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论文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论文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析.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析 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析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析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析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任何成功旅游地的发展必定经历起步、发展、相对成熟和优化4个阶段。旅游系统的各大要素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空间上的不同组合,表现为十分丰富的各种形态和结构。基于此,可根据区域旅游系
2、统空间结构理论及区域旅游系统的内部形态结构和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把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为点状模式、放射模式、凝聚模式和扩展模式4种类型。以江西旅游发展为例,改革开放至今江西省旅游空间结构模式经历了点状、放射和凝聚模式,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旅游客流与交通“瓶颈”矛盾、旅游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必须优化空间结构的目标、措施和模式。关键词旅游系统;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江西省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08)11-0035-07不同学科体系对空间结构存在不同的研究视角。在旅游地理学中,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是旅游系统的空间表达,是指人类旅游活动中目的地、客源
3、地和交通线路系统之间的地区差异和由此产生的空间相互作用,是旅游系统功能组织方式在空间上的投影或具体表现(吴晋峰,2001)。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的研究及其在旅游开发、规划、营销和管理中的应用,是旅游空间结构乃至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旅游目的地发展阶段的总体把握,而且为当地旅游发展提供决策性的建议,有利于当地旅游空间结构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因此,加强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演化模式的研究尤为重要。作为旅游资源大省,江西省在过去的近30年旅游业发展迅速,并正向旅游强省迈进,在我国旅游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旅游地的不同尺度,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演化模式主要包括旅
4、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模式和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本文从区域旅游系统的角度出发,在建立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演化模式的基础上,分析江西省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演化历程,并提出了优化模式和优化措施,不仅可以为产品开发、线路设计、区域合作提供决策依据,而且可以为江西省旅游空间结构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提供理论依据。一、国内外发展与研究现状1国外研究回顾国外学者对旅游系统空间结构进行的研究较早,始于20世纪60年代。先后提出并归纳了多种空间结构描述的数学模型和地理方法,应用的理论模型主要有区位论、核心一边缘理论模型。克里斯泰勒(Christaller,1964)、伦德格伦(Lundgren,1973)、密奥塞克(
5、Miossee,1976)和格奥门森(Gormsen,1981)从区位论诞生之日起就已经将其应用到游憩活动与地理空间的结构关系的研究心;伦德格伦(Lundgren,1973)、赫尔斯(Hills)、伦德格伦(Lundrgen,1977)和布里顿(Britton,1980)建立了关于核心一边缘理论模型。(core periphery model),他们强调了在旅游行为中边缘地区对核心地区的依赖;同时这些模型也被广泛应用到旅游开发的实践当中,例如,韦弗(Weaver,1998)利用核心一边缘理论模型对加勒比海地区的特立尼达和多巴格、安提瓜和巴布达群岛进行案例研究;前苏联地理学家建立了地域游憩系统的
