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山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初步考虑.doc
《关于黄山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初步考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黄山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初步考虑.doc(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关于黄山市2008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初步考虑一、过去五年的发展变化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全市经济总量由2002年的刚过100亿元到2007年有望越过200亿元、财政收入由不足8亿元到有望超过1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由刚上6300元到有望跨上11000元、人均GDP由不足1000美元到有望接近2000美元。这五年的发展,有力地夯实了全市大跨越发展的基础,也增强了实施大跨越发展的能力和信心,面向未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一个新的历史的起点上。(一)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经济发展跨入新阶段20032006年,全市经济发展增速一直在两位数以上,年
2、均达12.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其中近三年都在12%以上,走出一条又快又稳的增长轨迹。同时,投资、消费、进出口、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也都实现快速增长,年均增幅分别达到44%、17%、36%和18.5%。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和财政收入分别达到185.5亿元、163亿元、61.9亿元、1.23亿美元和15.64亿元,分别是2002年的1.9、4.3、3.4和2倍。经济总量的扩张带来了人均水平的提升,2006年全市人均GDP达到12594元,仅次于马芜铜和合肥市,居全省第5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539元,比2002年增加5752元
3、。(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2002年的19.832.447.8调整为2006年的15.136.748.2,一产比重下降了4.7个百分点,二、三产比重分别上升4.3和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主导地位依旧突出,第二产业对经济发展作用显著上升。第二产业作用的上升,主要得益于“工业支撑”战略的实施,推动了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总量迅速扩大。2006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48.72亿元,是2002年总量的2.1倍,四年均增长14.6%,增速比上五年平均高出5.9个百分点,比同期经济增速高2.4个百分点,工业化率也由2
4、002年的23.5%上升到2006年的26.3%,提高2.8个点。在工业内部,化工、印刷、饮料、纺织等传统工业的支柱行业作用突出,而新型包装材料、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新光源及电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在发展壮大,同时园区建设取得突破,有6个开发区已进入省级开发区行列,工业经济发展实现了提速增效,产业基础得到强化。服务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依据独特的自然禀赋,旅游业已发展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20032006年全市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214.3亿元,旅游接待量达到3622.2万人次,比上五年分别增长140%、31%。与旅游相关产业也得到同步快速发展,2006年,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住宿餐饮业分别实现1
5、8.9%和13.9%,增速居全省第二位和第六位,全市已拥有星级宾馆61家,国际旅行社15家,国内旅行社92家,黄山已跻身于“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行列。在旅游经济的带动下,2003年以来,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连破四个10亿元关口,2006年达到89.45亿元,是2002年的1.9倍,占GDP的比重达到48.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8个百分点,近四年平均增速达到12.6%,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0.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定在45.6%以上。(三)社会需求增势强劲,投资驱动力显著增强投资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全市积极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着力调整投资方向,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确保了“44
6、3”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一批发展全局的大项目、大工程相继建成。20032006年,全市累计完成投资409亿元,是此前15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6倍,投资相当于GDP的比重由2002年的37.4%提高到2006年的86.9%,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9.3个百分点。市场消费持续旺盛。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引导,居民收入持续大幅增加特别是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全市城乡消费市场持续兴旺,20032006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9亿元,占1990以来累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4%,年平均增速达到1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3个百分点。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家用电器、家具、汽车、电脑等已进
7、入居民家庭。住房、通信等消费不断增加,旅游休闲、教育文化娱乐、健身等消费热点持续升温。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发生积极变化,教育娱乐、通讯、交通等消费品支出比重上升,而食品支出比重明显下降。2006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0.2%、49.9%,比2002年回落了0.8个百分点和4.29个百分点。外向经济发展形势喜人。我市充分利用良好的区位优势,积极融入浙江经济带和长三角经济圈,东向发展战略实施成效显著,外向经济指标争创新高。20032006年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9160.1万美元,占1990年以来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72%;累计引进内资183.5亿元,占近20年全市累计引进内资总和的87
8、%;累计出口3.4亿美元,2006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23亿美元,相当于GDP的比重提高到5.1%,比2002年提高2.1个百分点。(四)基础设施条件持续改善,发展支撑力明显加强2002年以来是我市基础设施大建设时期,以徽杭高速、合铜黄高速、黄衢南(黄婺)、黄塔(桃)、黄山机场扩建等为代表的一批重大交通项目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加快了以干线铁路、高速公路、机场为骨架的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极大改善了黄山的对外交往。区内国省道、县乡公、“村村通”公路、城区交通主次干道的建设改造,有力提高了交通通畅条件。同时水利、电力、通信等设施建设也在不断推进,全市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经济发展支撑能力得到加强。(
