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其它相关论文论我国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升级与转型.doc
《经济其它相关论文论我国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升级与转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其它相关论文论我国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升级与转型.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经济其它相关论文-论我国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升级与转型摘 要:资源型产业集群顺利地向创新型产业集群升级转型是资源型产业集群健康发展、避免早衰的惟一途径。资源型产业集群升级与转型可以分为渐变式和剧变式两种类型。在我国资源型产业集群升级与转型中要重视应用和谐管理理论,完善产业创新机制。 关键词:资源型产业集群;创新型产业集群;产业升级;产业转型 Abstract:The only way out for resources industry groups to steadily develop and avoid juvenile depression is to transform and upgr
2、ade to innovative industry groups.The upgrading and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s industry groups classifies into two types,that is,radical type and gradual type.Thus,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harmonious administration and to completion of innovative mechanism in transfo
3、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resources industry groups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resources industry group;innovative industry group;upgrading of industry;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 一、问题的提出 升级与转型是产业集群生命周期里的重要组织部分。在对产业集群的研究中,许多文献都集中于关注产业集群对创新和提升竞争力的作用及政府在推动发展产业集群方面的政策研究,相对而言忽视了对现有产业集群升级与转型的研究。目前我国资源型产业集群由于
4、缺乏科学的发展观念指导,忽视升级与转型,对资源开发采取“有水快流”政策,致使资源提前枯竭,从而使得资源型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各种经济、环境和社会等矛盾聚集爆发,集群转型的成本呈几何基数增加。因此,对资源型产业集群升级与转型的研究不仅是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实际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1.理论缘由 产业集群理论滞后于产业集群实践的发展,使得当前资源型产业集群在不同程度上陷入了实践的误区,主要表现在:第一,不合理的结构模式制约了企业“结网”的密度。由于整个产业集群是基于自然资源(如煤炭)的基础发展起来的,集群必然表现为单一的产业结构,集群内企业间仅存在简单的原材料供应关系,缺乏与其他
5、产业部门和服务机构间多样性的合作与联系,使集群内成员的网络活动关系松散,不能体现集群所应具有的互补性、网络性的特点。由于资源需求的同质性,集群内主导企业的竞争属于“零和博弈”,很难通过相互合作和协调,达到双赢。第二,单一的生产导向导致了系统功能的畸形。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系统的结构决定它的功能。在资源型产业集群中,由于内在结构的限制和外在政府方面的干预,这类地区的定位和作用已经被无形地限定在资源开发的框架内,从而使系统功能表现出单一的生产导向,从而严重地影响了整个地区的整体发展,造成产业结构在区位布局上的不均衡及严重的环境、生态和社会问题。长期以来,煤炭资源的大规模、高强度开发和以原煤、焦炭、火
6、电为主的能源生产结构,不仅使山西省面临着因产业结构不合理而引起的经济问题,还承担着巨大的环境负担,山西省每年因煤炭生产及与煤相关的能源生产造成的生态和环境损耗均达90多亿元。第三,认知锁定影响了对产业远景的判断力。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央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支持资源产业的开发建设,一方面促进了资源产业的开发和形成,另一方面也导致当地政府和人民产生对中央政策的过度依赖,对环境问题认知的不敏感,出现了陷入认知锁定效应(cognitive lock-in),成为“温水中的青蛙”,在渐进变化的环境中,逐渐丧失了判断力。经过长期的积累,人们很容易把当前的经济低迷和长期的产业变化趋势相混淆,把经济发展的模式变化
