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保守派”与“官方开明派”的争论:《美术》杂志中的“伤痕美术”及“乡土写实绘画”.doc
《“官方保守派”与“官方开明派”的争论:《美术》杂志中的“伤痕美术”及“乡土写实绘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官方保守派”与“官方开明派”的争论:《美术》杂志中的“伤痕美术”及“乡土写实绘画”.doc(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官方保守派”与“官方开明派”的争论:美术杂志中的“伤痕美术”及“乡土写实绘画”内容提要:以四川美术学院为代表的“伤痕美术”、“乡土写实绘画”的产生,并不是一个仅以艺术作品的风格演进为中心形成的艺术现象,而是由政治、传媒、艺术家、作品等多重复杂因素构成的社会文化现象。基于此,本文的主要目的不是对作品进行脱离上下文的意义解读和风格分析,而是通过对美术杂志的研究,将艺术作品置入历史的上下文中,以梳理“伤痕美术”、“乡土写实绘画”的产生和接收过程。通观当时的美术杂志,我们可以发现,正是由于何溶等美术杂志的编辑掌握了媒体的话语权,才使得这“伤痕美术”与“乡土写实绘画”迅速占据了艺术的主流地位。与“85
2、美术运动”中的艺术家相比,艺术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流派意识,而是在懵懂的状态中进入了官方权力话语的视野,得到了官方的认可。美术杂志在当时是整个话语实践的中间环节,因为它像一根链条一样,一端连接着展览,一端又连接着艺术家。所以美术杂志的部分开明编辑对“伤痕美术”和“乡土写实绘画”的产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官方开明派”毕竟还是没有摆脱官方的属性,他们推崇“伤痕美术”和“乡土写实绘画”风格表面上是出于艺术的态度,实质上还是以“成教化,助人伦”的功能标准来衡量艺术的有效性。因此,“伤痕美术”和“乡土写实绘画”的产生恰恰是因为符合了部分官方话语形态,从而得到了传播的优先权。由产生到衰落,它们一直没有
3、超越意识形态的话语范畴。关键词:官方保守派 官方开明派 美术 伤痕美术 乡土写实绘画第一章:以美术杂志为对象进行研究的意义大多数研究都着力从“伤痕美术”、“乡土写实绘画”的产生背景、技法、代表画家上进行论述。我就不过多地纠缠于前人的研究成果,而是通过对美术杂志的研究来揭示“伤痕美术”和“乡土写实绘画”产生的历史语境以及传播、接收的过程。美术杂志作为美术界的话语中心,其话语权往往依附于行政权力。在行政权力发生变更时,艺术话语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以美术杂作为研究对象,从传播学的角度,以“伤痕美术”和“乡土写实绘画”进入传播系统的时间为坐标,来研究其是如何在历史的上下文中被代表着当时官方意志的美术杂
4、志所传播和接收的,并借此来讨论“伤痕美术”和“乡土写实绘画”在产生和接受过程中的历史语境。代表体制化意识形态的美术杂志对“伤痕美术”和“乡土写实绘画”的接受是“官方开明派”与“官方保守派”博弈的结果。它们进入当时的主流媒体美术杂志,也标志着“官方开明派”的胜利。“伤痕美术”与“乡土写实绘画”在“官方保守派”与“官方开明派”两者交锋的过程中为国家意识形态所接受和垂青并在这种强大的意识形态和权力机制有意识的规划和建构下成为主流的创作风格。第二章:“后文革”时期的历史氛围:文革的历史惯性仍然存在高名潞、栗宪庭以及易英等人对“后文革”时期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我更倾向于易英对“后文革”时期的判断。“后文
5、革”时期是指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到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的一段时间。从1976年10月文革结束之后文艺界掀起的对“四人帮”愤怒的声讨到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在此之前展开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来看,中国的意识形态领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体制化的意识形态并没有消失,依然控制着文艺领域,虽然政策上有所松动,但是当时的旧政治依然统领着一切。因此,这个时期的艺术创作依然停留在文革的模式之中。他们在艺术中所表现出来的政治热情是一种被话语权力误导的激情。“后文革”的美术创作模式延续了“文革美术”的创作模式,