9、五)统筹城乡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城乡发展一体化初步显现人民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得到初步体现。四年来,全市上下始终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国民收入分配向民生倾斜力度加大,城乡居民收入迅速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2年的6320元增加到2006年的9722元,连上三个千元台阶,年均增长11.3%,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424元增加到3708元,年均增长11.2%,城乡居民收入首次实现同步较高速度增长。城镇化步伐逐步加快。在“443”行动计划带动下,围绕建设旅游大市、文化大市、生态大市的目标,城市道路、供水、供气、绿化、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区、县、村镇建设步伐加快
10、,城乡快速通道建立,城镇吸纳承载人口能力明显提高,城镇化步伐加快,到2006年城镇化率达到36.5%。就业和社会保障得到加强。四年来,我市坚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发展的优先位置,大力实施就业再就业工程,推进全民创业,在就业总量稳步增长的同时,就业结构不断优化,2006年,三次产业结构已调整为57.1:20.1:22.8,农业从业人员向非农产业转移趋势明显,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5%以内。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2006年,全市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达9.1、13、9.7、5和2.3万人,在农村,扎实开展 “整村推进”工程,组织实施农村特困救助、低保试点和
11、城乡特困群众大病医疗救助,进一步扩大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农民生活保障特别是农村五保供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这些骄人的成绩,是在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交通条件不够完善,生态环境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取得的,来之不易,令人振奋,也有许多经验和做法值得总结。一是发展思路清晰,发展举措得力。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市上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以加快发展、率先崛起为目标,坚定不移地实施旅游中心、工业支撑、东向发展、城乡统筹发展、人才强市、可持续发展等发展战略,以“443”行动计划为抓手,狠抓项目带动,推动全民创业,实施民生工程,推动大跨越式发展,
12、走黄山特色的崛起之路。二是扎实推进改革开放,强化发展动力。2002年以来,全市先后启动实施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试点,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税附加,农村税费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发展。企业改革扎实推进,工业企业基本实现民营化,发展活力、动力得到释放、增强。大力实施东向发展战略,扎实开展“招商引资年”活动,制定、完善和实施了一系列鼓励开放引资政策,实际利用外资、引进内资实现了高速增长。先后成功举办了中国黄山国际旅游节暨徽文化节和北京、上海茶叶及旅游展示推介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黄山旅游的美誉度、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政府管理创新、投资、财政、金融、社保、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改革进一
13、步深化,对经济快速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大力推进工业支撑战略,提升工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力。2002年以来,我市大力实施工业支撑战略,发展新型工业,加快工业化进程,着力改变我市工业基础薄弱、企业规模小的现状,工业经济发展速度、稳健性都较上一个五年有了显著提高,2006年,我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了260户,户数在全省排位上升到第10位。工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由2002年的19%提高到2006年的34%,拉动经济增长4.5个百分点。四是大力实施“443”行动计划,壮大集约式增长的主导力量。2004年以来,立足我市旅游、文化、生态、物产的资源优势,全面实施“443”行动计划,建立“ 443”行动计划项
14、目库,坚持以高投入、大项目带动经济大发展,经济发展后劲和城乡面貌都发生了显著改变,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总的来看,过去的五年,是全市转变发展理念、抢抓机遇、奋勇拼搏的五年,是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是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变化最为显著、对外形象取得新发展的五年,是经济发展跨上新台阶、整体朝着又好又快方向迈进的五年。但也应当看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市经济发展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还有不小差距,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挑战:一是经济总量有待扩展。我市主要经济总量都处在全省中下水平,特别是经济总量、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等都居于全省后几
15、位,与其他兄弟市相比差距不小。二是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外向度有待提高。2006年,我市工业化率、城镇化率和经济外向度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低9.3、0.6和10.8个百分点,经济社会发展的集聚度、城镇的辐射带动功能等有待提高,经济结构调整还很任重道远。三是投资结构有待优化。在“443”行动计划的带动下,四年来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增幅虽然都在40%以上,保持了很高的水平,但是,从投向上看,第三产业投资明显过多,一、二产投资偏少,投资基础设施偏多,生产经营类项目投资偏少,这种状况,将制约“工业支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四是发展要素制约有待缓解。我市属于是典型的山区,人才、资源、土地等要素比较匮乏,对经济发
16、展形成一定制肘,另一方面,旅游长远发展对生态环境的高要求和经济短期自我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生存性破坏,也是近期难以解决的矛盾。二、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分析未来五年,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将进一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学发展的要求更高,主体功能区定位与区域经济新格局将逐步明朗,对黄山市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一)国际国内经济继续处于较快增长阶段,将给黄山市加快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从国际看,全球经济继续处于扩张期。自2003年开始,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扩张期,2003-2006年,世界经济年均增速4.8%。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预测,全球经济今明两年增长预计将分别达到5.1%、4
