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论文关于区域旅游障碍的辨析.doc
《管理论文关于区域旅游障碍的辨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论文关于区域旅游障碍的辨析.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关于区域旅游障碍的辨析 关于区域旅游障碍的辨析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关于区域旅游障碍的辨析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关于区域旅游障碍的辨析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 要区域间旅游障碍由制度性障碍与非制度性障碍两人类型组成,所谓区域旅游障碍,主要表现为各区域之间对公共品牌旅游资源经营权的垄断、市场隐性分割、基础设施滞后、环境安全隐患、信息不对称,以及服务疲软所诱致
2、的利益博弈问题,区域旅游障碍虽然与行政区划格局有一定相关关系,但没有必然联系。行政区划定国家权益地方性配置的制度性安排,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基础。既有中央政府的统一意志,又有地方政府积极性的行政区划格局,是中国区域旅游持续发展的基础动力条件。区域间旅游经济发展的本源性动力是竞争。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之间都可以寻求其旅游资源与产品的互补性和合作发展的契机。区域旅游合作是区域旅游发展竞争的高级形态和境界。打造无障碍旅游区,构建区域旅游发展过程中相关利益群体和谐共存、相关区域之间统筹和谐的发展局面,是现代地方政府有效作为的重要领域和空间。关键词区域旅游障碍;无障碍旅游区;行政区划中图分类号F59文
3、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08)08-0039-071 导言20世纪80年代初期,区域旅游合作概念开始在学术文献中出现(杨时进,1981),至今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合作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薛莹,2003;王晞,2005)。然而,考察区域旅游经济合作的诸多成果,不论是长三角15+1宣言,还是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宣言,或是中部六省旅游合作宣言,不难发现,中国区域旅游合作依然是处于一般层面上的对话机制,由此而催生的一些合作组织也只是松散型的区域性组织,权威性弱,担当不了统筹规划、制定政策、协调利益、部署行动的管理职能(汪字明,2000)。究其原因,在于区域旅游经济
4、合作的针对性不强,甚至没有厘清什么是区域旅游障碍。因此,科学梳理区域旅游所存在的障碍,进一步探讨障碍背后的深层次制度背景,对于推进中国区域旅游健康和谐发展,促进区域旅游合作迈向更有实效的境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2 区域旅游障碍的内涵及其基本类型21 旅游障碍概念的泛化与外延旅游障碍缘于具有各种机能性障碍群体进行旅游活动的种种不便利性。各种不同弱势群体因其生理缺陷上的不方便,加上人们对残障者旅游的漠视以及有障碍空间的限制,使得这些弱势群体无法进行户外旅游活动或者强烈感受其不便利性,这就是旅游障碍。将这一概念引用来刻画区域间的大众旅游存在的阻碍因素,是对“旅游障碍”定义的一种泛化或外延。旅
5、游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人类生活方式的一场变革。对于旅游者来说,是否可以在区域之间自由进行空间体验性移动,是实现其旅游动机的必要条件。影响旅游者在区域间出游不外乎旅游市场供给和需求两大方面。当旅游者在离开居住地前往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活动付诸行动之后,能够影响旅游者在区域间畅游的因素只能是旅游供给方面的要素了。旅游供给一般可分为4大类(Charles R.Goeldner,J.R.Brent Ritchie,Robert Wcintosh,2003):自然资源与环境,它包括区域内任何能够给游客提供使用和享受的自然资源;人文环境,它包括基础设施和上层建筑(旅游政策法规);交通运输,包括各种乘客运
6、输设施;接待服务与礼仪文化。对于旅游者来说,自然资源与环境属于自然特质,其区位和管理所形成的可进入性约束,会对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形成阻碍。这种约束由于旅游者的支付意愿以及供给方利益实现愿望所在,是容易导致彼此产生交易而实现旅游活动的。人文环境(旅游基础设施、地方好客度与上层建筑)、交通运输以及接待服务与礼仪文化,对于旅游活动的影响,有些是显性的,有些却是隐性的。显性的障碍容易通过需求与供给双方的制度性安排或者市场制度性安排予以解决;而隐性的方面,尤其是区域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地方观念和地方利益而形成的一些非制度性安排是导致旅游障碍的重大因素。对此,显性的制度性安排对这些障碍却无能为力。22 “无障