6、依然是以政治批判为主,由于刻意地强调阶级斗争而导致了人性关怀的失落。“后文革美术”反抗的都是文革时期的旧的政治秩序,控诉的是以文革为代表的话语体系,但毫无疑问,所有的批判和反抗都是在新时期的政治秩序所划定的范围内展开的。艺术在这两个时期更多的是为了给政策和方针的转变宣传、造势,其主要任务是体现官方意志并反映官方所倡导的形势发展。因此,“文革美术”抑或“后文革美术”都由当时的政治体系和体制化意识形态所塑造的一种集体风格。在这个时期,个体意识是不存在的。人们并没有对自己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产生一种相对自觉和清醒的认识,像高名潞所说的,“于是,个体的人在自我淡化,以趋向中心,而艺术中的现实、世界却成为
7、人们的浪漫情致的载体”引自中国当代美术史19851986第25页 高名潞等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年10月版。这是一种基于对“权威”和“神”的敬仰和膜拜,而当“权威”消失时,思维惯性使人们没有立刻从文革的创作模式中走出来,而是从对一个“权威”的顶礼膜拜转到对另一个“权威”的崇敬。新神代替了旧神,但是创作模式和政治氛围却依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高名潞认为这段时期,“对历史的匡正不是凭据真理和现实,而是以区分真革命和假革命、怀念老一辈革命家的复古形式体现出来。”引自中国当代美术史19851986第27页 高名潞等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年10月版所以,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的“伤痕美术”和
8、“乡土写实绘画”不仅是对现实和历史的一种批判和反思以及对真实反映个人真实情感的追求,更重要的是,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们的产生标志着“后文革”时期的结束。从此艺术开始真正地从集体的迷误中走出来而进入到个人的层次,进而关注个体的存在。而我则主要通过对代表官方权力话语的媒介美术杂志的研究来探讨“伤痕美术”和“乡土写实绘画”产生的历史语境以及传播、接收的过程。第三章 “伤痕美术”产生时的历史语境 “伤痕美术”和“乡土写实绘画”在产生之时并没有严格的区分开来。当时的评论家对其一概而论,将两者均笼统地归为“伤痕美术”。直到1984年9月份,美术杂志刊登的水天中的关于乡土写实绘画的思考一文第一次提出了“乡
9、土写实绘画”的概念。所以,在这篇文章刊登之前的这段时期,我将其概括为“伤痕美术”时期。本文所研究的“产生”并不是指一般历史学中所探讨的以事物出现时间为标准的发生学概念,而是从传播学的角度对事物进入传播系统的时间及其原因进行的研究。“伤痕美术”在创作完成之初并没有立刻进入到传播领域,此时它只具有发生学的价值而没有实际的传播效应。并且当时体制化的意识形态对艺术进行着严密地控制,不仅表现在对艺术创作的控制上,更重要的是对艺术传播媒介美术杂志的控制。我主要通过对美术杂志进行考古学研究,从而探讨“伤痕美术”和“乡土写实绘画” 是如何在历史的上下文中被代表着当时官方意志的美术杂志所传播和接收的。“伤痕美术
10、”的扛鼎之作高小华的为什么于1979年刊登于美术杂志第7期。高小华在为什么画一文中谈到,“去年九月份,它(为什么)还是素描稿的时候,曾托人转给你们(美术杂志编辑部)提意见,但没有得到积极的支持。不过我还是坚持把它画成了油画。”高小华:为什么画,美术,1979年第7期,第15页由此可见,为什么在78年9月份时已成雏形,然而或许是处于某种政治上的考量,它的出现并没有立刻得到美术杂志的认可。这里便牵扯到几个问题,即:78年9月份高小华把为什么的素描稿托人转给美术杂志编辑部时,为什么没有得到美术杂志编辑部的积极支持呢?为什么为什么直到79年7月才刊登在美术杂志上,进入传播系统呢? 通过对这段时期美术杂
11、志的研究,笔者认为美术杂志的观点大概可以划分为两种倾向,一种是在反映体制化的意识形态所倡导的艺术标准的基础上,仍然滞留在文革艺术创作模式中的 “官方保守派”,另一种是在官方意识形态之内,以一种相对谨慎的态度提倡艺术向“人本”回归,我们暂时把它称为“官方开明派”。笔者正是希望通过对当时意识形态和权力机制艺术标准的探讨,并对代表官方话语权的美术杂志中“官方保守派”和“官方开明派”两种话语之间博弈的关系进行考察,而为“伤痕美术”、“乡土写实绘画”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在从1976年10月四人帮结束之后到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的这段时期,艺术界已经开始出现躁动。但是总体上说,艺术还是