6、概念来描述旅游空间结构模式,形成了旅游经济地区组织的基本规律。2国内研究回顾国内学者对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研究范围涉及旅游资源、旅游流、空间组织形态以及旅游地空间相互作用等方面,例如,吴晋峰(2001)在其博士论文中对旅游系统构成、空间结构等进行分析研究;黄泰、张捷、解杼、刘泽华(2003)区分了地域、线性、等级、节点4种集中性,揭示了旅游资源经济、交通指向性的空间布局特征,通过分析旅游地域系统同区域城市体系在要素、结构及功能上的多层耦合关系,归纳出一定区域城市支持下的旅游地域系统空间组织地域旅游城市网络等级体系模式;杨新军、马晓龙、霍云霈(2004)以西安市为例,对旅
7、游目的地区域(TDD)进行了界定,得出其核心表现为旅游区、旅游节(景)点和旅游路径3种空间要素,发现其中对旅游目的地区域发展影响较大的两个要素是高级别景区与旅游路径,二者决定了区域旅游产业的规模、空间分布和旅游流向;黄金火、吴必虎(2005)在分析国内外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基础上,以西安地区为例,探讨了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模式和优化问题。对江西省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旅游市场空间分布、发展战略与对策等领域等方面。例如,黄细嘉等(1999)对“京九”线的开通为江西旅游业带来的发展机遇和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毛端谦(2002)对全省主要旅游景区的旅游资源
8、及其开发时序、重点和方向进行了分析与评价;陈志军(2006)对江西省境外旅游流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研究。总体来说,国内外研究偏重于旅游空间结构的单项要素,例如旅游资源、旅游流、空间发展战略与对策等个体,从系统的角度对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研究甚少,而且缺乏统一的理论基础。二、相关概念解析1旅游系统国内外很多学者分别从旅游系统的功能、空间结构、旅游系统与系统所处环境的关系等不同角度对旅游系统进行了研究和总结。虽然各学者所处的研究阶段、研究学科角度不同,但关于旅游系统构成基本要素的认识是统一的,即旅游系统是处在一定环境中,由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体等要素构成的开放系统。以吴必虎为代表的旅游系统
9、结构模型,认为旅游系统应包括4个部分,即客源市场系统、出行系统、目的地系统和支持系统。2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旅游地空间结构的演化,是由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共同作用所决定的。区域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是多层次的,在不同层次有不同的结构特征。它是指目的地、客源地及旅游交通线路之间的空间距离、组合等关系及由此引起的旅游流的变化规律。吴必虎在冈恩(Gunn)旅游目的地模型基础上,参考前人对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研究成果,将视点主要放在旅游目的地这一微观层次进行研究,将吸引物视为节点、目的地视为面域、交通线路视为连接,则旅游系统空间构成的各关键组成要素包括旅游目的地区域(Tourism Destination
10、 Districts)、旅游区(Tourism Districts)、节点(Nodes)、区内路径(Routes)、人口通道(Gateways)和客源地市场(OriginMarkets)。这六种要素是区域旅游空间构成的基本单元,各要素之间的空间相互关系和形成模式如图1所示。即在目的地核心吸引物影响下,游客通过对目的地的认同,从客源地市场经外部交通进入旅 游目的地区域,凭借区域内部旅游路径对不同旅游区内的旅游节点进行访问。三、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的建立任何成功旅游地的发展必定经历4个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相对成熟阶段和优化阶段;旅游业发展是处于不断的演化状态,并由不发达状态逐渐向发达状态
11、过渡、由不成熟逐渐向成熟方向演进优化的过程。旅游系统的各大要素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空间上的不同组合,表现为十分丰富的各种形态和结构,而这些形态各异的内部结构是建立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的基础和依据。不同发展阶段旅游地域表现为不同形态结构,旅游发展重心、发展战略、发展机制也存在差别。因此,在不同发展阶段应采取差异化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机制。笔者根据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理论及区域旅游系统的内部形态结构和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把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为点状模式、放射模式、凝聚模式和扩展模式4种类型,如图2所示。1点状模式该模式形成于旅游地域系统的起步阶段。旅游活动首先在具有资源、客源和区位优势的零散景