7、碍旅游”中的障碍内涵有关区域旅游障碍还可从“无障碍旅游”的概念中寻求其内涵。学术界对“无障碍旅游”的认识有些基本看法。所谓“无障碍旅游”,是指区域之间各方积极推出旅游便利化措施,为区域或城市之间的旅游企业和游客活动提供方便,实现旅游交通无障碍、服务无障碍、投诉无障碍及资源共享、市场共享、基础设施共享、品牌共享和信息共享(冯琼兰,2005);“无障碍旅游”,就是“各旅游区为了消除区域壁垒,达到区域间旅游经济协作,旅游资源产品市场和信息的共享,实现旅游价值最大化的一种新型的区域旅游合作形式”(孙冬玲,2005);“无障碍旅游”,就是要“实现3个无障碍和5个共享(交通无障碍、服务无障碍、投诉无障碍及
8、资源共享、市场共享、基础设施共享、品牌共享和信息共享)的基础上,促使旅游服务无缝隙化和旅游资源最完美的整合,使景点之间从各自为政趋向密切合作”(乔秋敏、朱平,2005)。显然,“无障碍旅游”所阐释的障碍在于:交通障碍、服务障碍、投诉障碍,以及在资源、信息、市场、基础设施、品牌等5个方面由于区域性专辖所引起的分割性矛盾。23 区域旅游障碍的基本类型2003年至2005年是中国无障碍旅游区合作推进的高峰阶段。此间相继发布了11个区域性的无障碍旅游区的合作宣言(参见表1),透过这些合作宣言内容和标靶的解析,不难发现,其目标集中在以下6个方面:一是针对地方旅游市场的分割性,而倡导建立共同市场平台,各旅
9、游城市或区域互为旅游客源地,互为旅游接待地,通过合理的市场平台使旅游要素能够在市场有效配置、政府宏观协调、旅游企业的联动与竞合中无阻流动,消除行政壁垒和人为障碍。二是针对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无序竞争,而倡导协调资源开发,打破地区限制,确定各地区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通过资源的优势互补和重点开发促进竞合,并进行整体形象宣传与市场营销。三是针对旅游信息的不对称,而倡导加强信息交流,建立统一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构建区域内旅游新闻协作网及旅行社客户网络服务管理系统。四是针对地方市场保护主义倾向以及相关群体旅游权益的保障,而倡导旅游区域内各城市对其他城市的旅游经济主体、旅游者给予资格互认和同城市民优惠待遇,
10、鼓励旅游经济主体跨省市注册、设事业部等,各地旅游企业将可跨区域兼并或收购,逐步消除旅游市场准入方面的限制。五是针对区域间旅游交通不畅的弊端,而倡导各协作城市间取消对外地旅游车辆入城、人景区的限制,为外地旅游车辆开辟“绿色通道”。六是针对旅游机构间的相互封闭竞争,而倡导 建立旅游部门之间每年的定期沟通机制,共商区域旅游业投资、合作和发展事宜。概括起来,区域旅游障碍主要表现为“市场不统一、信息不对称、交通不流畅、服务不到位、管理不协调”。其中既有制度性的因素,也有非制度性因素,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依存关系:制度性障碍是非制度性障碍产生的根源,非制度性障碍的产生进一步强化和加剧了制度性障碍;制度性障碍
11、一旦得到解决,则非制度性障碍也将随之而得到解决。3 制度性与非制度性旅游障碍因素的进一步剖析31 制度性障碍因素制度性障碍因素,主要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相关旅游政策与制度之间的博弈矛盾诱致的政府作为质量问题。对于一个国家内部,在其货币、语言、相关市场服务标准基本统一的条件下,旅游障碍何以存在,许多人存在疑惑。因此,在讨论中国区域旅游障碍问题时,许多学者简 关于区域旅游障碍的辨析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关于区域旅游障碍的辨析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关于区域旅游障碍的辨析的论文版权归原
12、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单地将其归结为由于“行政区划的刚性约束、地方利益竞争以及现行行政管理体制等制度性因素的制约,使得各地方政府之间合作的目标机制、运行机制和制度保障机制等不能适应区域旅游业发展的需求”(郭寻、吴忠军,2006)而造成的。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至少是一种简单性的臆测推断。大国治理不可能没有行政区划。行政区划是国家权益地方配置的制度性安排。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这种地方建制形成统一国土的地方治理格局,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基础,也是最近30年来保持中国经济
13、活力持续增长的重大制度性保障条件。然而,中央政府统一意志与地方政府积极性结合的政府作为质量,在不同时段的表现是有其特殊性和地方差异性的;有时还会呈现出一定的“作为失范”或“作为过当”,而表现出条条或地方主义倾向,叠加上相当长时期内计划经济体制历史遗产的惯性影响,是区域间旅游障碍产生的深层次社会背景。在中国现行体制下,行政区划的基础性作用在于提供了政府施政作为的空间舞台,由此对于区域旅游的制约性影响主要表现在:形成政府旅游管理职能的地方治理格局,诱致地方本位利益导向的旅游行政管理行为,在上下级政府之间产生围绕权益分配、资源配置、品牌营销的博弈,在同级政府之间催生政绩、发展攀比、品牌攀比与政策模仿
