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论文略论中国传统农学的特点和历史地位.doc
《经济管理论文略论中国传统农学的特点和历史地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管理论文略论中国传统农学的特点和历史地位.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略论中国传统农学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一中国古代有农学中国古代是否有农学,这似乎是不成问题的;难道研究中国农学史或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不就是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农学存在为前提的吗?实际情况并不那么简单。因为自西方近代科学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古代是否有科学的问题已经争论了将近一个世纪;这一争论最近又在学术界重新展开。1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科学的学者,当然也不会承认中国古代有农学。即使在认为中国古代有科学的学者中,中国古代的”农”是否有”学”,也是存在不同看法的。如果中国古代不存在农业科学,那么人们所习称的”中国古代农学”或”中国传统农学”,就只是农业技术的代名词而已。在当前的研究论著中,农业科学与农业技术
2、浑然不分的情况比比皆是。农学是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中真正形成体系的少数几个学科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出现总结农业生产管理和技术经验的专门著作-农书和以农业生产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农家。农学和农家的出现,标志着在长期农业生产中所积累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已经脱离了散在的状态而系統化了。从战国到近代西方农业科学传人中国以前,中国尚存和已佚的农书估计达千种之多,内容涵盖了广义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其卷帙之浩繁、内容之丰富、体裁之多样、流传之广远,在同时代的世界中是独一无二的。按照科学史这门学科的奠基者萨顿(,1884-1956)的定义,科学是”系統化了的实证知识”;中国农书所反映的中国古代关于农业生产的知识体
3、系是如此的博大和丰富,难道还称不上科学吗?反对者可能会说:中国农书诚然繁多,但所记载的只是实用的技术知识,因此还是不能称之为科学。中国农书的内容可以用”技术”两个字一言以蔽之吗?不能。兹以现存最早的一组农学论文-战国时代成书的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为例予以说明。这四篇中,上农是讲农业政策的,任地诸篇是讲科学技术的。任地以”后稷曰”开始,提出了当时农业生产中的十大问题(中心是如何把涝洼地改造为可耕良田,还有杂草防除,庄稼地通风透光,对农作物产量质量的要求等),以后各篇围绕着这些问题展开论述,其中的确广泛记述农业生产中的各项具体操作技术,如畎亩制农田的规格等,但也有不少论述属于统率技术的原则、原理。如
4、任地说”凡耕之大方,力者欲柔,柔者欲力;息者欲劳,劳者欲息;棘者欲肥,肥者欲棘;急者欲缓,缓者欲急;湿者欲燥,燥者欲湿。”讲的是如何正确处理土壤中五对相互矛盾的性状的原则,其中蕴涵着土壤肥力诸性状可以相互转化的理论前提,已经超越具体的操作技术的范围了。同篇还提出”地可使肥,又可使棘”,土壤肥力可变论表述得更为明确,其属于学理的范畴更加明显了。后来氾胜之书的”和土”理论和陈旉农书”地力常新壮”的命题,就是在这基础上提出来的。审时论述掌握农时的重要性时,对比了”得时之稼”和”失时之稼”的不同生产效果:等量的植株,产量不一样;等量的谷物,出米率不一样;等量的米粒,食用后对人体健康的作用不一样。这完全
5、是对农业生产原理的一种论证,并不涉及具体的操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上农等篇的这些理论、原理、原则不是散在的,而是以”天地人”的”三才”理论为核心串联起来:上农主要是讲如何调动、组织和管理农业劳动力,任地辩土主要讲土地利用,审时则主要讲天时掌握,而在土地利用和农时掌握中也体现了人的主导作用;四篇构成一个结构严密、相当完整的的知识体系。这是战国时代和战国以前农业生产经验长期积累的结晶,其理论之正确和论述之精彩,至今仍然令人赞叹。我们赞成把科学和技术适当区分开来。传统的农业科学和农业技术是紧密相连的,但两者毕竟不能划等号。技术是具体的操作方法与技能,科学则是指导这种操作的原理和知识体系,并且是经过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济管理 论文 略论 中国传统 农学 特点 历史 地位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14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