12、受到体制化意识形态所控制的。美术杂志中所谓的“官方保守派”依然维护着官方的艺术标准。因此,1976年10月6日四人帮垮台之后,美术杂志摆脱了四人帮的控制,而受控于新的话语体系,所以从1976年第4期到到1978年第4期,这两年来美术授意于新的政治体并在其所划定的范围之内开始了对旧的政治秩序的反抗和控诉,其主论调就是对四人帮文艺路线的声讨,对四人帮的声讨到1978年第5期才转入尾声。这种文革的历史惯性在美术杂志中也有所体现。首先,领袖人物形象依然是官方体制所推崇的主要题材。比如1977年的美术杂志发表的作品中有将近四分之一是领袖人物的形象,基本上还是沿用了文革时期三突出的创作模式。其次,从197
13、9年美术杂志第2期“读作编”栏目的 读者、画家的三封来信中,我们也可以从某个侧面看到美术杂志“官方保守派”的艺术主张:河北永清林场的龙润荃:“编辑同志,你们难道不觉得这画(中流砥柱)所表现的领袖是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既不亲切,也不感人的吗?” 湖北鄂城邮电局高火顺:“我觉得你们(美术杂志)受四人帮形而上学思想流毒太深,至今思想上还没有解放,还心有余悸我也担心美术将要改名为伟大画像集了。” 读者、画家的三封来信,美术,1979年第2期 读作编 所以说,美术杂志作为美术界的话语中心,其话语权往往依附于行政权力。思维惯性使那些所谓的“官方保守派”没有即刻从文革的创作模式中走出来,而是从对一个“权威”
14、的膜拜转到对另一个“权威”的崇敬,所以这时的创作模式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官方保守派”虽然在表面上占据了创作的主流,但在当时却存在一股“潜流”即所谓的“官方开明派”。此时,“官方开明派”已经敏感到嗅到政策的变动,而乘机借助体制的力量来推动艺术真正地从集体的迷误中走出来而进入到个人的层次,进而关注个体的存在,从而为“伤痕美术”和“乡土写实绘画”的出场提供了某种政治上的可能性。而“伤痕美术”和“乡土写实绘画”的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它不仅以一种批判的意识对待现实与历史还在于它高度尊重真实的态度:一方面,它真实地反映了历史;另一方面也反映对个人的思想与情感进行了真实地表现。美术杂志中便有“官方开明派”
15、所强调的两方面的重点内容。第一,要表现真实生活中的领袖。在1977年第2期美术杂志中,刊登了一篇意义深远的文章:美术工作者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本刊编辑部邀请部分美术工作者座谈领袖形象塑造问题发言摘要。这篇文章是自1976年3月美术复刊以来,出现的一篇非常重要的座谈会的发言摘要。在这篇就“领袖形象塑造问题”座谈会的发言摘要里,很多美术工作者发表了一些自己的观点,主要的有:王朝闻:“怎样在直接反映矛盾斗争的情节中塑造领袖形象的问题,在群像中是否可以出现反面人物的问题,如何使人物和环境典型化的问题,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侯一民:“要画好领袖题材的创作,就必须忠于人民,忠于历史”罗工柳:“为什么在塑造
16、领袖形象的美术作品中不能出现老一代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彭彬:“我们从事历史画创作,一定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就是要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在这次座谈会中所提到的“在群像中是否可以出现反面人物的问题”、“为什么在塑造领袖形象的美术作品中不能出现老一代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一定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就是要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美术工作者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本刊编辑部邀请部分美术工作者座谈领袖形像塑造问题发言摘要,美术,1977年第2期,第42页等一系列言论直接指向保守派在倡导表现领袖人物时的艺术原则,从而已经从某个侧面证明了“伤痕文学”和“伤痕美术”出现的必然性。第二,在强调真实再现领袖人物形象的
17、同时,自然引出了“官方开明派”对艺术与生活问题的讨论。他们一致认为艺术要真实地表现生活,并将表现真实的艺术主张扩展到了其它创作题材之中。在1977年第3期美术着重介绍了王式廓的血衣和董希文的千年土地翻了身。和王式廓的创作道路一文是文革以来第一篇探讨生活与艺术相结合的文章。另外,刘纲纪发表于1977年第4期美术上的努力塑造无产阶级的英雄人物形象批判“四人帮”的三突出一文中也提到了艺术与生活真实的关系问题,“是一切从实际生活出发,还是一切从突出英雄人物出发”“是真实反映英雄人物与其他人物的关系,还是肆意歪曲这种关系”“是高大完美还是渺小丑恶”刘纲纪:努力塑造无产阶级的英雄人物形象批判“四人帮”的三
