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肥料利用率技术研究进展.doc
《提高肥料利用率技术研究进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高肥料利用率技术研究进展.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提高肥料利用率技术研究进展摘要:如何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由于肥料损失带来的环境污染是长期以来全球共同关注的课题。针对我国肥料利用率低、氮肥损失严重的现状,本文综述了除传统提高肥料利用率技术以外的几项其它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应用实时、实地氮肥管理技术快速、无损检测作物氮素营养状况,进行作物推荐施肥;研发新型缓/控释肥料,调控肥料养分的供应;运用农田养分精准管理技术,因地制宜、精细准确地施用肥料;通过脲酶抑制剂或硝化抑制剂,有效地抑制NH3挥发和NO3-N淋溶损失等。并对今后提高肥料利用率技术进行了展望。关键词:肥料利用率;实时、实地氮肥管理;缓/控释肥料;农田养分精准管理技术;脲酶/硝化
2、抑制剂Recent Advances in Technology of Increasing Fertilizer Use EfficiencyAbstract: To increase fertilizer use efficiency (FUE) and to minimize its negative impact on environment has been a focal point in the world for a long tim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increase fertilizer use efficiency (FUE) in Ch
3、ina for its relatively low FUE and serious losses of nutrient. Recent advances in technologies of increasing FUE are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 The technologies include site-specific and real-time nitrogen management, non-destructive quick test of nitrogen status of plants, new types of slowly releas
4、e and controlled release fertilizers, site specific nutrient management, and use of urease inhibitor and nitrification inhibitor to decrease nitrogen losses. Future outlook i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FUE improvement is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 Fertilizer use efficiency; Site-specific/real-time nit
5、rogen management; Slowly release/controlled release fertilizer; Site specific nutrient management; Urease/nitrification inhibitor化肥是农业持续发展的物质保证,是粮食增产的基础。世界农业发展的实践证明,施用化肥是最快、最有效、最重要的增产措施。从1980年起,中国化肥施用量以年均4%的速度增长,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产国和消费国。尽管耕地面积只占世界耕地面积总量的7%,但中国的化肥施用量却接近世界总量的1/3。由于化肥利用率较低,氮肥通过挥发、淋溶和径流等
6、途径损失数量巨大。以中国目前每年施用纯氮约2 100万吨,以平均损失45%1计算,每年损失的氮素高达945万吨,相当于2 050多万吨尿素。化肥的大量损失已经引起一系列环境问题,在北方某些农业高度集约化的地区氮肥的不合理施用导致地下水硝酸盐超标时有报道,有些地区竟达到100%的严重超标程度。中国南方经济发达地区,氮、磷肥过度施用导致地表水富营养化,湖泊严重污染。此外,蔬菜中硝酸盐超标、大气中氧化亚氮排放量增加、沿海城市赤潮现象的发生等环境问题也与肥料的不合理施用有关。因此如何提高肥料利用率、充分发挥化肥的作用,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 中国肥料利用率现状肥料利用率是衡量肥料施
