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行法师的四季咏物和歌看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识毕业论文.doc
《从西行法师的四季咏物和歌看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识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西行法师的四季咏物和歌看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识毕业论文.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从西行法师的四季咏物和歌看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识 生活于日本平安时代的西行法师原名佐藤义清,出家前是日本退位天皇“鸟羽院”的御前侍卫。传记记载,西行出身于历代武士之家,“家富,年轻,心无忧”。由于很早就显示出创作和歌的天赋,且精通“蹴鞠”“流镝马”,故深得“鸟羽院”的信任,可谓前途无量。但他却在23岁时突然抛妻弃子,出家隐遁,直到73岁离开人世。他在山林中结草庵而居,与他相伴的是风花雪月,是树木森林,是飞禽走兽,是河谷的水声,是樵夫的斧声。他展转于日本各地,尤其钟情于到人迹罕至的深山去探幽访胜。在远离俗世的大自然中,西行度过了整整50年的隐居岁月。他用和歌与大自然对话,从大自然中去发现“闲寂”的美
2、,从而使内心得以净化,使灵魂得以升华。可以说,大自然成就了西行的和歌,而西行的和歌也使大自然的美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西行辞世15年后,代表日本和歌最高成就的新古今和歌集问世,其中选入的西行和歌最多,达94首,下令编纂新古今和歌集的 “后鸟羽院”称他是“天生的歌人”。 西行在长达50年的隐逸生活中创作和歌达2400余首,其中绝大部分是对大自然的吟咏。西行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描绘了大自然的四季美景,描绘了山川草木的四季变化,描绘了雪月花的妩媚多姿。西行的歌风直接影响了被后世称为“俳圣”的芭蕉的和歌,并对他身后的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日本的俳句仍以描写四时风光景物为主,其
3、中必须有能表现季节的“季语”。这种特色可以说是滥觞于西行法师。研究西行描写四季景物的和歌,不仅可以使我们对这位天才歌人的内心世界有所了解,也可以使我们透过这些和歌感受到日本和歌的独特魅力,进而了解日本人的审美意识和民族心理。 一、樱花情结 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日本人对樱花有着特殊的感情,而樱花情结是日本人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对一种植物的热爱达到痴迷程度,并结下浓厚的情结的,全世界只有日本一国。日本独特的地理文化孕育出独特的樱花情结,解析这独特的樱花情结,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日本人的审美意识和日本人的民族心理。 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风物,在热爱大自然的日本人的心目中,美丽的樱花是春天最具代表性的风
4、物。日本人对樱花的钟情始于平安时代,从公元812年开始,每年樱花盛开的时节当时的宫廷贵族都要在皇宫的樱花树下饮酒赋歌。进入江户时代,这种习俗扩大到民间,并一直延续到今天,深深渗透到了日本人的生活当中。每年3月樱花从列岛的最南端的冲绳开始绽放,而后逐渐北上,直到5月在最北端的北海道盛开。每到这个时节,整个列岛都为樱花所陶醉,“花见”(即观赏樱花)成为全国百姓必不可少的活动。电视节目像天气预报那样每天播放“樱花前线”(即樱花开放到了哪里)的消息。“人中武士花中樱”,日本人认为最优秀的人是武士,最美丽的花是樱花。日本人的樱花情结不言而喻。 西行对日本人樱花情结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自古以来日本的文
5、人墨客留下了大量吟咏樱花的和歌,而西行被后世称为“樱花歌人”,一生创作的吟咏樱花的和歌达230首之多。从古至今,没有哪个歌人能像西行那样对樱花投入如此巨大的热情,也没有哪个歌人能创作出如此多的吟咏樱花的和歌。“痴心盼花花亦知,惟恐心乱花亦残”,是盼望樱花盛开的急切;“恨无仙人分身术,一日看尽万山花”,是对美丽的樱花的一片痴情;“春风无情吹花落,醒来犹自黯神伤”,是对樱花凋谢的深深惋惜。盼花、赏花、惜花之情跃然纸上。“盼花”“赏花”“惜花”三步曲,构成了西行的樱花世界,勾勒出西行在春季里与樱花连在一起的整个过程。从樱花未开时等待的焦虑、担心,到樱花盛开时赏花的欣喜、激动,再到樱花即将凋落时的那种
