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名应对研究发展脉络、理论取向与展望.doc
《污名应对研究发展脉络、理论取向与展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污名应对研究发展脉络、理论取向与展望.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污名应对研究:发展脉络、理论取向与展望摘要:污名应对是指被污名者运用不同策略来反抗社会赋予他们的贬低性标签的动态过程。这一领域的研究正在从站在污名施予者的立场考察污名的影响转向到强调被污名者作为主动应对者。目前,对污名应对的研究有三种理论取向:权衡比较取向、认同威胁取向和个人与情境互动取向。污名应对研究对于改善被污名者的心理健康和改进消除污名影响的政策等有重要意义。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对可隐藏性污名应对的研究,综合使用量化和质性研究范式,关注污名应对的纵向研究,加强污名应对理论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污名应对,权衡比较,认同威胁,个人与情境互动分类号:B849C91 1引言 古往今来,人类往往对严重
2、身心疾病患者、同性恋者和贫困者等边缘或“异常”群体持有偏见和消极刻板印象,并对他们采取歧视性行为。这些社会心理学问题的核心就是污名(stigma)。而这些边缘或“异常”群体会运用不同的策略来反抗社会赋予他们的贬低性标签。这就涉及污名应对的问题。 自从E.Goffinan(1963)经典著作污名:受损身份管理诠释出版以来,心理学家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污名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其中,污名应对(coping with stigma)逐渐成为污名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污名应对研究旨在从被污名者的视角出发,探讨被污名者在具体污名情境中应对社会污名的动态过程、影响因素以及应对策略。国外在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
3、很多。从被污名化程度上说,从轻度污名特质如肥胖,中度污名特质如精神疾病,到重度污名特质如艾滋病等都有所涉及。从污名的维度来说,既包括可见性污名特质如性别,也包括隐藏性污名特质如同性恋。其中,隐藏性污名应对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目前,我国学者也开始了关于污名应对的研究,例如,对熟人社会背景下空间和文化等因素对艾滋病感染者及其相关被污名群体污名控制策略的研究。 污名应对的问题受到高度关注,是因为它不仅关系被污名者个人的生存和正常生活,也关乎社会的稳定、和谐和发展。首先,社会污名严重影响了被污名者个人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例如,Cochran等人(2007)分析20022003年对拉丁裔和亚裔美国人大
4、型调查数据发现,男同性恋者和男双性恋者比男异性恋者更多地尝试自杀行为;女同性恋者和女双性恋者比女异性恋者在一生和最近一年内经历更多的抑郁,同时在最近一年更多地使用毒品。其次,被污名者所处的困境已经成为威胁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例如,截至2007年底,我国现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70万人,2007年新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5万人;性传播已经成为我国艾滋病新发感染的主要途径;艾滋病疫情呈现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渗透的流行趋势。严峻的艾滋病蔓延形势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如医疗资源更加紧张、社会歧视造成的失学、失业、违法犯罪行为等社会隐患更加严重。鉴于此,污名应对的问题引起了各国政府和研究人
5、员的广泛关注,临床医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等从不同侧面对污名应对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在理论上澄清污名应对的机制,而且能为政府制定和完善有关消除污名的政策法规提供科学依据。 2污名应对研究的发展脉络 2.1早期阶段的研究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污名逐渐成为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80年代后,污名应对研究受到了关注。但是,有关研究主要从污名施予者的角度出发。在这一背景下,污名应对的研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把污名应对单独作为一个变量,考察它和其他变量的相关关系。例如,Namir等人(1987)最早研究了艾滋病感染者的应对策略。他们发现,否认这一情绪聚焦性应对策略与抑郁呈正
