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学界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探讨.doc
《回顾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学界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探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回顾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学界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探讨.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回顾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学界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探讨黄振奇 项启源 张朝尊 在社会主义社会起作用的许多经济规律中,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一个居于主导地位的规律,它反映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最本质的特征。我们说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首先就是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办事。要加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步伐,必须认真研究和自觉掌握这个经济规律。本文拟就新中国成立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讨论情况,做一简要回顾,提出一些问题,以期引起有关同志的重视,进一步加强对这个规律的研究。一我国经济学界在1955年前后曾就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在我国过渡时期的作用问题,展开一次大规模的讨论。这次讨论的背景是这
2、样的:1952年,斯大林发表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在总结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三十多年的经验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基本经济规律。他指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特点和要求,可以大致表述如下: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1页。这是斯大林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贡献。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发表,推动了我国经济工作者和经济理论工作者学习和研究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热潮。特别是,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了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对农业、手
3、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们党干了几十年民主革命,搞社会主义完全是一个新任务,还非常缺乏经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到底有些什么规律性,怎样才能搞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广大干部和群众迫切要求学习和探讨。这是促成1955年前后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讨论的来自实践的动力。在讨论过程中,报刊上发表了几十篇文章,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有的同志把这次争论概括为三种意见 参见苏星:目前争论的主要分歧在那里,经济研究1955年第1期。:第一种意见认为,过渡时期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还不能有一个决定全部社会生产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的基本经济规律。但是,由于有了居于领导地位的社会主义经济
4、,因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已经成为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规律。并且随着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将不断扩大其作用范围。第二种意见认为,过渡时期既然存在多种经济成份,每种经济成分都应该有其本身的基本经济规律或“主要经济规律”。第三种意见认为,过渡时期应该有一个特有的基本经济规律。我们觉得第一种意见比较正确。那次讨论,大家都是本着学习斯大林有关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论述,用来解释中国在过渡时期的实际经济问题,对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论述本身,并没有提出什么不同意见。讨论中有两点,对于今天我们研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也很值得借鉴。第一,那次讨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密切
5、结合中国的经济实际,着重探讨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在我国过渡时期的作用问题,这是很对的。经济规律是经济过程运动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不结合实际经济问题,只是在概念上打圈子,是不可能认识经济规律的。同时,认识经济规律的目的,也是为了在实践中自觉地运用经济规律,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今天,我们研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其他经济规律,就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真总结建国三十年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并参考其他国家的经验,加深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认识,搞好四个现代化。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是经验就是经验,是教训就是教训。如果在总结经验教训问题上,也设置许多禁区,这个不能说,那个不能讲
6、,就不能全面掌握经济规律在不同时期发生作用所引起的种种后果,妨碍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认识。第二,那次讨论的核心问题,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在过渡时期作用的范围和程度的问题,这在今天仍有参考价值。当前,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早已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和个体私有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作用的范围扩大了,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各个领域都起支配作用。但是,在社会主义现阶段,由于客观经济条件的限制,仍然存在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作用程度的问题。正确认识这个问题,对于更好地运用基本经济规律,有重要意义。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条件是怎样的呢?从所有制来看,存在全民所有制和集
