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基础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的思考1.doc
《关于中国基础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的思考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中国基础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的思考1.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关于中国基础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的思考 培养既有世界眼光又有民族精神的21世纪新型人才,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为此,重视教育的“国际化”和“民族化”两大趋势,就显得尤为重要。一在中国,国际化一词最初主要用于经济等领域,以后才出现了教育国际化等新理念。认识中国基础教育国际化这一敏感问题,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教育国际化的内涵,以及如何认识中国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的关系。20世纪后期以来,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的新趋势,直接凸现了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教育国际化体现了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我们从“表层”和“深层”两个维度分析教育国际化的内涵,不难看出:就表层而言,教育国际化标示了“面向世界、研究他人”的基本取向。似乎
2、可以认为,任何民族和个人都是浸润在特定的教育和文化传统之中。因此,任何民族和个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习用特定的观察角度和理解模式,也常常会对其他教育和文化传统及其发展视而不见,或者不理解其他的观察角度和理解模式。要突破这种理解和思考问题上的盲点甚至误区,了解、研究其他教育和文化传统,确立跨文化的国际教育视野,是颇为有益的。从深层次来看,教育国际化反映了中国的“教育自觉”,内涵了“取人之长、发展自我”的底蕴。在当今不同民族的教育和文化不断接触、碰撞与交流、融合的态势下,通过教育自觉这一认知与反思过程,有助于我们对本民族的教育和文化形成较清晰的认识与理解,有利于我们加快改革开放,加强相互交流,进而推
3、动各国、各民族教育由“互识”走向“共识”,由“互证”趋近“确证”,由“互接”实现“互补”,由“共存”求取“共赢”。对包括中国基础教育在内的教育国际化理念的利与弊,存在诸多论争。有人认为,当教育变革具备了诸如智能化、全民化、国际化等信息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时,就表明它完成了现代性的深化。即是说,教育国际化是信息社会的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有人认为,教育与国际接轨,不宜强调“单方面适应”,采用“教育的国际性、民族性与地方性相结合”比“教育与国际接轨”更为可取。也有不少人顾虑,随着教育国际化的推进,可能会影响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甚至造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中断等。教育国际化是现代人类
4、跨越教育的时空障碍,既在世界这一空间范围内沟通、联系、交流与互动,又在时间这一尺度上共同面向未来、描绘明日世界教育图景的一种自然进程。对教育国际化可以有不同看法,但不宜把原本连贯一体、以“育人”为本质的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绝对分离,认为只有高等教育才能国际化;更不能对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和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端倪熟视无睹。伴随经济、文化等领域国际化趋势日渐明朗,包括基础教育在内的教育国际化将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不论人们是否意识到或是否承认它,与其明朗之后再作应对研究,莫如未雨绸缪,主动回应,力争趋利避害。观念上应“重心下移”,使国际化理念从高等教育下移至基础教育。客观地说,中国基础教育尽管有其不足,但在注
5、重学习方式循序渐进和基础知识系统扎实等方面却颇具特色,让他人认识这些特色,无疑是中国基础教育走向国际化的应有之义。从长远看,人类教育的目标与价值可能是多元的,但终极目标与普遍价值则应当是同一的、统一的。中国基础教育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只会有助于中国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因为任何“真理”都是同各种“谬误”在“共存”的初始状态下,通过不断比较、鉴别、选择而存在、发展和完善的。方法上强调平等交流,寻求平等对话的“元点”。在国际教育的交流与对话中,尊重每个民族教育发展的传统和个性,反对教育霸权,促进世界各国、各民族教育的共同发展,乃是教育国际化命题的重要内容。纵观中国和西方对话的历史,
6、我们可以发现,在当今的国际化进程中,任何民族都不能再“独语”,任何一种教育和文化都不能在自己原有封闭的系统中获得长足发展。同时,任何民族也都不能再拥有“话语霸权”。在国际化进程中,人类当然会有其共同的话语和共同的价值标准,而且有些话语和标准的确是来自西方,但这并不能证明西方教育或文化可以取代一切。每个民族的教育和文化都有着存在的依据,中国的教育和文化同样是人类普遍价值的源泉。如从孔子就开始提倡的“因材施教”,就是对人类教育规律的证明。又如在联合国大厅里,不就赫然写着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名言吗?思路上注重研究东西方教育的差异,进而“明辨短长”。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不断认识、比较东西方教育
7、差异的同时,也日渐形成共识:东西方教育在许多领域,包括在基础教育的若干方面都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西方教育有所长但也有所短。如近年来德国等西方国家强调基础教育应当加强基本的读写算训练,即为明证。中国的基础教育亦然。杨振宁教授曾比较过中、美两国之间的教育差异。他认为,中国传统的、注重扎实训练的教育方法和美国注重广泛知识的教育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各有长短,并主张中国学生应该多学习美国学生擅长的“渗透跳跃”方法,美国学生则应该多学习中国学生惯用的“按部就班”方法。操作上应“扩大开放”,并选择其“优先区”。当前,应不断从中心城市、重点学校扩大到中小城市、普通学校;尤其应重视加强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
8、对外开放的力度,使这些“优先区”的基础教育国际化水平得到超常规提升,成为实现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支点”。此外,还可将目前已开始实施,但比较单一的“教师交流”扩大到学生、教材、教学计划等“多元交流”。可以预言,随着中国基础教育在21世纪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其国际化走向将为这一“快车”的“行驶”提供有益的参照。 二国际化与民族化是同一坐标上的“经”和“纬”,两者在标位上是互为参照的。就改革教育现状而言,中国基础教育走向国际化,主要是寻找和认识自身的不足,希望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来提高和发展自己。但是,任何一个学术语词及其认识与分析,都是特定文化传统和语境的产物,如果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中国 基础教育 国际化 民族化 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17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