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风沙危害综合防护体系防护工程设计.doc
《敦煌莫高窟风沙危害综合防护体系防护工程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敦煌莫高窟风沙危害综合防护体系防护工程设计.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敦煌莫高窟风沙危害综合防护体系防护工程设计摘要:通过对敦煌莫高窟防沙历史的综合总结和分析,认为莫高窟作为我国乃至世界古代灿烂文化艺术的瑰宝,是甘肃对外交流的主要窗口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旅游地之一。单纯的消极人工清沙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生态环境质量的需要和旅游业作为该地区经济发展基本点的要求。那么,创造一个良好的旅游生态环境及文物保护工作环境,不仅有利于整个窟区生态环境的改善,且其示范效应将带动本地区乃至整个河西地区的荒漠化治理。根据风沙环境特征,提出了莫高窟防护体系建立的主导思想是:以防治西北、西南主害风为主,根据鸣沙山、砂(砾)质戈壁、窟顶崖面等不同地带的具体风沙运动规律,采取以固为主,
2、固、阻、输、导相结合的防护原则,以切断或削弱鸣沙山沙源和固定流沙,并消除沙砾质戈壁面的就地起沙为目的,建立一个由工程、生物、化学措施组成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防护体系,从根本上消除风沙活动对莫高窟的危害。同时对莫高窟综合防护体系建设的总体布局及防护宽度、砾石铺压的基本原理作了一个初步的探讨。关键词: 莫高窟 综合防护体系 风沙侵蚀 植物固沙 草方格 高立式沙障 砾石铺压 一、研究背景 与建设必要性1、研究背景 敦煌莫高窟位于干旱地带的河西走廊西部,地处高大鸣沙山与三危山之间的大泉河谷。绵延1600m的石窟开凿于大泉河西岸玉门砾岩层组成的台地边缘。在西北、东北及西南风作用下,洞窟长期受到风沙的危
3、害。早在五代时期,风沙就已危及洞窟的安全,有清沙功德碑为证。本世纪40年代,石窟最低层大部分埋在沙中。自敦煌文物研究所成立以后,就把防沙治沙列为保护石窟的重点工作,并在制定19561966年敦煌文物研究所全面规划草案时,把防沙工作列入石窟的保护、修缮工程项目中,先后在窟顶设立多种防沙工程。60年代初,制订过防沙规划,同时开展过小规模的防沙治沙试验,在崖面上修建防沙墙,采取“上堵下清”的方法,但后因积沙量大,造成墙体外塌,危及洞窟,被迫拆除。随后又在崖面开挖防沙沟,设置部分红柳条栅栏,结果造成大量沙物质积聚,沟很快被填平,沙障压埋,形成新的隐患。究其原因,是限于当时的条件,对本区独特的风沙运动规
4、律、风沙危害方式等研究不够,虽然工程在短期内起到了一定的防护效果,但随后因积沙量增大,相继很快失效,所以,多年来一直采用消极的人工清沙方法。据敦煌研究院统计每年要清沙3000m3,而风沙危害并未得到有效防治。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对象以后,莫高窟的风沙危害问题再次引起国内外有关方面的关注,原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及美国盖蒂保护所共同合作,进行了莫高窟风沙运动规律及风沙防治的研究,并设置了尼龙网防沙栅栏。经长期观测,尼龙网防沙工程阻止了主害风(西北、西南风)向窟洞搬运的沙量,使窟区入沙量减少了60%。但是,尼龙网防沙栅栏是一种临时性防护措施
5、。由于积沙,栅栏附近形成了新的人工沙堤,一旦积沙高出栅栏,流沙便会长驱直入危及洞窟。因此,为了避免产生新的风沙危害源,彻底根治莫高窟沙害,应改变过去结构简单,功能单一,缺乏长远性的防护方法,尽快建立一个由工程、生物、化学措施相结合,阻、固、输、导为一体的综合防护体系。2、建设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重心由沿海向内陆地区的转移,西部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又一热点地区。中央政府决定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西部开发的一个基本点,同时将旅游业作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拄产业,这种战略思想就是基于资源开发和环境综合整治相协调,将经济效应、社会效应、生态效应相结合,把生态效应放在首位的国土开发战略。敦煌莫高