12、点 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析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析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析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产生,并带动和协调整个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游客大多是具有多中心型心理特征的探险旅游者或区域内居民,周边近程市场是其重要来源,旅游活动基本上属于自发状态。随着游客数量的逐渐增多,在简单的景区建设基础上,当地居民
13、开始有意识提供简易的吃、住、行等基本生活方面的服务,这些服务是当地旅游业的主要构成因素,形成旅游产业体系的雏形。但由于劳动力素质和服务状况差,旅游接待设施不足,旅游产品单一等导致旅游经济效益低下。先天性资源优势突出、周边客源市场和交通相对便利是该模式形成的主要动力因素,其空间结构的主要特点是:旅游目的地内部所达空间范围狭小,区域内各旅游景点数量少,远未形成规模;旅游开发处于RP共生、彼此独立阶段,与客源市场、其他景点等域外联系松散,节点数目少,区域综合吸引力小;区内路径系统薄弱,旅游流向呈单向性;旅游客源市场吸引力弱,仅具有近程市场的吸引向性,且较为脆弱,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波动明显,旅游业缺乏
14、成熟稳固的产业链和横纵向联系,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力有限。2放射模式该模式形成于旅游地域系统的发展阶段,是在点状模式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过渡阶段。此阶段,在游客数量增加的基础上,旅游景点景区建设得到深入,主要是旅游地域内外的路径系统、住宿、餐饮等旅游接待设施建设。随着旅游景点景区建设的深入,游客数量得到进一步增加,旅游景区(点)的范围扩大,区域内数量增加。客源市场仍然较依赖于近程市场,区域内旅游集散中心的作用渐趋明显,中远程客源主要通过旅游集散中心向各旅游景区(点)扩散,并成为区域内主要的客源市场,在空间结构上呈现放射状模式。随着旅游服务体系的逐步建立,尤其是旅游经营商的发展,再加上当地旅游宣传促销
15、力度的加大,旅游活动打破以往的自发状态,游客以旅游团队为主。景区建设的深入、旅游设施的改善和旅游集散中心作用渐趋明显是该模式形成的主要动力因素,其空间结构的主要特点是:虽然旅游地内部所达空间范围有所扩大,区域内旅游景区(点)数量有所增加,但是仍处于分散状态,与客源市场以及相互间的联系不多,未形成规模效应;旅游景区(点)与主要客源地及旅游集散中心的可达性加强,但各旅游景区(点)间的互通性仍然较弱,旅游流向仍呈单向性;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诸如产品开发、宣传促销、人才培养、机构完善等软件设施虽然也得到了加强,但软件设施不完善仍然是主要问题,尤其服务水平是制约区域旅游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旅游客源市
16、场范围有所扩大,但仍以近程市场为主,市场发展潜力仍待挖掘;各旅游企业迅速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力日益明显,但规模偏小,呈现“散、小、弱、差”局面。3凝聚模式该模式形成于旅游地域系统的相对成熟阶段。此阶段为区域旅游业相对比较发达阶段,旅游空间模式相对较合理。“凝聚”,一方面是通过旅游路径系统将各旅游景区(点)联结在一起,再通过规划策划将其凝聚在一起形成旅游圈;另一方面是旅游产业链的凝聚,旅游“六大要素”服务体系相对完善,各企业间相互联系合作扩大,区域内出现旅游集散中心,带动区域内旅游产业的发展。在旅游景区(点)内路径日益完善的基础上,各旅游景区(点)间路径系统在加紧建设中,通过产品策划与整体规划
17、,各旅游景区(点)间联系不断加深,在一些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差异性较大,区内外路径系统都较完善的地区,形成了规模较大的旅游圈,并在区域内引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服务体系、产业链相对比较完善,旅游企业的竞争力有所增强。旅游资源的整合、区域整体规划的制定、各旅游景区(点)间互通性加强和产业内外的合作是该模式形成的主要动力因素。但是此模式不是最优模式,仍然有不少问题:由于游客数量剧增,部分旅游区只顾眼前利益,旅游环境破坏严重,旅游环境保护问题突出;主旅游圈的旅游容量接近高峰,旅游旺季尤为突出,严重影响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内旅游业发展不平衡,主旅游圈以外地区旅游业仍然处于较分散状态,大部分缺乏联系
18、,甚至出现恶性竞争的现象;主旅游圈的旅游容量接近饱和,内部旅游空间范围亟需拓展,次旅游圈亟待建立;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成为支柱产业,但是旅游产业链系统不完备、服务水平不高、“散、小、弱、差”的局面等仍然是主要问题,旅游企业的竞争力仍需增强。4扩展模式该模式形成于旅游地域系统的优化阶段。以上模式皆不是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最佳模式,扩展模式是在凝聚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规划与管理建立起来的,包括旅游空间范围和旅游产业链的扩展。主旅游圈内节点的活动空间范围扩大,节点数量增加,以及次旅游圈的建立,拓展了区域内旅游活动空间范围,解决旅游容量饱和问题,有利于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次旅游圈的建立将
