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问题研究.doc
《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问题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问题研究.doc(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问题研究课题组组长:刘恒新副组长:李安宁成员:胡伟易中懿杨敏丽张汉夫徐丽君李二超曹光乔张宗毅谢敏赵昌娜赵勇2004年以来连续六个中央1号文件不断加大扶持粮食生产力度,对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不断增强综合生产能力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水稻、玉米、小麦是我国三大最主要粮食作物,在粮食生产和消费中居于主导地位。提高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是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措施,也是提高种粮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2008年,我国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5.85%,主要作物关键环节生产机械化水平明显提升。其中,小麦、水稻、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86.54%、51.1
2、5和51.78。为进一步推进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发展,明确不同粮食作物区域发展重点,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组织专家,成立课题组对三大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发展问题分别进行了研究,力图为加强宏观指导、政策制定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一、小麦生产机械化发展问题研究小麦是世界性重要粮食作物,全世界近40%人口以小麦为主要粮食。小麦是我国第三大粮食作物,2008年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达到2361.7万公顷和11246.4万吨,分别占全国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的22.11%和21.27%(见附表1),总产量和消费量位居世界第一,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我国小麦生产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成为
3、小麦生产发展的技术支撑和重要物质基础。进一步提升小麦生产机械化水平,对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一)小麦生产机械化发展现状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小麦生产机械化发展速度最快,水平最高,2008年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6.54%,主产区已达90%以上,正向更高水平发展。呈现出以下显著特征:一是关键环节装备成熟可靠,能够满足小麦生产机械化需要;二是技术路线清晰,农机与农艺结合紧密,技术普及程度很高;三是作业服务产业基本形成,跨区作业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特征明显,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以小麦跨区作业为代表的农机社会化服务找到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农
4、业机械化途径,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目前,我国小麦生产机械化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部分环节和区域机械化水平有待提高小麦耕整地、种植和收获等环节机械化作业水平较高,植保、秸秆利用和烘干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秸秆还田机械化水平低于30%,小麦机械烘干水平不足5%。黄淮海(97.15%)和东北地区(100%)等小麦主产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90%以上,而西南地区的四川(23.17%)、重庆(21.86%)、云南(16.72%)和贵州(3.13%)等省(市)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总体都不高(见附表1)。2、装备结构有待优化小麦机械化生产机具以小型和单一功能的机具为主,通用型和复式
5、作业机械较少,老旧、高耗能机具较多,部分机型急需更新换代。3、机械化技术水平有待提升铧式犁翻耕、常量播种、大水漫灌等仍然是小麦机械化生产中的主要作业方式,保护性耕作、精少量播种、化肥深施、高效植保、节水灌溉和秸秆综合利用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机械化技术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4、农机社会化服务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部分地区小麦机收市场开始饱和,燃油价格和人工成本逐年上升,机手作业效益下降。作业信息和机器维修等服务滞后,作业秩序有待改善。机械播种、植保和烘干等专业化和规模化服务发展速度不快。(二)小麦生产机械化面临的新形势近年来,随着我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战略的实施,小麦种植
6、面积和总产量稳步提高,优势产区趋于集中,品种结构逐步优化,小麦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趋势显著,逐渐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方向发展,我国小麦生产机械化正处在一个历史发展的新起点。1、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对小麦生产机械化提出了新要求在小麦生产中,大肥、大水和大播量的生产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生产资料浪费严重;耕整地以铧式犁翻耕和旋耕为主,形成犁底层,不利于蓄水保墒;秸秆田间焚烧,影响农业生态环境,迫切需要大力推广节本增效环保的机械化技术,促进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2、小麦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趋势给机械化生产提供了新机遇“十五”以来,优质专用小麦在黄淮海和长江中下游麦
