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 论数字技术在民族文化传播中的一体化功能.doc
《【word】 论数字技术在民族文化传播中的一体化功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word】 论数字技术在民族文化传播中的一体化功能.doc(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数字技术在民族文化传播中的一体化功能2011年11月第32卷第6期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INNERM0NG0UAS0CIALSCIENCESNov.20l1Vo1.32.6论数字技术在民族文化传播中的一体化功能刘建华(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学院,云南昆明650093)摘要】基于技术对社会发展的进化观点,考察新媒体背景下,政府如何在主体位置上利用相关技术提升民族文化传播的能力.对于民族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需要视听影视新媒体的原真记录,保存其记忆与历史;借助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可以降低传媒文化产品的生产成本;在新媒体技术的推动下,精神性的影视传媒产品真正实现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面对面
2、交易.关键词数字技术;民族文化;传媒;传播力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281(2011)06014506技术是人类适应环境的方法与手段,是知识进化的主体,由社会形塑或形塑L会.技术涵盖了人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性事物,是生存和生产工具,设施,装备,语言,数字数据,信息记录等的总和.在文化系统中,技术,制度,观念三个子系统的功能是不同的,技术追求的是效率,制度追求的是公正,观念追求的是创新.文化系统的演化经历了技术主导和制度主导两个阶段,目前正走向观念主导的新时期.技术与,境适应有着密切的关系.技术在人类的环境适活动中发挥的作用和功能有进化和流射两种观点.进化的观点认为,技
3、术的功能是促进人类福祉和社会进步.工业革命后,物质财富的日渐丰富,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大提高,寿命的延长等均是技术运用的结果.但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所面临的许多困境,诸如生态环境恶化,分配不公,核武器对人类生存的威胁等,与技术活动密切相关,技术的运用导致”非人性化”,技术功能将人类引入了歧途.这是技术功能的流射说I1【P15).马克思在关于技术异化劳动的分析巾指出:”科学,惊人的自然力,社会的群体劳动,则与机器体系相结合,和机器体系一道,构成主人的权力.”“劳动手段扑杀劳动者.”心(马尔库塞也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物质生活完全变为目的,被异化了的主体为异化了的物质生活所吞没.当代社会
4、,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大大解放了人对物质载体的依附,但在实质上,技术对人的控制更加深刻,其范围之广与程度之深是以往任何技术所难比肩的.尽管马克思与马尔库塞等人对技术的异化功能作了严厉的批评,但时至今Et,不论在观念上,抑或是实践中,并未看到对技术的抑制与批判.在民族文化传媒产品的转化过程中,从民族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到消费,对技术的依赖比任何行业的产品都要强.在发展传媒文化产业的同时,由于我们所从事的是精神性的文化产品的生产,是对人类精神的塑造,所以我们对技术的异化功能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在认识到技术的异化功能时,肯定技术对传媒文化产业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本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1
5、CXW023).收稿日期20110620作者简介刘建华,男,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学院助理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传媒经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145文立足于技术进步的观念,探寻技术对文化遗产资源,文化产品生产,文化商品流通的一体化功能,揭示技术在传媒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发生机制与规律,以提升地方政府民族文化的传播能力.一,数字技术与文化遗产记录现代社会的发展,既带来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社会福祉的增加,也使各民族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严峻的挑战.对于那些濒临失传的歌唱艺术,技巧,工艺等,需要运用现代传播技术加以记录.当然,”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完成同一生产任务可采用的