7、体所有制两种公有制形式。在两种公有制之间,在生产资料的占有情况有关。从生产力来看,虽然有了社会化大生产,但生产力还是比较落后的,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比,还有相当的差距。这样,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作用,在客观上就不能不受到很大的限制。我们今天能够满足的需要,对多数劳动者来说,是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是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需要,还谈不上满足劳动者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我们拥有的生产手段,还不具备高度的技术基础,大部分劳动者是从事手工劳动和半手工劳动,也不利于社会主义生产的增长和完善。我们必须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更充分地发挥作用,积极创造条件。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决定
8、性的步骤。二在六十年代初期,我国经济学界开展了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第二次较大规模的讨论。如果说第一次讨论,基本上是学习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理论,说明中国的实际经济问题;那么,第二次讨论,主要是围绕斯大林的理论本身进行的。在讨论中,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内容,以及如何表述,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意见。最值得注意的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内容,应不应包括社会生产目的?一种意见认为,社会生产目的不是客观经济范畴,仅仅是主观意识的范畴。相反的意见则认为,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内容的社会生产目的不是主观意识范畴,而是客观经济范畴。 参见蒋明:“社会生产目的”不
9、是客观经济范畴吗?,学术月刊1962年第4期。我们认为后一种意见是正确的。在人类历史上,任何社会的生产,它究竟服务于什么样的目的,都不是从哪个人头脑里想出来的,而是由那个社会的客观经济条件,主要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的。生产资料掌握在某个阶级或社会集团手里,社会生产就得服从于某个阶级或社会集团的物质利益要求,这也就是该社会的生产目的。社会生产目的,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人与人的生产关系,它是生产关系中最本质的问题。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必然是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如
10、果长期的人为的违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就会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变质,就会造成生产力的严重破坏。“四人帮”横行时期,一些被他们篡夺了领导权的地区和单位,就是这样。第二,能不能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表述为“发展生产,满足需要”?一种意见主张用“发展生产,满足需要”的提法,来取代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表述。另一种意见认为,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概括为“发展生产,满足需要”,太一般化,没有揭示出社会主义特有的生产与消费的矛盾、社会主义发展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以及社会主义所特有的满足需要的具体内容;而斯大林的定义则表明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参见彤书:“发展生产、满足需要”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
11、律吗?,学术月刊1961年第5期。我们认为,把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表述,简化为“发展生产,满足需要”,对于这个规律的认识没有任何进展,相反地倒可能引起理论上的混乱。似乎在社会主义社会,只要发展生产就行,可以不要高度技术基础;只要满足需要就可以,不必问满足的程度如何。所以,这种抽象的结果,是把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点给抽象掉了。第三,调整上层建筑问题,是不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内容的组成部分?有的同志对此持肯定意见;但当时没有展开讨论。唯物史观认为,上层建筑对社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是有反作用的;特别在社会经济制度发生根本变革的时期,更是这样。但是,上层建筑对经济的反作用与上层建筑的调
12、整能否成为基本经济规律内容的组成部分,完全是两回事。把上层建筑的调整纳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内容中来,不仅在理论上是不妥的,在实践上,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也是有害的。总的看来,这个时期的讨论,对理解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理论可能有所深入;但对于结合我国的实际经济情况,研究如何正确地运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却几乎没有什么进展。从客观条件来看,这次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讨论,理应比第一次讨论得更好些。因为,我们不仅有“一五”时期生产增长较快,人民生活提高较大的经验;而且也有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生产大幅度下降和人民生活遇到很大困难的经验。经济的顺利发展和遇到挫折,都是经济规律在不同
13、时期、不同情况下发生作用引起的后果。只看见胜利,没看见失败,要认识规律是困难的。只有认真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反复比较,才可以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所以六十年代初期,是我们深入认识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特别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大好时机。1962年,毛泽东同志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再一次提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克服盲目性和认识客观规律的问题。应当肯定,当时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例如制定“农业六十条”,“工业七十条”,并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所以在1963年至1965年期间,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较快。但是,在第二次关于基本经济规律的讨论中,却由于政治等方面的原因,把主要注
14、意力放在如何表述上,而没有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没有深入分析我们在运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方面的情况和问题。结果,我们虽然付出了高昂的学费,却没有学到更多的东西。这是值得引以为戒的。三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四人帮”把政治和经济截然对立起来,只准讲他们所谓的政治挂帅,不准讲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他们还妄图否定文化大革命前在经济理论探讨上已经取得的进展。“四人帮”在上海的余党马天水,就曾公然反对在政治经济学中讲经济规律。他胡说,政治经济学讲经济规律,这样政治经济学就没有什么路线了,变成了经济学。在“四人帮”直接控制下编写的所谓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就力图用对“路线”和“法权”等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回顾 建国以来 我国经济 学界 社会主义 基本经济规律 探讨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12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