19、各分散的旅游景区(点)凝聚起来,通过合理的规划与管理缓解了彼此间竞争,并形成更大区域吸引力,促进其共同发展;次旅游集散中心的建立,是旅游产业链在区域内的扩展,不仅分散了旅游流,缓解了主旅游集散中心的压力,而且对于区域内旅游范围的扩展有着重要作用,有利于次旅游圈的快速发展,形成成熟、完备的旅游产业链系统;旅游业区域经济增长极的作用得到全面发挥,形成以旅游业为主导的成熟旅游产业链和前后联系。次旅游圈的建立、大量新型旅游景区(点)的开发、旅游活动空间范围的拓展和旅游产业链的建立是该模式形成的主要动力因素。扩展模式是在凝聚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旅游业空间结构在凝聚中的扩展,并不是分散,此模式对于扩
20、大旅游地旅游容量、平衡区域旅游业发展、完善旅游产业链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演化模式的最优 模式。四、江西省旅游空间结构模式演化历程作为旅游资源大省,江西拥有数量丰富的品牌资源,如世界级资源庐山、三清山、龙虎山、景德镇、鄱阳湖,国家级资源井冈山、婺源、武功山、滕王阁等,而且近年来江西旅游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在全国旅游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纵观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发展历程,江西省旅游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存在不同的空间结构模式,大致表现为3个演化阶段:点状模式、放射模式、凝聚模式。1点状模式(19781989)此期间,是江西省旅游业发展的起步阶段,旅游业发展主
21、要集中在资源优势突出以及区位较好的南昌、九江(庐山)、吉安(井冈山)等地。旅游景区(点)数量少,且较分散,景区建设和旅游设施简易,客源主要来自周边近程市场,其中,南昌作为省会城市发挥其交通集散和客源输出作用。总体而言,此阶段旅游活动处于自发状态,旅游业发展比较分散,但已出现旅游业的雏形。此阶段江西旅游业空间结构特点与上述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的第一个模式特征相吻合,属于点状模式,如图3(a)所示。2放射模式(19901999)此阶段,是江西省旅游业的发展阶段,由于旅游供给和需求均得到很大改善,居民出游条件逐渐成熟,江西省旅游业开展范围扩大到九江、吉安、赣州、鹰潭、景德镇和上饶等7个设区市。旅游景
22、区和旅游设施建设得到显著改善;客源市场虽仍以周边近程市场为主,但范围较前一阶段得到明显拓展;南昌作为全省旅游主集散中心的作用更加明显,旅游流呈现放射状;各旅游地间旅游产品有初步互动,为旅游圈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此阶段江西旅游业空间结构特点与上述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的第二个模式特征相吻合,属于放射模式,如图3(b)所示。3凝聚模式(2000至今)进 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析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析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析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
23、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入21世纪,旅游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需要,供求双方的动力共同推动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江西省的支柱产业,是旅游业发展的相对成熟阶段。此期间,不仅全省旅游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产业体系更加完善,而且形成了赣东北旅游圈(包括南昌、九江、景德镇、上饶和鹰潭),此旅游圈基础设施完善、产品类型互补、资源级别较高,已成为江西目前最成熟和知名度最高的旅游产品。虽然旅游业得到空前发展,但仍存在环境保护、区域发展不平衡、旅游产业链不完备等方面的问题。此阶段江西旅游业空
24、间结构特点与上述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的第3个模式特征相吻合,属于凝聚模式,如图4所示。纵观江西旅游业30年的发展历程,虽然取得了骄人成绩,旅游系统空间结构得到了巨大拓展,从发展之处的以南昌、九江(庐山)和吉安(井冈山)为主的点状发展模式,到以南昌为旅游主集散中心向九江、景德镇、上饶、鹰潭、吉安和赣州分散的放射模式,发展到现在的以“赣东北旅游圈”为主的、向“赣西”和“赣南”区域拓展的凝聚发展模式,结构模式也趋于合理,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一,区域间发展不平衡,旅游业主要集中在少数的点上,传统四大名山(庐山、井冈山、龙虎山、三清山)旅游业较发达,虽然近年来兴起了一些诸如婺源、武功山等新景区景点,但是
