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我国工业布局调整与产业转移分析.doc
《查看:我国工业布局调整与产业转移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查看:我国工业布局调整与产业转移分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当代经济管理2011年第10期我国工业布局调整与产业转移分析*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研究(项目批准号:09&ZD028)阶段成果。陈 耀 陈 钰* 作者简介:陈耀,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内容提要:“十一五”以来,中西部地区工业在全国所占份额大幅上升,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在向外转移,转出的主要是资源型产业、纺织服装和食品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但目前在微型计算机、集成电路、钢铁、汽车等工业生产能力上东部仍有较大优势,产业还呈现出由珠三角、长三角向环渤海地区转移的
2、“北上”趋势。工业发展从地区上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各地仍普遍追求重工业化,制造业在沿海少数省份集中度较高,沿海沿江工业污染严重,多数地区工业研发能力不强。未来要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推动各类区域转型升级,引导东部地区产业有序转移,进一步改善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培育内生发展能力。 关键词:工业布局 转型升级 产业转移在过去的五年,随着国家加大区域协调发展布局的力度,各地区积极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工业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区际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但目前中国工业的空间布局仍不尽合理,亟待调整优化,特别是要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实现不同类型区域的转型升级
3、。一、中国工业布局与产业转移的变动趋势 我们采用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品产量等主要统计指标,分别从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板块的总体分布、主要行业和主要产品的区域分布、以及沿海地区三大经济圈的工业行业分布,考察“十一五”时期(使用2005-2009年数据)中国工业的空间布局变化趋势,并试图从中发现产业区域转移的一些突出特征。1. 工业总体布局“十一五”期间,国家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开始形成。从图1可以看到,“十五”期间内陆省份与东部工业发展的差距还在拉大,但进入“十一五”以来,中西部工
4、业增加值所占份额大幅上升,与东部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东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国份额由最高时2004年的63.3%下降至2010年的55.2%,减少8.1个百分点;同期,中部和西部则分别由14.8%、13%增至19.6%和17.2%,分别上升4.8和4.2个百分点;而东北老工业基地在转型调整过程中,工业增加值所占份额有所下降,由本世纪初的11.4%到近两年的8%,减少3.4个百分点。图1 中国四大区域板块工业增加值份额变化注:2008与2010年数据由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增长率计算所得。数据来源:中国统计数据应用支持系统,国家统计局。2. 工业行业的区域分布表1显示了38个主要行业的区域分布变化。由表可见,
5、东部地区除了烟草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4个行业在全国的份额略有上升外,其余34个行业的份额都在下降。中部地区除了6个行业份额下降外,其余32个行业份额在上升;西部地区仅有4个行业份额有所下降,其余34个行业都在不同程度地上升。东北地区有12个行业份额下降,24个行业上升。说明总体上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在向外转移,属于产业转出区,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属于产业承接区。从具体行业来看,“十一五”期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非金属矿采选业主要向西部地区转移,产业份额分别提高11.81、6.64和6.61个百分点。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
6、制品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家具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饮料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在中部地区有较大提升,行业份额上升了5.45-4.05个百分点。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主要向东北地区转移,产业份额分别提高8.33和5.28个百分点,但同时东北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在全国份额处于下降状态,分别减少8.41、4.82和3.25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向外转移最多的行业相继是非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家具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饮料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7、农副食品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份额减少幅度在12.73-7.28个百分点之间。表1 2005-2009年各工业行业总产值的区域结构变化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2009(%)05-09增减2009(%)05-09增减2009(%)05-09增减2009(%)05-09增减煤炭开采和洗选业22.4-4.9141.3-5.2730.111.816.2-1.62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33.70.016.31.7735.36.6424.7-8.41黑色金属矿采选业43-8.3516.2-2.4519.12.4621.78
8、.33有色金属矿采选业23.7-5.3238.33.0829-0.392.54非金属矿采选业40.4-12.7328.30.8420.96.6110.45.28农副食品加工业48.8-9.0720.94.0515.71.3714.63.66食品制造业53.1-7.7121.63.9215.81.149.52.64饮料制造业43.1-11.0520.94.5326.84.659.21.87烟草制品业34.85.3426.4-2.0435.1-3.193.6-0.21纺织业80.2-4.3812.23.195.81.071.70.03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83.8-7.289.23.761.90.
