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城乡籍大学生消费方式比较研究.doc
《当代城乡籍大学生消费方式比较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城乡籍大学生消费方式比较研究.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当代城乡籍大学生消费方式比较研究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Consumption Style of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from City and Countryside 摘要:本文通过对南京三所高校大学生消费方式的调查,对城乡籍大学生的消费方式进行了探讨,认为城乡大学生在消费水平、消费结构上存在着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农村籍大学生消费水平低于城镇籍大学生,且以生活支出为主。此外,城乡籍大学生在消费习惯、消费观念上具有较多的相似性,主要表现为消费的非计划性、超前消费和对品牌的认同。这些差异性和相似性的形成与城乡的经济水平、
2、消费文化以及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关键词:大学生;消费方式;城乡;异同Abstract: In the investigation foundation of three universities in NanJing, this article discusses on the consumption styl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from city and countryside .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students have differences on consumption level, consumptio
3、n pattern, and it delays that the consumption level of countryside students is lower than city student, and their living expense takes most part .At the same time, they have similes on consumption behavior and consumption conception , and it delays that they consume without plan, consume advance and
4、 admire brand. The reason is the economic level of city and countryside, consumption culture and their special psychology characteristic.Keyword: university student; consumption style; city and countryside; difference and similar 前言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在校大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其中,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升入大学,走进城市。而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决定了城
5、市和农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这些差异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乡籍大学生的消费方式。有报道显示,大学生群体的消费开始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1“一月二百贫困户,四百五百刚够用,千儿八百是扮酷,两千三千是大户。”这个顺口溜显示了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群体在消费水平上的差异性。而一些贫困大学生由此产生自卑心理、并进一步产生社交障碍,以至于影响到正常生活和学业的现象屡见不鲜。但作为同龄人,城乡籍大学生在价值观念、人生追求、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着较高的同质性。并且,由于长时间处于共同的生活环境以及相互交往,城乡大学生的消费方式逐渐趋同。深入了解这两个大学生群体在消费方式方面存在的异同,有利于我
6、们认识这两个特定大学生群体的消费特征和心理特征,有助于重新认识青年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消费趋势,并且对引导大学生进行科学消费及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文献回顾社会学界对“消费”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凡勃伦曾对“炫耀性消费”进行过研究。他对中世纪以来有闲阶级的生活与其他社会阶级进行了区分,对浪费虚荣、代理有闲、代理消费、奢侈等概念进行了探讨,使消费的社会意义表现得非常广泛,为现代西方消费社会理论奠定了基础。220世纪60年代以后,波德里亚、贝尔、布迪厄、布希亚等学者则从不同角度对消费社会和消费行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尤其是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一书,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反
7、响。书中以消费为中心,以其独特的见解揭示了大型技术统治集团如何在所谓的消费社会中实现对意识形态的操控,是对社会学的一大贡献。31-15但是他夸大了符号消费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绝对作用,他在消费文化的分析中完全采用符号学的理论,过分强调了商品的“符号价值”,而对使用价值视而不见,从而使他的符号消费理论存在严重缺憾。4同国外的研究相比,国内对消费的研究起步较晚,社会学视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西方消费社会理论的介绍和论证;对确立消费社会学学科的研究;应用消费社会理论对中国一些社会现状的应用研究。近年来,“消费文化”和“符号消费”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而且主要集中于对青年群体进行研究。而“大学生群体”是
