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高考的根源、理念探究与对策.doc
《异地高考的根源、理念探究与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异地高考的根源、理念探究与对策.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异地高考”的根源、理念探究与对策摘 要:我国“异地高考”政策一般采取“堵”的策略。各地纷纷出台的“高考移民”封堵政策应该说比较见效。近期对“异地高考”政策的松动也只是低层次的。深究之下不难发现,封堵政策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配置不均衡;二是省际间高考招生分数线高低差别大,部分省省际内二本院校高考招生分数线不统一,不同地区不同分数线。“异地高考”政策让我们深层次反思教育公平问题。 关键词:异地高考,封堵政策,政策公平 高等教育资源是公共资源的一部分,其分配公平与否关乎大多数:考生的切身利益。近年来,为了获取更优质的高教资源,一些优质资源较少或高考录取线较高的地区的考生开始
2、向目标地区流动,形成了“高考移民”现象。但由于目前国力有限,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高教资源因不能提供充足的供给而成为一种紧缺资源,为此针对“高考移民”,各地大都采取封堵的“异地高考”政策。虽然近两年来由于高考生源的减少,为了解决高职高专院校生源不足的问题,对“高考移民”也放开了限制,但这并不能改变现状。为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各地的“异地高考”政策是否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和逻辑,深入思考如何才能真正促进实现教育政策公平、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有效分配。而深入探究“异地高考”的根源,将有助于我们对上述问题做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 一、“异地高考”的政策根源 在高考录取问题上,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省内竞争
3、、省内划线、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政策1。其实质就是地区利益、集团利益与个人利益之争。近年来持续升温的“异地高考”,及各地针对“异地高考”所采取的封堵政策则是这种分割机制的集中体现。如各地对“异地高考”的考生报考普通高校大都有两个限制:一是常住户口的限制,一般都要求考生在当地有常住户口,有的省份要求考生在当地常住两年或三年以上才能参加当地高考;二是学籍档案的限制,考生本人要有当地学籍。有的省份甚至还要求要有会考成绩或者法定监护人属驻地部队现役军人或者省人事部门引进的优秀人才。“异地高考”的政策根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本文仅指本科院校)的区域配置不均衡;二是省际间优质高校高考招生分数
4、线高低差别大,部分省省际内二本院校高考招生分数线不统一,不同地区不同分数线。 (一)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配置不均衡 姜世健在高考移民现象的成因分析一文中指出,“异地高考”深层原因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配置不均衡,其根源是我国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总体有限。一般经济发达城市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十分丰富,而考生却相对较少,这一地区一般成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丰富地区;有些地区考生数量较多,但拥有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较丰富,均拥有量较适度,被称为适度地区;而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贫乏地区,由于国家的政策倾斜,加上考生数量较少,使得该地区的考生相对有更多的机会2。本科高校数量、招生数量和高考学生报考数量是影响优质高等
5、教育资源在各省配置的三个重要指标。直接反映该地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程度的是本科院校数量,而“异地高考”学生的流向与各地本科院校数量直接相关;招生数量反映该地区考生得到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直接影响考生的录取率;在本科高校数量一定和招生人数不变的情况下,高考学生数量则直接影响高考移民的流向,学生数量多的地区被二本以上院校录取的几率会随报考人数的增加而减少。笔者将按这三个指标把全国各省分成三类地区:高等教育资源丰富地区称第一类地区,高等教育资源有限地区称第二类地区,高等教育资源贫乏地区称第三类地区。高等教育资源丰富地区以北京、上海、天津为例;高等教育资源有限地区以山东、河南、湖南、安徽、江西为例
6、;高等教育资源贫乏地区以海南、西藏、青海为例。 依据2011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1年我国普通高校分布情况大致如下:全国普通高校共2101所,北京、上海和天津分别是92所、78所和46所;山东、河南、湖南、安徽和江西分别是152所、131所、105所、123所和89所;海南、西藏和青海分别是22所、9所和8所。单纯从普通高校的数字来看,第二类地区普通高校数量最多的山东省152所是第三类地区青海省的19倍,是第一类地区天津的3倍多。全国本科院校(包括三本院校)912所,北京、上海和天津分别是58所、31所和19所;山东、河南、湖南、安徽和江西分别是50所、38所、31所、32所和24所;海南、
7、西藏和青海分别是5所、3所和3所。全国本科院校占普通高校比例是46.64%。各省本科院校占普通高校比例,北京、上海和天津分别是68.48%、42.31%和43.48%;山东、河南、湖南、安徽和江西分别是38.16%、33.59%、45.74%、30.08%和31.46%;海南、西藏和青海分别是27.27%、33.33%和37.5%。从本科院校所占当地高校的比例来看,第一类地区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第二、三类地区不仅低于第一类地区,而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本科院校所占比例的不同反映各地的高等教育资源构成存在很大差异,第二、三类地区虽然有些省份高校数量不少,但本科院校所占比例低,最小值为海南27.27%