6、惋惜、心痛,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爱花如命的敏感的歌人。西行的一生与樱花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可以说樱花是西行生命的一部分,是支撑他走完人生之路的精神支柱。他对樱花的痴情在日本和歌史上无人可比。在西行的和歌集山家集“春歌”中,除了零散的咏樱花的歌之外,还有成组的咏樱花歌。如“咏花之歌”25首,“咏落花歌”30首,“花歌”15首,“即席咏花歌”10首。在这些吟咏樱花的和歌中,咏落花的歌占有很大比重。不仅有成组的“咏落花歌”,还有若干的单首咏落花歌。如“梦中落花”“风前落花”“雨中落花”“远山残花”“山路落花”。“赏樱怎忍花凋零,莫令花落祈春风”“今宵惜花花亦残,落英埋身树下眠”。因为不忍樱花凋谢,他想到
7、去祈祷春风;预感到当夜樱花就会散尽时,他竟打算睡在樱花树下,让飘落的樱花掩埋自己。花开花落本是大自然的规律,西行偏爱落花,不仅是由于他那颗爱花的心不忍看到落红满地,更是因为他并没有把樱花单纯看作自然界的一种植物,而是把樱花和自己的佛家思想紧紧地连在了一起,西行向樱花投入的感情具有更深的涵义。这种感情从萌芽到形成一种割舍不断的情结,与日本人审美意识的变化有很大关系,而审美意识的变化则可以从古代日本人审美对象的变化中找到答案。完成于奈良时代的万叶集开始出现樱花的身影,但如果单纯提到“花”则指的是梅花。从平安时代的古今和歌集开始,吟咏樱花的和歌逐渐增多,“花”一词已经为樱花所独享。更美丽的樱花取代了
8、梅花,是缘于日本人审美意识的变化。 众所周知,日本古代文学深受中国文学的影响,中国古代诗人的“咏梅”诗曾深深影响着日本诗人。以花喻人,是中国文学的传统。中国的古代诗人对梅花倾注了无限深情,历代都有咏梅的佳作。宋代的隐逸诗人林和靖有诗赞美梅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代陆游咏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惟有香如故”。中国古代文人赞美梅花,是赋予了梅花不媚俗,有傲骨的品格,是把梅花人格化了。万叶集结集的年代正值“唐风文化”在日本大炽,学习创作“汉诗”是贵族子弟的必修之课,万叶集中的咏梅和歌无疑是受到了中国文学的影响。而古今和歌集与新古今和歌集结集时“和风文化”已逐渐取代“唐风文化”并占据了主
9、导地位,日本人的审美意识开始觉醒,遍布日本列岛的樱花进入日本人的视野,博得日本人的青睐,赏花的习俗开始萌芽,吟咏樱花的和歌多了起来。在对樱花的赞赏中,日本人从樱花的特性中发现了人生的真谛,从而对樱花从单纯的欣赏到赋予它更深的涵义,“樱花情结”逐渐形成。今道友信在关于美中说,“日本传统,是把短暂、渺茫看作美的”、“按照日本人的一般思维方法,他们常把美看成一种十分渺茫的东西,看成很快就会消失的现象” 1。“樱花七日”,是说樱花从开放到凋落只有短短的七天。樱花盛开时粉红色的花朵挂满枝头,如梦幻般美丽,但仅仅七天,满树花朵迅速凋谢,这种特性深深地触动了日本人那敏感的神经。日本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10、上,火山地震及各种自然灾害经常发生,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对自然灾害无法理解,当看到一条鲜活的生命瞬间消失,美好的东西顷刻毁灭时,日本人从樱花的花开花落中受到启发,感到人生也像樱花的花期那样短暂,人世也像樱花那样无常。再加上当时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人们看不到明天,看不到希望,因而把目光投向大自然,投向了樱花,试图从中寻找精神的慰藉,佛教的“无常观”开始大行其道。这种审美意识影响到文学创作,形成了以悲为美的创作理念。源氏物语所展示的宫廷生活美轮美奂,但却笼罩着死亡的阴影;中世纪的“军纪物语”平家物语所描写的源、平两个武士集团长达七十年的争霸也处处流露出“诸行无常”的思想。 这种创作理念在近
11、代更是由永井荷风、太宰治、三岛由纪夫等推到了极致。可以说由审美意识的变化所形成的“樱花情结”,折射出了日本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心理。 西行晚年曾写下一首似乎预示自己死亡的和歌,“愿如释尊,物化阳春。望月在天,花下殒身”,西行希望自己能在佛祖释迦牟尼圆寂的日子,在明月照耀的樱花树下走向西方净土。也许是西行的虔诚感动了上苍,他终于如自己所愿,在佛祖圆寂的那天,在樱花盛开、明月当空的时候结束了漂泊的一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感动了当时的日本人,这首和歌也一直传诵至今。西行吟咏樱花的和歌特别是吟咏落花的和歌正是契合了日本人的樱花情结和审美心理,所以他的和歌才受到后世日本人的喜爱,其魅力历
