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doc
《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吴启迪编者按:本文是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2007年9月24日工程教育论坛上的讲话,本刊选登的是其中主要部分内容。 一、高等教育改革取得新的进展 经过前几年的改革和发展,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第一、高等教育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 1998年至2006年间,普通高校当年招生数从108万增加到540万,高等教育总规模由不到800万人增加到2500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9.8提高到23,进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十五”期间,高等教育向社会输送了1397万毕业生,目前,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已经达到6800万人。高等教育规模基本适应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小
2、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促进了国民素质、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第二、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实施“21l工程”和“985工程”,集中力量加强了一批大学的基础设施、办学条件、重点学科、科技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的建设,在高校中凝聚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产生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进程。我国已与世界上178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组织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与包括英、法、德、澳等26个发达国家在内的32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高校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
3、化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十五”期间,全国高校累计获得科技经费1700亿元,承担各类课题83.9万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75项,占全国授奖总数的55;国家技术发明奖64项,占全国授奖总数的64;国家科技进步奖433项,占全国授奖总数的54。目前,全国有61.7的国家重点实验室、35.3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在高校。高校直接参与了神舟号宇宙飞船、三峡水利工程、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青藏铁路等一系列国家大型工程的建设,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切实把高等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部署,在“十五”期间,教育部实施了第一期“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
4、程”。2007年,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财政部决定继续实施“质量工程”(二期)。在“十一五”期间,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大力开展课程和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积极开展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设;加强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学评估与教学状态基本数据公布制度;积极开展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通过质量工程的实施,基本形成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密切结合,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二、我国工程教育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我国工程教育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巨
5、大变革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历史性跨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经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截止到2006年,全国开设有工科专业的学校数达到1653所,占普通高校数的88.5%;工科专业在校生为600.5万人,占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34.6%。规模上,基本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世界上看,我国工程教育的规模也是最大的。在规模扩大的同时,我们也一直强调要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教育部2001年专门制定了文件,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要求教授必须为本科生上课,因为我们认为,高校的科研应该为人才培养服务。从2002年开始,教育部组织进行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目前已经建设l 100多门国家
6、精品课程,初步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共享。在强化实践教学改革方面,教育部积极推进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和实训基地的建设。为提高高校教师的水平,教育部每年组织教师培训班。同时,教育部积极推动高等学校进行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加大了信息安全、数控技术、汽车维修等紧缺人才的培养力度。 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不少问题与挑战。主要表现在: 投入严重不足。我国高等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只有0.6,而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包括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在l以上,有的甚至达到2。投人不足,直接导致办学条件得不到有效改善。 工程教育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定位还不清晰,不同类型学校目标趋同。 工程教育与工业界脱节,工程
7、设计和实践教育严重不足。 工科专业课程体系相对陈旧,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不相适应。 工科教师队伍普遍缺乏工程经历,严重影响工程教育质量。 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缺失,工程师培养体系不够健全。 我国工程教育改革不仅要解决上述问题,确保工程教育的基本质量,而且还要应对工程全球化、工程复杂性的挑战,建立具有大工程观、大系统观、大集成观的工程教育体系。 三、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的措施 针对工程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我们将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 第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加强实践教学,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刨新 今后一段时间,高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心要放在提高学生的能
8、力上。能力来自于实践,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重要。加强能力培养,必须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建设50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推进高等学校 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加快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和实验教学管理机制改革,加强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建设和师资建设,使实验教学的设备条件明显改善、师资队伍建设明显加强、教学水平明显提高,为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改革提供可借鉴的模式和示范经验。 资助15000个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和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全国性大学生竞赛活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程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充
9、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和能动性,给学生创造较大的探索空间。鼓励高等学校探索建立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制度,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积极推动大学生参与校外学习、实践和创新,以各项竞赛为平台,激发大学生学习和研究的潜能,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建设500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支持高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形成一批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满足国家对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和应用人才的需要。 第二、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 研制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预测系统。对高等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状况数据的分析和
10、人才市场需求的预测,形成各专业人才供需情况的报告,引导高等学校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培养急需人才,为高校科学设置专业和国家宏观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制订指导性专业规范。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实际,研究建立适应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本科专业设置和调整制度,保证基本人才培养质量。 针对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实施特色专业建设计划。特色专业建设要求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充分考虑行业和产业的需求,要有行业、企业界人士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积极聘请行业、企业的一线专家为兼职教师,选派教师到企业学习,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了解决国家重点领域人才紧
11、缺的问题,加大软件、微电子、生命科学、农业、林业、水利、地质、煤矿、核工业、动漫产业等重点领域的人才培养力度,给予政策和项目扶持,促进高校形成一批急需和紧缺人才培养基地,保证基础学科、重点领域和艰苦行业的紧缺人才培养。比如,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就是探索了一种新的办学模式,目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培养出较多的国家急需人才。 第三、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 要充分发挥我们制度上的优越性,集中力量。加大使用信息技术的力度,进一步加强课程、教材、仪器设备等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 建设3000门精品课程。带动形成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引导高校进行课程内容改革和建设,形成优质教学资源。开展
12、精品课程集成系统研究建设,在此基础上建立精品课程资源中心,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免费享用的优质教育资源。 建设万种新教材。集中全国高等学校和有关出版社的力量,建成供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使用的一万种高质量教材,通过推广使用这些新教材,改变高等学校一些教材内容陈旧、单一的现状。 建设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平台。通过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搭建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和学习支持服务平台,使学生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享受最需要的优质教育资源,并通过大学英语和网络教育考试系统的建设,实现考试的安全、便捷和高效率。 加快高等学校大型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游共享系统、高校数字图书馆、数字化学习港系统等优质资源建设,扩大优质教学资源的领域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国 工程 教育 改革 发展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13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