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演变历程与发展方向.doc
《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演变历程与发展方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演变历程与发展方向.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演变历程与发展方向林 坚 林坚,浙大“卡特”副主任、教授、博导,杭州 310029。摘 要: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国家专业目录中的多次变动说明,对本学科的性质和任务的认识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根据农业和农村发展新形势和新问题,本学科应实现四大转变,逐步地进行科研和教学工作重点的战略性转移。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重点;战略性转移尽管同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事业的起始相比,“农业经济”或“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可称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学科 在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当时我国的许多重要高等学校即已设立农业经济学系或农村社会学系,其中浙江大学于1927年设立“农村社会学系”,1936年更
2、名为“农业经济学系”,1942年设立“农业经济研究所”,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文革”动乱后全国各有关院校基本上在1977年或1978年恢复了“农业经济系”。,但在笔者看来,对这一学科的学科性质都远未达成一致的认识即使只是大体一致的认识,而且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情况、新形势,这种认识上的差异或分歧正在逐渐变得明显或尖锐起来。要讨论一个学科科学研究及教学工作的重点,把握该学科的发展方向,该学科的同行对学科性质达成大体一致的认同毫无疑问是一个必要的前提,因此,本文旨在把这一问题尽可能清晰地提出来,以期引起更为广泛的重视和讨论。一、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国家专业目录中的演变“农业经济”
3、或“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国家专业目录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本科专业的设置与博士、硕士学科的专业目录不相一致,这是否必要、是否应当尽可能地保持一致,也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但限于本文主题,不予讨论。此处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次“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为讨论对象。中的设置一直处于变动状态,以几次重要的修订为例:1982年,学科名称为“农业经济及管理”(090112) 括号中数字为“专业目录”中的编号,下同。,是在“农学”(09)学科门类中的一级学科“农学”(0901)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授农学学位。这一情形不仅让人想起西奥多W舒尔茨的经历。当舒尔茨于上世纪30年代从事农业经济
4、问题的研究时,农业经济也被隶属于农学范围,舒尔茨对此持反对的态度,认为农业经济应该是一般理论经济学的组成部分。 参见梁小民译美 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的“译者前言”,商务印书馆1987年3月第1版。我国在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后重复了美国30年代的情形,这可能既与当时农业经济学科整体力量比较薄弱、影响较小有关,也与我国刚刚开放,对国际相关学科的了解不够有关。1990年的学科目录作了较大调整,在“经济学”(02)门类下的的一级学科“经济学”(0201)下设二级学科“农业经济”(020114),同时在“农业”(09)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农学”(0901)下设二级学科“农业经济及管理”(0901
5、12),分别授经济学学位和农学学位,当时在综合型大学及财经院校中多称“农业经济学系”,在农业院校中多称“农业经济与管理系”,所授学位也不相同,因此争议颇多。但这一版“专业目录”事实上初步揭示了一个问题:如果“农业经济”设在“农学”门类中并不适宜的话,那么应该设在经济学门类中还是管理学门类中?顺便提一句,在这一版“专业目录”中,“管理学”还不是一个学科门类,而只是设在“工学”(08)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称“管理科学与工程”(0811),否则问题将更为鲜明和尖锐。1997年,学科目录再次进行调整,此次学科门类由11个增加到12个,新增了“管理学”(12)门类,其下设有5个一级学科,“农林经济管理
6、”(1203)成为其中的一个,下设“农业经济管理”(120301)和“林业经济管理”(120302)2个二级学科,授管理学位,而原设在“经济学”门类下的“农业经济”则被取消 严格意义上不能被称为“取消”。1997年2月2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所发的“送审稿征求意见稿”中,明确地注明是将90版中的“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商业经济”等6个二级学科合并为“经济学”门类下的二级学科“产业经济学”(一级学科为“应用经济学”),这不能不说是对产业经济学(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的一大误解。由此,农业经济管理被明确地归于管理学门类之下。相应地,除中国人民
7、大学单设“农业经济系”作为学校的直属系之外,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新合并的大学,均将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设在管理学院。对于这一变动,除对将“农业经济管理”与“林业经济管理”并置于“农林经济管理”之下许多同行不能认同之外 很明显的理由是:如此设置只能将“农业经济管理”理解成“种植业经济管理”。,更重要的是许多同行认为这是对“农业经济”学科性质的误解,认为农业经济是一门经济学学科而非管理学学科,国外院校也鲜见有将这一学科设在商学院或管理学院的。事实上,国外及港、台农业经济专业的称谓也在不断变化之中,据笔者有限的见闻,凡系名冠“Environmental economics”、“Food indust
8、ry economics”、“Resource economics”,甚至是“Applied economics”或“Applied economics and business management”的,许多是由农业经济学科发展而来或包含了农业经济学科,当然也有始终非常经典地把系名称为“Agricultural economics”的,例如,台湾大学的“农业经济学系”就是该校非常著名的一个系。以上农业经济或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国家专业目录中的变动,以及海外农业经济学科的一些变化,都说明对本学科的性质和任务的认识处在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本人认为,称谓以及在学科目录中的归属是无关紧要的,甚至如农
