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射线产生机理及其衍射技术在材料分析中的应用(摘要修改版).doc
《X射线产生机理及其衍射技术在材料分析中的应用(摘要修改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射线产生机理及其衍射技术在材料分析中的应用(摘要修改版).doc(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X射线产生机理及其衍射技术在材料分析中的应用摘要X射线的发现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为自然科学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本文通过详细说明X射线产生机理,以及解释X射线的衍射产生的条件,重点研究X射线在材料分析中的应用,特别是在物相分析、薄膜材料中的应用。最后对X射线的防护作了简要的分析,形成安全防护意识。关键词:X射线衍射技术;晶体结构;材料分析Generating Mechanism of the X-Ray and Application of Its Diffraction Technology in Material Analyses ABSTRACTThe discovery
2、of X-ray is very significant in human history, because it has opened up a new path for natural science.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of the application of X-Ray in the materials analysis by elaborating on Generating Mechanism of the X-Ray,especially the application in the area of phase analysis
3、and membrane material. Finally, to form a protective consciousness,there is a brief analysis of protection from X-Ray.Key words:X-ray diffraction; Crystal structure; Material analysis目 录1引言12 X射线的发现及其性质22.1 X射线的发现22.2 X射线的性质22.2.1物理效应32.2.2化学效应42.2.3生物效应43产生X射线的条件和机理53.1 产生X射线的条件53.2 产生X射线的机理64 X射线衍
4、射的基本原理94.1X射线衍射理论94.2晶体衍射基本原理分析115 X射线衍射技术在材料分析中的应用135.1 物相分析135.1.1物相定量分析135.1.2物相定性分析145.2 X射线衍射法定性分析一种未知催化剂中晶体化合物145.3 X射线衍射在薄膜材料中的应用166 X射线的防护186.1 辐射损伤机理186.2 X射线防护原则186.2.1时间防护186.2.2距离防护186.2.3屏蔽防护197小结20参考文献21致谢语221 引言科学总是在不断发展的,经伦琴及各国科学家的反复实践和研究,揭示了X射线的本质,证实它是一种波长极短,能量很大的电磁波。它的波长比可见光的波长更短(约
5、在0.001-100nm,医学上应用的X射线波长约在0.001-0.1nm之间),它的光子能量比可见光的光子能量大几万至几十万倍。在物质结构的分析中尽管可以采用中子衍射、电子衍射、红外光谱、穆斯堡尔谱等方法,但是X射线衍射是最有效的、应用最广泛的手段,而且X射线衍射是人类用来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第一种方法。X射线衍射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现已渗透到物理、化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以及各种工程技术科学中,成为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和结构分析手段。2 X射线的发现及其性质2.1 X射线的发现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W.C.Rontgen)在研究阴极射线管中气体放电现象时,用一只嵌有两个金属电极(一个叫做