25、从整个区域角度出发,旅游业发展的面还不够宽,应进一步拓展,否则不利于江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其二,部分地区旅游客流与交通“瓶颈”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一些重点旅游区的可进入性不强,景区内部旅游交通设施和方式有待改善;其三,各级旅游服务体系不完善,产业链系统不完备。五、江西省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优化1江西省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优化目标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优化,突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共同实现,以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以区域旅游一体化为出发点,充分考虑旅游设施的现有条件和发展基础,客观分析旅游资源在区域内的分布特点,深入挖掘各地旅游资源特色,建立一套科学的产品开发体系,为江西旅游空间结构模
26、式优化提供战略性方向和发展对策。具体目标包括区域旅游业空间布局的合理性、旅游业空间关系的和谐性和旅游空间网络的完备性。目前,江西省旅游业空间结构模式属于凝聚状模式,全省旅游业发展集中在部分区域,区域发展不平衡,该模式制约了整个区域旅游业的和谐平衡发展,不利于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向更加合理的模式转变。因此,根据旅游资源分布特点、交通网络状况以及和谐发展需要,给出了相对应的合理的空间结构优化模式。2江西省旅游系统空间结构优化模式一个区域旅游业的发展不可能达到一个绝对成熟阶段,旅游空间结构模式总是处于不断的优化过程。因此,笔者根据旅游空间结构模式的演化规律,结合江西的旅游发展历程、资源分布特
27、色和交通网络现状,构建江西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模式扩展模式,即以南昌为主集散中心、赣州为次集散中心,构建江西旅游空间结构模式,以此模式作为江西旅游空间结构模式的最优目标,如图5所示。南昌旅游圈包括南昌、樟树、靖安等旅游区,南昌作为主旅游集散中心,突出革命英雄城、历史文化、中医药研习及养生和都市休闲的产品特色;庐山旅游圈包括庐山、鄱阳湖、柘林湖、云居山等旅游区,突出世界文化景观,将名山、名江、名湖、名城融为一体,共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大井冈旅游圈包括井冈山、吉安、万安等旅游区,突出革命摇篮及革命胜迹、庐陵文化和高山田园风光的“红绿相映”旅游产品;赣东北旅游圈包括景德镇、婺源、三清山
28、、龙虎山等旅游区,突出世界瓷都、道教祖庭、峰林绝景、古村民居和丹霞地貌等产品特色;赣南旅游圈包括赣州、瑞金、三百山等旅游区,以赣州作为全省次旅游集散中心,突出革命历史文化、宋城文化、客家文化和自然生态等特色;赣西旅游圈包括仙女湖、武功山、安源等旅游区,突出山水生态、革命胜迹和禅宗文化(江西省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南昌旅游圈、庐山旅游圈、赣东北旅游圈和大井冈旅游圈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发展基础,圈内基础设施较完善,工作重点应放在软件设施建设和旅游资源保护方面;赣南旅游圈和赣西旅游圈旅游产品特色渐显,工作重点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市场营销;赣东地区(即抚州)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不足以构成旅游
29、圈,产品开发、景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营销策划等都应加强。此外,区域合作方面,在江西省内部应加强各旅游圈之间的合作,并充分发挥主、次旅游集散中心的作用,外部加强与周边省市的区域合作,构建“区内联合,区间联动”的旅游空间结构模式。3江西省旅游系统空间结构优化措施(1)加强与赣南、赣西的联系,努力拓展旅游目的地空间。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凝聚模式不利于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为了扩大旅游容量,平衡各地和谐发展,促进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拓展旅游活 动空间是必然的选择。如图4所示,目前江西旅游空间结构发展模式为凝聚模式,旅游业发展主要集中在赣东北旅游圈、井冈山周边地区以及赣西部分地区。赣东北旅游圈的空
30、间范围过大,应将其细分为若干个旅游圈,利用圈内开发成熟的旅游产品,带动众多处于“灯下黑”状态的资源较好的景区,不仅拓展了每个旅游圈内部的旅游空间,而且实现了“双赢”与“共赢”的旅游发展格局。赣南、赣西旅游资源丰富,尤其是自然生态资源优良,人文资源较有特色,拓展空间潜力巨大,应深入挖掘其内涵,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作为近期内旅游空间拓展的重点。赣东区域,应根据市场需要和资源特色有选择性地进行拓展。(2)完善旅游产品谱系,实施多元化旅游产品战略。在拓展旅游目的地空间的基础上,根据各地旅游资源分布的特点以及各自资源的特色,完善旅游产品谱系,实施多元化旅游产品战略,满足不同细分市场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31、重点建设“生态江西”、“红色江西”和“文化江西”旅游产品,红色旅游产品主要以井冈山、南昌、瑞金和萍乡等地为主,生态旅游产品主要集中在环鄱阳湖区域、赣南和赣西等地,文化旅游产品则以陶瓷文化、宗教文化和历史文化为主。近期内,应以红色旅游产品为发展龙头,利用其在全国的巨大影响力,提高区域整体知名度,带动其他旅游产品的发展;同时,努力保护好整体生态环境,将生态旅游作为江西旅游业发展的中远期目标。(3)优化行政管理体制,实施政府引导战略。旅游空间结构模式的建立是跨越行政区划的旅游产品体系构建,顺畅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引导战略是其重要的政策保障。在我国,行政区划往往是以分水岭或水界为划定标准,所以同类资源