6、技术途径越来越多.在一些情况下,先进技术却不一定必然获得较好的经济效果,这就需要通过技术经济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国情,地区资源特点和自然条件的技术优化方案.对于民族文化遗产,尤其是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来说,需要选择适合本地区特点与文化特质的技术优化方案加以记录,实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资源需要运用相应的技术去记录,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需要一套优化技术方案去记录,而且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其中,政府应该起积极的主导作用,利用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增强民族文化的传播能力.遗产是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或物质财富.其重点在于”遗”,是过去时,遗产不是”现
7、产”,它们不是”现在时”的产物_4J(.遗产的概念决定了其功能就是保存记忆.如同人不能失去记忆一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不能失去记忆,这个记忆就是历史,没有历史的民族,没有历史的国家,就是失去记忆的民族或国家,也就失去了民族或国家的本质,因此,不能称其为民族或国家了.一个民族或国家的遗产不能丢失,这是世界多元文明,多元文化全球化的要求.保护就是为了保存人类,自然的记忆.在此前提下,保护的手段既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也应该是最大限度地利用新理念,新科学,新技术,新方法4”“.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的遗产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构成了该地区或该民族的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在以上三种遗产类
8、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最脆弱,其记忆最易丢失.如由于一些老者的去世,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随146之消失了.因此,相对物化的文化遗产如古建筑,文物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需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传播技术,去记录,传承与保护.在此,需要对文化遗产的技术记录与影视产品的拍摄作一个区别,文化遗产的技术记录是指运用传播录制技术把单个民族最本元的文化遗产记录下来,保持其原真性,不会掺杂任何其他民族文化或本民族其他类型文化遗产元素,重点是如实表现某个文化遗产的记忆功能;文化遗产的影视产品拍摄是指对文化遗产的记忆功能与历史价值进行开发挖掘,通过各种方法,手段,借用不同民族或同一民族不同类型的文化元素,进行拉伸,组
9、合,创意,生产出有主体民族特色的影视产品.而且,文化遗产技术记录与纪录片的拍摄也是有区别的,文化遗产的技术记录是不加任何主观意图的原真记录,纪录片则是有意图的事实记录,虽然记录的也是事实,但可以有剪接和拉伸.加利弗那语言,舞蹈和音乐,热莱德口头遗产,奥鲁罗狂欢节,昆曲,宫廷宗庙祭祀礼乐,塔格巴纳的横吹喇叭音乐及文化空间,梅拉镇孔果圣灵兄弟会文化空间,扎巴拉人的口头遗产与文化活动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民间文学,如苗族古歌,布洛陀;民间音乐,如蒙古族长调民歌;民间舞蹈,如京西太平鼓,秧歌;传统戏剧,如秦腔,京剧;曲艺,如苏州评弹,山东大鼓;杂技与竞技,如抖空竹,少林功夫;民间美术,如杨柳青木
10、版年画,湘绣;传统手工技艺,如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传统医药,如中药炮制技术,针灸;民俗,如春节,祭孔大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都依附在活人的身上,这意味着一旦掌握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去世,而又没有继承人,则该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面临消亡的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传播技术尤其是影像拍摄技术,是记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佳选择.当某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找不到合适的继承人时,可以用影像技术将其记录下来,以保存三忆.如关于京剧各个流派的唱腔技巧,可以把派顶尖艺术家的表演过程如实地摄录下来:f于西邵地区的少数民族来说,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数量巨大,特别是一些说唱艺术,手工艺,口传文学,节庆风俗等,在经
11、济全球化与大众文化的冲击下,本民族的青年向往现代都市生活,不愿意继承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甚至厌恶排斥自己民族的文化,导致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影视传播技术在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中更是有其特殊作用,如云南大学的人类影像基地就是运用传播技术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成功案例.郑欣淼认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有的是传统的,现在更强调采用一些比较成熟的先进技术,提高文化遗产的保护含量,这也是我们要做的事情.在科技方面,文物保护需要进行数字化,包括音像的数字化,清明上河图每打开一次都要掉下很多渣子,如果实现数字化,以后不一定要看原作了,因为利用数字技术记录下来的作品和原作是一样的.最近,美国的IBM公司和云南
