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石化企业加氢裂化反应器RBI应用.doc
《扬子石化企业加氢裂化反应器RBI应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扬子石化企业加氢裂化反应器RBI应用.doc(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 录1 绪 论11.1 引言11.2 课题的意义11.3 课题的目的21.4 加氢裂化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31.4.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31.4.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41.5 风险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51.5.1 风险评价51.5.2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61.5.3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61.6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71.6.1 课题主要内容71.6.2 论文结构72 扬子加氢裂化反应器的服役现状92.1 简介扬子石油化工企业92.2 扬子加氢裂化反应器的服役现状92.3 扬子石化加氢裂化反应器结构及工作原理102.3.1 结构102.3.2 工艺原理112
2、.3.3 加氢裂化反应器的作用123 RBI风险评价及方法133.1 RBI技术133.2 风险评价方法133.2.1 定性风险评价143.2.2 定量风险评价143.3 RBI定量风险评价154 基于RBI的失效可能性及失效后果164.1 失效可能性164.1.1 设备系数174.1.2 管理系数的确定174.2 失效后果184.2.1 分析失效后果194.3 风险等级195 加氢裂化反应器故障树的建立与分析215.1 故障树模型的建立和分析215.1.1 故障树模型的建立215.1.2 定性分析276 加氢反应器安全运行的应对措施及安全管理296.1 设备安全运行应对措施296.1.1 加
3、氢设备安全运行的基本应对措施296.1.2 加氢裂化装置设备运行期间的检查306.2 物料因素的安全应对措施306.2.1 加氢装置的防火防爆306.2.2 加氢装置常见可燃物消防特性316.3 中毒危害的应对措施316.4 加氢装置工艺安全管理327 结论347.1结论34参考文献35致 谢371 绪 论1.1 引言 石油化工企业潜藏着火灾、爆炸、毒害等多种危险,危险在特定条件下转变成事故后,给人民生命以及国家财产造成一定损失,成为威胁人类女全和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发生25亿起工伤事故,导致33万人死亡,由工伤事故和职业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全球国民生产总值(GNP)的4
4、%。惨痛的教训告诫我们,工业化生产过程中的高能量物质一旦释放,潜在的各种危险表现出来后,将造成巨大的损失,为减少危险带来的损失,就必须预防、控制工业生产事故的发生,及时做好危险的辨识、评价和控制工作。危险是可能产生潜在损失的征兆。它是风险的前提,没有危险就无所谓风险。风险是指从事某项活动中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经济损失、自然破坏或人身伤亡的可能性,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危险事件出现的概率;二是一旦危险出现,其后果严重程度和损失的大小。危险是客观存在,是无法改变的,而风险却在很大程度上随着人们的意志而改变,亦即按照人们的意志可以改变危险出现或事故发生的概率和一旦出现危险,由于改进防范措施从而改
5、变损失的程度川。根据风险的概念,风险不仅意味着不良后果或不期望事件的存在,而且意味着发生不良后果或不期望事件的渠道和可能性。风险评价(risk assessment)则是对不良后果或不期望事件发生的几率进行描述及定量的系统过程,也就是对一特定时期内安全、健康、生态、经济等受到损害的可能性及可能程度做出评估的系统过程。它不仅估计事故发生的概率,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和造成的后果,而且可以界定风险,对风险进行优先排序,为降低风险提供一套系统科学的方法,给决策者提供依据,帮助改进设计、降低不希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1.2 课题的意义 现代炼油技术中,加氢裂化是指通过加氢反应使原料中有10%以上的分子变小的
