(ethnic group)来指代我国的56个民族,而民族一词则专指中华民族。这个观点固然有其优越之处,但也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即民族一词在使用上的时候含有国籍的意思。如果
4、我们用民族来指代中华民族,那么海外华人的中华民族身份就比较尴尬了。不过,用族群一词来指称56个民族至少比用民族一词已经好了很多,但仍然不免有一些问题,即它还不能涵盖中国境内其他一些各种层次上自认为或被他人认为属于同族的群体。事实上,在进行民族识别的过程中,曾经有超过400个群体申请,结果被正式认可的不过41个,到1970年代末才最终增加到今天的56个,其他的群体则被视为汉族或其他民族的一部分。事实上,其中一些群体仍然在提出申请,为此,1990年人口普查时还将750000人列为待识别的群体(周大鸣,2001)。然而,一个学术上考虑的方法是在田野工作中把族群作为一个专业词汇,涵盖法定民族及一些其他
5、各级群体(郝瑞,2000)。具体到我国的识别现状,已经确认的55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01%)(注:根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尚不能代替另一些族群单位的地位。一些已经识别的民族的支系或一些单独的未识别的族群的社会发展地位远没有像其学术地位那样容易得到同一性的认可。 仅就中国确认的55个少数民族而言,人口多寡不一,其大者以千万计,小者仅千计,数量极为悬殊。在当代社会进程中,相当多的小民族的发展遇到困境,于是引起了学术界与各国政府的关注。通常来说,小民族主要是指那些不仅相对人数少,而且绝对人数也很少的民族,但究竟多少是少,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划分标准。一般认为,所谓小民族,在我国
6、境内,是指人口在10万人以下者。以1990年人口普查统计数为据,小民族依次排列为:撒拉族(87546人)、布朗族(82398人)、毛南族(72370人)、塔吉克族(33223人)、普米族(29721人)、阿昌族(27718人)、怒族(27190人)、鄂温克族(26379人)、京族(18749人)、基诺族(18022人)、德昂族(15461人)、乌孜别克族(14763人)、族(13500人)、裕固族(12293人)、保安族(11683人)、门巴族(7498人)、鄂伦春族(7004人)、独龙族(5825人)、塔塔尔族(5064人)、赫哲族(4254人)、高山族(2877人,大陆)、珞巴族(2322
7、人),除了台湾高山族之外,其他21个民族总人口约为52.3万人。在1990年至2000年期间,这22个民族的人口总数会有所增长,但总人口大致不会超过60万人,约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91196893人的0.58%,占我国55个少数民族总数的40%(注:参见民族平均人数较少,西方学术概念中的少数民族其实与我们的小民族范畴类似,不过他们不用民族来指代,而用少数群体(minority group)这个概念。早在1945年,Louis Wirth(1945)就提出了一个较有代表性的说法,用来界定少数群体的一些基本特征: 1)少数群体必须在体质或文化方面有别于主流群体。 2)客观上,少数
8、群体在社会中居于不利的地位,与主导群体(dominant group)相比,他们不被允许拥有某些经济的、社会的或政治的机会。 3)少数群体的成员得不到尊重,甚至会成为鄙视、仇恨、嘲笑和暴力的对象。 4)一般来说,他们在社会受孤立,经常在空间上被隔离。 5)他们比平常人遭受更多的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危险。尽管上述基本特征在有不尽相同的表现,但小民族和少数群体的社会与文化生存问题是同样的严峻。 二、作为小民族的美国印地安人:失去 众所周知的一个事实就是当今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是完全的单一民族,几乎都由不同族群所共同构成。就连一向以独一无二的大和民族夸耀的,也不得不承认阿依努人存在的事实。生存于主体民
9、族之下或大民族夹缝之间的小民族,其地位要么是模糊的,要么是次要的,所承受的不仅是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上的歧视,也承受着文化上的歧视和被同化的威胁。美国、加拿大及中南美洲的印地安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土著人、的吉普赛人等,如果全部罗列下来,将是一个惊人的名录。我们只需要看一看美国的各个族群的人口比例就可以得到一个直观的印象。根据1990年的数据,美国的总人口为2.48亿,其中欧洲裔白人约2亿,约占80%,非裔黑人3025万人,约占12%,拉美裔2200万,约占9%,亚太裔700万,约占3%,而原住民印地安人、爱斯基摩人和阿留申人总共才200多万人,还不到总人口的1%。可以说,他们绝对称得上是小民