8、,与最大值北京的68.48%相差近两倍。河南省虽然有131所普通高校,但本科院校比例只占33.59%,也不到最大值北京的68.48%一半;山东152所普通高校,但本科院校比例38.16%,也刚够最大值北京的68.48%一半多。这说明这类地区看似有不少的高校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是由高职高专等院校组成的3。依据2011年的高考报名人数,生均本科院校拥有率(计算方法为本科院校数量除以2011年的高考报名人数),全国平均是0.10%,北京、上海和天津分别是0.76%、0.51%和0.29%;山东、河南、湖南、安徽和江西分别是0.09%、0.04%、0.08%、0.06%和0.07%,海南、西藏和青海分别
9、是0.09%、0.17%和0.08%。生均本科院校拥有率直接反映考生对较好高等教育资源的享有程度,第二、三类地区的生均本科院校拥有率同样远远低于第一类地区,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透过这一系列数据可以明显看到不同区域拥有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比例严重失衡。上海和北京等人口不到全国1%,却集中了全国10%以上的大学,而很多人口已近千万的贫困地区却没有一所大学。 (二)省际间高考招生分数线高低差别大,部分省省际内二本院校高考招生分数线不统一,不同地区不同分数线 省际间高考招生分数线高低差别大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对“部分省省际内二本院校高考招生分数线不统一,不同地区不同分数线”也许并不是每个人都清楚。根据教育
10、部关于做好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教学20112号)和山东省招生委员会关于印发山东省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鲁招委20117号)的规定,山东省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本科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分三次划定,分别执行不同的分数线,分省属线、市属线、单独线。山东省的东营、烟台、威海、日照、莱芜、聊城执行省属线;淄博、枣庄、潍坊、济宁、泰安、临沂、德州、滨州、菏泽执行市属线。山东省2011年普通高校本科二批第一次征集志愿分数线见表1。历年来,二本甚至包括三本在内,山东省东营、烟台、威海、日照、莱芜、聊城执行省属线,常常比济南、青岛两市单独划定的分数线高出20分,比淄博
11、、枣庄、潍坊、济宁、泰安、临沂、德州、滨州、菏泽执行市属线高出10分,这种划分有什么依据?论基础教育的投入、师资、软硬件设施等,济南、青岛等地区比威海、日照、莱芜、聊城执行省属线的都市,条件要好得多,为什么经济发达地区、基础教育好的地区比那些基础教育差的地市高考分数线要低20分,这种变相加分政策的依据是什么?在这方面谁又能为那些高考中受害的学生主持公道?不管你在哪里上学,都必须回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而在户籍所在地又存在这种政策不公平。在这个“一考定终身”的社会,有门路的因此“异地高考”,没门路的就坐以待毙。其实,不仅仅山东省,其他省份也有类似情况。由于各地高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教育投入
12、,地方政府的教育投入不仅体现在对属地高校配以相当的财政投入,而且还给这些大学配以发展用地、师资配置等各方面的支持。为了回报这种丰厚的待遇,各高校自然在所在省份投以更多的招生名额和更低的分数线,因此,各地区在招生名额分配时进行地区保护性的政策性分配,进一步加剧了地区之间高考的不公平。二、缺乏高考政策公平的理念根源 教育通过提高公民的能力素质,改善不利人群的社会地位,因此,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52。社会和谐的根本秘密就是公平,只有遵循公平的规则,社会各阶层才能实现良性互动。“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63罗尔斯认为,社会正义的对象是社会的基本结构,即用来分配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划分由社会合
13、作产生的利益和负担机制。社会公平在利益分配上既要体现平等精神,又要认可差异,并将其建立在公正分配制度的基础之上。“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矛盾得到正确处理。”7合理地分配社会资源和利益,既能保证每个公民的基本权益,又能够遵循按贡献分配的原则,这样既能保障社会和谐发展,又能调动社会成员的工作积极性56。 促进不同个体全面、和谐、自由、独特的发展是教育公平区别其他社会公平的核心所在。教育的公平分为教育的外部公平和教育的内部公平,前者致力于处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后者致力于处理教育与个人的关系。教育权利和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属于教育的外部公平,它是个人发展的前提和
14、基础。教育政策通过营造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因为教育能给个人以知识和能力,给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社会上升机会,尤其可以帮助弱势个体改善其生存状态,缩小社会差距,减少社会的不公平511-13。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政策公平是“实现人类平等的伟大工具,它的作用比任何其他人类发明都要大得多”8。社会中的人分属于不同的利益群体,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有限的资源无法满足所有人的利益需求,政府有必要寻求人与人之间利益资源分配的规则,合理分配资源,以体现公正的品质。 亚里士多德认为“正义是某些事物的平等观念”,他认为平等有两类:数量相等和比值相等。数量相等是指你所得的事物在数目上和容量上与他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异地 高考 根源 理念 探究 对策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13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