6、相关。随后的研究得到了与他们相一致的结论。 二是考察影响污名应对过程的中介和调节变量(觉知到的污名或歧视、应对资源、人格因素、社会支持等)、应对策略(积极或消极策略、认知和情绪策略等)以及污名应对的结果(自尊、学习成绩、生活质量、健康等)。例如,有实验发现,当歧视线索明确时,被污名者会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歧视;而当歧视线索被模糊时,她们则失败归因于自我;控制感对归因过程有一定的调节作用。Miller等人(1995)通过实验发现,肥胖女性会采用补偿策略来减少污名对自我的影响:当认为他人可以看到自己形象时,肥胖女性比非肥胖女性更认为自己可爱和具有社交技巧。Crocker等人(1993)也发现,当得到
7、男性负面评价信息时,如果肥胖女性把这种评价归因于自我而非他人的歧视,那么,她们就会降低自尊,体验更多的负面情绪。 2.2运用压力一应对框架来研究污名应对 2000年,Miller及其同事把压力一应对这一框架应用到污名应对研究之中,开创了污名应对研究的新局面。此后,污名应对研究进入了系统发展阶段。他们认为,按照Lazarus和Folkman(1984)对压力所下的经典定义,即环境或(和)内在的需求使个体或系统负担超过其自身适应性资源的任何事件,遭受社会污名可以理解为一种压力事件。因此,对被污名者来说,社会污名可以视为压力源。这样一来,压力应对的思路可以应用到污名应对研究中了。 Miller等人的
8、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一,突出了污名研究视角的转变。此前的研究过分强调站在污名施与者的立场来考察污名的影响。而从被污名者角度出发的研究有利于考察污名对被污名者的真实影响,从而有助于深入地理解污名。第二,特别强调被污名者是污名主动“应对者”的角色。在公众的眼里,被污名者一般只会被动接受来自外界偏见和歧视带来的消极影响。事实上,他们会应用各种水平和类型的策略来减少、消除污名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有关污名应对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公众了解被污名者生活的真实状态,从而有助于消除社会对被污名群体的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第三,污名应对研究的思路更加清晰和系统化。此前的研究没有单独把污名应对作为一种具有重要社
9、会意义的心理现象来考察,也没有把污名应对看成一个随个人一情境之间关系变化的动态过程。因此,这些研究要么冠名于“污名管理”,要么在研究中模糊零散地提及污名应对的内容,要么把污名应对的过程静态化和简单化。而在Miller及其同事把压力一应对思路纳入污名应对研究领域之后,污名应对作为一个专门领域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成为污名研究的热点问题。 3当代污名应对研究的三大理论取向 目前,对污名应对的研究试图把污名应对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探讨污名应对的过程、影响因素、应对策略以及结果等一系列问题。这些研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大都是基于个体水平提出问题或得出结论;二是具有具体情境的指向性和文化背景的指向性;三是基
10、本上都是在西方背景下进行研究的 发现和结论;四是在应对反应的结果上,很多研究关注对自尊的影响。由于理论视角和思路的不同,有关污名应对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三类取向:权衡比较取向、认同威胁取向和个人情境互动过程取向。每一取向又包含着一些代表性的理论模型。 3.1权衡比较取向 这一取向强调,被污名者如何应对污名取决于其对多重因素的权衡和比较。至于对哪些因素进行权衡和比较,这一取向中的压力一应对模型与自我调节模型持不同观点。前者认为是在对威胁的初级评价与对资源的次级评价之间的权衡和比较;而后者认为是在输入和社会核心目标之间的权衡比较,进而产生维护或反抗社会目标的动机。 3.1.1压力一应对模型 Mille
11、r及其同事们借鉴针对日常生活事件的压力一应对理论,提出并不断完善了污名应对反应的压力应对模型(stress-coping model),如图1所示。这一模型已被其他学者所采纳,是污名应对研究中较为成熟的理论。在他们看来,遭受社会污名是一个具有潜在压力的生活事件,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使个体意识到其社会身份被贬低;二是使个体觉察到他人对其持有负面的刻板印象;三是使个体不确定是否会因污名而被他人所歧视。因此,用于解释人们如何应对和适应日常生活压力事件的理论,可以被用来理解人们如何应对污名。 压力一应对模型强调,认知评价是影响个体对潜在生活压力事件做出反应的主要中介变量。被污名者对污名的应对取决于他们对
12、遭遇污名或感知到的歧视的认知评价。认知评价有两级:一是初级评价:即对危险或威胁的评价;二是次级评价:即对个人应对能力和应对资源的评价。应对能力和应对资源既可以是个体的水平也可以是群体的水平,例如,认可同性恋的教堂对同性恋者提供的帮助,就是一种群体水平的应对资源。当对威胁的初级评价超过了对应对资源的次级评价时,压力就产生了。 应对是个人持续改变认知和行为来管理具体的外在和内在需求的努力。Miller和Maior(2000)认为,按照个人应对污名的目标,应对策略可以分为“问题聚焦性”和“情绪聚焦性”两种类型。前者的目标是为了改变导致压力的个人和情境之间的关系。例如,努力减肥,或被认为在某一领域能力
