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分布研究.doc
《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分布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分布研究.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分布研究【摘要】:一定的高等教育区域分布格局是高教系统内外部诸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如何根据不同因素的影响和区域发展特征综合考虑本国高等教育的区域分布,对于形成合理的高等教育空间分布格局,有效地发挥高等教育系统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价值功能结构”的逻辑,本文的分析从高等教育的价值入手,认为高等教育的知识价值、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本身是相互融合的,但由于高教资源的有限性,在价值实现上却呈现出资源竞争性,使高等教育的区域分布一方面趋向于向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的集聚,从而形成非均衡状态,另一方面趋向于地域分布上的均衡状态,出现集中与分散的矛盾。但现实中的高等教育区域
2、分布格局的形成是极为复杂的,受到诸多内外部因素的影响。总体上可以将这些因素划分为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两大类。撇开了经济因素对效率的追求,从非经济因素出发,高等教育区域分布的目标是追求教育公平。为此,应力求高等教育区域分布趋于均衡,以政府为主导的区域补偿理论认为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分配与区域经济发展程度之间应成反比关系。从经济的角度看,高等教育的区域分布一方面受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发达地区高等教育也相对比较发达;另一方面,在区域经济规划中,高等教育的区域分布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才能有助于区域优势的形成或发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因此,从经济因素出发的优势理论认为,应着眼于区域发展优势进行
3、高等教育布局。建国以来,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影响下,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区域分布也采取了不同的发展战略。均衡发展战略时期的调整与发展为我国区域分布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非均衡发展战略时期高等教育的区域分布差异则呈扩大趋势。但无论在均衡、还是非均衡发展战略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东部发达、中西部相对较弱的整体格局并未改变,非均衡性是其显著特征。建国后,我国较大规模的高校布局调整都是由政府自上而下地推动实施,体现了极强的政府意图。但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分布格局并未有根本性改变的状况与长期的历史发展的积淀有关,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多角度的分析表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分布的
4、非均衡性十分显著。这种非均衡性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但在当前国民高等教育需求十分迫切、社会追求民主与平等,以及区域经济发展迫切需要人才和智力支持的情况下,高等教育区域分布的非均衡性也带来了影响高等教育公平和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改革开放20多年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信息化,以及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分布的合理调整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分布非均衡性的现实,以及社会经济、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分布的合理调整应以追求均衡为目标,逐步形成层次齐全、布局合理的分别面向全国、区域、地方的高等教育体系。在调整过
5、程中,应遵循效率优先、力求公平原则、系统原则、多样化原则和政府主导原则。在策略选择上,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出发应采取渐进式高等教育区域分布调整策略;从非经济因素和经济因素的角度看,应采取的相应策略是:政府实施区域补偿政策,力求教育公平;区域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以形成区域优势。【关键词】:【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2【分类号】:G649.2【目录】:中文摘要4-8第一章概论8-16第一节问题的提出8-13一、由个体到体系演变的高等教育区域分布8-9二、西方社会中大学的世俗化与高等教育区域分布的变化9-11三、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区域分布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高等教育 区域 分布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12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