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优秀毕业论文我国现行粮食补贴政策分析.doc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优秀毕业论文我国现行粮食补贴政策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优秀毕业论文我国现行粮食补贴政策分析.doc(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毕 业 论 文论文题目 我国现行粮食补贴政策分析 以吉林省辽源市为例 学 院 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年级 农林经济管理02级 摘要粮食行业是较为特殊的行业,其承担着国家政治安全、经济稳定、社会保障、社会稳定等公共品特性,因此,政府须采取必要的调控手段予以重点保护。粮食直接补贴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采取的旨在保护和发展本国粮食产业的重要政策。我国从2004年开始全面实施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两年多来,产生了一定的政策效果,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在整个粮改框架下分析了我国现行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背景、意义及运行情况,认为从总体上来讲,该政策直接惠及农民,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有利于我国的粮食安全。本
2、文采取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吉林省辽源市为例,分析了粮食直接补贴对农民的种粮意愿、收入和生产投入的影响。文章分别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运行的角度指出现行粮食直补政策存在的局限性,并联系实际提出完善粮食直接补贴的政策建议。关键词:粮食直接补贴,农民收入,粮食安全AbstractFood industry is a kind of special industry, and it commits of the states political security, economic stability, social security, social stability and othe
3、r public characteristics.Therefore the government must take means to control key protection. Food subsidies are directly taken by many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o protect and develop national food industries. Since 2004 the full implementation of direct subsidies to farmers have been placed. Today,the
4、 policy has a definite effect, but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Placed under the framework of Chinese food reform, we conduct an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food direct payments policy and form the opinion that although this policy, as a whole, provides direct profits to farmers,promotes farmers enthusi
5、asm for food planting,and is conducive to Chinas food security. This article takes a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ways to Liaoyuan City, Jilin Province. For example, the analysis of direct payments to farmers will of planting grain, farm income and production inp
6、uts. This article from the operation of micro-economics and macroeconomic perspective that the current food direct payments policy limitations exist. Then the writer addresses the problem with reality by improving food direct payments policy recommendations.Keywords: Food Direct Payments, Farmers In
7、come, Grain Security目 录第1章 绪论1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11.1.1 粮食产业的特殊性11.1.2 实行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背景31.1.3 实行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现实意义31.2 文献综述41.3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6第2章 现有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类型及评价72.1 按计税面积补贴72.2 按粮食播种面积补贴72.3 按农民出售商品粮数量补贴7第3章 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实施情况及效应分析以吉林省辽源市为例93.1 吉林省辽源市2005年粮食直接补贴的主要内容93.1.1 粮食直接补贴的范围93.1.2 粮食直接补贴的依据93.1.3 粮食直接补贴资金的兑付方式93.2