7、区快速发展,2009年夏收小麦良种覆盖率接近100%,优质率达到71.1%。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区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农户连片种植和订单生产面积扩大,混种、混收和混贮等现象逐渐改变,统一供种、耕作、播种、管理和收获等社会化服务蓬勃发展,农机大户、种植大户和服务组织购置使用高性能农业机械的积极性高涨,为全方位和深层次推进小麦生产机械化提供了新机遇。3、小麦生产比较效益低给机械化生产带来了新压力。近年来,小麦生产中化肥、种子、农药和燃油等费用增幅较快,与玉米、水稻相比,农户种植小麦比较效益最低。小麦机械化水平最高,受燃油价格上涨影响最深,不断攀升的燃油价格,导致小麦生产机械作业费持续上升,成为制约
8、机手社会化服务和农户使用农机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据调查,2007年我国小麦亩均机械作业费占小麦生产总成本的1/6,达到70.1元,比2003年上涨了40元/亩,提升小麦生产机械化技术水平,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成为进一步发展小麦生产的重大课题(见附表2)。(三)小麦生产机械化发展战略1、发展思路新形势下,我国小麦生产机械化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按照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建设的总体要求,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植效益、保护生态环境”为原则,以黄淮海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为重点,大力推广节约型、效益型和环保型机械化技术,推动小麦生产机械化向田间管理、秸秆综
9、合利用和产后烘干等环节拓展,提升小麦生产机械化的技术水平、社会化服务质量与效益,实现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以机械化促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提高小麦综合生产能力、资源利用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小麦生产又好又快发展。2、发展目标根据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发展规划,到2010年,全国小麦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2007年该目标已经实现),田间管理、秸秆还田、烘干等环节的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机械化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到2020年,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节约型、效益型和环保型机械化技术得到大面积应用,实现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3
10、、区域发展重点黄淮海、长江中下游和东北地区等小麦主产区,围绕保护性耕作,大力发展节水、节肥、节药、节种和节能的节约型、效益型和环保型机械化技术,逐步实现生产全过程机械化。主要推广大中型拖拉机、深松机械、精少量免耕播种机械、高效植保机械、高性能联合收获机械、秸秆粉碎还田机械和烘干设备。西北黄土高原地区主要围绕中低产田改造,发展保护性耕作和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重点推广土地平整、坡改梯田、集雨灌溉、机械深松、行走式节水播种、免耕播种和秸秆还田等机械化技术。有条件的地方发展精少量播种机械化技术。西南山区和丘陵地区立足于突破关键生产环节,加快提高机械化水平。主要发展微耕机、中小型播种机、背负式轻便高效植
11、保机具和小型收获机械等。有条件的地方推广联合收获机械。(四)进一步提升小麦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政策建议1、强化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扶持和引导按照“作业区域清晰,服务半径适度,服务对象牢固,作业收益稳定”的思路,组织和引导好小麦跨区收获作业,做好油料供应、信息发布和秩序维护等公共服务,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联合收割机公共维修服务平台。大力发展小麦生产机械耕整地、播种、田间植保、收获和烘干等专业服务组织,推广订单作业、一条龙、系列化和区域内规模化服务等新型服务模式,提高小麦生产农机社会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益。2、实施农机作业补贴开展农机作业补贴试点,对机械化深松整地、秸秆机械化还田和机械化统防统治等社会效益和生态
12、效益明显的农机作业项目,进行作业补贴,促进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3、加快小麦生产机械的更新换代建立老旧和高耗能农业机械报废更新补偿制度,逐步淘汰老旧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发展多功能、高效、节能型小麦生产机械,优化小麦生产装备的结构。4、加强小麦生产机械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国家投入力度,鼓励和引导农户对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投资投入,在小麦主产区开展田地综合整治,促进集中连片种植,加强农业机械场库棚建设。西北地区加强中低产田改造,西南地区加强机耕道路建设,积极为机械化生产创造基础条件。5、加快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大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旱作节水、精少量播种、化肥深施、高效植保、秸秆综合利用、秸
13、秆捡拾打捆和烘干等节本增效作业机械的补贴力度,促进技术的配套集成和示范推广。二、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问题研究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在粮食生产和消费中历来居于主导地位。全国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水稻种植。2008年,水稻种植面积2924.1万公顷,占全国粮食种植面积的27.38;稻谷总产量19189.6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36.30%,居世界第1位(见附表3)。在主要粮食作物生产中,水稻生长发育环境和技术措施复杂,耕作栽培制度最细,生产环节最多,季节性最强,用工量最多,劳动强度最大,农民劳作最辛苦。改变水稻生产“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曲背几千年”的生产方式,一直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水稻
14、生产机械化不仅可以大幅度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效,而且可节本增效,采用机械栽植和机械收获比人工作业每公顷平均节省成本750元,减损增产1000公斤以上。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对稳定水稻生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一)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现状近几年,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水稻机收和机插秧技术难题实现了突破,水稻生产机械化快速发展。2008年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51.15,其中,水稻耕整地机械化水平为79.19,栽植机械化水平为13.73,收获机械化水平为51.16(见附表3)。当前,水稻生产机械化进入了加速发展
