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兵团屯垦戍边的历史.doc
《新疆兵团屯垦戍边的历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疆兵团屯垦戍边的历史.doc(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疆兵团屯垦戍边的历史一、新疆屯垦简史 新疆屯垦戍边事业源远流长,远从西汉屯田戍边开始,历经东汉、 魏、晋、南北朝、隋、唐、元、明、清代 2000 余年,相袭至今。早在汉代张骞“凿空”(史记.大宛列传)西域后,汉武帝元封 6年 (公元前 105 年),汉朝细君公主远嫁乌孙王猎骄靡时,在乌孙国的 胘靁(今伊犁河谷)即开始了屯田,史称赤谷屯田,这是西汉在西域 最早的屯田点。 1.公元前 101 年至公元 25 年新疆屯垦 公元前 101 年,汉驻军屯田于轮台、渠犁(今轮台和库尔勒)两 地,并置使者校尉管理屯田事务。公元前 68 年公元前 62 年,西汉 相继派兵车师交河,设置戊己校尉专司屯田。公元
2、前 60 年,汉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立都护府乌垒城(今轮台县境),总领天山南北两道,从此西域正式划入祖国版图。当时,屯田遍及西域各地。轮台、渠犁、焉耆、龟兹(库车)、车师前(吐鲁番西)、楼兰(今罗布泊 周围)、伊循(今若羌县东米兰)、姑墨(阿克苏)、赤谷(乌孙国 都,今伊塞克湖东南)等地都是重要屯田区。西汉时期屯田近 70 年 中逐渐形成都护、戍已校尉、曲侯和屯长四级管理体制,直属中央大司农管理,新疆屯田士卒达 2 万余人。公元年,王莽篡国建立新朝 后,实行民族歧视政策,西域大乱,屯垦事业中断。公元 25 年,刘 秀建立东汉,再通西域,沿袭西汉成例,继续设置西域都护及戍已校 尉管理西域,屯田区
3、扩大到伊吾庐(今哈密)、金满城(今吉木萨尔 县)、柳中城(今鄯善县鲁克沁一带)、高昌壁、疏勒(今喀什疏勒 县)等地。 2.魏晋南北朝 在此后魏晋南北朝的将近 400 年内,中原政治势力,此消彼长, 对西域的管理虽相对削弱,但派遣官吏,推行中央政令从未中断。隋 代,隋炀帝即位后积极经营西域,于公元 610 年在西域设伊吾郡,在 伊吾大兴屯田。唐朝在西域的屯田始于 630 年,到 791 年吐蕃攻占西 域时停止,历经 161 年,以军屯为主,有军就有屯,在 11 个屯田区中,有 7 个是西域战略要地,主要分布于伊州(今哈密地区) 、西州 (吐鲁番地区) 、乌垒(今轮台县策大雅乡) 、于阗(今和田附
4、近) 、 庭州(吉木萨尔县一带) 、轮台(唐轮台、乌鲁木齐南部乌拉泊古城) 等地。东起巴里坤,西至楚河畔,南到昆仑山,北至准噶尔,屯田遍 及天山南北。唐代设置支度营田使专管西域屯田,西域屯田出现繁荣 局面。 3.元、明、清时期 唐朝衰弱之后,以至五代、两宋时期西域屯田相继衰微结束。元 代西域屯田长达 20 年,军屯与民屯并举,后因撤出军队,屯田遭到 破坏,以至明代逐渐废驰。主要分布于哈密力(哈密西北) 、别失八 里(今吉木萨尔县北护堡子) ,腾竭儿(今阜康) 、亦里黑(今伊宁) 、 曲先(库车) 、可失哈尔(今喀什) 、斡端(和田)等地。有屯军 2 万 余人,屯民 3.7 万余户,屯田 6.6
5、 万余公顷。 清康熙 55 年(公元 1716 年) ,清政府派苏德尔募兵到哈密、巴 里坤和木垒等地屯田。1725 年,清军在阿尔泰举办屯田。屯田范围 遍及南北疆。清代屯田共经历 195 年,屯田主要分布在东疆地区巴里 坤、哈密和吐鲁番 3 地;北疆地区木垒、奇台、吉木萨、阜康、乌鲁 木齐、昌吉、呼图壁、玛纳斯、库尔喀喇乌苏(今乌苏) 、晶河(今 精河) 、伊犁、塔尔巴哈台(今塔城)和阿尔泰等 13 地;南疆地区喀 喇沙尔(今焉耆) 、新平(今尉犁) 、卡克里克(今若羌) 、库车、阿 克苏、乌什、巴尔楚克(今巴楚) 、喀什噶尔、叶尔羌以及和田等 10 地。 公元 1840 年以前,清代前期在新
6、疆共有屯丁 12.67 万人,屯田 20 万公顷。18401850 年,布彦泰、隆迎阿任伊犁将军,新疆屯垦 掀起第二次高潮,先后垦荒地 83 万公顷。1864 年后新疆爆发战乱, 浩罕国阿古柏和沙俄乘机侵占新疆大部分地区, 屯垦事业遭到毁灭性 破坏。公元 1878 年,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1884 年建立新疆省后, 左宗棠、刘锦棠大力倡导民屯,新疆屯垦事业出现第三次高潮。1905 年,全疆新垦荒地 64 万公顷,至 1911 年辛亥革命时耕地增至 70.3 万余公顷。屯垦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新疆经济的复苏和文化的发展,巩 固了祖国统一。 4.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1912 年1928 年,杨增新统治
