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oc
《主要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要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oc(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主要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前言 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是:中国有 66%的人口生活在农村,48%的劳动力集中在农村。中国在加入 WTO之后,经济迅猛发展,逐渐成为世界工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业,同时工业化水平迅速提高,我国目前的城市化过低的状况已经影响到工业化水平的进一步向前迈进,这势必将影响到中国的整体经济发展,城市化问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城市化进程伴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各种类型的国家各个时期的城市化特点都不尽相同。本文将对发达国家中在城市化进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国家美国、英国和法国进行比较分析,以探求城市化过程的基本特征和一般规律。并在借鉴其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对
2、中国的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尝试提出建议。 从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关系来考察,世界城市化可分为四种模式,即: 1、同步城市化。这是指城市化的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水平趋于一致的城市化模式。主要指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发达国家在城市化加速时期,这种相关性表现得相当明显。大部分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如英国的圈地运动方式、美国自由迁移方式和德国容克买办方式等,都具有地域迁移先于职业转换的特征,但基本上属于同步城市化模式。 2、过度城市化。又称超前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度,城市化主要是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
3、来推动,甚至是无工业化的城市化,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少数大中城市,城市人口过度增长,农村人口迁移之后没有实现相应的职业转换,造成严重的“城市病”。过度城市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二元经济结构下形成的农村推力和城市拉力不平衡(主要是推力作用1 大于拉力作用),而政府又没有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相当数量的发展中国家基本上是这种城市化模式。如墨西哥的工业化与经济发展水平远远不如发达国家,但是其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 74%。明显高于同期的许多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 3、滞后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滞后的原因主要是政府为了避免城乡对立和“城市病”的发生,采取种种措施来限制城市
4、化的发展,结果不仅使城市的集聚效益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而且还引发了诸如工业乡土化、农业副业化,离农人口“两栖化”和城镇发展无序化等等“农村病”现象。这是一种违背工业化和现货化发展规律的城市化模式。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城市化就是这种城市化的突出代表。 4、逆城市化。是指城市市区人口尤其是大城市市区人口郊区化、大城市外围卫星城镇布局分散化的城市化模式,所谓“逆”并不是批城市人口的农村化,更不是指城市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农村化,而是指城市市区人口向郊区迁移,大城市人口向卫星城迁移的倾向。造成逆城市化的原因主要有大城市城区人口过于密集、就业困难、环境恶化、地价房租昂贵、生活质量下降,引起人口向环境优美、地价房租
5、便宜的郊区或卫星城迁移;城市产业结构与郊区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城区人口的外迁,交通、通讯的现代化大大缩短了城市与郊区的时空距离。实际上,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反向运动,而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更高层次的城市化。 我国目前对城市化的研究也逐渐深入,主要有三种观点:小城镇发展论、大城市发展论、中等城市发展论、大中小城市并举的多元发展论。 小城镇发展论认为发展小城镇是现阶段促进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一条现实而有效的途径。中国原有的城市无力接纳数以亿计而亟待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乡村人口,而中国的国情、国力又难于再建大量的新城市以容纳从农村转移出来的人口。在原有乡村集镇的基础上发展小城市,可以
6、2 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消化。同时还可以有效的防止“城市病”的发生。 大城市发展论认为中国城市化道路应以发展大城市为重点,将有限的资金主要用于建设和发展大城市,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和城市带,以此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 中等城市发展论试图调和前两种观点认为中等城市兼有大城市和小城镇的优点,并易于克服二者的弊端。一方面可以减轻“城市病”,使城市建设和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另一方面解决了小城镇过于分散问题,提高了空间聚集效益,从而也提高了城市化的水平和质量。 大中小城市并举的多元发展论认为中国的城市化应当把世界城市化的共性与中国的特色结合起来,走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遵循世界城市发展规律的城市化道
7、路,在大规模上应是大、中、小城市并举,在地域上应是东、中、西部多元发展。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必须转变战略思路,即由过去基本是以发展小城市为主,转向以大中城市为主导、大中小城市全面发展的思路。 针对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对策研究中偏重于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新增人口就业寻找出路的倾向,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了这样一个看法:我们实现城市化的目的不仅仅是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寻找出路;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来改变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格局,重新全面调整资源配置,推进中国的产业结构现代化,最终使中国从传统落后的农业社会文明转向先进的现代化工业社会文明。也就是说,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发展工业化和城
8、市化从而中国实现现代化。 笔者认为我国的城市道路应该是:积极发展大中城市、严格限制特大城市的发展、适当发展小城市(镇)。大中城市在我国发展很快,积极发展大中城市符合我国的经济现状和城市化水平落后的状况,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有利于形成城市化专业生产。大中城市工业基础好、部门齐全、3 结构较合理、配套服务设施好,容易形成有主导力量的专业化生产,便于发挥集聚效应。 第二,有利于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大中城市在一定区域是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对周围地区的小城市有辐射作用。 第三,大中城市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的“容器”。 由于“拥挤”和“扩展”,特大城市像一