7、导致的困难误认为是眼前的困难。第四,“父爱”文化削弱了创新的动力。资源型产业集群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政府的保护和干预之中,在政府“父爱主义”的“关怀”下逐渐地丧失了活力和自主性,造成区域文化趋于保守、迟滞,对新事物缺乏敏感。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父爱”文化集群的发展往往倾向于沿袭过去的行为而抵制新思想,在技术快速变革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成为集群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无形桎梏。 2.实践缘由 从整体上讲,我国资源型产业集群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集群功能的显现不是更多地体现在集群内各相关主体的涌现和自组织性提高,而在于产业价值链特别是资源企业上面。同时作为资源型产业集群一种异化的表现形式,我国相当数量的
8、资源型城市面临升级与转型问题,因而在分析我国的资源型产业集群现状时,需要从资源型企业、资源型产业集群以及资源型城市这三个层面来进行。 (1) 资源型企业层面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国有资源企业所面临的新问题主要包括:第一,劳动力再生产问题。国有资源企业在不能进行资源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就开始向外释放富余劳动力;而当进入萎缩型的资源再生产阶段时,它向外大量释放富余劳动力,使得再就业成为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第二,资源再生产问题。一是资源浪费甚至破坏问题相当严重。国有资源企业通过无偿或廉价的方式获得资源开发经营权,导致资源开发利用尤其是综合利用的效率较低。二是国有资源产权不清,定价方式不合理。国有资
9、源企业管理不完善,导致国有资源资产大量流失,影响了其再生与补偿。三是国有资源企业改制滞后,这在较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资源开发利用。第三,生态环境再生产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资源企业成本核算中缺少生态环境成本支出;二是外部的生态环境效益通过“机会主义”行为或“搭便车”方式转变为资源企业内的经济效益;三是有些资源企业特别是采掘型的资源企业大量排放“三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和破坏;四是资源企业自觉保护生态环境意识较弱,普遍存在着“先污染、后治理”的经营思想。 (2) 资源型产业集群层面 我国仍处于体制转轨的过程之中,由于受传统制度、文化观念、经济基础、政策设计等影响,产业集群发展中出现诸多亟待
10、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在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是集群内没有形成有效的企业集聚机制。群内没有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体系;群内企业之间业务和技术关联性不大,缺乏明确的产业分工和产业合作,使得产业结构趋同严重;群内企业和大学及科研院所的互动机制不健全,企业科研能力弱,缺乏发展后劲。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活动严重脱离实际,使得已有的研究成果也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二是集群内缺乏基于共同地域文化背景之上的人文关系网络。人文关系网络的形成对于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信用风险、促进专业分工等都有积极作用。由于这种关系网络是建立在当地特有的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其他地区难以模仿,有
11、利于进一步加强当地产业群的根植性。人文关系网络系统的缺乏阻碍着企业之间信息交流与相互学习,进而会制约群内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三是集群普遍面临着优化升级的困境。这是因为国内企业经营者和劳动力素质较低,科研能力弱;而外资企业在我国设立的分厂多采用标准化的技术,而把核心产品的开发、设计和生产放在母国,从而使外资企业的技术和管理知识的扩散效应极为有限。四是产业集群成长的环境不理想。长期以来“条块分割”的制度影响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限制了产业集群内企业间合作和专业化分工的发展;多数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产权清晰度不高,影响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政府对产业集群的支持政策存在着偏差,重视大企业集团而轻
12、视中小企业集群,重视硬环境建设而忽视软环境的营造,在经济总量上盲目攀比,却不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造成群内企业融资环境差、支撑体系弱、环境污染严重问题。 (3) 资源型城市层面 资源型城市升级与转型是世界性的难题。资源型城市是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异化形式,随着集群的发展成熟,教育、医疗、司法等社会职能分化独立,集群的经济领域、社会领域融合成为资源型城市。从广义的角度看,资源型产业集群升级与转型的研究实际就是资源型城市的升级与转型。 根据中国矿业协会的统计,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390多座以采矿为主的资源型城市,其中20%处于成长期,68%处于成熟期,12%处于衰落期。全国约有400多座矿山已经或者将要闭
