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震源输出信号畸变控制问题的研究.doc
《可控震源输出信号畸变控制问题的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控震源输出信号畸变控制问题的研究.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可控震源输出信号畸变控制问题的研究陶 知 非 3( 东方地球物理公司装备事业部 ,河北涿州 072751)摘要陶知非 . 可控震源输出信号畸变控制问题的研究 . 物探装备 , 2007 , 17( 1) : 113可控震源输出信号的畸变问题由来已久 。由于对震源输出信号畸变问题的认识不同 ,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争 议 ,并且这种争议往往是以牺牲生产效率或震源本身性能评价指标为代价的 ,因此非常有必要研究可控震源输出 信号的畸变及畸变控制问题 。针对震源输出信号的畸变 ,本文从分析畸变参数的引入 、畸变控制以及结合地球物理勘探的需求并通过一个 研究实例来阐述对震源输出信号的畸变控制原则及实施方法
2、。关键词 可控震源 输出信号 畸变 控制ABSTRACTTao Zhif ei. The study on vibrator output distortion control . EGP , 2007 , 17( 1) : 113The di sto rtio n of vi brato r o utp ut signal wa s exi sted since vibro sei s were invent ed. A lo t of ar gument s were rai sed being t he diff erent view s o n vibrato r o utp ut d
3、i sto rtio n , w hich result lo wer p ro ductivit y o r exceed t he limita2tio n of vibrato rsp ecificatio n in t he p ractice . It i s nece ssa r y to st udy vi brato r o utp ut di sto rtio n and di sto rtio n co nt rolto imp ro ve sei smic data qualit y.A s per vibrato r o utp ut signal di sto rti
4、o n , t he article ill ust rated t he p rinciple of vibrato r o utp ut di sto rtio n co nt rol a nd co nt rol applied.Key words vibrato r , o utp ut signal , di sto rtio n , co nt rol发而言 ,存在激发信号波场复杂的实际问题 。反映到震源输出信号的检测上表现出的就是输出信号的 波形畸变 ,并且这种畸变水平因近地表物性的变化 而变化 ,因耦合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可以说 ,可控震源输出信号的畸变问题从可控震源技术的诞生
5、就存 在了 。由于对震源输出信号畸变问题的认识不同 ,在 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不少争议 ,并且这种争议往往是 以牺牲生产效率或震源本身性 能评 价指 标 为代 价的 。例如 :当在地震激发作业中出现震源输出信号 检测到大畸变值或畸变异常后 ,由于继续作业可能 涉及到对地震数据品质的影响 ,因此甲方或监督方 往往要求停工确认问题所在 。有时经过一些试验验 证后 ,证实输出信号大值畸变或畸变异常非设备本身的因素 ,尽管可以恢复作业 ,但作业方就会因此而引言作为一种由液压伺服控制并驱动的地表激发源 ,可控震源的技术优势与不足同样明显 。正是因为震源采用地表激发方式 ,与炸药激发相比可以减少钻井作业与爆炸
6、环节 ,而这两个环节往往是影响地震勘探作业效率的瓶颈和降低 H S E 风险的主要障碍 ,所以可控震源被认为是高效 、安全的环保型激发源 。但地表激发与炸药震源的地下激发相比存在一些弊病或不足 ,例如 :地震波在生成与下传过程中受可控震源控制系统 、机械液压伺服系统的非线性影响 ;平板与地表耦合关系也影响到激发信号的传输效率 ;低降速带的存在与变化则更是影响了下传信号的能量与相位关系 ,等等 。因此 ,就可控震源激3陶知非 ,男 ,1962 年出生 ,1983 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自动控制专业 ,教授级高工 ,自 1983 年开始从事可控震源的应用与国产可控震源的设计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 :