7、用是否合理的一项重要指标。大范围肥料利用率的结果一般通过两个渠道获得:一是从宏观的角度估算而来。具体做法是根据各地区化肥施用量和粮食产量的数据,从不同年份单位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和施肥量的变化,求出相应不施肥产量和通过施肥可以达到的最高产量,以上述结果为基础计算出化肥利用率2。这种方法计算出的肥料利用率与田间实际测定结果往往有一定出入。二是汇总大量的田间试验结果。目前,多数研究都是根据田间试验的结果汇总而来的。由于田间试验受土壤、水分、气候等多种条件的影响,因此,不同地区、不同作物肥料利用率大田试验结果相差较大,需要汇总大量试验结果。 朱兆良3总结了中国782个田间试验得出,中国小麦、水稻和玉米对
8、氮肥的利用率在28%41%之间。磷肥的当季利用率与氮、钾肥比起来低得多,这是由于磷肥施入土壤后,易与土壤中的铁、铝离子(南方)或钙离子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沉淀,累积在土壤中。中国大田试验、盆栽试验包括同位素示踪试验的结果统计表明4,磷肥的当季利用率大体在10%25%左右。根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对全国849个大田试验的统计,水稻的磷肥利用率为8%20%,平均为14%,小麦为6%26%。中国钾肥当季利用率高于磷、钾肥,在50%左右1,3。笔者通过对20022005年全国20个省、50个养分监测村开展的165个田间试验统计得出,中国小麦、水稻和玉米的氮肥当季利用率在8.9%78.0%之间,平均2
9、8.7%,磷肥当季利用率在3.0%49.3%之间,平均13.1%;钾肥当季利用率在4.5%82.8%之间,平均27.3%。显然,中国化肥当季利用率较低。2 传统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方法传统的、在农业生产中较为普及的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方法可概括如下:(1)适宜的氮肥施用量。在较低的施氮水平时,随氮肥用量的增加,产量逐渐增加,超过一定用量时,产量不再增加反而下降。而且随施氮量的增加,氮肥通过各种途径损失的量也不断增加,氮肥利用率也会下降。因此,氮肥施用量要控制在经济最佳施氮量以内。(2)肥水调控技术。肥水是土壤中氮运转及作物氮吸收过程中的关键因子,生产上把握适宜的施氮量和供水量,并根据不同作物不同生长阶
10、段的需求特点进行综合运筹有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在水稻田中“无水层混施法”和“以水带氮法”等基、追肥施用法,均是通过肥水调控技术达到提高肥料利用率的目的。(3)氮肥深施及分次施肥。氮肥深施是各项提高氮肥利用率技术中效果最好且较稳定的一种措施,试验结果表明5,6,碳铵或尿素深施增产效果比表施高2.7%11.6%左右,氮肥利用率也可提高7.2%12.8%。不同时期分次进行施肥较一次性施肥,能够有效减少一次施肥造成的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4)平衡施肥。平衡施用氮、磷、钾肥和中、微量元素,保证作物生长期间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避免因缺乏某种养分而限制其他养分作用的发挥。平衡施肥技术要点在于不同种类营养元
11、素的种类和比例的调节及作物不同生长时期肥料供应的强度与作物需求的平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些新技术、新观念、新思想不断发展应用,提高肥料利用率技术已不仅仅局限于这些传统的技术,实时、实地氮肥管理,缓/控释肥料,农田养分精准管理技术及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等技术已经或正在逐步应用到农业生产中来,并为减少肥料损失,提高肥料利用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目前有些技术因为种种原因还没有在中国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但其潜力无穷,正如扈立家7对精准农业的评述中指出,精准农业所引发的思维方式和农业生产经营理念的变革将具有长远而深刻的意义,它成为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基础。3 提高
12、肥料利用率技术研究新进展3.1 实时、实地氮肥管理传统的推荐施肥方法通常包括样品采集、处理、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等一系列过程,不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而且周期长、时效性差。许多大田作物在氮胁迫下会表现出一些明显可见的症状,如,缺氮会导致老叶失绿;相反,供氮过量,叶片颜色深绿并且延迟衰老。通过叶片颜色变化来评价作物氮营养状况就是利用作物这一生理特点发展起来的一种方法,迄今为止,已很好地用于生产实践。这种方法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它运用叶绿素仪(SPAD)进行作物营养诊断并进行推荐施肥,可以在田间条件下无损伤检测植物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叶绿素仪工作原理是利用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和叶片含氮量的关系