7、新疆,发展民屯,使 新疆耕地由 70.3 万公顷很快增加到 80.1 万公顷, 基本解决了全疆军 民衣食问题。19281933 年,金树仁统治新疆,屯垦遭到极大破坏。 19331944 年,盛世才统治新疆,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大力支持下,执行两个 3年计划,建立屯垦委员会,第一次创办机械化农场,兴建 水利工程,使耕地有了较大的增长,粮食增加到 58.65 万吨。1944年9月至1949年国民党统治时期屯垦事业再次衰落,北疆屯垦全遭 破坏,南疆屯垦陷入瘫痪。 二、兵团的产生及发展 (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由来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于 1954 年 10 月 7 日, 由中国人民解放军 第一野战军第
8、一兵团第二军和第六军的大部、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 二兵团的全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的大部组编而成。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前身是湘赣苏区工农红军第六军团,参加 了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改编为八路军一二零 师三五九旅。1944 年 10 月组成八路军南下支队,南下北返,中原突 围,于 1946 年秋返回延安,与独立四旅组成第二纵队(后独立六旅 归二纵队建制),次年 3月西渡黄河。1949 年 2 月,改称中国人民解 放军第二军。6 月,归一野一兵团建制,出色地完成了自卫反击、解 放大西北、进军新疆和西藏阿里的光荣任务。 1946 年 11 月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纵队,后改称
9、第六军,由 新四旅和教导旅组成。新四旅前身是 1927 年黄(安)麻(城)起义 组建的光山独立团发展的红三十一军九十一师, 后与一方面军的三十 九团合编为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一团,参加过百团大战。 教导旅的前身是中央苏区红军的一部, 参加了创建和保卫中央苏区诸 战役和长征,还有一部分是陕北红军和红二十五军,后编入八路军一 一五师,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和开辟根据地的斗争。后一二九师七七一 团等 3 个团赴延安组成新四旅,晋察冀、冀鲁豫的劲旅到边区,组成教导旅。 第六军先后参加了保卫延安等重大战役,解放西安,攻克兰州。 1949 年 11 月由二兵团转隶一兵团建制,由王震司令员、徐立清政治 委员
10、率领进军新疆。 新疆和平解放后,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的命令,国民 党新疆警备总司令部起义部队于 1949 年 12 月 7 日改编为中国人民解 放军第二十二兵团。新疆三区革命民族军于 1949 年 12 月 20 日正式 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一兵团从二、六军中抽调大批优秀政工 干部到二十二兵团和五军的军、师、团中,建立起各级党委会和政治 工作机构及制度,加强了二十二兵团和五军党的工作和部队建设。1949 年 9 月 25、26 日,国民党新疆警备司令部和省政府分别通 电和平起义。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4 年 10 月 7 日,中央军委决定,中国
11、人民解放军二军大部、六军一部、五军大部、二十二兵团全体集体转业,成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949 年 9 月 25 日新疆和平解放,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0 尔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进驻新疆各地区,新疆的屯垦事业揭 开了崭新的历史篇章。 (二)兵团屯垦事业序曲 解放前,新疆经济十分落后,百业凋零,物资奇缺。1949 年全 疆工农业总产值仅 7.2 亿元(以 1980 年不变价计) ,其中工业产值仅 占 0.5。广大农村异常贫困,平均每 3 户农民仅有 1 头耕畜,9 户 农民 1 辆木轮车,2 户农民 1 把砍土曼。1949 年全疆粮食总产 8.48 亿千克,人均占有 195.
