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主技术创新的现状与建设.doc
《我国自主技术创新的现状与建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自主技术创新的现状与建设.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我国自主技术创新的现状与建设一、什么是自主技术创新,或者说自主技术创新的内涵是什么 要弄明白什么是自主技术创新,先得弄明白什么是技术创新。所谓技术创新,是指研发新工艺或新产品,并使之产业化和市场化,从而优化组合生产要素,提高生产率和利润率的经济过程。换句话说,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开发运用新工艺,开发生产新产品,从而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及与此相适应的运营模式,获得超额利润的过程。对技术创新的理解,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是比较一致的。 但在实际工作中,理解技术创新,有一个容易含糊的问题,就是把技术创新仅限于研发活动,甚至完全等同于技术发明甚至科学发现。其实,技术创新不仅是技术研发的过程,更是技术
2、改造和技术革新的过程。有同志说,技术创新对少数大企业来说,可能是战略基点;但对广大中小企业来说,技术创新很难做到,因为中小企业搞发明、发现既不现实,也不必要。这里的偏差就是把技术创新等同于发明、发现了。的确,中小企业(主要是非科技型中小企业)都像大企业一样设立研发中心、大幅度增加研发经费,是完全脱离实际的想法;但这并不排斥中小企业搞技术创新,相反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必须大搞技术创新,其重点是接受技术转移扩散,普遍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应用和改进新技术。 理解了技术创新,自主技术创新似乎不言自明了。其实不是这样,“自主”是有待揭明的。所谓自主,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谁自主,即自主的主体问题;二是
3、何为自主,即自主的实现问题。谁自主呢?我们讲的自主,是民族企业或由民族资本控制的企业的自主,或者说自主的主体是民族企业或民族资本控制的企业,而不是跨国资本和跨国公司。虽然跨国资本和跨国公司不断技术创新,而且技术创新的程度和层次很高,但却不是我们所说的自主创新的主体。何为自主呢?所谓自主,就是主体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按着自己的意志进行的活动过程。因此,自主技术创新不是指科学家、工程师个人的自由探索过程,而是指民族企业或民族资本控制的企业,为实现该企业利益或该企业所在产业甚至国家的利益,选择设定、组织实施、控制完成的技术创新过程。简言之,自主技术创新就是民族企业或民族资本主导的技术创新。 对自主技
4、术创新,有一种很流行但不妥当的理解,就是把自主技术创新的形式视同自主技术创新的内容。同任何创新一样,自主技术创新也有三种,即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说的是自主技术创新的形式或来源问题,而不是内容问题。有一种倾向,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当成自主技术创新的代名词,用这三种形式包打天下,言必三种形式,什么东西都装在这三个筐里,而不问自主的主体为谁,自主的过程如何。有同志就说,什么是自主创新?这个问题不需要讨论了,不都非常明确了嘛,就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也有同志认为,任何创新都是自主的,世界上不存在不由自
5、主的创新,因此,创新之前加“自主” 二字没必要。这个看法似是而非。从思维的主体性来看,任何创新当然都是自主的了,不自主怎么能思维呢。但这里的自主是精神现象的自主,不是经济过程的自主。自主创新所谓的自主,不是讲思维过程的主体性,不是说思维过程是不是自主的;而是讲经济过程的主体性,是说经济过程是不是自主的。思维过程是自主的,但经济过程可能是自主的,也可能是不由自主的。思维过程与经济过程不是一回事。自主与否不是思维关系,也不是物的关系,而是经济关系,这种经济关系包括三个方面,即创新目的由谁设定,创新过程由谁控制,创新成果由谁拥有。关键在于谁有技术主导权。 还有同志提出,自主创新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
6、新。这个看法比较接近事实,也不全面。自主创新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大部分重合,也有一部分不完全重合。有的创新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但这个创新可能并不是由民族企业设置、控制并服务于民族经济,因此并不完全是自主创新;相反,也有一些创新,民族企业并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但这个创新可能由民族企业设置、控制并为民族经济服务,因此,基本上也属于自主创新。之所以有这种不重合,原因在于,自主创新是完整的过程,包括创新目的的自主设定,创新过程的自主控制,创新成果的自主拥有;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其阈值仅为创新成果的自主拥有,并不涵盖创新目的设定和过程的控制。 另有同志呼吁,创新主体不问出处,自主创新不能把外