10、族。过去500年中原住民的境遇,如果用一个词来描述,就是失去(Macdonald,1997),不仅在相当大程度上失去了人口、地位,还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文化特征、以及族群认同。 1.人口和土地 美国的孕育、形成和发展,整个漫长过程都是以对印地安人进行杀戮、驱逐、隔离、歧视,并掠夺和强占其土地为基础的。1787年,美国建国后宪法规定印地安人不纳税,无公民权,不计算在各州人口之内,这在事实上将他们视为化外之民,不受美国法律保护。南北战争结束以后,美国政府正式宣布从法律上取消印地安人的独立地位,不承认印地安部族是主权实体。印地安人口从16世纪欧洲人刚刚抵达之时的100万人迅速减少至1860年的34万人
11、,1890年继续下降为27万,到1910年时只有不到22万人。在人口剧减的同时,印地安人失去的还有他们的土地和家园。1801 1809年在任的总统杰弗逊正式提出了强迫所有居住在东部的印地安人迁移到密西西比河以西去的政策。从1784 1840年,美国政府通过几百项与印地安人签定的不平等条约以及多次的军事行动,强迫大批印地安人向西迁移,除了少数几个强大的部族保留下来的小片飞地外,密西西比河以东地区已经全部沦为白人的领地。西进的大迁徙运动中被驱赶出自己的家园(注:BIA建立于1834年,最初隶属于国防部,1849年转归内务部。)。 2.法律地位 在失去土地、家园,人口骤减的情况下,印地安文化也处于严
12、重的消亡危机之中。就在政府强迫迁移政策施行的同时,美国政府还施行了另一个引起许多争议的政策:建立土著保留地。从1784 1894年中,美国政府与印地安各部族签定了720项土地转让条约,剥夺了印地安人对几千英亩土地的所有权,只划出小片的区域供他们居住,在政府的保护下。1830年,美国国会通过印地安人迁移法案,规定各印地安部落应将其土地移交给政府,迁移到指定的地区去集中居住。1853年起担任BIA负责人的乔治 梅尼培尼制定了一套建立和管理保留地的办法,其核心就是不再把印地安部落视为主权实体而与之谈判、签约的对象,而是受保护的对象。而印地安部族拥有主权地位本来是在。1871年,美国国会制定的印地安人
13、拨款法附加条款里,规定从此以后美国境内的印地安部落不再享有独立权力,无权与联邦政府签约。1885年,国会进一步剥夺印地安各部落对同族人的司法权,规定之后印地安人在保留地内触犯法律受联邦法庭处理。1887年,国会制定土地总分配法,规定将各保留地内的土地平均分配给有关的部族成员,剩余土地则分配给非印地安人。这样,印地安人就彻底失去了独立的法律地位,保留地也成为联邦政府管辖下的一种特殊的单位。目前全美国共有278个土著保留地,分布于26个州,总面积不过3600公顷,仅占美国总领土的2.4%。 3.文化特征 在成功地将印地安隔离于保留地之后,美国政府就着手进行强制同化,主要包括部落土地的私人化、教育白
14、人化以及推动青年一代化。这三个方面的政策之任何一个对印地安文化的冲击都是相当致命的。土地总分配法拉开了美国政府推动印地安部落地产私人化的努力进程,其目的之一就在于试图从根本上改变印地安人的传统生活方式,成为小农场主,使印地安人的生产方式现代化,或主流化。印地安人的语言和文化也得不到承认和尊重,事实上,从欧洲文明单语至上和语言尊卑观念发展而来的以为中心的语言一致理念形成了美国语言政策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特征。利用教育来进行同化是最为有效的,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20年代是美国同化教育最为鼎盛的时期,印地安语言所受到的惟英语教育之冲击也最为明显。BIA在卡尔 舒尔茨在任内务部长期间先后颁布了1880年
15、法令、1884年法令、1887年法令、1890年法令等法律条文,规定无论是教会学校还是政府学校,一律用,学校里不得使用印地安语,如有违反,停止政府的拨款。印地安人迁居城市开始于1924年获得公民权之后,大批印地安人进入城市寻求就业,到1930年,城市人口已占10%,到1960年为30%,1970年为43%,到1980年代,大约2/3的印地安人流入了城市,并且很大程度上融入到了美国主流文化里。一方面来说,由于环境和生活需要,城市印地安人都说英语,很少使用本族语。同时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在生活习俗上与白人已经没有太多的差异。最重要的是他们与异族的通婚相当普遍,体质特征上也越来越模糊。 4.语言 我
16、们再来看一看语言消亡的问题。作为文化载体和主要表现之一,语言的消逝可以看化消逝的一个标志和先兆。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时,美洲大约有2000多种语言,墨西哥以北300多种,中美洲350多种,南美洲1450多种。自欧洲人进入北美500多年以来,印地安语言已有近一半左右消失了,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的话,剩下的一半也会在不远的将来灭亡。根据美洲土著语言研究会主席米歇尔 克劳斯博士20世纪90年代的调查以及美国国际暑期语言研究所(SIL International)1999年和2002年所提供的资料,美国境内现存的印地安语言有154或155种,语言人口为361978,占美国印地安总人口2475956(2