9、9852.44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81.1-5.7611.64.796.12.341.2-1.37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56.7-11.24205.4592.5814.23.11家具制造业72.9-11.6210.94.967.13.499.13.17造纸及纸制品业69.8-6.4717.73.728.71.93.80.85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68.7-4.9916.12.8411.21.0441.11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92.5-3.585.52.830.50.41.40.26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50.70.5915.2-0.48173.2417.2-3.25
10、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66.2-2.2915.22.5611.90.246.7-0.51医药制造业55.3-3.7118.83.4915.9-0.29100.52化学纤维制造业87.31.744.4-2.954.72.023.6-0.82橡胶制品业76-2.4512.51.875.70.435.80.15塑料制品业75.4-7.5111.22.546.526.92.9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52-11.6424.55.0313.62.639.83.87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58.6-1.2317.7-0.0414.71.759-0.47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43.1-2.130.53.3421
11、.9-1.484.50.24金属制品业76.1-8.7510.22.686.53.057.23.02通用设备制造业68-6.9911.71.9181.5512.23.43专用设备制造业58.6-8.3520.24.510.70.810.53.05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57.6-0.0414.90.3413.80.5813.7-0.88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76.9-6.58123.856.31.584.81.16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91.5-2.733.41.333.51.221.60.17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81.6-6.693.675.41.3441.6工艺品及其它制造
12、业81.2-3.9611.82.0840.7931.09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73.6-10.38123.3510.85.453.61.57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53.7-2.7119.51.5819.22.367.6-1.23燃气生产和供应业59.7-2.57135.2924.72.12.6-4.82水的生产和供应业58.5-1.5318.90.5915.21.847.3-1数据来源:根据中宏数据库资料计算整理。3. 主要工业产品的区域分布从“十一五”期间主要产品产量在全国市场的份额变化看,东部地区各主要工业品所占份额2009年比2005年普遍下降,只有原油、钢铁、布、微型计算机、集
13、成电路有所增加;中部地区在水泥、卷烟、微型计算机等产品份额上升较快;西部地区的发电量、天然气、原煤、原油、水泥、汽车等工业品份额有不小的提高;而东北地区除了生铁、钢铁、水泥和集成电路外,主要工业品生产份额都不同程度的下降。目前总体上,东部地区在微型计算机、集成电路、布、钢铁、汽车、水泥、原油等工业品的生产能力上仍占有绝对优势,中西部在电力、原煤、天然气等能源工业品占优势,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原油、汽车和钢铁等方面的传统优势尚未根本改变(表2)。表2 各主要工业品生产的区域分布变化 (单位:%)主要工业品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发电量(亿千瓦小时)200545.1222.7324.417.73200941.
14、1123.2329.136.53天然气(亿立方米)200516.444.8170.608.16200911.623.6678.885.84原煤(万吨)200512.9541.7536.858.4420099.6235.8747.816.70原油(万吨)200537.063.2324.8334.89200938.422.9328.8829.77生铁(万吨)200549.5925.3214.3310.77200953.0221.0314.4211.52钢(万吨)200555.2021.2412.9010.67200955.5320.7212.9610.79水泥(万吨)200551.5922.532
15、0.635.25200941.9926.0125.316.68汽车(万辆)200548.9117.5616.5716.96200945.9617.9422.3313.76布(亿米)200577.3213.457.621.61200979.6212.786.820.78卷烟(亿支)200531.1027.8336.394.68200931.3528.1635.924.56微型计算机(万台)200599.430.130.060.38200999.450.510.030.02集成电路(亿块)200590.940.009.050.01200991.730.008.060.21数据来源:根据中宏数据库资
16、料计算整理。4. 沿海三大经济圈工业分布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圈是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表3),“十一五”期间,长三角地区有8个行业份额上升,其余30个行业份额都在下降;珠三角地区有9个行业份额上升,其余28个行业下降,1个行业份额不变;而环渤海地区有16个行业份额下降,其余22个行业份额则不同程度地上升。可见在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总体上呈现出由南部向北部的“北上”趋势。从具体行业的升降来看,长三角地区的资源循环回收、金属矿产、纺织、家具、木材等日用轻工业比重下降较大,而烟草制品、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行业产值份额上
17、升明显。珠三角地区上升最快的行业为资源循环回收、金属矿产加工和化工能源、文教体和工艺品制造,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日用轻工业、金属等矿物制品业份额下降较大;环渤海地区通用设备、仪器仪表制造、废物循环回收、日用轻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份额增加最大,而金属矿物、能源开采与供应、造纸、通讯设备及计算机、食品加工制造业则下降较多。表3 沿海三大经济圈各工业行业结构变化 (单位:%)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200905-09变化200905-09变化200905-09变化煤炭开采和洗选业1.49-1.040-0.0622.39-4.7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0.790.796.81-
18、1.1931.22-0.39黑色金属矿采选业1.91-2.742.75053.313.65有色金属矿采选业1.06-0.873.40.7724.29-3.27非金属矿采选业9.47-4.748.583.1226.42-6.88农副食品加工业9.83-2.055.43-1.5737.37-2.91食品制造业11.35-3.949.72-0.9531.23-1.18饮料制造业14.19-3.238.09-2.2220.4-4.86烟草制品业18.626.215.88-0.797.87-0.29纺织业43.12-6.778.4-0.3726.172.87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39.85-7.6218
19、.55-0.7420.572.95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24.75-9.6519.1-0.8919.11-1.75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22.5-8.696.8-2.6826.930.84家具制造业23.5-7.6325.42-3.0326.354.12造纸及纸制品业24.18-2.115.12-0.927.47-2.32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23.66-3.8924.42-1.9920.532.38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36.57-5.8234.011.0517.981.39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3.85-4.048.840.8536.74-0.55化学原料及化学制
20、品制造业31.12-2.118.69-1.4128.452.07医药制造业22.51-3.56.54-0.227.710.65化学纤维制造业71.992.683.560.496.74-3.48橡胶制品业24.86-3.987.6-0.7543.353.04塑料制品业29.64-8.3724.07-0.4721.773.8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4.7-5.19.4-2.0630.2-1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1.24-2.043.33-0.0639.770.3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8.98-4.238.890.5717.521.77金属制品业33.1-6.2520.25-2.1326.46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查看 我国 工业布局 调整 产业 转移 分析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14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