8、 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对农户种粮意愿、收入和生产投入的影响103.2.1 调查情况的说明103.2.2 粮食直接补贴对农民扩大种粮面积的意愿影响较弱103.2.3 粮食直接补贴对农民增收有一定贡献113.2.4 粮食直接补贴对农民每亩粮食生产投入量影响甚微12第4章 现行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局限性134.1 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看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局限性134.2 从宏观经济运行的角度看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局限性144.2.1 地方政府的补贴负担与其粮食安全贡献率不对称144.2.2 补贴模式存在着农户补贴所得与粮食生产不对称144.2.3 农户的“亲环境”粮食生产补贴缺失144.2.4 粮食直接补贴不
9、能取代价格支持15第5章 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完善的措施165.1 增加农业支持总量165.2 改革直接补贴基金制度175.3 选择体现农户即期生产对国家粮食安全实际贡献率的模式175.4 范围应该扩大到农户“亲环境”粮食生产项目185.5 粮食直接补贴和新型保护价配合使用18参考文献19致谢20第1章 绪论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1.1.1 粮食产业的特殊性1粮食产业具有弱质性、低效性。我国粮食生产依托的土地资源有限,耕地面积逐年递减,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而且粮食生产仍严重依赖自然气候条件,仍处于“靠天吃饭”阶段,受以上这些条件制约,我国的粮食生产供给存在着较强的不稳定性,又由于生产周期长,供
10、需弹性小,很难在短期内迅速调整供给量,极易出现供给数量的不足或过剩,单纯依靠市场进行价格调节,容易引起市场和价格的剧烈波动。我国农户粮食生产规模普遍较小,粮食生产难以获得社会平均利润,基本无利可图,按资本流动规律,投入粮食产业的资本越来越少,不断流向外部,特别是近几年我国农业生产基本处于投入产出为负的状况,粮食经济到了不可持续、农业到了不可维持的境地。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防止农业资源外流导致粮食生产过度萎缩,政府必须进行政策干预,给予适当的补贴。 2粮食供需具有不对称的市场结构完全竞争性。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是指一个行业内,企业的数量很多,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是无差异的,在这种市场条件下,由
11、于任何一个企业所提供的商品数量在整个市场上所占的份额都微不足道,这就使任何一个企业都无力操纵市场,只能是市场价格的接收者。我国粮食生产供给领域,由于粮食商品大体上由2亿农户提供,而且作为生产主体的农户又不完全掌握粮食市场信息,因而非常接近这一理论假设。而对于流通环节来讲,国有购销企业仍占据着绝大多数市场,国家虽然开始允许个体私商开始从事粮食收购,但竞争并不充分,同时全国没有形成统一市场,还部分程度地存在着条块分割,需求市场不具有充分竞争机制,在这种不对称的市场条件下,粮食价格不能够完全取决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搏弈,而是倾向于对需求方有利的市场格局,粮食价格难以真正反映市场价值。这些都决定了农民在
12、单纯依靠市场的条件下,依靠增加粮食产量是难以提高收入水平的,也享受不到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好处。改变这种状况的途径,一方面是要提高粮食生产者的组织化程度,提高他们与粮食流通环节和消费者进行平等对话的权利,提高他们对政府决策的影响程度,在目前我国农村农户分散生产经营,缺乏有组织的经济合作组织的状况下,是难以实现平等对话,因此必须通过另一方面,即由政府实施农业保护制度,形成工业对农业的反哺机制来实现。 3粮食生产具有正外在性属性。“外在性”又称外部效应,是指私人费用与社会费用或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之间的非一致性。产生“外在性”的原因主要是某人或某企业行业影响了其他人或企业,却没有为之承
13、担相应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相应的报酬。外在性又分为“正外在性”和“负外在性”两种,“正外在性”是指个别企业或个人带给社会的收益大于其个人收益,属“收益外溢”。粮食生产就具有这种“正外在性”特征。对一个地区而言,生产粮食越多,就意味着输出资源越多,利益流失越多,机会成本也越大。这就决定着无论是产区政府还是农户都不愿多种粮,都不愿意做亏本的买卖。粮食生产的这种“正外在性“,决定了粮食生产的许多投入要靠政府实现,其中包括对粮食主产区和粮农的政策补贴。 4粮食产业具有国民经济基础性。粮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性商品,它是其它行业产品的重要原料,在目前我国多数居民收入
14、较低的条件下,也是构成人们日常支出的主要组成部分,粮食价格一旦大幅度上涨,会带动以粮食为原料的相关行业产品的价格上涨,人们的日常支出也会普遍上涨,由此出现成本的水涨船高式增长,而这种普遍的上涨往往成为物价整体上涨的诱致因素,从而对国民经济造成重大影响。上世纪80年代后我国几次比较大的通货膨胀,其引发和先导因素主要就是粮食价格的上涨(肖国安,1995)。粮食产业的国民经济基础特性,也决定着通过粮食价格的上涨实现农民收入增加是有局限性的,因为虽然粮食价格的上涨短时期内会引致农民总收入的增加,但粮食基础性作用决定着它的价格上涨将使其他与粮食生产有关的生产资料等物品的价格也出现价格上涨,最终粮农的总收
15、入增长成为净收入的低增长,甚至有时会出现负增长,粮食产业最终成为价格上涨的最低收益者。当粮食价格发生大幅度上涨时,由于粮食需求量基本不发生变化,对于很多低收入居民来讲,粮食支出必须大幅度增加,其生活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会诱发社会动荡。因此,保持粮食价格的稳定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5粮食生产具有农村社会保障特性。我国土地资源在相当大程度上承载着9亿农民的基本生存的社会保障功能,尤其是种粮效益很低的粮食主产区农民更为明显,他们生产粮食除满足自身消费外,出售的粮食收入仅够支付物质投入,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他们这些农村的“弱势群体”迫切需要社会更多的关心和扶持。据就社会保障专家分析,
16、粮食对这部分群众的社会保障功能在近十年内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因为目前国家财政不可能面对9亿人承担其全部社会保障职能(尹成杰,2005)。通过实施粮食直接补贴,给予一定的补贴和扶持,就相当于增加了这部分农民的收入,这样可使农村两极分化得到适当弥补,有利于农村的社会稳定。 6粮食产业具有政治战略特性。对我国粮食供给来源,我国存在着两种看法,一种是粮食必须立足国内解决,要自给自足,供给要适当大于粮食需求;一种是粮食问题要站在全球市场考虑,充分利用好国际分工的好处,解决粮食供给问题,不要担心粮食禁运和封锁。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陈敏)。我国是人均耕地面积很少的国家,要实现自给自足,许多不适合种植粮食的