7、可控震源的激发控制与信号设计 。降低作业效率 ,影响经济效益 ; 可是 ,如果放任这一异常现象 ,又有可能这种现象真的是震源某一系统 崩溃的前奏 ,不被重视的结果就是 :1) 允许震源带病 作业 ,可能影响地震资料的品质 ;2) 由于强行施工而 造成震源系统的损坏 ,后续的维修成本和时间投入更高 ,造成的经济损失更大 。 针对可控震源畸变的分析与控制 ,许多人的疑问就是 :可控震源输出信号的畸变分析到底是为了 解决什么问题 ?可控震源的质量控制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 一致性检查阶段 :19781991 年 ; 数字日检阶段 :19912003 年 ; 强化的数字日检阶段 :20032006
8、 年 。 这几个阶段也是随着可控震源应用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 。一致性检查这是早期对可控震源激发性能的检查方法 ,通 过对检测到的震源输出信号与输出的参考信号进行 对比 ,发现两者之间的“不一致”问题 。 优点 :直观 ,可以非常容易地看出连续性的 变化 。引入畸变参数的目的当前可控震源的控制系统实际上是两个独立的子系统分别控制激发信号的相 位与 输出 信号 的 振 幅 ,即通常所说的相位控制与振幅控制 。为了满足多台组合激发时的同步控制要求 ,可控震源控制系 统通过对其扫描信号的起始时间和扫描过程中相位 的精确控制 ,可以使信号的同步激发控制精度小于0 .1 ms ,平均相位控制精度小于 2。
9、为了拓展激发 频带 ,震源控制系统对其振幅的控制平坦度应不低于 10 % ,而震源控制系统本身对输出信号的畸变并 不直接进行控制 。传统对可控震源振动性能检测与 质量控制方法正是基于控制系统的特点进行的 ,即 : 分别检测可控震源输出信号与参考 (标准) 信号间的 相位差与振幅差 。既然震源控制系统不直接控制输出信号的畸 变 ,那么分析输出信号的畸变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 回顾近代可控震源质量控制的发展历程就会发现引 入畸变分析与评价的目的 。 缺点 :不够定量 ,难以精确地进行对比分析 。由于早期的可控震源对激发信号的控制采用的是位于平板上的检测信号 ,因此 ,检测到的输出信号 本身很容易受
10、与地表耦合条件和近地表物性变化的影响 。正是因为当时采用了一致性方法检查可控震源的激发性能 ,因此早期大家普遍反映震源的一致性 相当难做 ! 有时太耽误生产了 ! 常常为了做好一致 性 ,需要漫山遍野地找一个耦合条件和近地表条件比较好的“点”。如果可能 ,不管在哪儿开始作业 ,每天都要争取先在这个点做完一致性检查后再上线作业 。震源一致性检查难做的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输出信号畸变对评价结果的影响 :一方面 ,震源系统确 实存在比对信号间相位本身的误差 ;另外一方面 ,由于检测输出信号振幅的畸变 ,很难判断信号相位差 评价的参考点 。图 1 所示就是典型的震源一致性记 录 ,记录的上半部分是 5
11、台震源的一致性信号 ,记录 的下半部分是参考信号 。从图 1 可以看出 : 震源的图 1 畸变比较严重的震源的一致性记录一致性信号在初始段的畸变是非常明显的 。数字日检随着可控震源的应用从地表相对简单的东部地 区向更复杂的西部地区的转移 ,每天用于一致性检查的时间越来越长 ,已经开始影响正常的作业 ,特别在一些临界性指标的评价中更甚 ,对震源的一致性评价出现了越来越大的争议 。为了能够准确地评价 可控震源的激发性能 ,避免出现对激发性能评价的 多解性 ,从 1991 年开始 ,国内采用数字的方法对震源的输出性能进行评价 ,数字方法的评价因素主要集中在 :每一个样点给出相位与输出力的数字分析结果
12、 ,这些数据还自动存储并形成 QC 数据文件 。用户可以通 过分析软件得到最终的数字分析结果和统计分析结 激发信号的相位 ; 激发信号的输出力 。采用数字方法 ,可以对激发信号在扫描过程中的果 。图 2 显示的就是一例 QC 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 。图 2 数字日检记录示例在执行数字日检后 , 由于可控震源的控制方式震资料的品质 ,与我们原来设定的对震源激发质量控制的目标有出入 。因此 ,在后续的标准修订中增 加了一些内容进行调整 ,即对一些评价参数采用平 均与峰值的双重因素控制 。强化的数字日检从 2003 年开始 ,随着新一代震源控制系统的应 用 ,我们开始在可控震源集中的作业区域内推行数
