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剩余劳动力流动规律及其制约因素和相关对策建议.doc
《浅谈我国剩余劳动力流动规律及其制约因素和相关对策建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我国剩余劳动力流动规律及其制约因素和相关对策建议.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谈我国剩余劳动力流动规律及其制约因素和相关对策建议摘要: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就业规模是与该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组合形式,与人口总量的变化相关联的。本文从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的现状出发,探讨了造成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原因,综合分析了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影响,通过对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型的分析,探讨发展中国家的剩余劳动力流动规律以及针对相应的制约因素提出建议性的政策。一、相关概念1、农业劳动力。农业劳动力是指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口所具有的劳动能力。农业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农业,是指农作物栽培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狩猎业
2、、野生植物采集野等;狭义农业,是指种植业。我们说的农业劳动力是指广义农业劳动力。2、农业剩余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是个相对的概念,它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我们说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主要是指在目前生产力水平下超过生产需求量的农业劳动力。3、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产业转移,即由农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另一类是地区转移,包括某一地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另一地区转移;由农村向城市郊区农业转移。我们说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针对产业来说,同一行业的地区之间流动,就地区来说是一种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但就全国来看,它并不属于行业之间的转移。所以,就全国讲,农业
3、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指剩余劳动力由农业向其他产业的移动过程。一个剩余劳动者一旦转移到其他行业,就完成了这一任务,不称其为剩余农业劳动力了。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达1.5亿以上,2000年底达到1.8亿。这种矛盾短期内还会更为突出:随着农业要素的不断投入,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农业劳动生产率会不断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将不断减少,可耕地有限,而且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农业就业的余地越来越少;乡镇企业的发展在新的发展时期也遇到了结构性困难,其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明显减弱,乡镇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也明显下降;加入WTO后,短期内我国农产品不仅会面临国
4、际市场的价格压力,使农民收入难以通过农业大幅度提高,而且进口农产品势必导致国内农产品的需求减少,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进一步扩大;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基数大,据有关部门预测,未来10年全国农村每年还要新增劳动力600多万。如果从劳动力供给的角度看,随着农业投入的增加和技术含量的进一步提高,以及人力资本素质的逐步攀升,由传统农业本身排斥出的劳动力将会越来越多,2010年预计达到1.9亿人。当然,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也出现了从事单一农业的劳动力数量的绝对减少,也会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三、影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我国农村出现大量劳动力过剩
5、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以往长期隐蔽于农村社会各种劳动要素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总体上讲,造成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主要有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人口的持续增长以及其他相关因素。1、我国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城市化发展滞后。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二元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农业和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逐步拉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尝试寻找途径走出农村寻找工作。但是,由于人口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有限,使“人往哪里去”的问题目益突出。2、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劳动力市场体系不完善。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是农村劳
6、动力转移的直接影响因素。目前,我国在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同时。一些地区却出现了用人紧缺的“招工难”现象。这主要源于特定时期用工信息的不对称。劳动力市场的中介组织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上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此同时,劳动力市场运行不规范。一些企业在招聘农民工时存在违法违规操作的现象,拖欠工资,在农民工出现工伤时推卸责任,致使农村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时常受到侵害;劳动力输出地没有做好农村劳动力的后续保障和管理,使农村劳动力在遇到问题时无法解决,打击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性。3、农村人口增长,劳动力自身素质差。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比重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村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7、农村劳动力人口规模不断增长,构成的持续性的农村就业压力,也造成了农业劳动力的大量剩余。伴随着农村人口的增长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劳动者文化程度集中分布于小学和初中,高中层次、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很低,这样给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4、制度因素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吸纳能力较弱。我国实行的是城乡隔离政策,农村户口在就业方面与城镇户口的差别很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劳动力资源的转移。由于信息服务滞后,致使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不畅通,流动机制不健全。对于农民工利益的保护还没有相应健全的法律作为有效的保障,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困难。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从目前的现实来看,制造业仍是提