9、个四散蔓延的“巨大畸形肿瘤”。因此对特大城市就严格限制其规模:一是控制人口规模;二是加强对旧城区的改造,改善中心城区环境和生活质量;三是不要追求大而全,而要根据自身特点建立有特色的城市模式。 小城市(镇)在改革开放后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起来。从现实角度也说明了小城市的发展顺应潮流,符合我国的经济及城市化特点: 第一,小城市起着商品流通中心的职能。小城市(镇)像星星散布于广袤的大地上,形成以一定区域中心,连着城市和农村,引导本区域经济发展,在城乡间起着商品流通中心的职能作用,而市场经济的建立,也为小城市资源和劳动力的合理配置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第二,小城市(镇)的容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仅靠大中城
10、市以及特大城市来容纳是不够的,也是不可能的,相当一部分只能由小城市(镇)来解决,同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作补充;乡镇企业目前已成为农村城市化的先行,同是也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在小城市(镇)的发展中愈来愈显示其重要作用。 在论证我国城市化道路选择的过程中,本文运用了新古典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多门学科理论,分析中采取了宏观、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和逻辑推理的论证方式,并使理论研究与经济实践相结合,在展开充分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努力尝试提出对我国城市化实践有益的建议和措施。 4 一、关于城市化的相关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恢复并迅速发展,城市化重又起步。对于城市化的一般
11、涵义又有重新的定义,而发展城市化必须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本章将就城市化的涵义和相关理论进行进一步论述。 (一)城市化的一般涵义 按照第 6届世界大城市首脑会议的提法,所谓城市化,是指人口由乡村向城市的地理位置转移和职业的转变过程。这是一个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需完成整个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城市化的发展也就是经济发展的表现。最初的城市主要是指相对于乡村而言,指有较多的人口进行劳动、生活并居住的地方。在简单的商品社会,人们更多地是从地域和空间层面来理解城市的。到了工业革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城市从空间概念变为经济概念。因此,城市化是
12、发展的重要标志,而不是一个地理学概念。从世纪之交的今天来看,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内容不断丰富,包括经济与非经济活动。可以说,今天的城市已真正成为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现代经济增长最活跃的地区。 城市化是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的结果,也是和工业化过程相伴随并互动的结果。从客观意义上讲,由于地区之间在地理位置、资源秉赋之间的差别使得一些具有优势的地区取得先行发展,进而吸引更多的人口和产业,促进了大中城市的产生。而人口和产业的集中,又在需求方面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市场条件,引入更多的资金和技术。工业扩张导致其它部门相应产生,各部门产生又使产业体系较农村更完善,形成了包括商业、金
13、融、交通、中介、媒体等城市网络,而所有这些网络的空间承载者-房地产业与此相联系,同时经济与政治的管理体制也发生了不同于农村的变化。5 城市化有五个主要标志:工业生产高度聚集;人口高度密集;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现代化的价值观念;更加有效的管理体制。它表明:城市化不仅仅是一个地理空间的概念,也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还是一个包括社会、文化等意义的概念,城市化的过程因此也就变成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 (二)城市化的基本模式 城市化模式是社会、经济结构转变过程中的城市化发展状况及动力机制特征的总和。城市化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成各种不同的类型,按其所处的经济体制,可分为市场型城市化和计划型城市化,按城市化
14、发展水平,可分为发达型城市化和发展型城市化。 从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关系来考察,世界城市化可分成四种模式,即: 1、同步城市化(Synchronous urbanization)。这是指城市化的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水平趋于一致的城市化模式。这里的一致主要指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发达国家在城市化加速时期,这种相关性表现得相当明显。据测算,发达国家在整个工业化中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关系数极高。1841?1931年间英国为 0.985,1866?1946年间法国为 0.970,1870?1940年间瑞典为 0.967,整个发达国家为 0。997。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曲线几乎是两条
15、平行上升的曲线,应该指出的是,由于农村人口只有迁居到城市后,才能在城市就业,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的地域迁移先于职业转换是一种较普遍的现象。大部分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如英国的圈地运动方式、美国自由迁移方式和德国容克买办方式等,都具有地域迁移先于职业转换的特征,但基本上属于同步城市化模式。 2、过度城市化0ver urbanization。又称超前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6 业化的速度,城市化主要是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甚至是无工业化的城市化,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少数大中城市,城市人口过度增长,城市建设的步伐
16、赶不上人口城市化速度,城市不能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必要的生活条件,农村人口迁移之后没有实现相应的职业转换,造成严重的“城市病”。过度城市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二元经济结构下形成的农村推力和城市拉力的不平衡主要是推力作用大于拉力作用,而政府又没有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相当数量的发展中国家基本上是这种城市化模式。如墨西哥的工业化化与经济发展水平远远不如发达国家,但 1993年其城市化水平已 74%,明显高于同期瑞士的 60%、奥地利的 55%、芬兰的 62%和意大利的 67%。 3、滞后城市化under urbanization。是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滞后的原因主要是
17、政府为了避免城乡对立和“城市病”的发生,采取种种措施来限制城市化的发展,结果不仅使城市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而且还引发了诸如工业乡土化、农业副业化,离农人口“两栖化”和城镇发展无序化等“农村病”现象。这是一种违背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规律的城市化模式。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城市化就是这种城市化的突出代表。198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为 42.2%,发达国家为 70.2%,发展中国家为 29.2%,而中国城市化水平仅为 19.4%。从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看,我国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与第三产业呈低水平上的相适应。1996 年我国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指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之比仅为 0.