13、来确定作物的氮素营养状况。具体方法是将植物叶片插入叶绿素仪测定部位感光后读出叶绿素值(叶色值),根据与植株含氮量的关系确定氮素诊断的叶色值,从而推断出作物氮素含量,比传统的氮肥推荐方法简化了许多繁琐的过程。实时氮肥管理(RTNM)和实地氮肥管理(SSNM)是应用SPAD指导施肥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氮肥管理模式。实时氮肥管理最早运用在水稻的推荐施肥上,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叶色的变化所测定的SPAD值,与预先设定的推荐施肥量阈值进行比较,以决定施肥与否及施肥量的多少8。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在于施肥时间和施氮量与作物对氮肥的需求相吻合。彭少兵等8,9应用SPAD指导水稻氮肥管理研究表明,SPAD施氮模式
14、比定时施氮处理的氮肥农学利用率显著提高,在稻农田块,采用SPAD施氮模式的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均高于稻农习惯施肥法。SSNM是根据土壤氮、磷、钾的有效供给量、作物产量、秸秆带走的养分量和气候特征等有关参数,通过施肥决策系统综合分析后确定不同生育期的最佳施肥量作为阈值,然后根据叶片SPAD测定值决定施肥量的多少9,10。SPAD阈值的确定非常重要,彭少兵8研究认为,SPAD阈值为35时适用于大多数热带籼稻品种。贺帆等11研究结果表明,实时实地氮肥管理能较好地协调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关系,但关键是要依据不同的水稻品种特性确定适宜的预设SPAD阈值。在其试验条件下,实时实地氮肥管理模式推荐阈值两优培九品
15、种以SPAD 3839、汕优63品种以SPAD 3537为宜。在田间条件下,应用叶绿素仪进行作物氮营养状况诊断时,不同测定时期和不同测定部位测定的结果不同,因此,要选择作物的最佳测定时期和最佳测定部位,否则会影响测定结果。对于玉米,有学者研究认为12, 最佳测定时期是9至10叶期,最佳测定部位是玉米最上部完全展开的叶片中部。最新展开叶的叶绿素仪测定值与植株全氮、氮肥施用量及玉米产量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可以作为玉米氮营养诊断的工具。但不同试验点叶绿素仪测定结果有一定差异,需要建立独立的诊断指标或采用叶片的相对叶绿素仪读数来表示玉米氮营养状况更为合适。采用相对叶绿素仪测定值校正该方法后,叶绿素仪对
16、夏玉米追肥推荐中氮营养状况的预测精度为66.7%。SPAD具有便捷、快速、时效性好、无损的特点,最重要的是可以减少氮肥施用量并提高肥料利用率。目前,SPAD已经在水稻13、小麦14、油菜15和玉米12等作物上广泛应用。研究显示10,SSNM法的施氮量较农民习惯施肥降低38.7%41.3%,产量提高2.5%3.5%,氮肥利用率和生理氮转化率分别提高34.0%39.5%和46.1%61.6%。虽然叶绿素仪相比传统测定方法具有诸多优点,但也有其局限性,由于它每次只能检测约6 mm2的小区域,而且它所测试的样本只是有限的点,因此在整块田间,含氮量只能靠这些测试点做粗略的估算。而光谱分析技术在这方面显示
17、了其特有的优点,它根据作物缺肥会引起叶片颜色、厚度以及形态结构等发生一系列变化,从而引起光谱反射特性的变化,建立能准确反映植物营养状况的检测模型,实现对植物营养成分光谱分析技术的信息获取量更大且快速、省时省力,是精确农作中进行变量施肥和灌溉不可或缺的基础技术,与SPAD相比,它更适于监控整块地作物的氮含量。3.2 缓/控释肥料肥料释放养分的时间和强度与作物需求之间的不平衡是导致化肥利用率低的原因之一。缓/控释肥料是采用各种机制对常规肥料水溶性进行控制,通过对肥料本身进行改性,有效地延缓或控制了肥料养分的释放,使肥料养分释放时间和强度与作物养分吸收规律相吻合(或基本吻合)16。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
18、协调植物养分需求、保障养分供给和提高作物产量,因此被认为是最为快捷方便的减少肥料损失、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有效措施(表)。缓释肥料主要是起到延缓释放、延长肥效的作用。控释肥料集促释和缓释为一体,能够调控养分供应速度。脲醛肥料是世界上最早的缓释肥料,发明于1924年,随着缓释肥料的发展,之后又发明出控释肥料。中国最早的缓释肥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先后研制成功碳酸氢铵粒肥和用钙镁磷肥包裹的长效碳铵及长效尿素。随后,中国又相继研制出各种缓释肥料和控释肥料。1985年,北京市园林科研所与北京市化工研究院开发了酚醛树脂包膜复合肥料;1987年,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