6、那些加氢工业,包括馏分油加氢裂化(含加氢裂化生产润滑油料),渣油加氢裂化和馏分油加氢脱蜡(选择裂化和择形异构化)。RBI(Risk Based Inspection)技术是基于风险的检测技术,这项技术是在追求系统安全性与经济性统一理论基础上建立的一种优化检验策略的方法,是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设备管理新技术,并在私企行业形成了国际标准API580。在标准API580中,RBI技术的定义是:对设备实施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过程,关注的重点有两方面:一是材料退化失效引起的压力设备内容物泄漏的风险;二是通过检测实施风险控制。加氢裂化生产的产品品种多且质量好,通常可直接生产液化气,汽油,煤油,喷漆燃料,
7、柴油等清洁燃料和轻石脑油,重石脑油,尾油等优质石油化工原料。而且加氢裂化技术还具有生产方案灵活和液体产品收率高等特点。因此,随着近年来实现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清洁燃料,加工含硫原油,增加轻质油收率,提高炼化一体化生产效益等形式的发展,加氢裂化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课题是中国扬子石化企业科技开发部立项的科研项目扬子石化企业加氢裂化反应器RBI应用的一部分,拟以石油化工中的加氢裂化反应器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对其进行风险分析与评价,求出反应器的风险指标及其风险随时间变化的趋向,找出薄弱环节,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进行风险控制与管理,使反应器达到长周期运行的目的。其意义:(1) 在加氢反应
8、器风险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采取措施适当延长其运行周期(逐步过渡到5年2修或3年1修),减少停工时间,降低检维修费用。(2) 系统了解反应器总体风险状况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风险水平,找出风险较高的区域,系统管理失效风险。(3) 摸清加氢裂化反应器的风险大小,进行科学管理,提高反应器的运行可靠性,改善生产过程的安全性。(4) 开发新的评价软件,建立加氢反应器的失效数据库。1.3 课题的目的 随着炼油及石化工业的迅猛发展,加氢裂化技术已成为原油加工过程的关键手段之一,所处地位愈加重要。而且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对油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炼油企业来说,常规的炼油技术已不能满足环保的要求,迫切需要一种生产清
9、洁燃料的炼油工艺。在这种背景下,只有加氢后的产品能够完全满足成产清洁燃料的要求,并有进一步开发利用的空间。但加氢裂化装置处于高温,高压,临氢,易燃,易爆,有毒介质操作环境;其强放热效应有时使反应得不到控制;工艺物流中的氢气具有爆炸危险性和穿透性;高压串低压系统爆炸;高温,高压设备设计,制造产生的问题,可能引起火灾和爆炸;管线,阀门,仪表的泄露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设计方案的不合理,生产管理中的问题均可能引发事故。在此基础上,中石化正着力研究推行RBI技术,并向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总局申请在中石化系统内部分装置开展RBI技术的试点应用。国家质检总局在征求有关单位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予以发文,同意在中国石
10、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系统内具备一定管理基础的企业开展RBI检验技术试点应用。RBI技术是理论和经验的结合,对应用RBI技术来降低费费用的目的几乎是所有企业关注的重点,随着RBI技术的深入使用和持续管理,将在科学侧多的基础上保证安全地延长装置寿命和降低修理费方面大大发挥作用国内外研究现状。1.4 加氢裂化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1.4.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对汽油的需求量大幅增长,对柴油和易燃油的需求量下降,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热裂化催化裂化和延迟焦化等二次加工技术可以增加汽油产量,但汽油质量不能满足车用汽油高辛烷值的要求。因此,
11、需要一种新的加工技术,把重质油品转化为轻质油品。在这种情况下,许多石油公司根据催化裂化催化剂的开发经验和德国煤焦油高压加氢生产汽柴油的经验,研究开发出馏分油固定床加氢裂化技术。1959年美国Chevron公司首先公布了Is cracking技术,1960年UOP公司公布了Lomax 技术,接着Unocal公司宣布开发了Unicracking技术。随后美国Gulf公司,荷英Shell公司,法国IFP,德国BASF公司和英国BP公司等相继宣布开发成功自己的加氢裂化技术。经过数十年的市场竞争和企业之间的联合,兼并,重组,目前国外有UOP, Chevron,IFP,Sheik等公司拥有并对外转让成套专