8、青年群体中一个重要的群体,关于“大学生群体的消费”的研究更是连篇累牍,广泛地引起了学者的关注。首先,关于大学生整个群体的消费研究较为常见。例如,江鸿将大学生消费概括为“在激情与理性间徘徊”,她将大学生消费的特征总结为抑制不住的情感消费、无法抗拒的符号消费、“行不由衷”的形象消费三个方面。并分析了大学生消费的心理原因,主张大学生在发展个性消费的同时进行文明、科学的消费。5而关于大学生群体的差异性研究也逐渐出现。范小光就南京的高校大学生进行了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消费方式的比较研究。他认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上存在着差异性,这主要是与大学生消费对家庭的依赖性和城乡差距造成
9、的。然而,在消费习惯上,这两个群体又存在着很强的一致性,并不断趋同。62-5 总结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研究内容上主要集中于对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观念、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这类研究多数集中在简单的描述性分析,理论性的探讨较少。其次,研究对象上除了大学生整个群体外,还有个别学者以大学生中的小群体为研究对象,如特困生、独生子女、“老乡会”等。最后,研究方法上以定量研究占多数,定性研究较少。可以说,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大学生消费的研究更加侧重于对宏观总体的描述性研究。本文在此基础上,在研究对象上进行了创新,选取了大学生中的城市籍大学生和农村籍大学生,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10、,进行了结构式访谈,并加入了观察法。二、研究设计(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消费方式是指人们为满足生活需要而消费各类消费资料的方式和途径,它可以通过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及行为取向得到大致说明,是消费观念及行为的统一体。61本研究从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四个方面对大学生的消费方式进行了考察。(二)资料收集方法1问卷调查法本次调查的总体为南京农业大学卫岗校区、南京理工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的所有本科生,分别代表农科院校、工科院校和文科院校。在每个学校抽取100个样本,构成本次调查的300个样本。样本采用多段抽样的方法获取,第一阶段,以每个学校的宿舍楼名单为抽样框,以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
11、5幢宿舍楼;第二阶段,以每幢宿舍楼的所有宿舍名单位为抽样框,以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0个宿舍;第三阶段,进入每个宿舍,以遇到的先后顺序抽取两名同学,进行调查。2访谈法本研究将另外采取结构式访谈法,选取9个个案,城市、乡村大学生分别占4名和5名,以了解城乡籍大学生在消费习惯上的异同及其原因。3观察法为了弥补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的不足,本研究采用了观察法对城乡籍的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进行了观察,以便了解其异同。(三)资料分析方法1描述性统计分析本研究运用SPSS11.5软件对问卷调查资料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2个案编码分析本研究采用编码法对9个个案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具体方法如下:A 编码记号:a
12、 学生生源地的编码:该编码用来表示访谈时案主的籍贯,如某大学生来自农村,则用“NC”表示,若来自城镇,则用“CZ”表示。b 个案的编码:用“个案”一词的英文单词“CASE”的第一个字母“C”和个案排列顺序的序数组成,如个案1为“C1”。c 话题的编码:每个问题分别用Q1、Q2、Q4、Q5等表示。B 编码方法:第一组为学生生源地编码,第二组为个案编码,第三组为话题的编码,比如,“NC-C1-Q1”表示来自农村的大学生(NC)个案1(C1)对问题1(Q1)的陈述或看法。(四)实施过程本研究在收集大学生消费方式的相关资料时采用了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问卷调查以南京地区的三所高校南京农业大学
13、、南京理工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的在校本科生为总体,采取多段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调查对象,实际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0份,有效回收率为96.7%。个案的被研究者是问卷被调查者中的9位大学生。在调查的290名大学生中,男生140人,女生150人,大一学生65人,大二学生81人,大三学生64人,大四学生80人 ,城镇籍学生157人,农村籍学生133人。三、调查结果分析(一)消费水平 消费水平是消费行为的结果,本研究以月均消费额和自我评价来作为衡量消费水平的标准。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有10%的大学生月均消费额处在300元以下的水平;44.8%的大学生处在300元500元的水平;35.5%的
14、大学生处在501元800元的水平;7.9%的大学生处在801元1200元的较高水平;1.7%的大学生处在1201元以上的高水平。其中,分别有3.2%和18%的城镇籍和农村籍大学生的月均消费额处在300元以下的水平;42.7%和47.4%的城镇籍和农村籍大学生处在301500元的水平;41.4%和28.6%的城镇籍和农村籍大学生处在501800元的水平;9.5%和6.0%的城镇籍和农村籍大学生处在8011200元的水平;3.2%的城镇籍大学生处在1201元以上的消费水平上,而农村籍大学生没有一个人处在这个消费水平上。变量名称城镇农村合计(%)频数(N)百分比(%)频数(N)百分比(%)300元以
15、下53.22418.010.0301-500元6742.76347.444.8501-800元6541.43828.635.5801-1200元159.586.07.91201元以上53.2001.7合计157100.0133100.0100.0表 消费水平与家乡的交互分类表另外,调查发现,在城镇籍学生中,有7.9%认为自己的消费水平在班级中处于高等,82.2%认为自己的消费水平处于中等,9.9%认为自己的消费水平处于低等;在农村籍学生中,有3.1%认为自己的消费水平在班级中处于高等,70.3%认为自己的消费水平处于中等,25.8%认为自己的消费水平处于低等。相关分析表明,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与家