6、窟是我国乃至世界古代灿烂文化艺术的瑰宝,是甘肃对外交流的主要窗口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旅游地之一。在我国重点文物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建立这样一个风沙危害综合防护体系,其意义不仅是对我国流沙固定及风沙防治工程水平的一次综合显示,更为重要的是表明我国政府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根治沙害,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决心。敦煌莫高窟风沙危害综合防护体系的建立,将对我国风沙地区文物古迹及重要经济设施的保护起到示范作用,而且在国际上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二、自然地理概况2.1 地貌特征 莫高窟顶为一平坦沙砾质戈壁,向西约为7001000m渐向与鸣沙山接触。自洞窟至鸣沙山,由东向西按地貌形态及地表组成物质等因素可划分
7、为四中地貌类型:(1)砾质戈壁带:地表由小砾石组成,此带面积较小,从窟顶边缘开始,向西深入。地面覆盖一层以小砾石为主的砂砾层,砂砾层下为10cm左右厚度的细砂层。细砂层下系石膏层。砾石戈壁之上偶有及耐干旱的泡泡刺零星生长,地表1525cm砂层含水量在1%一下。(2)沙砾质戈壁带:此带面积较大,平均宽度约为436m,面积约174.5ha。表面组成物质系小砾石和细沙,厚度约15cm左右,大风天气,可带起砂砾吹扬,为危害洞窟的沙源地之一。(3)平坦沙地:平均宽度约为104m,面积约为37.4ha,流沙覆盖厚度在10-150cm,俞接近沙山,细沙层愈厚。(4)沙地:鸣沙山相对高度约为6070m,为一覆
8、盖在基岩低山上的高大复合型沙山,沙丘类型以格状沙丘、金字塔沙丘为主,边缘沙丘一般高5-20m。2.2 土壤、植被特征 土壤与植被是地形、地表物质和气候等因素综合影响而形成的。由于研究区地形地貌复杂,环境干旱少雨,所以总体上表现为土壤类型单一,植被种类少的特点。莫高窟顶为棕色荒漠土,全养分较低,PH值在7.228.94之间。窟区前土壤质地在垂直分布上较为复杂,为不同时期洪水冲击形成的沉积层。窟顶的天然植被有胡杨、沙拐枣、梭梭、白刺、沙蒿和羽毛三芒草,人工植被有红柳、花棒、梭梭、沙拐枣和柠条等,库区前林种有新疆杨、银白、榆树、白蜡和侧柏等。2.3 气候 莫高窟属于典型的大陆性荒漠气候,由于受到蒙古
9、高压的影响,具有气候极端干燥、降水量少、变率大、蒸发强烈、温度变化大和风沙活动强烈等特点。2.3.1降水 降水的大小及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主要受天气形势所控制。敦煌盆地大气降水较少,多年平均降水量仅39.84mm,且在时间上分布不均。受敦煌盆地地形和大气环流的影响,年内各月分配极不均匀。年降水量变率大是本地区降水的一大特征,其中夏季降水量集中且大量,春季次之,秋、冬季最少。2.3.2蒸发 蒸发在干旱地区表现得较为强烈,蒸发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空气湿度。最要原因是该区降水少、植被稀疏、温度高和日照强烈之故。蒸发量最大值在一年内主要集中在5-8月份,月均超过300mm。2.3.3气温 敦煌市
10、多年平均气温为9.6,莫高窟多年平均气温为10.6,莫高窟极端最高气温为40.6,最低温度为-21.5。而莫高窟地区绝大部分被沙漠、戈壁、沙山所包围,地表组成物质以砂砾质为,下垫面导热率小,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亦大。三、风沙危害类型 莫高窟风沙危害的主要类型包括积沙、风蚀、风沙尘、沙尘暴及沙丘前移等几个主要类型。3.1 积沙危害 莫高窟崖顶向西1000m处是高大的鸣沙山,为风沙危害提供了丰富的沙源。特别是在当地偏南、偏西两股主要气流的作用下,来自鸣沙山方向的风沙流经过约500700m的砂砾质地表后在低洼处形成部分积沙,然后进入砾质平台,再运行200m左右到达崖顶或崖面附近。由于地形的急剧变化,