32、的分布和同类产品的开发往往是跨区域的。因此,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积极作用,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建构制度化的多层次组织结构、合理的区域利益分配机制、良性的区域竞争秩序和完善的区域合作规则,打破旅游发展中的行政区划界限。(4)完善旅游形象,进行有针对性营销。整体形象和分项形象在旅游营销中所起作用各不相同:整体形象是一个区域旅游产品的高度概括,其营销是为了提高区域知名度;分项形象是具体旅游产品的形象,其营销是为了具体旅游产品的销售。“红色摇篮,绿色家园”,一度作为江西的整体旅游形象已深入人心,但还存在缺陷,对江西旅游产品特色不能完全进行高度概括,比如“陶瓷文化”就不能体现在此旅游形象中。因此,还必须采取
33、专家研讨、社会征集等方式对整体形象进行完善,同时利用现代传媒对其进行广泛营销,进一步提高江西旅 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析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析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析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游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在此基础上,应抓紧制定各旅游圈与旅游景区(点)的旅游分项形象,方法亦根据情况采取专家研讨或社会
34、征集的方式,并根据产品特色和市场需求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5)加大旅游交通建设,解决交通“瓶颈”问题。旅游交通是旅游业发展的“咽喉”,旅游交通完善是旅游业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之一。一方面,加大主要客源地与江西省的省际交通网络建设,譬如新开航线和车次或增开次数,加强主要城市与重点旅游区的高速公路网建设;另一方面,完善景区内部和景区之间交通网络建设,提高主要旅游区内部公路等级,增强旅游圈内各景区(点)之间以及各旅游圈之间的互通性,今后建设重点应集中在赣南、赣西的景区(点)内部交通及其互通性建设上。旅游交通的建设应注意入口通道设计以及交通设施与周边旅游景观保持协调等问题。六、结论与探讨根据旅游目
35、的地的不同尺度,旅游系统包括旅游目的地系统和区域旅游系统,相应的旅游地空间结构演化模式主要包括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模式和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本文从区域尺度的角度出发,在分析区域旅游系统构成的基础上,建立了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旅游系统的各大要素在起步、发展、相对成熟和优化等四个阶段具有十分丰富的各种形态和结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表现为点状、放射、凝聚和扩展四种模式。在此基础上,以江西省作为个案分析,发现改革开放至今江西省旅游空间结构模式分别为点状、放射和凝聚模式,分析了旅游空间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空间结构的优化目标、措施和模式。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是在理
36、想状态下旅游系统各因素在空间表面的一种抽象,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在不同发展阶段表现为不同模式。显然,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不仅有助于旅游目的地发展阶段的总体把握,而且为当地旅游发展提供决策性的建议,有利于当地旅游空间结构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然而,本文仅从定性的角度分析了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空间结构模式,缺乏界定各演化模式的定量标准,演化模式的量化界定标准是本文的缺憾,这也是笔者下一步的研究计划。致谢:本文的撰写得到黄细嘉教授的悉心指导,谨致谢忱!责任编辑宋志伟责任校对吴巧红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
37、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38、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39、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14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