13、字日检 ,在此基础上 ,根据发现的一些技术问题和对 比国际上一些油公司相应的技术规范 ,增加了辅助性检查内容 ,从此 ,可控震源质量控制的发展进入了“强化的数字日检”阶段 。 强化数字日检的检查内容包括 : 峰值 ; 畸变 ;从原来对平板信号的控制转变成对输出力的控制 ,而输出力信号综合了部分重锤信号 ,比单纯平板信号的畸变要小 ,因此用输出力信号进行畸变评价使激发信号的畸变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同时出现了可以精确地计算出输出信号的相位误差和输出力幅度的方法 ,使一度比较困难的震源一致性评价问题得到了有效的缓解 。在后续的生产中 ,甚至没有因为日检指标问题出现任何争议 。但此时 ,在平静
14、的背后我们已经隐约地感觉到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 。在后续的连续跟踪执行过程后 ,我们确实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主要是一些评价指标的设置对震源激发性能的异常变化不敏感 ,存在技术上的疏漏 。这些漏判可能威胁到后续采集的地 有线与无线一致性 ; 电台通信距离与可靠性检查 。 由于新的检查标准新增了一些辅助的检查内容 ,特别是后期增加了畸变的检查内容后 ,一些用户 开始反映震源的日检又出现比较难做的问题 ,特别是畸变控制指标难以达到 ,其实 ,我们对畸变指标的 控制设计还只是采用了相对指标 ,并没有采用绝对 指标 。回顾整个可控震源激发质量控制标准的制订过 程 ,表面上看我们是兜了一个圈子 :从开始的一
15、致性方式到数 字 方 式 , 然 后 回 到“数 字” + “一 致 性 方 式”。实际上反映出我们对震源激发质量控制的理 解更深刻了 ,对评价指标不是放松而是控制力度更 大 ,这也是符合目前技术发展需求的 。另外 ,新的评 价方法比原来的一致性评价方 法还 是有 本质 的 改善 ,对评价更科学合理 ,同时也兼顾了不同方法间的 相互认证 ,结论更为可靠 。 增加一些敏感性检测因素的原因我们在以往的可控震源激发质量控制标准宣贯 中阐述了这样的主题思想 : 即对可控震源的激发而言 ,质量控制的本身并不能直接对地震数据质量产 生改善的效果 ,而是提供对可控震源本身技术状况 的预测与分析 。为了能够分
16、析和掌握可控震源作业过程中的技 术状况 ,我们引用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控震源典型的失效模型 ,即 : 瞬间 (崩溃式) 失效 ; 渐变失效 。 从影响地震数据品质的关联性角度看 ,对于第一种情形我们并不担心 ,因为可控震源的功能失效意味着已经不能继续作业 。换言之 ,在此之前的数 据是可信的 ,而在此之后没有产生新的数据 。因此 , 在这种方式下是不存在地震数据质量风险的 ,而对 于后者则是我们重点研究与控制的对象 。可控震源在激发过程中出现渐变失效的危害在于 :当我们发现失效时 ,我们能否清楚地知道可控震 源做了多少次可靠的地震数据激发 。换言之 ,在此 之前的数据有多少是可信的 ? 这才是
17、地震数据质量 的风险所在 。而可控震源激发质量的评价与控制正 是要规避这样的风险 !这也是可控震源激发质量控制标准的立意与标 准在执行过程中的主要分歧所在 。制定标准的立意是希望作业设备在使用中出现 异常 时能 够 及时 发现 ,终止可能出现的任何质量风险 ,有点“宁可错杀 , 不能漏网 !”的意味 。如果真的出现“错杀”,这时往 往就会与生产效率出现抵触 。尽管这种“错杀”的比 例并不大 ,但目前由于作业效率与经济指标有关 ,并且作业时间安排都非常紧凑 ,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 来处理一些“特殊异常问题”,因此“错杀”引起的抱 怨最大 。从原则性来看 ,对可控震源激发质量的控 制实质上是地震数据