17、.8%左右,世界经济将连续6年增速超过4%,这将是30年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经济扩张周期。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今年9月日发布的年度报告指出,目前的世界经济形势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最有利的。今后一段时期,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集团的趋势将会更加明显,世界经济继续处于扩张期。国际经济贸易快速增长,将有利于黄山市进一步提升旅游业国际化水平、加快承接服务业产业转移、扩大贸易出口和外资规模,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增长。从国内看,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态势不会改变。从2003年开始,我国经济已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以上增幅,预计今年增幅将在11%以上,2008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将降温,但仍会保
18、持在10%左右。从经济周期看,支撑这轮经济增长的中长期因素没有发生变化,尤其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快速发展,将加快生产要素由传统低效率部门流向高效率部门,提高社会资源生产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同时随着宏观调控效应的逐步释放、深层次领域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经济发展的支撑基础将更加稳固。(二)进一步扩大内需和大力发展服务业,将为黄山市又好又快发展带来难得的政策机遇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明确了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提高服
19、务业比重和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扩大内需和发展服务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为以服务业为主的黄山市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方面,消费需求扩大、结构升级步伐加快,旅游消费潜力提升。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必将使国内消费市场规模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以公平、正义、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有利于改变消费预期。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深化,国内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中产阶级增加、消费升级加快将为以旅游经济为最大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的黄山市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需求。另一方面,政策
20、鼓励、投入倾斜,将大力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国务院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77号),对服务业实施财税优惠、供地倾斜、降低注册门槛、拓宽融资渠道、推进服务价格体制改革,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组织领导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意见。我省出台了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意见,在放宽市场准入、消除政策差异、实施税费优惠、加强引导扶持、促进对外开放、规范监督管理、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深化体制改革等方面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意见。这些都将有利于促进服务业发展,为黄山市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三)黄山市已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多年积蓄的能量正加速释放近年来,黄山经济运行呈现经济又快又稳的发展态势,旅游经济特
21、色更加鲜明。从2001年开始,黄山经济增长明显提速,跃上两位数的增长平台,并保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的增速在新一轮增长周期稳健运行。生产总值在全省的比重明显提升,人均GDP于2004年突破1000美元,2006年达到1686美元,高出全省水平425美元。整体经济实力增强,初步形成三次产业加快发展,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良好格局。旅游业快速发展,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稳固。同时,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经济发展的后劲不断增强。“十五”以来,黄山市不断加大对旅游相关的服务业行业的投入,完善旅游产业要素。尤其是先后投入200多亿元,加强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黄山机场相继开通了到香港澳门、韩国、日本等境外
22、旅游包机,黄山火车站也增开了始发列车及往返上海等地的旅游专列。徽杭、合铜黄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未来几年黄山到武汉、景德镇等高速公路将陆续建成,形成东连杭州、西接南昌、南通福州、北达合肥的十字型高速公路主骨架的“3小时交通圈”。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了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形成一批极具成长性的新经济增长点,相关的交通运输、住宿餐饮业呈现“比重高增速快”的态势,比重和增速均在全省居于前列,为黄山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增强了后劲。同时,加快发展的城市建设将进一步提升黄山市旅游经济竞争力。黄山市已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区县城为骨干、中心镇为纽带的城镇体系,城市集聚和辐射力进一步增强。黄山市已跻身于“中国旅游竞
23、争力百强城市”行列,并被列为全国唯一的服务标准化试点城市。黄山发展已打下了坚实基础,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将为黄山市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一方面,黄山市风景名胜众多、文物古迹遍布,生态环境优美,作为长三角的“后花园”地位日益显现,为发展休闲、养生旅游提供了广阔空间,将使黄山市旅游经济得到全方位发展。另一方面,生态资源和环境优势明显,具有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潜力,具有吸引新的工业项目入驻的环境空间。(四)要素流动加快,黄山市面临的竞争更为激烈一方面,在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资金、技术、人才、资源将在更大的空间加速流动、集聚,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速度加快,既有结构层次明
24、显提高的有利一面:今后将主要集中在加工业、新兴工业、高附加值工业和服务业,同时组团式、产业链整体转移正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也有产业梯度转移,容易造成产业梯度落后的不利一面:为优化经济结构,发达地区开始在中西部地区为低附加值、高成本、高污染的产业寻找市场空间。另一方面,为推进主体功能区的形成,国家将陆续出台包括财政、投资、产业、人口、土地、环境、法律法规、绩效考核等一系列配套政策,促使要素由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地区流出,向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地区集聚。从目前情况看,我省尚没有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黄山市由于生态的脆弱性和保护性,更有可能被列入限制开发或禁止开发区。面临发达国家和地区自主创新能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黄山市 经济社会 发展 初步 考虑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12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