12、久不衰。 二、自然崇拜 日本人自然崇拜的审美意识来自于古代日本。与千方百计要征服大自然的欧洲不同,“农耕民族”的日本人为了农业生产的需要而对大自然充满了敬意。每年农事开始之际,很多地方的农民都要举行各种“祭”来祈祷诸神,保佑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些被祭拜的“神”不像中国那样是“关公”“钟馗”等神人,而是环绕自己身边的山川草木。古代的日本先民认为日月山川都是神,认为一切不可思议的自然现象都有灵异存在。他们用敬畏的目光看待大自然,用原始的歌谣来表达对大自然的崇拜,自然崇拜的审美意识逐渐深入人心,并延续至今。这种自然崇拜的审美意识与“祖先教”结合载一起,形成了日本的本土宗教“神道教”。如今,遍布
13、日本各地的“神社”承载着日本民族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而发挥着作用。 日本列岛美丽的自然风光是自然崇拜审美意识形成的物质基础。位于亚洲大陆东部的日本列岛四面环海,既有巍峨的群山,也有纵横的水系,四季分明,风光秀丽,这种自然条件不仅为“神道教”成为日本的本土宗教创造了条件,也为和歌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自古以来日本的文人墨客就写下了大量的吟咏大自然的诗歌。不论是日本最早的和歌集万叶集,还是中古的八代集、三代集中,吟咏大自然的和歌都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这些歌人所写的和歌都是偶尔亲近大自然后的产物,像西行这样投身于大自然中,用自己的整个身心感受大自然,甚至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用自己的心灵去讴歌大自然的,
14、可以说并不多见。平安时代中后期涌现出的隐士们也创作出了许多吟咏大自然的佳作,但把吟咏大自然当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的,应该说只有西行法师一人。他的创作直接影响了被后世称为“俳圣”的芭蕉的创作。芭蕉的所谓“蕉风”的形成,可以说是滥觞于西行。西行的影响至今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源于他那些吟咏大自然的和歌契合了日本人与大自然融合的民族心理。 描写大自然离不开对四季风光的吟咏。西行的自撰和歌集名为山家集,所谓“山家”即山里的人家。正如川本皓司先生所说,“熟知和歌的读者看到山里一词就会立刻想起西行的许多歌咏山里的作品”。2日本国土将近三分之二是山地,因此描写大自然的和歌也 以描写“山里”的风光和“山里”的
15、生活为主。西行自认是居住在“山里”的人,他以歌人特有的敏感观察大自然,对“山里”四季的轮回有着细致入微的体察。他赞美春天樱花的美丽,“吉野山中花烂漫,疑是白云绕山峦”;他描写夏季的景色,“深山杜鹃声声闻,盛夏野草绿如茵”;他醉心于秋天的红叶,“晚秋深山披锦绣,雨染峰峦红叶浓”;他欣赏冬季的美景,“吉野山樱凝霜雪,疑是樱花绽枝头”。山里的一草一木,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都给西行带来无限的美感,也给读者展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深深地感动了热爱大自然的日本人的心。 西行远离俗世50年,一直与大自然形影不离。隐遁者隐居山林,与大自然朝夕相伴,大自然和隐遁者密不可分。“俳圣”(俳句之圣)松尾芭蕉在笈小文中
16、写到,“所谓风雅,随造化,友四时也。所见无处不花,所思无处无月。所思无花之时等同夷狄,内心无花之时与鸟兽同类。出夷狄而离鸟兽,随造化而回归造化也。” 3所谓“造化”即大自然存在无常大法之意。遵从“造化”,是隐遁者生存的根本。所谓“友四时”,“所见无处不花,所思无处无月”,即以四季风物为友,四时风物皆如花月般美丽。隐遁者目之所及的一切都无比灿烂,如果达不到这一点,则与鸟兽无异。“随造化,友四时”,被大自然的美所环绕,这是隐遁者的生存之道,也是隐遁者生命回归之源。 受佛教“无常观”的影响,平安时代隐遁者大量涌现,据说当时在京都周边的嵯峨山就有隐遁者搭建的草庵300多个。尽管这些草庵被美丽的大自然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从西行法师的四季咏物和歌看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识 毕业论文 西行 法师 四季 日本 民族 审美 意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17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