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设计)基于路径依赖理论的苏北经济欠发达原因分析16569.doc
《论文(设计)基于路径依赖理论的苏北经济欠发达原因分析16569.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设计)基于路径依赖理论的苏北经济欠发达原因分析16569.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基于路径依赖理论的苏北经济欠发达原因分析杨宇 郑垂勇内容提要: 为了阐述苏北地区经济欠发达的真正机理,文章运用路径依赖理论,分析了苏北经济发展的内部路径依赖性和外部路径依赖性:苏北因为历史上自然灾害的影响,经济陷入落后状态,经济的落后造成区域文化的保守,文化保守又使苏北不能有效利用发展机遇,加重了经济的落后状态,经济发展陷入内部路径依赖;改革开放后,苏北照搬苏南模式及以后的外向型经济模式发展经济,因为内部非正式制度及其他条件的不同,并没取得预期的效果,经济发展陷入外部路径依赖。最后提出了当前情况下发展苏北经济的两项措施: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培育社会资本。关键词: 路径依赖 外部路径依赖 内部路径依
2、赖 一、引言苏北地区是江苏的重要板块,但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是发达省份内“欠发达地区”。苏北土地面积5.2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51.1%,人口3200多万,约为江苏省的1/2,但2004年GDP总量只占全省的1/5,人均GDP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1/2。关于苏北经济欠发达的原因,学术界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王树槐(1981)认为,天灾人祸无疑是苏北经济欠发达的罪魁祸首,既影响了社会的现代化,也阻碍了政治、经济的现代化。布鲁斯家博教授(1999)认为是以下六个相互关联的因素导致了苏北的欠发达: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基础薄弱、教育和培训水平较低、交通运输落后,治理战略落后、区域文化保守。储东涛 (2
3、001)认为,苏北地区欠发达是因为苏北陷入了“贫穷恶性循环”,越差越穷,越穷越差。汪汉忠(2003)认为,苏北经济欠发达的一个关键环节是:不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导致苏北区域社会转型异常艰难,从而在后来的社会经济发展中滞后。上述诸多说法从不同侧面分析了苏北经济欠发达的原因,都有一定道理,但并没有全面系统地揭示苏北地区经济欠发达的真正机理。本文运用路径依赖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地分析。二、路径依赖的理论回顾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是西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名词,指一个具有正反馈机制(positive0 feedback system)的体系,一旦在外部性偶然事件的影响下被系统所采纳,便
4、会沿着一定的路径发展演进,而很难为其他潜在的甚至更优的体系所取代。“路径依赖”概念最早是由生物学家古尔德(Gould)提出用以描述生物演进路径的。在物种进化过程中,偶然性随机因素启动基因等级序列机制,使物种进化会产生各式各样的路径,从而并不一定沿着最优路径演进。后来,W巴兰阿瑟、保罗大卫运用路径依赖分析方法对技术变迁进行分析。他们指出,由于某种原因首先发展起来的技术通常可以凭借先占的优势地位,利用巨大规模促成的单位成本降低,利用普遍流行等导致的学习效应和许多行为者采取相同技术产生的协调效应,致使它在市场上越来越流行,人们也就越来越相信它会更加流行,从而实现自我增强的良性循环。相反,一种品质更为
5、优良的技术却可能因为晚人一步,而没有获得足够的跟随者,从而陷入恶性循环,甚至“闭锁”(lock-in)在某种被动状态而无从解脱。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代表道格拉斯C诺斯(North)进一步把这一分析方法从技术变迁领域扩展到制度变迁领域中,用“路径依赖”概念来描述过去的绩效对现在和未来的巨大影响力。诺斯指出:“一旦一条发展路线沿着一条具体进程前进时,系统的外部性、组织的学习过程以及历史上关于这些问题所派生的主观主义模型就会增强这一进程。” 沿着既定的路径,制度的变迁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迅速优化;也可能顺着原来的错误路径往下滑,而且愈陷愈深,最终“闭锁”在某种无效率状态。一旦进入了锁定状态,要脱身
6、而出就会变得十分困难。既定方向的扭转往往要借助于外部效应,引入外生变量或依靠政权的变化。从以上路径依赖理论的演变过程来看,路径依赖不是空穴来风,是客观经济规律,其运行机理可以概括为给定条件、启动机制、形成状态、退出闭锁等四大过程。“给定条件”指随机偶然事件的发生,即启动并决定路径选择的外部偶然性事件发生,如自然灾害、偶然性战争爆发,政权的变化等。“启动机制”指系统中的正反馈机制随给定条件的成立而启动。“形成状态”指正反馈机制的运行使系统出现某种状态或结果,通常出现的结果是:多重均衡,闭锁,可能非高效率和路径依赖(即系统演进的路径敏感地决定于系统的初始状态,系统一旦采纳某方案,该系统的演进路径便