18、风险界定的问题 。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形 : 如果最终的地震解释成果与后续的地质钻井结果符合 ,可能没有人再回过 头来研究地震数据是否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从而 导致不准确的问题 ,但是如果地震成果与最终的地 质钻井结论相左 ,则从地震数据采集 、处理 ,到最终 的成果解释的每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问题 ,追究的最终结果往往是在激发环节上最容易找到“似是而 非”或者“不容易说清楚”的痕迹 。因为整个地震勘探链条中 ,只有激发环节的数据采集过程不可复现 。在跟踪数字日检的实际执行过程中发现 ,可控震源的一些系统故障初期异常在设定的检查项目中表现并不显著 ,这也是数字日检受欢迎的主要原因 。如果操作员在检查
19、过程中不注意参数异常的表现或缺乏经验 ,则会出现漏检 ,这样会对地震数据的品质 构成威胁 。因此 ,为了提高对可控震源输出信号早期异常进行显著性检测的精度 ,必须引进对敏感性参数的 检测和分析 。双重因素控制中的峰值参数是对控制 变化比较敏感的参数之一 ,而平均值参数经过归一 化处理后 ,反映的是综合结果 ,对参数的瞬时变化已 经失去了敏感性 。主动受控与非主动受控问题为了更好地说明畸变等敏感参数在分析可控震 源输出信号异常所表现出的显著性问题 ,我们引用 了主动受控与非主动受控参数的概念 。从前面的阐述中知道 : 可控震源控制系统实际上由相位与振幅控制系统构成 。换言之 ,震源输出 信号的相
20、位与振幅都是主动受控参数 。因此对外界 的扰动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 ,这是闭环 ( 反馈) 系统 的最重要标志 。在实际应用中 ,由于可控震源控制 系统对相位和输出力的控制能力较强 ,一般性故障或故障初期的不稳定性对相位 和输 出力 的 影响 较 弱 ,甚至会在误差范围内波动 。从专业控制的角度看 ,这已经属于不合格了 。但是 , 从非专业的角度非主动受控参数是指控制系统虽然没有对该参数直接进行控制 ,但非主动受控参数与非受控参数 不同 ,该参数的变化实际上可以受其他主动受控参 数的影响而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因此非主动受控参 数容易反映外界的扰动 ,并且能够灵敏地感受到一些主动受控参数的变化 。
21、所以 ,引入对系统异常比 较敏感 、能够对早期异常系统反映敏感的非主动受 控因素来监视系统的异常就更合适 。看 ,这种异常因为没有超过设定的监视范围而没有显著地体现出来 。如图 3 所示 ,通过对非主动性受控参数的分析 ,我们发现作业中的可控震源暴露出的一些问题 ,但是 ,在对主动受控参数的统计分析中问题却并不显著 ,这也是主动受控参数在监视异常时所表现出的不敏感性 。图 3峰值输出力的统计分析图 4 峰值畸变统计分析如图 4 所示 ,通过对可控震源峰值畸变的统计分析 ,发现震源在作业中的输出信号的畸变存在着 较大的离散性 ,表明震源的工作状态受到了某种因 素的干扰 。对主动受控参数可以在一定
22、范围内更好地满足设定指标要求 ,而非主动受控参数则受更多综合因 素的影响或者说非主动受控参数与输入的关系具有 非唯一的关联性 ,在较大的范围内呈现明显地随机 性变化 ,这也增加了对一些问题判断的复杂性 。畸变分析 ,就是为了增加对可控震源输出性能异常显著性分析而引入的非主动受控参数之一 。问题 ; 强化激发信号的信噪比 ,拓展接收信号的频 带 ; 改善震源平板与地表的耦合条件 ,增加有效 信号的下传能量 。如果可控震源在激发过程中产生较大的信号畸 变 ,则意味着 : 下传的有效激发能量减少 ,影响反射信号的 能量 ; 降低接收信号的频宽 ,影响对地下地质目标的分辨能力 。所以 ,从地球物理的角
23、度看畸变控制的意义实 际上是提高信噪比和分辨率问题 。但是 ,我们必须 明确的是 :激发信号的畸变与地震信号品质的改善 并没有一个定量的对应关系 。对于震源不同的激发强度的设定 ,震源输出信号畸变值的评价标准也不 同 ;对于不同的勘探任务和目的 ,震源输出信号畸变 的评价标准也不一样 。如 :对于浅层高精度勘探时 , 由于激发信号的优势信噪比更重要 ,因此要求震源 输出信号的畸变值尽可能的低 。这样 ,为了达到一个较高的激发信噪比 ,就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激发幅 度 (强度) ,使得震源在该设定强度下的输出信号畸 变最小 ;对于目的层埋藏较深的勘探任务 ,由于激发 信号的穿透能量更重要 ,因此要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可控 震源 输出 信号 畸变 控制 问题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15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