19、化研究所开发出涂层尿素;近几年郑州大学工学院开发成功包裹型缓释/控释肥料;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研制出新型杂交水稻专用缓/控释复合肥。缓/控释肥料有多种,大体可分为以下三大类:一是包膜缓/控释肥料。包膜缓/控释肥料又分两种,无机物包膜肥料。无机物包膜材料主要有硫磺、硅酸表 缓/控释肥料与常规肥料肥效对照部分试验结果统计Table Comparison of crop yield and fertilizer use efficiency between controlled/slowly release fertilizer and common ferti
20、lizer试验地点Site供试作物Crop肥料Fertilizer比对照(常规肥料)产量增加Yield increase compareswith control (%)比对照(常规肥料)提高养分利用率FUE increase compares with control (%)山东龙口市17Longkou city, Shandong 玉米Maize高聚物包膜控释氮肥Polymers coated controlled-release nitrogen fertilizer36.246.612.525.2长沙18Changsha city水稻Rice15标记控释氮肥15 labled cont
21、rolled-release nitrogen fertilizer25.534.9陕西三原县19Sanyuan county, shaanxi冬小麦Winter wheat钙镁磷肥复式包膜尿素FMP coating urea9151516盐、石膏和磷酸等;有机聚合物包膜肥料。包括天然高分子材料(如淀粉、纤维素、天然橡胶等)、合成高分子材料(包括聚乙烯、聚氯乙烯等)和半合成高分子材料(如乙基纤维素等)。二是包裹材料缓/控释肥料。它是以一种或多种营养物质包裹另一种肥料而形成的复合体。常见的包裹材料有尿素、腐殖酸、硫酸钾、硅藻土等。三是具有有限水溶性的合成型微溶态缓/控释肥料。如脲醛肥料、异丁叉二
22、脲、熔融含镁磷肥(FMP)等。缓/控释肥料的养分释放特性是评价其质量的重要依据,不少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田间和室内模拟研究2022,但目前尚没有统一的缓/控释肥料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方法。缓/控释肥料的释放特性受作物营养特性、土壤性质、肥料性质、水分、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同控释肥料养分释放特性会有很大不同,有机氮控释肥释放曲线的特征是:开始释放很快,而最后1/41/3释放很慢,与“S”型有明显不同;而聚合物包膜控释肥,其释放模型是抛物线型、直线型或“S”型,适于短季作物、多年生植物和树木从休眠期向生长期的转变期,可使养分供应与植物需求同步。有人认为,理想的溶出曲线应该是直线型和“S”型的结
23、合型,这样的释放模式可避免前期的“爆裂式释放”和后期的“拖尾作用”。缓/控释肥料的养分释放特性通常采用水中(或溶液)溶出率法和土壤淋(溶)出率法。前者是用水或一定浓度的盐溶液浸提缓/控释肥料,计算一定时间内养分的溶出率,是最常用方法,该法简单、快速,由于与实际情况有区别,因而测定方法与实际有一定差异。后者是模拟“肥料-土壤”体系,测定肥料中释放的养分离子的含量。水中溶出率法与土壤淋(溶)出率法比较,后者反映了肥料养分在土壤溶液中的释放特性,较为接近实际。近10多年来,许多发达国家日益重视过量施肥对环境的危害,加之发达国家劳动力价格高,因而既能节省人力,又可减少环境污染的缓/控释肥料一直保持较快
24、的发展速度,从1983年至2005年的22年间,美国缓/控释肥料平均年增长率为4.2%,西欧发达国家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8%。美国是世界缓/控释肥料的最大消费国,2005年世界缓/控释肥料的产量约为728万吨,美国消费量495万吨,约占世界总用量的68%。由于价格较高,多数国家缓/控释肥料主要用于非农业市场,如花卉、草坪、高尔夫球场、苗圃及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只有很小的比例用于大田农业生产。因此,缓/控释肥虽然能够提高肥料利用率,但还没有真正在农业生产中发挥其作用。中国缓/控释肥料的研究和开发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虽然部分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整体水平远没有达到国外的同等水平23。配套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提高 肥料 利用率 技术研究 进展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16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