7、资或者合资企业排除在外。持这种观点的同志,主要是担心自主创新政策与鼓励外资企业将研发活动向中国转移的政策方向不一致,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自主技术创新的对立面是对外技术依赖,而不是对外开放。恰恰相反,对外开放内在于自主创新之中,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自主创新的重要形式和途径;在全球化的时代,“世界是平的”,没有对外开放就没有自主创新。我们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重要原因,是食而不化,无法整合吸收。韩国和日本企业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费用之比达1:5到1:8,而中国两者之比,工业企业仅为1:0.06,大中型工业企业为1:0.15。我们要解决的是在技术引进过程中,低水平引进和重复引进技术、引进产品多于引进
8、技术等问题,而不是关闭对外开放之门。相反,我们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消化吸收能力,把国际先进技术及时有效地转移扩散到民族企业中去。 最重要的是,不能抽象地谈自主创新与外资或者合资企业的关系。关键还是在于产权。不能把票子与产权混为一谈。如前所述,自主不自主,说的不是中国人外国人、收费多少的问题,说的是产权问题、创新主体问题。创新主体可以不问出处,自主创新主体却不能不问一下出处,否则就把别人的账算到自己身上了。外资企业在中国创造的产值,计入中国的GDP;但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技术创新,民族企业怎么能视同已出?道理很简单,GDP的汉字是“国内生产总值”,实行的是地域原则,只要在我国领土之内的都算;而
9、自主技术创新实行的是产权原则,民族资本没有产权的企业技术创新都不能算。非把统计GDP的地域原则混同为衡量自主创新的产权原则,不仅掠人之美,而且掩耳盗铃。技术的开发者是中国人、外国人毫不重要,开发者所获多少也不重要,关键是技术的开发者属于何种产权,执行的是何种资本功能。中国人在外资企业里开发出新技术,得到很多收入,也不能算自主创新。因为这种创新属于外资企业,执行的是跨国资本的功能。至于合资企业,情况稍复杂一些,如果合资企业是民族资本控股,其创新就是自主的;反之,也是创新,但不是自主创新。实体产权是知识产权的基础,但知识产权的作用愈来愈重要,在合资企业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外资在实体产权上并不占优势,
10、但通过先进的技术就可控制和支配企业。这是需要具体分析的。 二、如何提高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或者说自主技术创新的着力点在哪里 (1)第一个着力点:在关键技术领域和重点产业领域发展壮大民族产权。 自主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民族企业或民族资本控制的企业,那么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扩张民族资本,发展壮大民族产权,特别是在关键技术领域和重点产业领域。民族企业或民族资本拥有产权,就能够设定创新的目标,控制创新过程,使创新为我所用;民族企业或民族资本丧失了产权,就无权设定创新的目标,无法控制创新过程,创新成果不仅不能为我所用,而且反过未成为挤出自主技术的手段,造成民族企业技术衰退和经济劫难。 所谓民族产权,就是
11、民族资本对企业的所有权或控股权。发展壮大民族产权没有什么神秘的,也没有什么复杂的,就是两句话。第一句话:绝对或相对控股;第二句话:形成内资、外资平等竞争的政策、体制。正如前述,产权问题,不是票子多少的问题,而是生产资料究竟由谁所有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问题就是能不能控股、控多少股的问题。民族资本控股了,参股的跨国资本必然执行民族资本的职能,放大民族资本的效力,民族资本就发展壮大了;相反,民族资本不能控股,参股的民族资本就必然执行跨国资本的职能,放大跨国资本的效力;如果民族资本完全退出,从资本蜕化为货币,民族资本就凋敝败亡了。 一个时期以来,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重点产业领域,跨国资本加紧
12、并购内资企业,一大批技术强、效益好、增长快的龙头企业被跨国公司控制,在有的产业外资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致使我国丧失了许多自主技术创新的主体。丧失了创新主体,符合我国发展的技术轨道和多年积累起来的技术能力也就丧失了,丧失创新主体的情况在地区也有表现。我国西北地区就出现了“合资劫” 现象。西北轴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多年来一直是中国轴承行业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国首家上市的轴承企业。这家企业在拿出铁路轴承这一块优质资产和外国合资后,放弃了控股权和控制权,等于丢掉了合资公司,不仅没有得到先进技术,原有名牌产品的生产严重萎缩,直至丧失制造资质,退出了原有的市场。甘肃省一家国内石油机械行业的大型企业,与美国一家