16、庭的月均收入和户籍所在地都有显著关系。皮尔逊相关分析显示,大学生的月均消费额与家庭的月纯收入在0.01的显著水平上,sig=0.0000.01,两者呈显著相关。(二)消费结构当前大学生的消费主要涉及学习消费、交际消费和生活消费(主要包括食品和服装支出)三个方面,并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其中生活消费中的食品消费占据了较大比例,城市籍大学生交际支出高于农村籍大学生。表2 消费结构与家乡的交互分类表变量名称城镇农村月均消费额(元)百分比(%)月均消费额(元)百分比(%)食品支出26758.824563.8服装支出7316.15915.4学习支出5612.34712.2交际支出5812.8338.6合计4
17、54100.0384100.01.生活支出表2显示,城乡大学生伙食支出占月均消费额的比例分别为58.8%和63.8%,相差五个百分点。由此可以得出,城镇籍大学生和农村籍大学生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64%和59%,而2003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37.1%,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45.6%。7105(由于本次调查在统计大学生的各项支出中没有包括住房支出,即住宿费等其他家庭消费支出,因此,造成大学生恩格尔系数的分母较小,恩格尔系数较高)由此可以看出家庭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对大学生的影响,生活水平较低的农村家庭的大学生的生活水平依然是较低的。这可以由恩格尔法则作出解释:一个家庭的收入越少,家庭
18、收入中或家庭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而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家庭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将会下降。8由于城乡大学生的家庭在收入上的差异,导致城乡大学生在食品支出上的差异。此外,城乡大学生的服装支出分别占16.1%和15.4%,两者差距不明显。2.学习支出调查显示(见表2),城镇籍大学生每月的学习支出占每月消费总额的12.3%,农村籍大学生的学习支出占每月消费总额的12.2%。其中考证费与年级的增长有显著的相关。在0.05的显著水平上,其皮尔逊相关系数P=0.000.05,这表明,随着年级的增长,考证费越来越高,对学习的投资也越来越多。不管是农村籍还是城镇籍的学生,其
19、对考证的需求随着年级的增长而越来越大,考证费逐渐增多,对学习的投资也随之增加。这是每个大学生无奈的选择。在现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就业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面对的压力,尤其是随着年级的增长,压力越来越大。“证书”作为学识、能力的证明,在某种场合下,起着“通行证”的作用。在同等条件下,“持证”的同学往往比“无证”的同学更容易被应聘单位接受。因此,不管城市籍还是农村籍学生,对考证的投入都是在所不惜的。但是,受到家庭经济水平的限制,农村籍大学生对考证的费用要低于城镇籍大学生,这意味着,农村籍学生在人力资本获取的过程中正处在一个不平等的地位。3.交际支出交际支出主要包括购买礼品、加入社团、男女朋友交往和老乡
20、聚会的花费,其中城镇籍学生用于交际的费用占到了生活总支出的12.8%,农村籍大学生用于交际的费用仅占生活总支出的8.6%(见表2),城镇籍大学生的交际支出远远高于农村籍学生。这说明,城镇籍大学生在交往中注重物质的投入,而农村籍学生则不仅仅依靠物质,有可能会更注重感情的投入,通过非物质的途径来达到交往的目的。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在保证基本的生存性消费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精神追求和发展需求。城镇籍学生比农村籍学生更注重在交际方面的投入,但是在学习方面,不管是城镇籍还是农村籍的学生,投入都比较大。(三)消费行为由于消费习惯集中在消费行为中体现,因此本研究在分析消费习惯的特征时对消费行为
21、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城乡大学生除了在购物地点上存在着较大差异外,具有很强的一致性。正值青年期的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都充满激情、易冲动,伴有随意消费,但也有理性的一面,在消费行为中往往遇到情感与理智的对峙。1.城乡籍大学生在购物地点上的差异由于时装不但代表着使用者所属的社会阶级或社会阶层,而且表示着使用者在时装流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使用者的心理状态和类型,同时,时装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人们属于创造者还是追随者,是流行的领导者还是模仿者。978因此,“服装”起着主要的“区隔”的作用。而不同场所的服装体现着不同的风格,基于此,在问卷设计中,本人试图通过“购买服装的地点”来了解大学生中不同群体在消费行为上
22、的异同。调查显示,城乡籍大学生在购物地点的选择上具有很大的差异,而购物地点的不同则反映了不同的消费档次。调查显示(见表3),选择小商品市场的城镇籍大学生有29.2%,农村籍大学生有41.3%;选择批发市场的城镇籍大学生有9.7%,农村籍大学生有12.5%;选择超市的城镇籍大学有29.2%,农村籍大学生有30.0%;选择商场的城镇籍大学生有60.2%,农村籍大学生有43.8%;选择休闲专卖店的城镇籍大学生有63.7%,农村籍大学生有37.5%。“小商品市场”和“批发市场”主要经营较低档次的服装,价格偏低,当面议价,款式较多,无质量保证;“超市”服装价格适中,有时要比前者更低,不可以议价,款式缺乏
23、个性,质量有保证;“商场”往往集中多家品牌服装,由于各商场市场定位不同,其经营的品牌档次不一,但以中高档为主。总体来讲,其价格都较高,服装款式紧跟潮流,质量有保证,购物环境较好;“休闲专卖店”多经营休闲运动品牌,价格较商场略低,质量有保证,但某些知名运动品牌,如nike、addidas等价格较高。可见,去“商场”和“专卖店”这种较高档次购物场所的城镇籍大学生是高于农村籍大学生的;而去“小商品市场”和“批发市场”这种低档次购物场所的农村籍大学生是多于城镇籍大学生的。这一方面反映出来城镇籍大学生的服装档次或品位高于农村籍大学生,但另一方面暗示着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农村籍大学生不得不购买低档次的服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当代 城乡 大学生 消费 方式 比较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13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