13、坑,约有50多座矿城资源处于衰减状态,面临着严重资源枯竭的威胁。1中国有20多座石油城市,其中约有2/?3正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其主要制约因素是产业结构单一、接续产业弱小、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空间布局分散和城市功能欠缺。2自然资源是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枯竭会导致城市基础的动摇。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资源型产业的升级转型,摆脱资源型城市对资源基础的过度依赖。 二、资源型产业集群升级与转型的内涵 所谓资源型产业集群升级与转型,实际就是使集群内的企业从基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成为基于创新的竞争优势过程。资源型产业集群升级与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集群动力机制的健全、外部环境的支持
14、。但就其升级与转型的途径而言,资源型产业集群升级与转型主要包括内生渐变式和外部剧变式两种模式。 1.内生渐变式升级与转型 所谓内生渐变式升级与转型,是指在资源型产业集群衰退期之前集群自身的升级与转型,是集群自诞生起至衰退期之前或衰退期的前阶段,集群在漫长的发展、创新中实施的升级与转型。这种升级与转型的特点一是主动性,二是渐变性。如图1所示,这种内生渐变式升级与转型集中于OP之间的区域,进入衰退期后,内生渐变式升级与转型发生的可能性就大大减小了。 图1 资源型产业集群转型模式选择集群自身的自组织行为能够导致集群学习和创新能力涌现,促使集群技术极的产生,从而为产业集群的升级与转型提供动力。产业集群
15、自组织行为是指集群对环境进行适应,并在一定条件下通过自身的选择,改变环境,从而达到新的、有序状态的各种行为。它包括企业经营趋同、集体学习和理性选择、代表集群整体对外谈判、形成关系契约和道德契约、培育集群文化、调解企业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集体治理等。产业集群内大量具有专业化技能的人力资本的集聚为企业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准备了知识基础。企业在这种学习氛围内可以更方便地获得最新的技术知识和学习技巧,激发创新意识,从而提高企业和集群的学习能力。这种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涌现,与集群的广度和深度密切相关。集群的深度是指集群的行为质量,包括企业和行为质量,以及企业之间行为耦合作用的强度。集群的广度是指集群内企业的活
16、动范围。产业集群的涌现性特征是集群广度和深度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图2所示。集群广泛而深,则产业集群的涌现性突出;集群广泛而浅,则产业集群的涌现性强;集群狭小而深,则产业集群的涌现性明显;集群狭小而浅,则产业集群涌现性弱。 图2 产业集群涌现性和成熟度关系产业集群学习和创新能力涌现的表现为技术极的产生。所谓技术极是指集群内企业和研究机构相互依赖并相互开放,形成一个发展、开放、复杂的系统,空间上可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所谓微观层次的技术极是指集群内的企业和机构围绕着特定的产业进行研发和生产,其竞争优势通常表现为知识共享和思想交流带来的创新能力;中观层次的技术极范围更大,通常表现为一个城市的产
17、业配套,数量更多的机构加入到创新的圈子中,彼此分工更细,交流合作方式也更多。与微观技术极相比,中观技术极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大量行业协会等中间机构的涌现,它们成为联系当地社会网络的中心节点。传递信息,提供服务,是降低当地交易成本必不可少的调和器。当资源产业要求的规模效应十分巨大时,或者产业必需的要素禀赋集中在某一区域时,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可能会覆盖更大的范围,这时就会出现宏观上的技术极,它常常横跨几个城市,在特殊条件下还有可能跨越国界。随着产业集群技术极的产生,技术极由微观扩展到中观、再到宏观层次,使集群创新的能力不断增强,带动集群内生渐变型转型处于不间断的扩张态势之中,当这种渐变转型量变到一定程
18、度时,就会形成质变转型;而随着若干质变转型的积累催化,又为下一个更高层次的质变转型打下基础。如此资源型产业集群会时刻处于一个内生渐变型转型、升级的上升循环通道之中。 大庆就是这种内生渐变型转型的范式。资源型城市一般的发展规律都是经历资源主导、资源和接续产业并举、接续产业主导的三个阶段,经过多年的内生渐变实现转型、升级,目前大庆就正处在第二阶段。“十五”期间,大庆加强建设了大庆石油学院等7所高等院校,建成生物技术研究院、化工研究院、食品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30个,搭建了5个中试平台,组建了7个生产力促进中心,申请专利技术490项,有168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十一五”期间大庆将进一步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济 其它 相关 论文 我国 资源 产业 集群 升级 转型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14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