12、大学鉴定了一份合同,以IBM公司的技术为平台,将故宫里的文物包括故宫流失的文物上网,各地的博物馆也提出加人其中.在民族文化传媒产品转化工程中,其转化的逻辑起点必须是丰富的文化资源,而文化资源的丰富与再生有赖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依赖影视传播技术.数字化时代,更有利于文化遗产影像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可以使其记忆功能与历史价值得到更广泛的利用.二,数字技术与文化产品生产纵观历史,传播技术决定了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决定了精神文化产品的多寡与优劣.在德国的宗教改革过程中,路德非常重视传播的作用,为了使更多的人能够研读圣经,路德把圣经译成德文,有阅读能力的人都能
13、亲自阅读和理解圣经.1522年到1546年间,圣经和圣经摘录被印刷和翻fT400多次.被称为德意志民族独立宣言的路德的致德意志基督公开信发表于1520年8月10日,到8月18日,印刷的4000本小册子就传遍全德各地.可见,活字印刷术在这一社会变革中成为最现实的推动力,如果没有圣经的普及,没有新教思想的传播,就没有宗教改革j.麦克卢汉更是宣称,重要的不是内容,而是承载内容的媒介形式.人们说麦克卢汉搞技术决定论,可事实上麦克卢汉患有技术恐惧症,他不开车,不用打字机,不用电脑,基本不看电视.不过,麦克卢汉认为,只要保持一种超脱的距离,就不至于淹没在大众文化的漩涡中,不但可以自救,而且还可以欣赏工业民
14、俗的无限美景6I(.一般认为,自人类社会诞生起,人类传播的历史便开始了.从古至今,人类传播历经了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及数字传播时代,这是传播技术不断进步,传播观念不断创新的直接结果.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就是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信息系统不断完善,不断活跃的历史.从历史演进看,人类媒介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有声语言,文字符号,纸张印刷技术,电子通讯和计算机网络五个阶段【8.有声语言(即口语)是媒介技术的最初形式.根据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的最新研究,人类的语言产生在10万年前.有声语言出现后,体态语言逐渐变成以口语媒介为主体的辅助媒介.第二阶段以书写符号的发明为起点,包括
15、那些不能称之为文字的原始画符,其主要形式则是不同的文字.这一阶段,书写媒介经历了从沉重的石头,泥土逐步向较轻的龟甲,兽骨,木板,竹简和软绵,便携的羊皮,绢帛,纸张的转变,而书写工具则经历了从划字的树枝,棍尖到刻字的石刀,铁刀再到写字的毛笔的转变.第三阶段我们称之为印刷技术阶段.印刷术起源于公元200年的中国拓印术,德国铁匠谷登堡发明了铅活字和手压印制设备,于1456年首次印成了42行本的圣经.第四阶段是电子技术时代,出现了电报,电话,照相机,传真,复印,录音,广播,摄像,录像,电视等电子介,传播实现了空间距离和速度上的巨大突破.第五阶段是电脑网络时代.1946年,埃克特等人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
16、台电脑主机”埃尼阿克”,开创了第五次传播革命的新纪元.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信息社会,并且即将进入一个综合传播的新时代.从媒介技术的功能分,传播技术分为三类:一类是声音(最早是口语)传播技术;另一类是文字传播技术;还有一类是图像传播技术.每一种技术又分为基本技术和改进技术.吴廷俊等学者认为,无论是强技术决定论,还是弱技术决定论,都过分强调技术的核心与主导作用,而忽略了社会政治文化因素对技术扩散的影响.媒介进化史表明,传播技术与社会之间是一种动态的互动关系:一方面,社会需要导致对过时技术的排斥和对新技术的刺激;另一方面,与过时技术有关的社会压制因素又会延缓新技术的扩散.另外,传播技术对社会塑造力量的
17、发挥,亦无法脱离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作为决定论的替代性范式,”技术一社会互动”沦可以更好地解释传播技术的演进模式及其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在探索媒介技术对:的塑造力量时,不能忽略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程度.只有技术在社会中扩散到一定程度时,其塑造社会的力量才能也一定会发挥出来.换句话说,所谓的技术决定只有在这一前提下才有意义J.胡翼青认为,无论是报纸,网络,还是不同制度下的媒体,对于传播学而言,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是其存在对人类文明的变迁起到了何种作用.传播学应当不断反思的是,媒介技术的发展到底给人类的交流,生存与发展以及文明带来了何种影响,这才是传播学不断发展的动力所在.我们应当重新回到”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word 【word】 论数字技术在民族文化传播中的一体化功能 数字 技术 民族文化 传播 中的 一体化 功能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17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