12、7 千克,各族农民除去地租、口粮和种子外,已所剩无几,就地解决近 20 万军队粮响绝无可能,当时,新疆军区 每月派飞机去北京运一趟银元,购粮以供军用。鉴于此,毛泽东高瞻 远瞩,认真分析新疆形势,借鉴历代屯田戍边经验,为了西陲边疆长 治久安,决心在新疆大兴屯垦戍边事业。 1949 年 12 月 25 日中央军委发布关于 1950 年军队参加生产建 设工作的指示 ,决心在全军立即开展大生产运动,从根本上解决部 队粮饷问题。要求当年“开荒种地 4 万公顷” 。遵照命令,全军指战 员投入开荒生产,当年开荒播种 558 万公顷,收获粮食 32922 万 千克,棉花 37.85 万千克,油料 186 万千
13、克,瓜菜 22545 万千克, 饲养了各类牲畜 18 万头(只) ,全军粮食自给 7 个月,食油、蔬菜全 部自给, 不仅改善了部队生活, 而且极大地减轻了新疆各族人民负担, 使部队在新疆站稳了脚跟。 1.新疆军区发布大生产命令 1950 年 1 月 21 日新疆军区发布命令:(一)全体军人一律参加劳 动生产,即使因机关业务关系,不能全部参加劳动生产,亦得自己动 手参加本单位种菜, 不得有任何军人站在劳动生产建设战线之外。 (二) 全新疆部队 19.3 万人,除担任祖国边防警卫和城市卫戍勤务者、辎 重汽车兵团、挽马、骆驼、运输等部队,军工部工厂职工外,必须发 动 11 万人到开垦种地的农业生产战
14、线上去。(三)除由苏联购买双挽 犁 1.5 万个,坎土曼 5 万把、铁钯 5000 个外,其余农具,均由各部 自行准备。(四)棉种由苏联购买 10 万千克,粮食种子则由食粮中开 支,准予实报实销。(五)王震同志在财经委员会上根据上述生产建设计划的命令的报告,予以批准,随同命令同时公布,我们在春耕夏耘 秋收时期分赴各地检查, 各部业已学习过毛主席去年 12 月 5 日文告, 希望各部订出自己的生产计划,互相帮助,开展生产竞赛运动。 2.节衣缩食 奠定新疆现代工业基础 1951 年部队播种面积增加,收获粮食比上年增长 354;1952 年播种面积扩大到 10 万公顷, 1950 年增加近 1 倍。
15、 8l 比 与此同时, 王震代司令员号召全军将士节省部分军费投入新疆工业建设, 并动员 全军指战员节衣缩食每年(2 套)军衣节约 l 套, 件衬衣节约 1 件,2一年发1套棉衣改 2 年发 1 套,鞋、袜自备,帽子去掉帽檐,衬衣去 掉翻领,军衣口袋由 4个减为2个,并从粮食、菜金、马饲料、杂支、 办公费用等挤出一部分资金支援工业建设。 从 1950-1951 年底,参加集资指战员达 90以上,资金数额占 两年工业建设总投资的 80。1951年先后兴建的项目有:六道湾露 天煤矿、乌拉泊水电站、新疆水泥厂、七一棉纺厂、八一钢铁厂、十 月汽车修配厂(现十月拖拉机厂) 、新疆机械厂、八一面粉厂、木工
16、厂等 10 多个工矿企业。同期,生产部队为解决农副产品加工和建筑 工程的需要,各师、团先后建成了小型发电、碾米、磨面、榨油、轧 花、修造、皮革、被服、锯木、砖瓦、陶瓷、印刷等各类作坊 76 个, 初步奠定了新疆工业发展的基础。1952 年,根据中共中央新疆分局二次党代会精神及 1952 年 10 月 23 日,根据党中央关于整顿新疆财经工作的指示。生产部队进 行调整和收缩,将开垦的 3.67 万公顷耕地无偿赠给各族群众,并把 节衣缩食兴办的一批骨干工业 (包括人员、 设备) 全部无偿移交地方。计有:七一棉纺厂、苇湖梁火力发电厂、八一钢铁厂、十月汽车修配 厂、六道湾露天煤矿、八一面粉厂、乌拉泊水
17、电站、肠衣厂、陶瓷厂、 被服厂、毛巾厂、水磨沟发电厂、肥皂厂、水泥厂等 19 个工业企业 和 618 辆汽车以及市镇军人合作社(含商品 2000 万元),随厂干部、战士达 10797人。 3.新疆部队整编 成立生产部队 1952年 2月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发布部队整编命令。1953年5月新疆军区根据中央军委和西北军区命令,将驻新疆部队分别整编为国防军和生产军。六、二、五军大部和二十二兵团全部编入生产部队,分别整编为 10个农业师、1个建筑工程师、1个建筑工程处、1 个运 输处,共约 1055 万人,担负屯垦戍边任务。 编入生产部队的有:第二军第五师编为第一师,驻阿克苏;第六 师编为第二师,驻焉耆
18、;第五军第十四师编为第三师,驻伊犁;第十 五师编为第四师,驻巩留;第六军第十六师编为第五师,驻哈密;第 十七师编为第六师,驻五家渠; 第二十二兵团第二十五师编为第七师,驻沙湾县炮台;第二十六师编为第八师,驻石河子;第二十七师编为 第九师,驻焉耆;骑兵第七师编为第十师,驻绥来县小李庄;骑兵第 八师编为工一师,驻石河子。 4.新疆军区八一农学院成立 1952 年,新疆军区在第二步兵学校的基础上筹建农学院,毛泽 东亲自给学院取名“八一农学院”。当年 8 月 1 日开学,涂治任院长。从内地省(市)大专院校和新疆农业技术人员中选调了 63 人到校任 教。学生全部从部队官兵中选送,设置农业、农经、森林、畜