9、业经济这个学科究竟应该归属经济学还是管理学这样的问题,一下子达不成共识也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意识到这一问题的存在并进而引起我们的思考:我国农业经济学科所面临的形势、所应当承担的任务、研究的重点及所运用的研究方法是否会或是否应当发生某些变化甚至是重大的变化?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科研和教学工作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原设有农业经济专业的院校先后在1977或1978年恢复了招生,个别院校至1979年恢复,后也有一些学校新设立了农业经济专业。20余年来,农经学界在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人才的同时,在科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余年来,我国农经学界的科学研究工作主要是围绕着体制改革和经济
10、社会发展的主题展开的。改革开发以来,家庭承包责任制成为农村的基本制度安排,农产品的价格和流通经历了逐步放开的发展历程,农业的技术水平与整个社会的技术发展一道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这一系列的变化直接反应到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上,许多关系到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进程的重大问题,先后成为农经学界的研究重点和受到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些问题择其要者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经营制度研究、农村土地制度研究、农业发展理论、发展战略和农业现代化研究、农产品流通与价格理论研究、粮食问题研究、乡镇企业问题研究、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研究、农业规模经营理论与实践研究、农业产业化理论与实践研究、合作思想与农
11、村合作经济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农村工业化、农民市民化与小城镇发展研究、食品安全问题研究、农业生产标准化和农产品标准研究、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研究、中国农业应对WTO问题研究等。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列出上面这样一个单子,是想要说明:20多年来,我国农经学界的研究重点着重在宏观领域,尤其是在经济体制、经济政策方面。本人认为,我国农经学界广大同仁在这些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秉承了前辈学者注重“经世济邦”的优良传统,以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为己任,为冲决计划经济体制,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为国民经济的发挥稳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功不可没的。有同行撰文说,农经学界选
12、题有“大题目”偏好,甚至进而说“中国文人喜欢动辄纵论天下大事”。本人认为,一般地进行这样的指责,是缺乏历史眼光甚至是有失公平的。当体制束缚成为主要的束缚时,不先把体制问题解决了又该如何呢?因此,20多年来农经学界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宏观层面上,不是我国农经学者的个人偏好或整个学界的“集体偏好”,而是由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所决定的有这样的需求才会有这样的供给。但是,仅仅停留在以上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在看到贡献和成就的同时,我们必须同时坦率地承认,微观层面的研究,包括行业、企业、市场层面的研究,确定是过于薄弱了。而且,我们还必须注意到,“经济体制改革”无论多么艰难,无论需要耗时多久,毕竟只是一个特
13、定的历史阶段的任务,这个阶段总是要过去的,经济体制及相应的重要政策终将日渐趋于稳定,那么作为一个学科的研究重点和取向,是否应当进行某种转移呢?关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现状,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组织各学科专家撰写的200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指南各学科研究咨询报告有如下结论:“从所能检索到的文献中可以大致得出一个粗略的结论,即高校在这一领域当中的研究更注重宏观政策方面的研究,并没有从微观主体的行为分析入手,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与具体的应用还存在较大的距离,从总体上来讲,研究工作还有待更为科学的分析”。我们认为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现状的这一评价是比较切合实际的。在同一个文件中,工商管理学科的“研究咨
14、询报告”指出:“在管理类学术论文中,研究宏观问题的论文数与研究微观问题的论文数,我国为8:2,美国为3:7,我国高校对微观管理问题研究不够”。虽然这是针对工商管理学科而言的,但对我们也不无启示。除在研究重点方面存在以上缺陷外,在学科的理论体系建设及研究方法方面我国农经学界也存在一些重大缺陷。概括起来,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农经研究的主要缺陷可能是:1缺乏严密、系统的理论体系。事实上,迄今为止,农业经济学或农业经济管理学并未形成一个从若干基本概念及若干公理演绎的理论框架,缺乏可以由此及彼、循序渐进、逻辑性很强地进行推演的理论体系。表现在教科书中,各章节往往互相独立,单独成章,几乎从任何一章开始
15、都可以无障碍地进行阅读,这不能不说是学科体系不够成熟的表现,这可能与我们长久以来过于热衷“对策研究”有关。2在数量分析方面的运用上存在较大差距。由于学术传统和教育背景的原因,相当部分的研究人员对数量分析方法不熟悉,更谈不上熟练运用,常常停留在“应该如何”的规范分析的层面上。虽然近年来这一局面正在改观,但在有限的数量分析方法的应用中,更多地还是在模仿和套用国外的研究成果,也许这一过程必不可免,但从长远来看,我们终究应当在借鉴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进而形成适合研究中国问题的研究方法。3微观层面的研究过于薄弱。如果说,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事实上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农业企业,也不存在完善的市场机制,而且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国农业 经济管理 学科 演变 历程 发展方向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13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