17、土地也必须种植粮食,这样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会对可持续发展造成重大影响。对于国际市场过度依赖也存在着很大危险,国际政治环境在“9.11”事件以后存在着相当的变数,而且我国面临着台海新形势,如果我国过度依赖国际市场,粮食就可能成为美国等欲遏制中国的系列国家的一种成本很低、风险很少的武器,因为世界上粮食出口大国主要是美国及其盟友,即使有愿意输出粮食的国家,在美国这一世界唯一强权的国家强权压制下,有几个国家敢于和真正能够出口给中国(郭玮,2002)。这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所不允许的。 通过以上对粮食特性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粮食行业是较特殊的行业,其承担着国家政治安全、经济稳定、社会保障、社会稳定等
18、公共品特性,因此,政府必须采用必要的调控手段予以重点保护(陈伟,2004)。 1.1.2 实行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背景1998年6月,政府颁布了粮食收购条例,规定了我国1998年以来的粮食保护价政策,该政策旨在加强粮食收购管理,保护粮农合法权益,但在实施过程中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原因在于政策本身存在弊端。保护价政策扭曲了市场价格信号,使农民种粮都向保护品种倾斜,较少考虑市场需求。而实际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企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市场对原保护品种粮食的需求开始减弱,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又因为保护价收购粮食不讲质量,最终使得库存不适销低质量粮食猛增,占据了仓容,也占用了大量资金,使得一些地方政
19、府的粮食风险基金难以配套落实,国有粮食企业无法继续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同时,因为保护价政策是间接补贴方式,以国有粮食企业为中介,这样,国家除需支付差价补贴给粮农外,因不适销低质量粮食压库,国家还要承担国有粮食企业巨额的利息和保管费用、代价处理损失等,政策实施成本巨大。我国粮食价格补贴由1997年前的200多亿元,上升到2000年700多亿元,国家财政不堪重负。2001年底,我国加入了WTO,这要求我们必须按照对WTO的承诺来安排我国的粮食支持政策。我国原有的粮食保护政策因干扰了正常的粮食形成机制,属于“黄箱政策”,其使用水平受到世贸组织乌拉圭农业规则的约束,必须进行改革。而且,加入以后,
20、如果我国继续实行粮食保护价政策,由此产生的过多库存将使粮食部门不得不大量亏损出口粮食,这样就会使得保护价政策催生的产量由国外消费者消费,巨额的粮食补贴就成了向国外消费者提供的消费补贴。并且,因为保护价政策会抬高国内市场的粮食价格,增加对国际粮食的吸引力,保护价政策的处又会落入国外粮食经营者的腰包。2004年5月26日,国务院发布了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同时,废止了1998年6月6日发布的粮食收购条例,这标志着我国的粮食支持政策正式从粮食保护价政策转变为粮食直接补贴政策。1.1.3 实行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现实意义1粮食直接补贴是发达国家通行的做法,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粮食补贴源于农业保护,也是
21、农业保护的核心所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为了提升国内粮食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避免国内农业受冲击,保护本国农民利益,防止农业和粮食产业过度萎缩,都实施了农业保护和粮食补贴政策。由于世贸组织规则的制约和受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压力,欧美等国国内农业和粮食支持政策,已从价格支持转向收入支持,即减少对农产品的价格支持,直接向生产者提供收入支持,并以此弥补价格支持的减少。直接补贴由于对粮食价格和国际贸易的扭曲作用较小,有利于发挥市场在配置粮食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粮食贸易的公平竞争,总体上基本属绿箱政策范围,不受世贸组织规则的限制,而被许多国家所采用。我国要参与世界竞争就必须按世界贸易组织有关
22、规定执行有关补贴。 2粮食直接补贴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保证了粮食安全。最近一个粮食周期,我国经历了粮食供给的由过剩到不足的转变过程,粮食总产量由1998年的10246亿斤经过五年递减,2003年达到了8613亿斤,减幅达到了16%,由此导致供需矛盾发生重大逆转,2003年10月份粮价出现“井喷”式上涨。分析这几年的粮食生产需求形势,粮食总产量下降的原因:一是粮食播种面积的下降;二是粮食单产下降;三是粮价的低迷,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正是基于这种宏观形势,2003至2004年度,中央政府先后多次强调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唤起人们对粮食问题的高度重视,而且各级政府也开始进行政策引导,不仅有计划手段,如
23、下达各省市粮食种植面积计划、控制粮食销售等,也有市场经济调控手段,如补足粮食储备、直接补贴种粮农民、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粮食直接补贴就是其中的一个“亮点”,从2004年执行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看,在广大农民思想中基本形成了“国家重视粮食生产,多种粮多补贴”的想法,对将来的粮食种植面积恢复产生了政策推动作用。可以预见,将来几年我国粮食种植面积会逐步提高,粮食供需矛盾将进一步缓解。 3粮食直接补贴为适应建立公共财政要求,调整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方向指明了道路。我国目前的财政支农主要是部门开支,如水、电、供销、粮食、农业技术等相关部门,国家财政自80年代中期后,就已基本不再承担对农民、农村、农业的直接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林 经济管理 专业 优秀 毕业论文 我国 现行 粮食 补贴 政策 分析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12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