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对赫哲族历史文化传承与演变的认识.doc
《【doc】对赫哲族历史文化传承与演变的认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oc】对赫哲族历史文化传承与演变的认识.doc(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对赫哲族历史文化传承与演变的认识2006年l1月第24卷第6期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JOURNALOFSOCIALSC皿NCEOFJMUSIUNIVERSITYNov.,2006Vo1.24No.6对赫哲族历史文化传承与演变的认识刘敏(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摘要赫哲族是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流域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在长期的渔猎生产和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和文明成果,这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三江区域独特的历史文化类型之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环境,经济,政治等原因,赫哲族文化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深入研究赫哲族文化内涵与特色,传承与变异,
2、分析其发生变化的原因,有益于赫哲族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益于引导赫哲族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化;有利益三江地区经济开发和文化建设.关键词赫哲族;历史文化;渔猎文化中图分类号K8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882(2OO6)O6008904一,赫哲族历史文化内涵,特点及其在传承中的变化“每一个民族共同体都有自己经济形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的一些特点,并由此产生了劳动工具,住宅,服装形制上的一些特点,风俗特点,遗存特点等等.这些民族特征的世代留存,乃是民族传统的效验,也是民族自我意识的体现”(俄E?H?杰烈维扬科黑龙江沿岸的部落第3页,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清代时期,诞生于黑龙
3、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流域的赫哲族,在继承辐一一女真族系的文化基础上,融摄了满,蒙,汉,鄂伦春等民族文化的有机内涵,凝炼了以渔猎文化为基本特征,具有丰富内涵的历史文化.(关于赫哲族民族体和民族文化渊源问题作者已在赫哲民族体形成时间与构成问题探究一文中论述,载自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2oo6年第2期.)1.以渔猎生产为主要生产方式的物质生产文化的传承与演化赫哲族世居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三江流域为赫哲族提高了丰富的水产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因此,由棘鞠女真族系形成的生产方式之一渔猎生产,被赫哲族所继承,并发展成为其最基本的生产方式和主要经济生活来源.史有”夏捕鱼作粮,东捕貂易货为生计”之说
4、(曹廷杰西伯利亚东偏纪要,辽海丛书第2284页).然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赫哲族以渔猎生产为主要生产方式的物质生产文化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一是,赫哲族渔猎生产内部的变化,即逐渐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二足,赫哲旗由较单一的渔猎经济不断向多元经济转化.赫哲族自古以来以狩猎和捕鱼生产为经济生活的基本来源,社会分工不明显,内部交易也不发达.到清代康熙年间由于”贡貂”任务完成后,对于多余的貂皮等猎获品,可就地与官商以物易物,换取铁锅,刀,斧,针,线,棉,布匹和食盐,小米等生产生活用品,因此产生了商品交换,但这种交换是以简单的较原始的方式进行的.清朝顺治十七(1660年)年被流放至宁古塔的张晋彦在其所着
5、宁古塔山水记中载:”鱼皮,黑肋等部落往来交市甚多.乌棘等不用钱,易之者以布帑,口(铁)器,羊皮等物”.(张晋彦着宁古塔山水记第31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流人杨越之子杨宾在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定稿的柳边纪略中亦描述了赫哲族地区商品交换的方式:”康熙初,易一铁锅,必随锅大小布貂于内,满乃已.今且以一貂易两锅矣,易一马出数十貂,今不过十貂易也.”(杨宾柳边纪略卷3,金毓绂主编辽海丛书)253页,影印本,辽沈书社,1985年)”民国初年,渔猎产品逐渐商品化.同江,富锦,抚远,饶河等地成了城镇,赫哲人再不需要乘船到遥远的依兰哈喇去,便在附近的城镇即可换到制作生产工具的原料和生活用品.