13、不足的人为了考试而更加努力。后者的目标是管理压力情绪。例如,把失败归因于情景而不是自我的不足,或试图贬低自己经历过失败的领域的重要性。 2006年,Miller在认知评价和应对之间加入了偏见识别(prejudice identification)因素,完善了压力一应对模型。她认为,污名一应对框架是一个包括三个主要成分的层级结构:认知评价、应对以及与认知评价和应对相关的偏见识别,如图1所示。偏见识别包括三个方面:自我识别:被污名者推断自我成为偏见的对象;他人识别:被污名者通过与他人的言语或行为沟通判断自我成为偏见的对象;被他人识别:他人推断被污名者是否成为偏见的对象。偏见识别对认知评价和应对都有
14、重要作用。就认知评价而言,被污名者只有察觉到偏见的存在,才会把某一偏见事件评价为有威胁的,从而确认为是与污名相关的压力源。例如,有研究发现,当被污名者感知到自己成为歧视目标时,这一感知会直接对其自尊产生消极影响。就应对而言,被污名者的三种不同偏见识别可以产生不同的压力,进而导致不同的应对反应。 3.1.2自我调节模型 Swim和Thomas(2006)通过融合行为的自我调节概念和压力一应对模型,提出了污名应对的自我调节模型(self-regulation model),如图2所示。 个人都能成功观点的被污名的少数民族成员(拉丁美裔和非裔黑人),会较少地报告自我或所在群体是歧视的主要对象,较少地
15、责备占优势地位的外群体,但会在遭遇歧视时报告更多的威胁和更低的自尊。Major等人(2007)通过实验研究也发现,被污名群体的成员所持有的世界观(worldview)会调节其感知到的歧视对自尊的影响。具体地说,对于信奉“精英价值观”(例如,在美国相信任何群体中的个人都可以获得成功,这种成功源于勤奋工作)拉丁裔美国被试,其感知到的歧视和自尊呈负相关;而对于不信奉这一价值观的拉丁裔美国被试,其感知到的歧视和自尊呈正相关。这可能是感知到的歧视以及情境中的污名线索导致了对被污名者世界观的威胁,这一威胁进而促使他们产生了维护其世界观的动机。 在自我调节模型中,评价能力对应于压力应对模型中的次级评价,是指
16、对个体处理情景资源的评价,包括乐观、控制能力、专门技术、自我效能、反应效能(导致希望结果的行为的能力)以及社会支持和足够的资金等方面。Uisey等人(2007)认为,非裔美国黑人具有基于灵性倾向和支持性社会网络的内外部应对资源。例如,基于灵性的资源包括宗教、祈祷、沉思等等。基于支持性社会网络的资源包括家庭、社区和社会组织网络等。 比较的过程产生实现目标的动机,并连同评价能力一起影响被污名者对应对反应的选择。应对反应的选择过程还受到他人反应的影响。例如,Burke(1991)认为,如果他人的反馈和个体自我认同不一致的话,即出现“认同断裂”,会导致忧虑(distress)。Chesney和Smit
17、h(1999)发现,除了艾滋病感染者患者自己的行动会影响其是否接受治疗,医疗工作者对其态度也会影响他们是否治疗和使用医疗资源。 最后,应对反应还会产生一系列个体内和人际间的结果。例如,个体内的结果包括对自我的评价等等。人际间的结果包括他人对被污名者对抗污名的防御性反应。因此,应对污名的结果并不仅仅由被污名者控制,它还取决于他人对被污名者应对污名的反应。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结果构成了自我调节模型中的新的输入,从而形成一个循环的过程。例如,研究发现,过去污名的经历会影响被污名者对环境线索是否构成为歧视的评价。 不难发现,自我调节模型继承了压力应对模型的核心思想,即包括初级评价、次级评价和应对三个要素
18、。所不同的是,研究者细化了初级评价的内容,认为初级评价是由被污名者的输入和核心社会目标之间的比较构成。这种比较会产生实现或维护核心目标的愿望或动机。而压力-应对模型中没有动机这一因素,只要被污名者评价所经历的污名事件是有压力的,即初级评价超过次级评价的时候,就会产生应对。自我调节模型中还加入了他人反应的影响,强调了情景因素的作用。最后,自我调节模型认为一个过程产生的结果会进入下一个过程,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压力-应对模型则是线性过程,而不是循环过程。 3.2认同威胁取向 这一取向借用刻板印象威胁概念,强调特定环境中的污名线索引发了对被污名者认同的威胁,认同威胁可以涉及被污名者社会认同的方方面面
19、:性别、年龄、种族、民族、社会阶层和宗教等。Steele 等(2002)认为,刻板印象威胁实际上就是一种认同威胁。在这一取向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Maior和OBrien的污名应对的认同威胁模型(identitythreatmodel),如图3所示。 认同威胁模型认为,污名增加了被污名者感受到潜在压力(即认同威胁)的可能性。集体表征、情境线索和个人特征影响着人们对环境之于他们幸福感的重要性的评价。在这里,集体表征是指被污名者所共享的主流文化中有关其被污名化的认识和理解。它包括被污名者在他人眼中被贬低的意识、主流文化中被污名身份的刻板印象以及对成为歧视受害者的识别。 情境线索是指社会认同受到潜在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污名 应对 研究 发展 脉络 理论 取向 展望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13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