13、公司组建了美方控股的合资企业。美方并没有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只是拿了一些并不先进的产品来生产,合资企业几乎变成了美方的加工基地。甘肃光学仪表工业公司(前身是兰州照相机厂),其生产的“甘光”牌相机是著名品牌,与国外公司合资,倒是引进了对方的技术,但是其自主开发能力却越来越低,“甘光”牌子没有了,从照相机主机生产领域全面退出。 在2006年两会期间,国家统计局局长、全国政协委员李德水说,“如果听任跨国公司的恶意并购自由发展,中国民族工业的自主品牌和创新能力将逐步消失,国内龙头企业的核心部分、关键技术和高附加值就可能完全被跨国公司所控制,甚至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体我国企业特别是一大批骨干企业也将不
14、复存在。”这是真知灼见。 与以上担心的创新主体不复存在的趋势相反,现在世界500强企业中的400多家进入了中国,大多都建了或正在建研发中心,技术创新能力强劲。2006年,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十一次会议上,中国科技部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冠华向全国人大报告有关工作时说,“据统计,目前,全世界86%的研发投入、9 0%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在我国的发明专利中,外国企业和外资企业占绝对多数,其中国外企业的专利主要分布在高科技领域。”“19982003年,国内专利申请中,我国企业的申请量不到总数的30%,且大部分是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发明专利申请不足总数的20%。”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
15、力普对人民日报记者说:“据2005年统计,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已超过17万件”,“而在这17万件中,还有一半来自外国公司,主要是跨国公司。美国在中国申请专利,每年的增长量都超过20%,2005年申请量已超过2万件。”“我国个人和企业申请的每100件专利中,发明专利只占18件。而国外的申请,每100件有86件是发明专利。我国个人和企业申请的发明专利中,最集中的领域是中药、非酒饮料、食品,前3位都是吃的喝的,第四位是中文输入法,这四类专利共占79%,而国外的专利申请主要集中于高科技领域。” 有同志说,外资及其研发机构大量涌入,技术溢出很多,极大提升了中国的科技水平。外资企业在华经营肯定是有技术外溢的
16、,但溢出效益很少。跨国资本的基本特性不是技术溢出,而是技术密闭;特别是在核心技术上,是一定要垄断的。溢出的质量也不高,大多是已经淘汰的过时技术,无法产生新的设计能力。至于新技术、关键技术则普遍存在严格的限制转移条款,几无溢出。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利用外资与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课题组的问卷调查显示,外资企业对华技术扩散十分微弱,“技术溢出”带来的效益微乎其微。在华外资企业中有60%认为与当地的政府没有发生过合作,77%的企业表示没有与政府研究机构有过正式合作,79%的企业没有与国内企业进行结盟的意愿。 (2)第二个着力点:培育、构建适合中国发展特点的产业技术轨道。 没有产权,必然没有自
17、主创新;有了产权,不一定能够自主创新。就是说,产权是自主创新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要条件。要进行自主创新,就要按照技术规律和产业规律办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建立适合中国发展模式的产业技术轨道,以及与技术轨道相匹配的产业链。所谓产业技术轨道,即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同行企业共同采用的技术选择方法,技术解决方法(包括技术路线、设计模式、技术整合方式、技术标准),以及与此相应的工艺流程。技术轨道是产业链的基础,产业链建筑在技术轨道之上。 为什么要建立自己的技术轨道?直接纳入跨国资本的技术轨道不是更方便吗?或者如有些同志所说的,不是更节约成本吗?人家有比较有优势,你何必要另起炉灶呢。 第一,只有建立自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国 自主 技术创新 现状 建设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13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