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的地层三 下古生界 寒武系 奥陶系.doc
《北京地区的地层三 下古生界 寒武系 奥陶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地区的地层三 下古生界 寒武系 奥陶系.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北京地区的地层 三 下古生界 寒武系 奥陶系北京地区的地层 (三)下古生界 寒武系 奥陶系 2011年07月20日北京地区的地层 (三)下古生界 北京山区下古生界,广泛分布于北京西山地区,北山和东北山区则只有零星分布。出露于西山门头沟区的有三处:即下苇甸一带及其以东地区,组成下苇甸穹隆构造及九龙山向斜的北翼;苇子水、太子墓、青白口、双石头、李家庄一线,呈北东向带状分布;灵山东部椴水沟一带。 出露于房山区的亦有三处:即周口店西、黄山店、银水沟、南窖、磁家务,呈马蹄形,组成北岭向斜的翼部;煤岭之北,晓幼营西的谷积山背斜;蒲洼、长操到东庄子一带,东与谷积山背斜寒武系奥陶系相连,南与北岭向斜下古生界衔
2、接,大体呈北东向分布。 北山地区寒武系出露很少,零星分布在昌平县城东北文殊峪、怀柔县九渡河、河防口、二道关、延庆珍珠泉以及密云县西智等地,且中、上寒武统多缺失或不全。京东顺义县二十里长山也有零星露头。 北京山区下古生界岩性基本稳定,厚度不大,化石不够丰富,代表一种典型的稳定浅海沉积。本区只有寒武系和中、下奥陶统,而上奥陶统及志留系(与华北广大地区一样)都不存在。 下古生界主要岩性为砂岩、页岩、豹皮灰岩、泥质条带灰岩、竹叶状灰岩、鲕状(鱼子状)灰岩和纯厚石灰岩等,总厚约1600余米。下古生界含有赤铁矿、菱铁矿、含铜砂岩、含磷沉积岩,石灰岩和白云岩等沉积矿产。 从古生代开始出现大量的海生无脊椎的动
3、物,有三叶虫、腕足类、头足类、珊瑚和古杯海绵等生物。它们的遗体,成为化石保留在早古生代地层中。根据化石和岩性特点,下古生界划分如表24所示。 1.寒武系下分三个统: 下寒武统( 1)本统可分为三个组,自下而上是: (1)昌平组( 1ch)即府君山组(1f)主要由豹皮灰岩、白云质灰岩及白云岩等碳酸盐岩石所组成。 岩性横向变化较大,但在苇子水、青白口、四马台、庄户台一线以西,岩性相当简单,白云岩占绝对优势,北山地区的特点与西山相似,但石灰岩的比例大大增加,可达40。昌平组厚度变化较大,最厚可达95米,最薄仅13.5米, 表 24 北京下古生界划分表 总的来说北山厚度较大,一般为5090米。西山厚度
4、较小,一般为4060米。已发现的化石有:中华莱得利基虫、古油栉虫和软舌螺等。本组与下伏地层景儿峪组之间为平行不整合的关系,两组之间可见波状起伏的接触面,但岩层产状均一致。 (2)馒头毛庄组( 1m+m0)下部为角砾状泥灰岩,含角砾泥灰岩;中部为紫红色页岩夹砂质页岩,泥质白云岩与白云质灰岩;上部为紫红色砂质页岩、页岩及绿色页岩,夹薄层细粒结晶灰岩。房山东部和中部地区因受区域浅变质作用,岩性为千枚岩、板岩夹白云质大理岩等。本组厚50185米。以丁家滩剖面为代表性剖面。含三叶虫:山东盾壳虫Shantangas Pis、褶颊虫Ptycno Paria等。 与昌平组(府君山组)为整合接触,但局部有沉积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京地区的地层 下古生界 寒武系 奥陶系 北京地区 地层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15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