11、附面层发生分离,在崖面斜坡上部和下部的窟前形成风沙堆积。3.2风蚀危害 风蚀主要是指风沙流对路天壁画、洞窟围岩及窟前遗址的吹蚀与磨蚀,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地质作用,因其作用缓慢,不容易引起人们注意。首先,来自鸣沙山方向的风沙流在运行至窟顶临空面时产生气流反转,从而造成反向挟沙气流对崖面露天壁画的撞击、磨蚀,导致壁画褪色、变色。其次,由于莫高窟石窟群开凿在砂砾岩上,下部为中更新统千佛洞组砂砾岩,成岩较好;上部为更新统酒泉组砂砾岩,并有1050cm厚的砂质透晶体大量分布于整个崖体,水平层里发育,极易风蚀。3.3粉尘危害 风沙尘对莫高窟石窟壁画彩塑的危害只要表现为风沙流所携带的风尘物质受崖体临空面反转
12、气流的作用,进入窟内形成大量降尘,严重污染壁画,影响视觉效果。四.技术方案4.1高立式栅栏的布设 (1)选用当地廉价的干枯的作物秸秆,枝条,蒿草,或泥土作材料设置而成。这种沙障较植物沙障起作用时间短,也不能提高沙地肥力。但它不与障间林木争水争肥,不受季节限制,而且材料来源广泛,目前比较普遍采用。大约有以下几种形式:立式沙障材料直立,沿沙坡隔一定距离水平开沟,埋入20100cm,露出沙面50100cm的高立式沙障,2030cm的叫低立式沙障,也叫半隐蔽式沙障。为保护幼林而设置的沙障,宜采用疏透结构(孔隙度为3060)。因为这种沙障附近,风蚀较轻,并有少量积沙,有利于幼林正常生长。 (2)用可以繁
13、殖的植物枝条或苗栽子作材料设置的沙障。它既能起到机械阻沙的作用,成活后又能达到长久固沙的目的。一般常用的有沙蒿沙障和杨柳沙障两种。前者是用34年生野生沙万栽植而成。一般沿沙丘迎风坡坡脚以上三分之二或二分之一处等高开沟,沟距46米,深3040厘米,宽20厘米。然后将黑沙蒿苗靠沟的下缘均匀放入,上露1015厘米,填入湿沙,分层踏实。后者用23年生的沙柳或12生的早柳、小叶杨的枝条插植而成。以沙柳条作材料的,可从沙丘迎风坡脚设置至迎风坡中部,以旱柳,小叶杨枝条作材料的,只设置在含水率较高的沙丘迎风坡下部。其余与黑沙蒿沙障相同。4.2草方格沙障的布设 草方格沙障是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将草插入沙层
14、内,直立于沙丘上,在流沙上扎设成方格状的半隐蔽式沙障。草埋入沙中的深度约为1520cm,上露地面高度约2030cm,草方格的边厚5cm左右,用铁锹壅沙踏实使之牢固。沙障高度是由气流中沙粒的分布高程决定的。由于风沙流中90以上的沙量是在离地表30cm的高度内通过的,因此采用高出沙面2030cm的沙障,就足以控制沙丘表面风沙流的活动。沙障防风固沙的空气动力学原理,乃是流动沙丘上设置草方格沙障后,增加了地面粗糙度,增大了对风的阻力。 (1) 设1X1米草方格沙障,形成草障植物带。在半荒漠干旱区又无灌溉条件下,这是最主要的固沙带。1X1米草方格沙障是治沙前期固定流沙,植物发育,促使人工植被形成的最关键
15、的技术和措施,一次可延续15年,更新23次后,可由人工植被或继后的人工天然植被所代替。 (2) 筛选确定了优良乡土固沙树种花棒、柠条、沙拐枣、梭梭;成功地引进了外埠固沙树种黄柳、锦鸡儿。这些树种耐瘠薄,不苛求肥力、水分,适应流沙水土条件,种植后在草障植物带内810年即可形成密度较好的人工植被,覆盖率可达30。这一覆盖率可作为半荒漠干旱区域植物固沙的上限指标。达到这一覆盖率后,沙层中下部含水量会逐渐下降到1左右,灌木类植被趋向衰枯,而油蒿和微生物群落将不断更新繁衍,向人工天然生态系统演替。 (3) 在固沙带主风向外侧设置高1米、孔度为4的折形高立式栅栏进行前沿阻沙,可阻截外缘流沙向草障植物带的侵
16、袭,有效地保护植物固沙带。据观测,在无阻沙设施的情况下,外缘流沙每年都会压埋掉宽约1020米的固沙植物带,而设置前沿阻沙带控制后,可使外缘流沙大量积累在阻沙栅栏两侧,逐步形成高大沙堤,使流沙移动减缓,侵入速度可降至每年5米以下。4.3植物固沙的设计4.3.1植物种的选择 固沙植物种的选择是植物治沙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植物种选择适当与否,直接关系到造林成败和治汐效益的发挥。我国植物治沙工作中,因植物种选择不当造成损失的事例不少。俗话说;“十年树木”,从造林到发探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少说也得七八年最快也有四五年,造林周期长,如果树种选择不当,不仅直接影向树木的成活和生长,还合影响防风固沙效益的持久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敦煌 莫高窟 风沙 危害 综合 防护 体系 工程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16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