7、会呈现前后连贯、相互依赖的特点)。“退出闭锁”是指通过政府干预和一致行动,实现路径替代。路径依赖理论还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过程中。近来,诺思(2004;2005)揭示了路径依赖的传递途径,先从认知层面开始,经过制度层面,最后达到经济层面。认知和制度的路径依赖将会导致经济的路径依赖,所以,“路径依赖性是分析理解长期经济变迁的关键”。国内也有学者将路径依赖进行分类:内部路径依赖和外部路径依赖。内部路径依赖是指自己内部的历史因素、文化积淀、会影响未来的“过去做出的选择”等;外部路径依赖是指外部竞争者所形成的发展路径、轨道会对自己产生影响,并有可能使自己的发展路径锁定在对方所设定的技术、制度、经济等发展
8、路径之中。这发展了路径依赖理论,拓展了路径依赖理论的分析范式。三、苏北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性分析路径依赖理论意味着,历史是重要的,人们过去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通过考察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史,笔者认为,苏北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首先因为灾害、战争等历史上的偶然事件的影响而陷入经济的落后状态,经济上的贫困限制了苏北区域社会文化的发展,而文化意识上的安贫乐命和不思进取等非正式制度因素反过来又强化了传统社会经济的落后,苏北的经济发展陷入内部路径依赖,处于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改革开放后,苏南在发展区域经济过程中,产生了独具特色的苏南模式及以后的“外向型经济”模式,这两种模式对苏北经济发展产生强烈的外部
9、路径依赖性。因为内部非正式制度及其他条件都与苏南不同,苏北对苏南经济发展模式的模仿不仅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弱化了苏北的后发优势,甚至使苏北陷入被动的“追赶陷阱”之中,经济发展依然处于欠发达状态。1、苏北经济发展的内部路径依赖性分析路径依赖机制运行的第一步就是给定初始条件,初始条件为系统以后的发展设定了路径依赖槽。在苏北经济运行系统中,黄河夺淮是造成苏北经济发展路径依赖性的重要初始条件。黄河夺淮前,苏北自然环境非常优越,自然经济曾经居于全国前列。但是,黄河夺淮后,苏北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经济发展由绩优路径转入绩差路径。据统计:黄河夺淮期间(1194年1855年),黄淮
10、并涨47次,黄、沂、沭并涨11次,黄、淮、沂、沭、泗并涨14次,甚至有过连续二十五年洪水的记录。1855年黄河北徙后,其对苏北的影响并没有消失,因为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使苏北河道淤浅、变窄,从而对上游来水不能畅泄,更易使苏北泛滥成灾,苏北由此出现 “无年不灾,无灾不酷”的局面。由此,苏北的自然经济不能自给自足,甚至处于经常性的自给不足状态。路径依赖绝对不仅仅是指初始格局决定最终命运,而是系统在演化过程中由于一种自我增强的正反馈机制起作用,不断扩大初始事件的影响,使系统存在某种锁入的危险。黄河夺淮这一历史事件造成苏北连年灾荒,因为正反馈机制的作用,这一初始事件的影响逐渐扩大。首先,连年灾荒给苏北人
11、心理心态造成了极大影响,使苏北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中表现出宿命保守不思进取的倾向,形成了不利于经济发展的非正式制度氛围。其次,连年灾荒使苏北的纺织业和手工业过早衰退,而手工业和纺织业又是商业繁荣的基础,这便造成苏北本土商业氛围的缺失,进一步引起人们潜意识中的轻商倾向。解放前几乎所有的县志府志都能找到苏北人轻商、“惮于远涉”,“不事末作”,“不轻逐末”的说法。最后,连年灾荒引起的自然经济自给不足及保守轻商的文化氛围致使苏北内部资本积累异常艰难。进入近代社会以后,苏北不少士绅和地方官致力于发展实业,但是由于“资本缺乏,企业难图”,这些尝试无一例外地归于失败,于是,苏北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丧失了发展
12、机遇,经济发展陷入“贫穷恶性循环”。路径依赖概念从时间的宏观尺度描述系统的演化行为,并且揭示出系统演化行为的强烈继承性和锁入性,非正式制度就增强了这种继承性和锁入性。解放后,省委省政府以民为本,注意天灾的预防补救,兴修了一系列水利工程,苏北经济有所发展,改革开放后苏北更成了大粮仓。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苏北并没有实现持续发展。这主要是因为苏北是中国农业文明积淀最厚重的地方,由于自然灾害和自然经济的长期影响,人们形成的宿命保守、不思进取、小富即安、重农轻商、重义轻利等非正式制度不是在短期内能够改变的。而且,几十年的计划经济进一步强化了它们,比如因循守旧,求稳怕变;商品意识、风险意识淡薄;排外意
13、识强烈;“等、靠、要”等依赖思想严重。这些传统文化和思想观念等非正式制度是很难与正式的市场制度相融合的。当市场制度渗入苏北地区时,非正式制度就会产生排斥作用,并严重影响苏北地区的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显然,非正式制度加重了苏北经济发展的内部路径依赖,使苏北的经济迟迟走不出欠发达的困境。2、苏北经济发展的外部路径依赖性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有许多种,而不同的模式具有不同的绩效和适应性,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选择容易受先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而不管该模式的绩效如何,也不管该模式的适应性如何,都会对该模式形成依赖性,这样就可能使后发展区域的经济发展进入一种低效或无效的状态。之后因为正反馈机制的作
