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5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民间文学传承、保护与利用.doc
《305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民间文学传承、保护与利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05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民间文学传承、保护与利用.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民间文学传承、保护与利用以客家山歌为例一、提出问题(什么叫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英文的 intangible heritage的翻译。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系列文件中的用语。这些相关文件是:1998年的人类口头及无形文化遗产代表作条例,1999年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2003年10月17日正式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产生这些文件的背景是:19世纪以来,随着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席卷而来,世界各国传统文化受到巨大冲击,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毁于一旦,人类文化多样化受到严重挑战。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法律、
2、行政等手段对文化遗产予以保护。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保护世界文化及自然遗产公约,设立了世界遗产委员会和世界遗产基金会,通过世界遗产名录的入选及监督,负责全球范围内人类共同文化及自然遗产的保护。1989年后,鉴于世界遗产名录对民间口头创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难以发挥作用,又颁布了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以及上面提到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件。 按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总则第2条“定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
3、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 按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 (a) 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b) 表演艺术; (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d)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e) 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有学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另一个更为准确的理解是“无形文化”。 “tangible”是有形的、可感可触的,例如长城、故宫。“intangible”是无形的、难以把握的,是指不具有一个不变的物理形态,例如昆曲、史诗
4、、功夫。所谓“非物质”,不是说不依靠物质,而是指物质载体所负载的非物质内涵。例如古琴、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是指物质实体的琴身或纸张,而是指其中的曲调、演奏方法或图案等无形的文化传统。 “非物质文化”有时候又被称为“无形文化”。 日本在1950年颁布的文化财保护法,最早提出“无形文化财”概念。 比如说,大家所熟知的民俗事项:神话、传说、故事、史诗、歌谣等体裁的民间文学;体现传统世界观的民间信仰;包含身体治疗和精神安慰的民间医药;各类戏曲和相关的面具、道具、服饰制作工艺;民族、民间舞蹈、节日舞蹈、祭祖舞蹈、礼仪;民族、民间音乐以及乐器制作工艺:各种民间美术、传统工艺、手工艺,如织染、刺绣、雕
5、刻、陶艺、剪纸、年画等等。 二、生存现状分析1、为什么要保护传承、保护与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类创造文化是为了满足需要,一种文化事象的生命力取决于她的功能。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产生于农耕时代,她们之所以需要保护,原因是其功能不能满足现代生活。 传承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三种形态:一是功能依旧,如春节。二是功能丧失,如叫魂习俗。三是功能转变,如婚礼坐轿变为游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保护,还要继承与发展。只有以功能为中枢,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整合入现代社会,才能给其新的生命。具体来说,就是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现代社会所具有的不同功能性质,采取不同方式对其予以保护和继承,最终通过文化创新,将其
6、整合入现代社会之中。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有一致性,无论哪个时代都一样,所有有的旧时代的非物质文化创造,仍能满足当下需要。如音乐。非物质文化不等于不需要物质载体 如剪纸,不是纸,而是无形的图案、意象与象征。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一个所谓“本真性”的问题。国际学术界从20世纪50年代始,就对“伪民俗”(fakelore)问题展开了激烈论争,至今没有定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本真性”难题表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有形文化遗产形态完全不同,她以口头讲述和行为传承等动态方式存活,始终与变化着的文化语境相适应,表达的是当下传承主体的鲜活情感。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涉及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古典形态、
7、现代形态和多种过渡形态。例如中国四大传说都传承了千年以上,在很多地方留下了传说、风物、节日、游艺、表演等民俗,其内涵与归属非常难以界定。而我们如果不能鉴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内涵,以错误的形式保护一些“伪”遗产,其后果不仅是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更严重的是“假作真时真亦假”,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反而得不到保护和传承。所有,学者在这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首先需要的是抢救,其次是以原生态的形式加以保护。我们的生活变化很快,不可能保护很多原生的生活形态。只能对最重要的,最有条件的保护原生形态的,先行抢救和保护。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以原生态的形式保护所有的非物质遗产。有的可
8、进博物馆;有的需要保护好传承人;更多的只能是以元素的形式存在,在当代生活寻找她们的功能实现之处。正象著名作家冯骥才在很多场合强调的那样:中国正在经历从农耕文明到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农耕文明架构下原有的一切文化都在迅速地瓦解、消失、涣散、泯灭。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社会的这种转型是从十年浩劫的“文革”到突然的改革开放这种非线性、非渐变的形式来实现的。农耕文明还来不及清查就被工业文明的浪潮所席卷而去,它们死得迅速且缄默,那是一种“非正常的死亡”。 2、民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接触、认知及兴趣情况以客家山歌为例接触情况:1、 客家山歌在大埔当地拥有一定的群众基础,绝大多数民众听说过并且听过客家山歌
9、。2、客家山歌在大埔当地的传播方式主要通过人际传播。3、 在所有大众媒介手段中,通过电视和广播电台接触和了解客家山歌的人占90%以上。4、虽然客家山歌在大埔当地传播较广,但大部分人是通过被动接收的方式知道客家山歌的,主动去获取客家山歌信息的人并不多。认知情况:1、 绝大部分大埔民众对于客家山歌没有很深的了解。2、对于客家山歌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事,很多当地民众并不知晓,说明政府宣传力度还不够兴趣情况:1、对于客家山歌,愿意去了解的民众占多数。对客家山歌感兴趣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客家山歌是一门传统艺术,在当地比较出名(2)、客家山歌曲调优美(3)、家人或者朋友有人会唱、易学,想试
10、试看。而对客家山歌不感兴趣的原因在于:(1)、不刺激(2)、太过时,舞台效果不好(3)、曲目太土。2、当地民众并不愿意花费很多的金钱去听客家山歌剧,但从另一个方面说,只要是免费或者需要花费比较少的金钱,还是有很多人愿意去听客家山歌剧演奏会。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和平衡成本之间如何把握,这是推广客家山歌需要注意的问题之一。3、67%的青少年受访者表示愿意去学习客家山歌,这证明客家山歌的传承还是有希望的,关键在于如何引导青少年。4、最多青少年选择,愿意每周花费在学习客家山歌曲上的时间为1-3小时,在学校普及客家山歌曲教育时,以每周1-3小时的频率为宜。5、在学校开设客家山歌曲课程方面,还是应该以开设山
11、歌曲课为主。根据开放题收集的材料,学生普遍反映山歌曲课比欣赏课好玩,他们也希望山歌曲课的形式更加活泼开放。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问题1、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存在的问题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就大埔县目前的情况看,客家山歌在普及程度方面,还是相对较高的。但如果从长远的角度看,客家山歌的演唱者老龄化严重,势必会影响客家山歌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承。因此,我们必须从横向传播和纵向传播两个纬度去梳理在客家山歌的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客家山歌传承方面存在的问题 传承归根结底在于青少年对于客家山歌是否感兴趣,以及他们是否愿意继承前辈们的衣钵。受商业文化和消费文化的冲击,古老的艺术形式越来越不被年轻人所喜欢。无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305 物质文化 遗产 保护 语境 民间文学 传承 利用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17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