18、69,远低于该比值 1.4?2.5的合理范围。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国城市化的滞后,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国工业化过度地孤军深入。 4、逆城市化Counter urbanization。是指城市市区人口尤其是大城市市区人口郊区化、大城市外围卫星城镇布局分散化的城市化模式,所谓“逆”并不是指城市人口的农村化,更不是指城市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农村化,而是指城市市区人口向郊区迁移,大城市人口向卫星城迁移的倾向。造成逆7 城市化的原因主要有大城市城区人口过于密集、就业困难、环境恶化、地价房租昂贵、生活质量下降,引起人口向环境优美、地价房租便宜的郊区或卫星城迁移;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城区人口的外迁
19、,交通、通讯的现代化大大缩短了城市与郊区的时空距离。逆城市化的倾向主要发生在 20世纪 50?70年代城市化水平很高的发达国家。如美国除洛杉矶以外的 12个最大城市的市区人口,在 1950?1971年间,城市市区人口从 2625.3万下降到 2552.4万,郊区及卫星城人口则从 1463.5万增加到 1714.7万。实际上,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反向运动,而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更高层次的城市化。 (三)新兴古典城市化理论 80年代以来,以澳大利亚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用非线性规划(即所谓的超边际分析法)和其他非古典数学规划方法将被新古典经济学遗弃的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和专
20、业化的高深经济思想形式化,发展出新兴古典经济学,使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由给定经济组织结构下的最优资源配置问题转向技术与经济组织的互动关系及其演进过程的研究。 1.作为新兴古典经济学组成部分之一的城市化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城市的出现和分工之间的内在关系,其层级结构模型成功揭示了城市规模和分工水平之间的联系,与以往的城市化理论相比,新兴古典城市化理论能够更好地解释与城市化进程相伴而生的各种现象。新兴古典城市化理论论述城市的出现如下:社会生产最初只有农业生产,没有制造业和城市,分工结构是自给自足。随着农业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增加,出现了交换,交换的发展促进了交易效率的提高。交易效率提高到一定程度,分工结构就会
21、从自给自足跳到局部分工,出现半专业化的农业和半专业化的工业。因为农业生产需要占用较多的土地,而生产工业品没有这种要求,所以农民只能分散居住,工业品生产者则选择离农民最近的地方居住,以降低交易8 费用。如果交易效率进一步提高,在农业和制造业的分工之外,在制造业的内部出现专门以制衣、修建房屋、制造家具等为职业的制造业者。由于制造业者可以分散居住,也可以居住在一起,为了节省不同非农职业者之间的交易费用,非农职业者必然选择是居住在一起。于是出现了城市。 新兴古典城市化理论认为:城乡差别是从自给自足演进到完全分工过程中的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状态。由于城市居民集中居住的交易费用系数比农村居民要低的多,城市的分
22、工水平也就由于交易效率的改善而大大提高,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生产力和商业化等方面就会出现差距,城里人的专业化水平总是增加的比乡下人快。新兴古典城市化理论还认为:只要允许城乡居民自由迁居,自由择业等,城乡之间的真实收入就会均等化。也就是说,随着分工的深化,市场本身可以消除城乡差别。 集中交易可以改进交易效率。新兴古典城市化理论假设每个人的居住地点不变,每一对贸易伙伴都到他们之间的中点进行交易,那么当分工水平提高而要求交易的网络扩大时,总的交易旅行距离和相关的费用就会成超比例地扩大;而如果所有人都将交易集中到一个中心地点,则会大大缩减总的交易旅行距离,从而极大地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了交易效率。 新兴古典
23、城市化理论还揭示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集中交易都能节约交易费用,能不能节约交易费用,同分工水平的高低有关。在分工水平不高时,比如每个人只买卖两种产品,则在完全对称的模型中,每个人的交易费用为 1元;如果集中交易,每个人的交易费用上升为 2元;可见分工水平不高时,在市场上集中交易反而增加交易成本。 2.城乡地价差别的决定机制。城市出现后,在均衡中出现二元城乡结构时,居住在城里的居民的交易效率大于居住在乡下的居民。如果允许城乡自由迁居,那么很多人都愿意居住在城里,城市土地竞价使土地价格上升,城市人均消费土地面积将减少。 最优城市结构层次及其形成。新兴古典城市化理论认为:城市并不是越大越好,市场会自发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主要 发达国家 城市化 发展 经验 及其 我国 启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12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