12、利技术;另外还有Albemarle,Criterion,Holder Topsoil,United Catalysts等主要的催化剂生产和供应商。60年代初期,加氢裂化技术主要用于把AGO,CGO和LCO转化为汽油。因为当时催化裂化的转化率低,有些原料转化不了。所以加氢裂化主要用于转化在催化裂化装置中难以裂化的油料。这时的加氢裂化装置都采用两段工艺,第一段用加氢处理催化剂的原料油进行脱硫,脱氮,然后进入第二段进行加氢裂化圣餐汽油。得到的轻汽油辛烷值高,直接用作汽油调和组分;芳径潜含量高的重汽油进行催化重整,得到高收率的高辛烷值汽油和氢气。这种两段工艺和生产方案至今仍为美国一些炼油厂加氢裂化装置
13、所采用。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催化裂化技术特别是提升管技术和分子筛催化剂的进展,使得催化裂化能够生产最大量高辛烷汽油并成为主力技术。与此同时世界油品市场对喷气燃料和柴油的需求迅速增加,加之活性高,选择性强,稳定性好,能转化重馏分油的加氢裂化催化剂趋于成熟,促进了加氢裂化的发展,加氢裂化工艺方面出现了以生产中间馏分油为主的单段流程和既能生产中间馏分油又能生产石脑油,灵活性较大的单段串联流程。炼油厂新建的德加氢裂化装置多数都转向以加工VGO生产喷气燃料和柴油为主要目的。至70年代中期,世界上新建的加氢裂化装置60%的加工能力都是用于生产喷气燃料和柴油,而且逐年增加。80年代以来,加氢裂化技术发展
14、的趋势,除了多生产中间馏分油以外,就是把加氢裂化富含烷烃的未转化尾油用作催化裂化原料或蒸汽裂解值乙烯原料和生产高黏度指数润滑油的基础油料。90年代新建的加氢裂化装置,90%的加工能力用于主要生产中间馏分油,单段,单短串联和两段工艺都用应用。进入21世纪以来,为了适应清洁燃料生产及其升级换代的需要,出现了部分转化加氢裂化等一批新工艺,在生产石脑油,喷气燃料和清洁柴油同时,未转化的尾油用作催化裂化原料,直接生产清洁汽油组分,这也是21世纪加氢裂化工艺的发展方向之一。1.4.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掌握现代加氢裂化技术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抚顺石油三厂研制出35
15、11和3512催化剂(MoS-白土),以酸碱精制页岩轻柴油,并解决了我国加氢裂化工艺装置初次开工的技术关键问题。与此同时,石油三厂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合作开发了3592催化剂(MoO-半焦),先后进行了低温煤焦油的高压和中压加氢裂化工业试生产。这些研究开发和工业生产实践,为我国现代加氢裂化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1966年,由我国自行开发,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套400Kt/a馏分油单段加氢裂化工艺装置在大庆石油化工总厂建成投产。该装置采用我国自己开发与生产的以无定形硅铝为载体,主要生产喷气燃料和柴油,具有工艺简单,能耗低等特点。这套工业装置的成功投产,标志着我国现代加氢裂化技术的水平与发展基
16、本与国外大公司同步。此后我国加氢裂化技术的开发工作一直在稳步推进,抚顺石油厂先后成功开发了3762,3812,3821等加氢裂化催化剂;生产润滑油基础油的加氢裂化-择形裂化工艺技术,以大庆减二,减三及加氢裂化尾油为原料,生产轻,中质低倾点润滑油基础油,并用这些基础油调制出汽车机油,柴油机油等10多种润滑油产品。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环保法规的日愈严格,对优质清洁马达燃料和石油化工原料的市场需求大幅度增长,为了适应这一发展形势,我国炼油企业大力发展催化裂化等加工技术的同时,也加快了加氢裂化技术的开发步伐。在加氢裂化催化剂开发方面,中国石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FRIPP)在
17、国内率先研制成功超隐Y沸石,继而开发了灵活型3824,轻油性3825以及用于缓和加氢裂化的3882三种含分子筛催化剂,并先后在工业装置上成功应用。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RIPP)也先后开发成功了RT-1,RT-5,RT-25,RT-30,RHC-1,RHC-5等加氢裂化催化剂和生产润滑油基础油的择形裂化催化剂,以及中压加氢改制,中压加氢裂化(RMC)和最大限度提高劣质柴油十六烷值(RICH)等工艺技术,并先后实现工业应用。随着我国炼油厂高,中压加氢裂化工业装置逐年增加,催化剂用量迅速增多,我国催化剂再生技术也随之问世。中国石化金陵分公司采用自行开发的再生新工艺和流程,1990年初成功地进
18、行了加氢裂化催化剂的器内再生技术(HCRT),对中国石化,茂名分公司,金陵分公司,石家庄炼化股份有限公司等近20家炼油化工企业所用的加氢裂化和加氢精制催化剂进行器外再生,理化性质和活性评价以及工业应用的结果表明,再生催化剂的性能达到了较高水平。1.5 风险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1.5.1 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风险工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对具有危险源发生的概率和可能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性质等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评价。它在估计系统发生严重事故的同时,分析了事故发生的原因和造成的后果,全面反映出系统的安全性。风险分析和评价技术的实施,在减少生产事故发生,保证生产长周期、安全运行的同时,也起到了保护