14、用,还会不断强化这种低效状态,于是经济发展陷入“路径依赖”陷阱。改革开放后,在外部经济发展的影响下,苏北内部开始出现发展经济的动力,宿迁某镇在借鉴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孕育出了耿车模式。这种模式是在县、镇级政府的主导下,在村、户农民利益追求的驱动下,由地方政府和农民联动而形成的,更适合苏北的经济发展。模式的特性决定了该模式的发展和扩展不可能自发进行,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扶持。但是,当时苏南模式所取得的发展奇迹受到全国的关注,中央领导对集体企业性质的苏南模式加以肯定,由此便形成了一股维护这一模式的惯性力量(即制度的路径依赖)。为了维护这一经济发展模式,各级地方政府会忽视新生的带
15、有民营企业性质的耿车模式的发展。有资料显示,在耿车模式发展的关键时刻,苏北地方领导的态度、县乡政策发生了逆转,优先发展镇办、村办、户办、联户办企业的发展思路被全盘否定,而且大量的政府投资涌入经济发展领域,开办各种集体企业与民争利,挤垮了大量民营小企业,严重打击了民众的创业积极性,使民众的企业家精神衰落,使经济发展内生群体动力丧失。耿车模式因而未能在苏北有效扩展,并且逐渐走向湮灭,苏北经济依然处于欠发达状态(即经济的路径依赖)。如果苏南模式能在苏北推广和繁殖,同样能带动苏北经济的发展,使苏北走出经济发展的绩差路径依赖。但是,一种制度和模式的移植要获得成功,必须有与其相适应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等环境
16、条件,如果只满足于制度和模式的横向移植,就难以避免“桔逾淮成枳”的结局。苏南模式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历史条件下做出的路径选择,这种选择在其初始阶段所表现出的有效性推动这种模式不断自我强化和自我扩展。但是,一旦环境条件发生根本性变化,这种模式与环境之间的不适应性就会逐渐暴露,并最终反过来制约其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苏北的环境条件与苏南根本不同,没有良好基础的社队企业、区位上不毗邻沪宁等大城市等,最为关键的是:苏北非正式制度滞后,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积极社会资本存量不足,没有普遍信任和广泛的经济网络。所以把苏南模式移植到苏北并没使经济发展取得预期的成效,各种集体企业在经过了短暂的“辉煌”
17、后相继陷入瘫痪半瘫痪状态。苏北经济发展陷入苏南模式的外部路径依赖中。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苏南依靠外向型经济模式使经济再一次迅猛发展,苏北受到这种模式的强烈影响,也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经济的唯一模式。事实上,外向型经济模式在苏北并不具有普适性。同苏南不同,苏北没有广泛的乡镇企业基础,没有较强的工业能力,也没有培养出大量的技术人才、熟练劳动力,更没有积累起现代化的工业管理经验,所以苏北的引资优势相对苏南而言异常薄弱。但是苏北各级地方政府在过去很长时间内陷入了招商引资的陷阱中,为引进外资出台了一系列成本巨大的优惠政策:土地便宜、规费减免、地方税返还、环保标准降低、甚至提供巨额资金借贷。如此引进的
18、企业并不一定就是优势企业,因为这些优惠政策本地民营企业并不享有,所以,就有可能出现 “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从而打击内生的经济发展动力。苏北有些地区虽然没有引资优势,但如果本地政府能够励精图治,组织当地人力和资源,依靠内部力量完全有可能搞好企业,带动经济迅猛发展。然而,在招商引资的思维定式下,这种自力更生模式被完全抛弃,招商引资又不能引来大量优势企业,本地经济就只能处于欠发达状态。苏北经济发展再次陷入苏南“外向型经济”模式的外部路径依赖中。四、结语上述关于苏北经济发展内部路径依赖和外部路径依赖的划分只是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并不能截然分开,因为在分析内部路径依赖时,离不开外界微小因素的影响;在分
19、析外部路径依赖时,也离不开内部非正式制度的作用。任何一个系统在发展过程中都同时受到内部和外部双重因素的影响,所以在考虑“退出闭锁”的途径时,必须兼顾内部和外部双重因素。苏北经济发展要走出绩差路径,摆脱欠发达状态,就必须依靠政府的强力支持和内部的一致性行动。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历届省委省政府为扭转苏北经济发展的绩差路径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先后提出建设“徐连经济带”、再打一个“交通战线的淮海战役”、“海上苏东”战略、“苏北大发展”的战略、“加快苏北发展”方针政策等等,同时也给予苏北强力的资金支持。这些支持和策略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不尽如人意。目前要使苏北经济发展赶上苏南,在加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文 设计 基于 路径 依赖 理论 苏北 经济 发达 原因 分析 16569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15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