6、阳极,一个叫做阴极)的密封玻璃管,在电极两端加上几万伏的高压电,用抽气机从玻璃管内抽出空气。为了遮挡高压放电时的光线(一种弧光)外汇,在玻璃管外面套上一层黑色纸板。他在暗室中进行这项实验时,偶然发现距离玻璃管两米远的地方,一块用铂氰化钡溶液浸洗过的纸板发出明亮的荧光。再进一步试验,用纸板、木板、衣服以及厚约两千页的书,都遮挡不住这种荧光。更令人惊奇的是,当用手去拿这块荧光的纸板时,竟在纸板上看到了手骨的影像。当时伦琴认定:这是一种人眼看不见、但能穿透物体的射线。因无法解释它的原理,不明它的性质,故借用了数学中代表未知数的“X”作为代号,称为“X”射线(简称X线)。这就是X射线的发现与名称的由来
7、。此名一直延用至今。后人为纪念伦琴的这一伟大发现,又把它命名为伦琴射线。X射线的发现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为自然科学和医学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为此,1901年伦琴荣获物理学第一个诺贝尔奖。科学总是在不断发展的,经伦琴及各国科学家的反复实践和研究,逐渐提示了X射线的本质,证实它是一种波长极短,能量很大的电磁波。它的波长比可见光的波长更短(约在0.001nm-100nm,医学上应用的X射线波长约在0.001-0.1nm之间),它的光子能量比可见光的光子能量大几万至几十万倍。因此,X射线除具有可见光的一般性质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性。2.2 X射线的性质X射线的本质与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以及
8、宇宙射线完全相同均属于电磁辐射,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特征。它的波长范围在l0-3nm-10nm之间,两边界分别与紫外线及射线相重叠一般称波长在0.1nm10nm之间的为软X射线,波长在0.00lnm-0.1nm之间的为硬X射线。2.2.1物理效应1、穿透作用 穿透作用是指X射线通过物质时不被吸收的能力。X射线能穿透一般可见光所不能透过的物质。可见光因其波长较长,光子具有的能量很小,当射到物体上时,一部分被反射,大部分为物质所吸收,不能透过物体;而X射线则不然,因其波长短,能量大,照在物质上时,仅一部分被物质所吸收,大部分经由原子间隙而透过,表现出很强的穿透能力。X射线穿透物质的能力与X射线光子的
9、能量有关,X射线的波长越短,光子的能量越大,穿透能力越强。X射线的穿透力也与物质密度有关,密度大的物质,对X射线的吸收多,透过少;密度小者,吸收少,透过多。利用差别吸收这种性质可以把密度不同的骨骼、肌肉、脂肪等软组织区分开来。这正是X射线透视和摄影的物理基础。2、电离作用 物质受到X射线照射时,使核外电子脱离原子轨道,这种作用叫电离作用。在光电效应和散射过程中,出现光电子和反冲电子脱离其原子的过程叫一次电离,这些光电子或反冲电子在行进中又和其它原子碰撞,使被击原子逸出电子叫二次电离。在固体和液体中,电离后的正、负离子将很快复合,不易收集。但在气体中的电离电荷却很容易收集起来,利用电离电荷的多少
10、可测定X射线的照射量,X射线测量仪器正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由于电离作用,使气体能够导电;某些物质可以发生化学反应;在有机体内可以诱发各种生物效应。电离作用是X射线损伤和治疗的基础。3、荧光作用 由于X射线波长很短,因此是不可见的。但它照射到某些化合物,如磷、铂氰化钡、钨酸钙等时,由于电离或激发使原子处于激发状态,原子回到基态过程中,由于价电子的能级跃迁而辐射出可见光或紫外线,这就是荧光。X射线使物质发生荧光的作用叫荧光作用。荧光强弱与X射线量成正比。这种作用是X射线应用于透视的基础。在X射线诊断工作中利用这种荧光作用可制成荧光屏,增感屏,影像增强器5中的输入屏等。荧光屏用作透视时观察X射线通