17、000年人口普查数据)的14.6%。其中语言人口一万以上的语言只有8种,一千至一万之间的有28种,一百至一千的有36种,一百以下的有82种。这82种语言的人口大部分低于20人以下,20至99之间的只有31种,20以下的却有51种。而这51种语言中,只有10人的有16种,5人的有7种,2人的有2种,1人的有7种。克劳斯认为到2060年,除非采取非常措施或者出现奇迹,美国境内现存的150多种印地安语将只剩下20种(蔡永良,2002)。 小民族语言的消失并不是美国一家的专利,而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可以说几乎每一天都有一种至几种语言在消亡。语言消亡并不是小民族文化危机的唯一表现形式,其他一些前面所列的
18、文化表达方式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的,美国式的快餐文化和好来坞流行文化的侵蚀速度之快、程度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郑晓云,2001)。 5.族群认同 在土地几乎完全失去,法律地位岌岌可危,文化特征日渐模糊,语言服务的是各种现代、公司或政府机构,说的则是被认为发展的英语,对他们来说,族群认同已经开始成为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依努皮亚爱斯基摩人(1nupiaq Eskimo)的代表参加了1996年在阿拉斯加召开的一个双语教育会议,他们散发了一些卡片宣传他们的传统价值观,其中呼吁每个依努皮亚人都应当对其他依努皮亚人负起保护我们的文化精神的责任,以及我们的价值观和传统(Re
19、yhner,2001)。这个呼吁其实从一个反面证明了一些小民族成员对自己族群的文化生存不感兴趣,对自己的族群认同并不强烈的现象。 部分小民族成员族群认同趋于淡化还表现在他们对语言的使用倾向上,对于一些电视孩子来说,部落语言就是老式、过时、不够酷的代名词。为了表现自己新式、潮流、酷,他们纷纷选择说英语,并以此为荣。最重要的是,当这一代的孩子成长、结婚、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他们通常都让孩子只讲英语,因为这是他们唯一能说得比较流利的语言。 导致族群认同模糊化的另一个因素则是小民族成员不利的生存环境。由于工作机会、社会地位、生活质量等多层因素的考虑,一些小民族成员选择主动融入主流社会,一个方式是通过通
20、婚,在体质上融入,另一个方式则在文化上主动融入。其实这并不希奇,在国内也可以看到类似的现象(张海洋,2001)。 三、小民族文化生存状况的改善和问题 1.早期的努力 早在1870年,印地安人就已经开始使用法律来捍卫自己的权利,截止1946年,美国国会共处理了100多起印地安人诉讼案件。1946年美国国会决定组建印地安诉讼委员会,并授权成立一个特别法庭,受理印地安各部落提出的要求联邦政府因过去的违法行为而给他们带来的经济损失的诉讼案件。1975年,联邦政府根据判决一次性赔偿5.5亿美元,许多印地安部落用这些赔偿金在保留地里兴建了一批企业和文化设施,生活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从立法上来看,对印地
21、安人的承认和保护逐渐得到加强。1924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承认凡在美国出生的印地安人均为美国公民,这是一个相当巨大的进步和成果。1934年,国会通过印地安人重组法案,根据这一法案,500个被承认的部落之大多数确立了部落宪法,组建了自己的政府(Champagne,1997)。但是,这些部落政府都要受印地安事务署所出台的规定和条例的监管。事实上,1960年代以前,部落政府的自治权力是相当有限的,他们几乎没有自己控制的资金,所有的资金全部由BIA所掌控。其结果就是,在多数印地安社区里,很少有人参加部落官员的投票,部落政府的选举也不被人们所关注。 2.民权运动:1960年代以后 1960年代风起云涌
22、的民权运动推动了对小民族权益和文化保护的力度,先后出台了一批新的法律或修正案。1968年,印地安民权法明确地规定了印地安人的各项权利,如政府承认各个印地安部落是单独的民族,享有自治的权利;印地安人具有双重公民身份,即在保留地里受部落法律的约束,在之外则手联邦法律的约束。1972年,印地安教育法规定印地安人求职时在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录用,向印地安人提供使用双语的教学计划。1974年,印地安财政法规定向印地安人企业提供贷款的来源加以扩大。1975年,印地安自治法鼓励保留地内印地安部落政府实行自治,改变由联邦政府长期控制印地安人各项服务计划的做法。尽管问题还是不少,但印地安人的处境确实得到相当大的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民族文化 生存 人类学 考察 美国 人为 权威 资料 文化学 理论 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17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