19、牧、水利 5个系 8 个专修科,当年招收学生 804 名。1954 年兵团成立后, 学院交兵团管理,兵团副政委张仲瀚兼任院政委。1956 年,兵团政 治部干部部在高等教育事业的计划中提出了扩大八一农学院,增设本科专业。 19541957 年兵团累计投资 613 万元扩建八一农学院,并将原 来的 3 年制专科改为 4 年制本科。1957 年 11 月,八一农学院交自治 区,受国家农垦部和自治区双重领导。 (三)兵团的产生与发展 1954 年 10 月 7 日, 经中央军委批准, 新疆军区生产部队成立 “新 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 ,下辖 10 个农业建设师,2 个生产管理处,1 个建筑工程师,1
20、个建筑工程处及一些直属单位,总人口 17.5 万人, 官兵 1055 万人。 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 新疆屯垦事业由原军垦农场开始逐渐转变 为正规化国营农场,正式纳入国家经济计划;企业化生产代替原军队 自给性生产。截至1956年12月底,兵团指战员全部办理复员转业手 续,并从1957年7月起实行工资制,取消供给制,实现了全民所有 制企业的转变。 1954 年起,兵团先后从山东、河南、河北、甘肃、江苏、上海、 天津等地招收大批知识青年、 支边青壮年以及接收大批转业复员军人 参加边疆建设,至 1960 年末,总人口已达 7241 万人,为 1954 年 兵团成立时的 4.l倍。 19551957 年
21、,兵团着手正规化国营农场建设,大规模地进行 土地勘测规划工作,并对垦区内零星农牧民土地进行调整,从而使农 场土地连片成大面积。3 年共规划新农场 44 个,此后又用 2 年时间,把已建成的 36 个农场进行现场审定,从而使农场正规化建设向前推 进一步。 19581960 年,全国“大跃进”的形势如火如荼,兵团迅速掀 起垦荒造田大兴水利建设高潮, 重点开发南疆塔里木河流域和北疆玛 纳斯河流域,共垦新开荒地 5667 万公顷,新建农牧团场 107 个。 同时,兵团工业生产也蓬勃发展,1958 年新增各类企业 100 个, 1959 年新建企业 132 个,其中现代化企业 37 个。1960 年工业
22、总投资 达 7548 万元,除续建工程外,又新建企业 39 个,至年底,全兵团已 拥有各类工业企业 343 个,工业总产值达 60149 万元,比 1957 年增 长 25 倍。此期兵团工农业生产发展规模是新疆农垦发展史上发展 最快的 3 年。 19611962 年,中央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 针,兵团压缩基本建设投资,纠正高指标,把农业放在第一位,精简机关,下放干部,撤销 9 所学校,对 36 家产品质次价高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坚决执行中央“农业第一,粮食第一”方针,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经过调整,从 1963 年起,兵团各项事业很快进入一个全面大发 展时期,农牧团场基本实
23、现机械化、水利化、园林化。1966 年底兵 团职工总数增到 80.86 万人,总人口增至 14854 万人,农牧团场发 展到 158 个,独立核算工矿企业发展到 112 个,耕地面积达 80.86 万 公顷,播种面积达 55.68 万公顷,粮食总产 7203 万吨,棉花总产 249 万吨。工农业总产值占自治区的 1/3,达 97669 万元,粮食、 棉花、甜菜也分别占自治区的 218、31和 99。 “文化大革命”期间,兵团事业遭到严重破坏,生产不断下降。 “文革”第二年,兵团出现历史上第一次经营亏损,数额达 3849 万 元。此后几年亏损额越来越大,至 1975 年 10 年累计经营亏损 7
24、.94 亿元,兵团经济濒临崩溃边缘。1975 年 3 月 25 日中共中央、中央军 委决定撤销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及各师建制, 所属企事业单位全部移交地方管理。 1975 年 5 月 24 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农垦总局。尔后,11 个地州、相继成立农垦局,管理全疆国营农场。兵团解体,1976 年, 自治区部分地、州,将其 20 多个国营农场下放到县,有的将农场拆 散下放到公社。原所属的 2 个汽车团、10 个汽车营以及 5000 余辆汽 车、21 个拖拉机修配厂、机械厂,132 个独立核算的工矿企业和原兵 团、各师物资供应、商业、粮食、勘测设计、科技、建筑工程部门和 所有大中专院校、垦区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疆 兵团 屯垦 戍边 历史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13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