11、过人体组织的影像,增感屏用作摄影时增强胶片的感光量。4、热作用 物质所吸收的X射线大部分被转变成热能,使物体温度升高,这就是热作用。5干涉、衍射、反射、折射作用 这些作用与可见光一样。在X射线显微镜、波长测定和物质结构分析中都得到应用。2.2.2化学效应1、感光作用 同可见光一样,X射线能使胶片感光。当X射线照射到胶片上的溴化银时,能使银粒子沉淀而使胶片产生“感光作用”。胶片感光的强弱与X射线量成正比。当X射线通过人体时,因人体各组织的密度不同,对X射线量的吸收不同,致使胶片上所获得的感光度不同,从而获得X射线的影像。2、着色作用 某些物质如铂氰化钡、铅玻璃、水晶等,经X射线长期照射后,其结晶
12、体脱水而改变颜色,这就叫做着色作用。2.2.3生物效应当X射线照射到生物机体时,生物细胞受到抑制、破坏甚至坏死,致使机体发生不同程度的生理、病理和生化等方面的改变,称为X射线的生物效应。不同的生物细胞,对X射线有不同的敏感度。利用X射线可以治疗人体的某些疾病,如肿瘤等。另一方面,它对正常机体也有伤害,因此要注意对人体的防护。X射线的生物效应归根结底是由X射线的电离作用造成的。由于X射线具有如上种种特性,因而在工业、农业、科学研究等各个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3产生X射线的条件和机理3.1 产生X射线的条件X射线是在研究稀薄气体放电和阴极射线的实验中发现的。实验表明,电子被加速后,当它被轰击到物
13、体上时就能产生出X射线。其后,在研制X射线设备时发现了产生X射线的规律,即高速带电粒子在轰击物质而突然受阻减速时,就能产生X射线。由此可见,产生X射线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1、电子源 能根据需要随时提供足够数量的电子。2、高速电子流 在强电场作用下,电子作高速、定向运动。3、靶 是能经受高速电子轰击而产生X射线的障碍物。图3-1X射线管结构图X射线管是用人工方法获取X射线的最常用的器件。它是由阴极、阳极、靶面、玻璃壳等部分组成(如图3-1)。用钨丝烧制成的阴极,在高温下可发射足够数量的电子,作为电子源;在阴极、阳极间加上由几十千伏至几百千伏的高压形成的强电场作用下,加速电子并形成高速电子流;钨
14、制靶面镶嵌在阳极铜上,在经受电子轰击后产生X射线。整个X射线管的靶、电极系统封装在高真空的玻璃壳内,玻璃壳用以固定电极并提供高速电子飞行和高温灯丝正常工作所必须的真空环境。3.2 产生X射线的机理X射线是在能量转换中产生的。它是根据靶原子的三个性质(核电场、轨道电子的结合能、原子处于最低能态)的需要来产生的。在轰击电子并与靶原子的轨道电子或核相互作用下,其结果要把动能转化为热能和X射线形式能(图3-2)。图3-3 靶原子电离与激发图3-2钨原子能级图一、 电离与激发在轰击电子并与靶原子的外层轨道电子相互作用后,受到偏转并丢失部分能量。轰击电子损失的这部分能量不足以使靶原子电离,只是使其外层电子
15、上升到能级差仅有几个电子伏特的轨道上而受到激发。由于原子总要保持最低能态的特性,相互作用过后,受激发的电子迅速回到它们的正常状态,即产生跃迁,并辐射出红外线(热能)。因X射线管阳极升温产生的热能,就是由这些外层电子的激发和跃迁过程中转化而来的。一般来说,在轰击电子时产生的动能中有99%以上的能量都转化为热能,只有不到1%的能量产生X射线。可见,X射线机是一种效率非常低的能量转换装置。(图3-3)表示在轰击电子并与靶原子的外围电子相互作用后把大部分动能都变成热能,这些相互作用主要是激发而不是电离,”e”表示被激发的电子。二、 特性辐射电子分布在不同能级的电子壳层(轨道)上,距核最近的第一层电子的
16、能量最低,称K层;第二层称L层,具有较高的能量;其外侧为M、N、O、P等层。相邻两层能级之差依K、L、M的次序急剧地减小,K层与L层之间的能量差最大。每个壳层的最大电子数目为:K层为2,L层为8,M层为18,N层为32。当高速电子流轰击阳极靶时,可以将阳极靶原子内层的某些电子从其所在的电子壳层击出,转移到能量较高的外部壳层上,或击出原子系统之外而使原子电离。这样,高速电子就将自身的能量级给予了阳级靶原子,并使其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如果是由最内层即K层电子转移到未饱和的更外面的某X层时,则高速轰击电子的能量eV应大于或等于X-K。此处,X与K分别为未饱和的X层与K层电子的能量。处于激发态的原子,