19、资源与环境的作用,随着地球资源日益紧缺,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的意义将更为突出。进行风险评价时,一般情况分五个步骤完成,即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风险辨识就是辨识潜在的各种危险因素,可能存在的危险事件、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事故发生原因和机制等,为风险分析提供必须的信自,是进行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前提和基础。风险分析包括可能引起多种危害的定义以及与该种危害有关风险的估计。其任务一般是失效原因分析、失效机理的探索和寻求主要影响因素和对失效后果进行估计。它主要用于确定分析范围、找出风险、分析风险,估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由风险而引起的系统潜在的损失,是对不确定事件所引起的潜在损
20、失进行定量或定性的测量,主要的分析方法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风险评价是针对具体危险源发生的概率和可能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性质等进行定量的评价,它涉及工程系统或装置的个性问题。它在分析事故发生可能性和事故后果的基础上,评价风险程度的大小,确定危险源以及系统的危险等级。风险控制是通过对风险的辨识,评估,控制和转移,以最小的费用获得最大收益(或最大安全保障)的管理方法。它可以帮助企业对潜在风险做出科学分析,做出成本和效益的分析,以降低风险所导致的各种损失,节约费用的同时,也能获得较大的安全保障。风险识别和评价后,对在可接受风险范围内的装置,建立监测措施,防止该部分装置的风险随生产条件的变化而增大;对
21、具有较高风险的设备,应通过制定风险消除措施,降低危险源对系统的影响程度,从而降低系统的风险等级。对危险性较高的、不可排除的风险,应做出进一步分析,寻求降低风险的途径,将其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结果,并非是风险越小越好,因为无论是通过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还是采用防范措施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都需要投入资金、技术和劳务作代价,通常的做法是将风险限定在一个合理的,可接受的水平上,根据影响风险的因素,进行优化,寻求最佳投资方案。风险管理是依据风险评价的结果,结合各种经济、社会及其它有关因素对风险进行管理决策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的过程。其目标是在风险排序的基础上
22、,对控制风险的技术措施进行损-益分析,进而对控制风险所采取的措施进行决策,并对其控制效果进行评价做出相应调整,从而尽可能地减少风险的经济损失。1.5.2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风险评价技术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保险业,最早应用于金融、保险、投资等领域,是经济学的一项决策技术。自20世纪40年代核工业发生泄露事件后,风险技术开始用于核电厂的安全评价中,70年代,随着核电技术的迅速发展,公众对核电站的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促使了风险分析技术在该领域迅速兴起。1974年美国原子能委员会(Nuclear Regulatory Commission,NRC)应用系统安全工程分析方法,提出著名的核电站风险
23、报告(WASH-1400),在科技界和工程界引起了震动。到1975年,风险评价技术已广泛用于核工业领域,随后逐步在航空、航天、环境工程、石油化工、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等工业领域得到推广应用。如1976年英国卫生与安全管理局(HAS)对Convey岛石油化工企业的工业设施危险性进行评价;1979年英国伦敦Cremer & Warmer公司和德国法兰克福Battle公司对Rijn mound地区的六个工业设施进行风险评价;1984年对印度博帕尔农药厂进行风险评价等。随着风险评价技术的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始基于风险检验技术(Risk-based Inspection,RBI)的研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扬子 石化 企业 加氢裂化 反应器 RBI 应用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16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