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科学技术的里程碑——齐格勒纳塔催化剂.doc
《催化科学技术的里程碑——齐格勒纳塔催化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催化科学技术的里程碑——齐格勒纳塔催化剂.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催化科学技术的里程碑齐格勒-纳塔催化剂1. 齐格勒-纳塔(Ziegler-Natta)催化剂简介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高分子材料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形形色色的人造纤维、人造树脂和塑料制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很少有人会意识到,所有这些生活必需品的生产,都离不开背后庞大的聚烯烃工业和推动聚烯烃工业跨越式发展的齐格勒-纳塔(Ziegler-Natta)催化剂。最初,烯烃聚合采取的是自由基聚合方式,采用这一机理需要高压反应条件,并且反应过程中存在着多种链转移反应,导致大量支化产物的产生。对于聚丙烯,问题尤为严重,无法合成高聚合度的聚丙烯。上世纪50年
2、代,德国化学家卡尔齐格勒(Karl Ziegler)和意大利化学家居里奥纳塔(Giulio Natta)发明了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即Ziegler-Natta催化剂(Z-N催化剂),并开拓了定向聚合的新领域,使得合成高规整度的聚烯烃成为可能。从此,很多塑料的生产不再需要高压,减少了生产成本,并且使得生产者可以对产物结构与性质进行控制。由于齐格勒和纳塔对于烯烃聚合的突出贡献,两人分享了196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2. 齐格勒-纳塔催化剂的催化机理Ziegler-Natta催化剂主要是由IVVIII族元素(如Ti、Co、Ni)的卤化物与IIII族金属(如Al、Be、Li)的烷基化合物或烷基卤代物组
3、成的。目前得到公认的聚合机理为(以乙烯聚合为例):四氯化钛与有机铝首先作用,被还原至三氯化钛,然后被烷基化而得氯化烷基钛,烯烃首先在钛原子的空位上配位,生成-络合物。再经过移位和插入,留下的空位又可以给第二分子烯烃配位,如此重复进行链的增长过程。3. 齐格勒-纳塔催化剂的发展历史Ziegler-Natta催化剂诞生至今已经过去了60多年,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过程:第一代Z-N催化剂:最初的Z-N催化剂活性低(催化活性:1g钛催化所得的聚烯烃的质量),约为聚乙烯2kg、聚丙烯3kg。所得的聚乙烯需用化学试剂(醇、脂肪酸)处理,以除去催化剂残留物,使含钛量低于1010-6,才能符合使用要求。而聚
4、丙烯等规组分的质量分数仅有90%,聚合工艺需要复杂的脱灰、脱无规组分步骤。第二代Z-N催化剂: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了将路易斯碱引入催化体系的方法,形成了第二代Z-N催化剂。使用路易斯碱使得Z-N催化剂得到更大的表面积,催化活性也得到提高。典型的第二代Z-N催化剂成品,其比表面积可以达到150 m2/g,催化活性为聚丙烯20kg,等规度为95%(质量)。所用的路易斯碱有酯、醚、醇、胺、膦等电子给予体1。第二代Z-N催化剂的特点是,催化活性和立体定向性较上一代有了一些提高。但由于催化活性还是比较低,催化剂都残留在聚合物中,需要对聚合物进行脱灰脱无规物工艺。第三代Z-N催化剂:20世纪70年代末
5、到80年代初,Z-N催化剂的载体化成为催化剂的巨大革新和进步2。通常这类高活性、高结构规整性的载体催化剂被称为第三代Z-N催化剂。当时三井化学公司在此方面成就突出,1975年成功开发出MgCl2负载苯甲酸乙酯的载体型催化剂,催化活性约为聚丙烯300kg,等规度为9294%。随后,该公司又在该催化剂聚合过程中,加入两种外给电子体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和二苯基二甲氧基硅烷。使得催化剂的反应活性超过1000kg,同时等规度超过了98%,无需再进行脱无规步骤。并且,为了提高生产聚丙烯例子的流动性,还确立了控制粒径、粒径分布、粒子形状的技术。在全球首次实现了使用高活性、高有规立构性催化剂的无脱灰、无脱无规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催化 科学技术 里程碑 齐格勒纳塔 催化剂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15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