17、因其能量高于基态处于不稳态,必然要向稳定的基态转化,即由较外层的电子跃入内层以填补空位,使原子系统的总能量重新降低而趋于稳定。假设K层电子被激发后由L层电子跃迁来补充,其降低的能量L K 将以一个X射线光子的形式辐射出来,辐射的频率由原子的能级差决定,即 h vL-K =L KvL-K =L K /h这就是波长=c/vL-K =的特性辐射。同样,电子也可以由M、N等层跃入缺位的K层,由于各层电子能量不同,故辐射出来的特征X射线的波长也各不相同(图3-4)。图3-4特征X射线谱产生的示意图1-原子核 2-电子 3-K系激发 4-L系激发三、 轫致辐射它是由轰击电子并与靶原子的原子核相互作用的结果
18、。轰击电子时产生的动能转化为电磁能并以X射线光子的形式被放射出来,这种X射线称为阻止X射线(亦称轫致X射线)。阻止或轫致的意思是减速或制动。可以认为,这种射线是由原子核对轰击电子的阻止或制动所产生的。一个被轰击电子在与靶原子核相互作用时,可以损失任意量的动能,所以这种射线有一个相应的能量范围。当轰击电子受原子核的影响很小时,产生低能量X射线光子;每当轰击电子一次若把全部能量都失去时,则会产生一个最大能量的X射线光子。在这两个极端情况之间,所有不同能量的X射线光子都有可能发生,所以又称这种辐射为连续辐射(图3-5)。图3-5 X射线的产生4 X射线衍射的基本原理4.1X射线衍射理论由于X射线是波
19、长很短的一种电磁辐射,常用的X射线波长约0.05nm-0.25nm之间,与晶体中的原子间距数量级相同,因此可以用晶体作为X射线的天然衍射光栅,这就使得用X射线衍射进行晶体结构分析成为可能。当X射线沿某方向入射某一晶体的时候,晶体中每个原子的核外电子产生的相干波彼此发生干涉。当每两个相邻波源在某一方向的光程差()等于波长的整数倍时,它们的波峰与波峰将互相叠加而得到最大限度的加强,这种波的加强叫做衍射,相应的方向叫做衍射方向,在衍射方向前进的波叫做衍射波。=0的衍射叫零级衍射,=的衍射叫一级衍射,=n的衍射叫n级衍射。n不同,衍射方向也不同。在晶体的点阵结构中,具有周期性排列的原子或电子散射的次生
20、X射线间相互干涉的结果,决定了X射线在晶体中衍射的方向,所以通过对衍射方向的测定,可以得到晶体的点阵结构、晶胞大小和形状等信息。晶体结构=点阵+结构基元,点阵又包括直线点阵,平面点阵和空间点阵空间点阵可以看成是互不平行的三组直线点阵的组合,也可以看作是由互相平行且间距相等的一系列平面点阵所组成。劳厄和布拉格就是分别从这两个角度出发,研究衍射方向与晶胞参数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出了著名的劳厄方程和布拉格方程。伦琴发现X射线之后,1912年德国物理学家劳厄首先根据X射线的波长和晶体空间点阵的各共振体间距的量级,理论预见到X射线与晶体相遇会产生衍射现象,并且他成功地验证了这一预见,并由此推出了著名的劳厄
21、定律(式1),其中h、k、l=0、1、2等,h、k、l是发生衍射的晶面因子(图4-1)。 a(cos-cos0 )=h b(cos-cos0)=k (1)c(cos-cos0)=l其中晶胞参数0、0、0、决定了衍射的方向。劳厄等的重大发现引起了英国物理学家布拉格父子的关注,此后不久布拉格父子在劳厄试验的基础上,导出了著名的布拉格定律(式2),其中,称为布拉格角或半衍射角,这一定律表明了X射线在晶体中产生衍射的条件。 2dsin=n (2)为X射线的波长,n为任何正整数。 当X射线以掠角(入射角的余角)入射到某一点阵平面间距为d的原子面上时,在符合上式的条件下,将在反射方向上得到因叠加而加强的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射线 产生 机理 及其 衍射 技术 材料 分析 中的 应用 摘要 修改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15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