18、突出,美术,1977年第4期,第34页紧接着,1977年第5期美术发表的的陈逸飞、魏景山的一画的创作体会一文提到,“我们在思想上抛弃了陈腐的帮规束缚,较大胆地追求历史的真实性,设想将历史的面貌通过画笔再现在油画上。”陈逸飞、魏景山:一画的创作体会,美术,1977年第5期,第37页以上这些都触及到了艺术创作表现生活和历史真实的问题,但这种真实还是停留在对历史画、人物画等大题材创作中,并没有真正回归对个人的表现。这是因为,这些“官方开明派”在号召艺术表现真实的同时处处保持谨慎。他们虽然强调真实,但这种真实最终又回到对革命事业的歌颂上。1978年第1期美术杂志刊登的蔡若虹艺术反映生活的规律学习毛主席
19、论形象思维的科学论断一文,提到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关系问题,即生活认识和艺术实践的关系问题时说,“在艺术反映生活的思维过程中,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的关系。”蔡若虹:艺术反映生活的规律学习毛主席论形象思维的科学论断,美术,1978年第1期,第6页但是还是以一种小心翼翼的态度指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也仍然要在反映生活的同时,反映我们继续革命的行动,反映我们的信念和决心”蔡若虹:艺术反映生活的规律学习毛主席论形象思维的科学论断,美术,1978年第1期,第6页。1978年12月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才是艺术创作的真正转折点,此时“官方开明派”占据了主流,开始大量谈论艺
20、术与生活的关系,并涉及到了艺术中的个性问题。美术作为美术界的话语中心,最能充分反映官方政策的变化。发表于1979年第1期美术杂志吕蒙的人民万岁一文,提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民主是人民的权力;没有民主,没有千百万人民的觉悟,就不可能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且呼吁艺术家要“表现个性和风格”孔伯基:实践与风格,美术1979年第1期,第6页刘绍荃:感情个性形式美,美术,1979年第1期,第9页,、“表现生活情趣”、“描绘历史真实”贺友谊:应重视生活情趣的描绘,美术,1979年第1期,第7页高虹、何孔德: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革命历史画的创作,美术,1979年第1期,第11页。同期刊登了刘绍荃
21、的感情个性形式美一文,这篇文章对刘心武的伤痕小说醒来吧,弟弟!、童怀周编、华国锋题写书名的天安门诗抄以及于无声处等一批冲破禁区的文学作品作了高度评价,认为它们“喊出了人民的呼声,代表人民说了话。它们提出了当前现实生活中人们极为关心,但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发人深省。他们讴歌了生活中新的曙光,给人希望”刘绍荃:感情个性形式美,美术,1979年第1期,第9页美术对“伤痕文学”的正面评价说明,官方不仅讨论艺术要真实地再现生活,而且也提出要开始反思生活。对反思的宽容与官方一直强调的艺术民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979年第7期,美术杂志刊登了张望对因受“四人帮”迫害而牺牲的张志新烈士的一篇追忆性的文章英烈花
22、开花永在忆张志新烈士,对四人帮的恶行进行了严厉的叱责。同期刊登的就有高小华的为什么。在为什么画一文中谈及自己创作动因时,高小华是以一种谨慎的态度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护,“今天的安定团结来之不易,再不能乱了,倒退是没有出路的,青年们应该为四化而献身!”高小华:为什么画,美术,1979年第7期,第15页生怕自己的“莽撞”行为给自己招致政治上的灾难。尽管这一步的到来是艰难的,但是高小华毕竟还是迈出了这一步。这艰难的一步正是由上述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交织而促成的。可见,“伤痕美术”是以一种小心翼翼的状况出场的。第四章 “伤痕、乡土美术”在美术杂志上的争论“伤痕美术”进入当时的主流媒体美术杂志,也标志着“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美术 官方 保守派 开明 争论 杂志 中的 伤痕 乡土 写实 绘画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17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