14、或出新的竞争;行政区划界线在一些自然遗产地产生穿割,造成遗产地相关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诱致遗产地管理权益的地方竞争与博弈;一些地方囿于地方利益保护,存在着对外地游客旅游投诉反应滞后或消极的地方主义倾向。这些影响,主要反映在政府作为的质量层面,与行政区划本身只有相关关系,没有必然联系。随着政府作为质量的提升,随着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推进,这些约束性的影响,正在被有效作为的政府通过体制创新或制度规范,而逐步淡化其影响。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和谐共生与职能分工的法律规范,一直是改革开放30年来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政治改革的重要方面。谋求政府作为质量的提升是当代政府治理架构改革的核心价值目标取向。
15、对于促进区域间旅游有序、规范发展,中央政府的职能作用在于维系全民性公共物品资源享用的社会公平性和公益性;维系旅游市场的基本秩序;提升其游憩资源社会合理配置与可持续利用价值的最大化与人为干扰破坏影响的最小化;实现国家旅游资源品牌效应的国际地位,并不断提升和深化其国际化影响。改革开放30年来,中央政府在促进中国国际旅游地位的不断提升以及一系列旅游资源国际品牌资格的确立,乃至世界性事件举办权的获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逐步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的世界旅游大国的形象。这是发展的主流和全局。但应该看到,在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国际品牌旅游资源管理归属的“条条”分治是客观存在,这既有历史惯性的影响,也与中央
16、政府协调部门利益的意志决断相关。在“条条”分治的情况下,各种品牌旅游资源分别归属于不同的中央部门,其连带开发和投资的物质资源、财力资源也相对集中在这些中央部门手中,使得地方政府所掌握或能配置的品牌资源十分有限;对于跨越两个或几个省区的跨界旅游品牌资源的管理,还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和管理模式,以至于相关主体间的利益博弈,影响旅游资源开发的整体性,降低资源开发利用的空间效益;对于全民性假日的制度性安排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此外,对于具有全民性共享的遗产型旅游资源的地方垄断性经营,缺乏规范的法律性制约,以至于追求知名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的上涨成为地方政府聚全民利益于地方利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而诱致集聚国家和全
17、民利益于一体的国家风景旅游区社会公益性道德失范。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中央政府提升其国土旅游资源合理配置与可持续利用的有效作为质量,展示了广阔的空间,也为中央政府调控和规范地方政府对于国家级旅游吸引物的配置、经营与管辖治理提供了改革创新的巨大制度性空间。毫无疑问,在这些领域或方面,维系中央政府的绝对权威、统一意志以及所代表的国家利益、全民利益是首要的、必须的。地方政府,尤其是省级政区的地方政府,既是国家权益的地方代表,也是地方民众利益的法人代表。在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政绩考评体制条件下,每届地方政府的目标使命是非常清晰的:一是将中央政府有关旅游发展的宏观决策与地方实际有效结合,推进地方旅游
18、业的发展,谋求地方旅游效益的最大化;二是有着强烈政绩显示冲动,而表现出的“政治人”的权力最大化与“经济人”的财政收入最大化的行为特征。我国地方政府之间的横向关系主要由三重关系构成:权力关系、财政关系和公共行政关系。三重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其中,财政关系是地方政府间关系的核心,是地方政府调节自身与其他政府间关系的重要杠杆(林尚立,1998)。由于政府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都是在行政体制和财政关系所规定的框架内展开的,当财政体制改革给予地方政府更大的财政自主权,在增强地方发展经济愿景和积极性的同时,也滋生地方保护主义行为,为了巩固和扩大自身财政,地方政府不惜运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活动。一方面,
19、在国家品牌资源管理的“条条”格局下,地方政府千方百计争取相关中央部门的品牌资源和连带的财政投入资源,谋求在国家利益格局中的本位蛋糕最大化,也进一步导致地方品牌旅游资源的部门分治,削弱了旅游品牌资源地方利用空间效益的最大化,进一步伤害了公民关于品牌旅游资源体验消费的公益性权益;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企业化行为凸现,运用行政力量招商引资和旅游土地资源经营,实行旅游圈地,热衷于门票经济,将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旅游资源转型为公司经营性资产,通过门票收益,聚全民利益于地方政府利益,实现地方旅游经济实力超常规发展;其中不乏短期行为,抢占发展高位竞争态势,谋求政府届内任期的收益最大化,形成地方政府间旅游发展的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管理 论文 关于 区域 旅游 障碍 辨析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14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