8、供就业岗位最多的产业之一。5、农业本身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下降。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农业劳动力的就业份额一直在下降。这是因为新农业政策的实施激活了农民的经济意识,许多劳动力开始脱离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资本要素加速向农业流入替代了部分劳动。四、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型受我国农业人口众多、二元经济结构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形势严峻、任务艰巨。着名经济学家威廉阿瑟刘易斯(WilliamArthurLewis)在深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流动现象基础上,提出了二元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力流动模型。结合我国实际,对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型进行分析与再认识具有重要
9、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显而易见,刘易斯的劳动力流动模型强调了现代工业部门与传统农业部门的差异,把工业化过程、经济增长过程与人口流动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行了分析,这为发展中国家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开辟了一个新思路。与此同时,转移的剩余劳动力为现代工业部门创造了更多的利润。因此,发展中国家要对刘易斯的劳动力流动模型进行正确的分析与认识,结合本国自身情况,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五、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途径和对策为了更好地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政府需要制定多元的、配套的政策和措施,对剩余劳动力流动给予指导,多层次、宽领域和全方位地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空间,确
10、保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与有效转移。1、中国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结构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农业生产单位的规模和数量。平均生产规模大、直接从事农业的农民数量少,这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由于我国从事农业的农民数量太多,使农业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很慢。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很重要,但是,只有把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去,才能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结构调整才能获得实质性的成功。2、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当前我国剩余劳动力人数庞大,但文化素质和技能较低,绝大多数不具备专业技能。同时,由于劳动力素质与专业技能较低,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因此,迫切需要由丰富的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
11、转变。为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与实现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的质量,政府需要做到以下几点:政府进一步加强职业技术教育,重视专业技能培训;及时发布职业需求和职业技能要求方面的信息,以此引导农业劳动力的培训和学习;加大农村劳动力法律、文化知识培训,提高劳动力的文化素质。3、建立健全的劳动力就业市场,消除劳动力流动的障碍。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不足,就业结构失衡。由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户籍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等各种制度大大阻碍了劳动力的有序流动。为实现劳动力的有序自由流动,政府必须尽快取消限制人口流动的各种政策和规定。首先,建立城乡公平的就业制度;其次,改革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及与此相关的住房、
12、子女教育等制度;再次,彻底改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不公平性政策,打破城乡劳动力分割壁垒,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劳动力的优化配置。4、城市部门必须统筹规划,拓宽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进行,第二产业生产结构进行了调整,大量企业职工失业,城市部门就业形式严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更加剧了城市的就业矛盾。因此,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转向城市部门时,政府要对劳动力流动采取措施,统筹规划,拓宽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促进经济增长。加快城镇化建设水平,开拓第三产业,使之成为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5、农业部门必须得到政府更大力度的支持,重新吸收剩余
13、劳动力。对刘易斯的劳动力流动模型进行再认识表明,农业领域也在技术迅速发展的基础上逐渐扩大规模,在一定程度上能重新吸收一些剩余劳动力。因此,政府应逐步改善农业部门的投资环境,提高农业部门的技术水平,避免由于农业部门生产能力的下降而导致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涌人城市,放缓剩余劳动力外流速度,减轻城市工业部门的劳动就业压力。改革开放必须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六、结语.通过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其转移的现状分析,我们了解到其转移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受多方面因素制约。但无可否认,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存在很大的空间。通过对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型的分析
14、,我们可以看出,基于我国的国情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而言,我国农业人口众多、二元经济结构等众多因素影响着劳动力的转移,因此,探讨出我国剩余劳动力流动规律以及针对相应的制约因素提出建议性的政策是有重大意义的,这将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做出更进一步的贡献。【参考文献】1谭临、孙鹤: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教育经济学分析以云南省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1(8)。2雷倩、诸锡斌:农业大于性规律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与作用以昆明市官渡区中坝村为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1)。3孥彦熹、安扬:试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J.时代经贸,2011(208)。4肖云:新形势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谈 我国 剩余劳动力 流动 规律 及其 制约 因素 相关 对策 建议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14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