6、”(刘忠波赫哲族第29页,民族出版社,1996年)商品交换现象的出现,逐渐使赫哲族渔猎生产从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型向商品生产经济型转变.伴随着清初在赫哲族地区设旗,编户制度的实施;农业经济开始兴起,并获得了持续的发展.到雍正末年三姓地区已开垦旗地12926垧(八旗通志初集,卷21,田志4).到嘉庆十二(1807年),三姓地区”八旗官兵闲散人等现有耕地二千六百五十二块,共一万七千四百六十四垧,十五个官庄人等现有耕地一千九百二十五块,共一万三千九百七十五垧.(辽宁省档案馆,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沈阳故宫博物院编三姓副都统衙门档卷132,辽沈书社,1984;辽宁省档案馆编清代三姓副都统衙门满汉文档
7、案选编第5657页,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年)总计垦地31439垧.未被编人八旗的赫哲人则编人村屯,从事渔猎和农耕.据光绪十七年三姓志记载:”由汤旺河口而下百余里,玛那哈地方(即今糖厂处)系赫哲嘎山达阿勒珠带领百余户居住”.“达勒岗,木舒吐,敖其,泡子沿,牡牛哈,竹板,贾木司等有旗民村落.”据1928年桦川县志记载,属今市区赫哲族的居住分布情况:”安业区敖其二十户男女九十九口.安业区达巴户六户男女是十口.阜财区竹板屯五收稿日期20060924作者简介】刘敏(1961一),女,黑龙江佳未斯人,佳禾斯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一89户男十八女十一共二十九口.富田区蒙古力七户男女各十六共三十二口人.
8、归仁区锅掌石二户男七女六共十三口.共计4o户,213人.据郊区敖其镇赫哲族葛依克勒氏家族后裔保存的葛氏家谱记载,该家族在敖其一带从事渔猎和农业生产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佳木斯市地方编纂委员会编佳木斯市志)1493页,中华书局1996年)清末放垦,大量关内汉民涌入赫哲族聚居区开荒种田,对赫哲族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产生了更大的影响.“1878年,吉林将军铭安,设立垦务局,拍卖荒地,允许汉人开垦,汉人北进的障碍完全解除,并向三江移民”.(桦川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桦川县志第526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三姓(今依兰县)”光绪三十二年(19o6)后,既有报官领地者,复经历任地方官,出放荒段转行
9、售诸外来汉人.原有山林洼塘,日渐化为沃壤各自筑屋于其所耕之田,以致形成沟端山麓,农屋星布之局.”(薛增福编述依兰县开发略纪,载自依兰史志资料汇编1983年第1期,第29页)”汉人移入桦川,始于己于1862年.1910年前后,移民逐渐增多,一年就增加七八千人,有时达万人以上.沿江一带沃野,连年被开垦.从音达木河畔,到北岸松花江岸,耕地连片.”(桦川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桦川县志第526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由于农业在赫哲族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和商品交换现象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渔猎经济独步天下的局面,形成了渔猎,农业及商品交换经济兼容并存的格局,改变了赫哲族单一的渔猎经济结构.这一转变
10、无疑是赫哲族社会经济的巨大飞跃.2.以渔猎文化为特色的生活习俗的传承与演化赫哲族所创造的文化是以渔猎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渔猎文化渗透赫哲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赫哲族的生产活动,生活习俗,精神生活,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都同渔猎文化密切相关,紧紧相连.渔猎经济贯穿于赫哲族古代社会各个发展阶段.赫哲族生活习俗是在渔猎生产,生活中发展起来的,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风格.(1)民族服饰的传承与演化.赫哲族生活的三江流域属于高寒地区,无法种植棉,麻等用于纺织的作物,只好用渔猎生产的副产品鱼皮和兽皮来制作衣服和被褥.也正是由于这一特点,赫哲族在古代被称之为“鱼皮部”或”狍皮部”.有关赫哲族以鱼皮和兽皮为衣的
11、情况,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如宁古塔山水记载:”鱼皮部落,食鱼为生,不种五谷,以鱼皮为衣,暖如牛皮.”(张晋彦着宁古塔山水记第30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吉林通志载:”河口东西一带为赫哲部落,亦日黑金,俗以其人食鱼鲜,衣鱼皮,呼为鱼皮达子衣服用布帛者十无一二,寒时着狍鹿皮,暖时则以熟成鱼皮制衣服之.客人贩布于此,每匹可换貂皮一二张,故不常服用.至鱼皮熟成,则软如棉,薄而且坚.”(吉林通志卷27)赫哲的鱼皮,兽皮衣服多为外衣,一般是夏季多穿鱼皮衣,冬季多穿兽皮衣;男子多穿兽皮衣,女子多穿鱼皮衣;外出多穿兽皮衣.布匹是清朝初年开始传人赫哲族的,最初仅是赫哲族向清政府朝贡后,得到”赏乌
12、林”中有绸缎,布匹,衣服.随着各城镇商业的渐渐兴起,布匹开始大宗输入到赫哲人居住的地方,越来越多的赫哲人也依照满汉人穿起布制衣服.到清末,皮衣逐渐被布衣所代替.一9O一(2)居住方式的传承与演化.赫哲族早期因渔猎生产迁徙性较强,居住方式比较原始,分临时住房和固定住房两种.在渔猎生产时搭盖的临时住房十分简陋,西伯利东偏纪要对此有详细的记载:”冬夏所止之处,取树皮或草为小屋,有安口(桦皮为之,捕牲住),搓罗(草盖用棚,捕鱼住),傲苟(冬行晚宿所住,或布或树皮为之),胡莫纳(桦皮小圆棚,夏捕鱼住),麻依嘎(不剃发黑斤捕鱼小棚),刀伦阿吉嚷莽(行船时晚岸上小布棚)等”.(曹廷杰:西伯利东偏纪要,光绪年
13、间抄本).固定住房有”地窨子”和”马架子”.前者是半地下式住房,后者是在地面垒土为墙而建成的屋内没有隔壁的房子.清代以来,部分赫哲人受满,汉等族的影响,开始定居,有了泥墙草顶的正房.一般二至三间,外屋多用作厨房;内屋设有火炕,分南炕,北炕,西炕,基本布局和东北地区满族,汉族的房屋式样相同.”解放后的居住条件逐年得到改善,普遍居住在有玻璃窗的23问正房里.1980年赫哲渔民开始自建砖瓦房,到1990年,街津口村的赫哲渔民有l2户自建了砖墙,镀锌铁披盖的住房.八岔村的60户赫哲渔民全部搬进了l5栋二层住宅楼.至此,再也见不到撮罗昂库和胡日布了”(舒景祥主编中国赫哲族第296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
14、999年).(3)饮食习俗的传承与演化.赫哲族早期因惟事渔猎和采集,不事农业,因而饮食以鱼肉和兽肉为主,辅之以野菜和野果.接触汉人及农业生产在这一地区兴起后,赫哲人的饮食习俗也渐渐随之改变.他们把小米作为主要粮食,将之与鹿肉合煮成肉粥,名为蒙古布大;用黄米煮成粘饭,拌入鹿油或野猪油,叫做依拉依拉.(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第6466页.l934年国立中央研究院语言研究所刊印本,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影印本)赫哲人也有了自己的菜园,并有较多的蔬菜品种得到种植,如白菜,萝卜,豆角,茄子,葱,蒜,辣椒,马铃薯,菠菜,香菜,大头菜等(孙进己:东北各族文化交流史第350页,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
15、年版),改变了只有依靠采集山菽野菜为菜食来源的历史.(4)节日习俗的传承与演化.”在l7世纪清朝征服赫哲人之前,赫哲人尚处于父系氏族社会阶段.他们以渔猎为生,过着半定居生活,居住比较分散,散布在松花江,黑龙江中下游和乌苏里江一带.赫哲族社会发展的滞后,使赫哲族很难形成自己的全民族的传统节日”(张嘉宾黑尼江赫哲族第146页,哈尔滨出版社,2000年).进入清代统治时期后,赫哲族逐渐接受了汉族的节f=1习俗.比较重视农历,开始过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及中秋节,而尤以春节最为隆重.实可谓:“近与华人久处,遂变华俗”也(曹廷杰:西伯利东偏纪要,光绪年间抄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和各级政府的
16、关怀下,赫哲族在传统的文体活动基础上,形成了三年一次(农历五月十五日)的”乌日贡”大会,即”文艺体育大会”.全省各地的赫哲族和俄罗斯境内的那乃族群众齐聚指定的会场,白天竞技民族传统的游泳,划船,射击,叉草球,拔河,捧跤,撒网等体育项目;夜晚说唱”伊玛堪”,弹拨口弦琴,尽情地欢歌跳舞.”乌日贡”大会实质上已发展成为赫哲族全民族欢庆的节日,并成为赫哲族历史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3.以通古斯语族满语为主线的民族语言的传承与演化赫哲族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满语族语言,源于女真语.赫哲语与属于同一语族的满语,鄂伦春语,鄂温克语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有许多相近之处.在长期与其他民族交往中,赫哲语又受到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oc 赫哲族 历史文化 传承 演变 认识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17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