15、时期,发展态势良好,表现出三个显著特点:1、关键环节机械化装备与技术趋向成熟,推广应用步伐加快水稻生产主要环节,特别是收获和栽植环节机械化技术问题基本解决,装备可以满足生产作业的需要。收获机械化形成了联合收获和分段收获两种模式,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已大面积推广应用,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发展迅速,进入了快速推进阶段。2008年,全国稻麦联合收割机拥有量达到66.73万台,机动割晒机拥有量49.21万台。新增水稻机收面积159.9万公顷,连续5年增长幅度都在4个百分点以上,发展最快的江苏省水稻机收水平已达到92.3。机械化栽植形成了机插秧、机直播、机浅栽三种模式。机插秧取得重大突破,成为发展主流,机直播及
16、机浅栽在适宜地区有一定发展。2008年,机插秧面积占水稻机械栽植面积的80.57,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机插秧,水稻插秧机拥有量达到19.96万台,新增机插秧面积72.6万公顷,发展速度快,势头猛,潜力大,发展最快的黑龙江省栽植机械化水平已达到75.2%(见附表3)。2、服务体系不断创新发展,逐步趋于完善一是水稻生产机械化服务大户、专业性服务组织及农机经纪人队伍快速成长和壮大,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二是服务领域不断扩大,从机收逐步向机耕、机播、机械化育插秧拓展,并在跨区机械插秧上取得了成功经验。三是服务模式不断创新,从单项服务发展到全面、全程承包服务,形成了有组织的跨区作业市场和区域作
17、业服务市场。四是跨区作业的规模逐步扩大,带动了维修服务、配件供应、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迅速发展。3、各个区域全面启动,呈现竞相发展的格局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格局可划分为双季稻区、长江中下游单季稻区、西南稻区和北方稻区四大板块(见附表1)。总体上看,长江中下游单季稻区和北方稻区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较快。2008年,长江中下游单季稻区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25.6和28.34%,机械栽植水平和机收水平分别达到16.77%和83.48%,机收水平全国最高,发展速度最快,2008年比2000年提高了47.6个百分点(见附表4)。北方稻区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6.83%和18.17%,
18、机械栽植水平和机收水平分别达到47%和60.12%,机械栽植水平全国最高(见附表5)。双季稻区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40%左右,机收水平达到40.58%,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机械栽植水平1.91%,开始起步,发展潜力巨大(见附表5)。西南稻区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5.5%左右,机械栽植水平和机收水平分别为4.77%和16.28%,虽然机收水平全国最低,但发展需求旺盛,其中2007年重庆市机收水平比2006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见附表5)。总体上看,虽然各地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基础和条件各不相同,但近几年都呈加快发展的势头。当前,制约和影响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是部分地方对
19、水稻生产机械化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路线不明确,示范推广投入不足、力度不够。二是机械装备需求与有效供给之间存在矛盾,适应杂交稻、超级稻生产机械化和免耕栽培机械化发展需要的新机具研发与创新不足,不能满足杂交稻和超级稻大面积种植的需要。三是机耕道路、小型机电提排灌设施、机械维修网络等基础设施薄弱,直接制约了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二)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思路与目标现代农艺技术与农业装备技术互促共进,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高效、低耗、标准化生产的基本条件,农艺技术只有通过农业机械化技术载体才能得到大面积推广和普及。美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等已经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的国家,高性能水稻栽植
20、和收获机械广泛应用,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均已达97%以上,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稻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高。这些国家的实践证明,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0以后,水稻生产机械化将进入一个加快发展的新时期,呈现出全程化、加速化的发展态势,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加速推进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时机成熟,条件具备,是发展水稻生产,推动水稻主产区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1、发展思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经济有效的方针,以水稻优势产区为重点,以栽插和收获两个关键环节的机械化为着力点,政府扶持与市场引导相结合,农机与农艺相配套,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栽植环节
21、重点发展育插秧机械化,主要通过政府支持,加强技术培训示范,完善技术体系,以点带面,梯度推进。收获机械化主要通过市场拉动,结合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创新服务模式,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借助跨区作业和区域内规模化服务等形式快速推进。在有条件的地区,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推进烘干机械化。2、发展目标根据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十一五”及2015年全国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规划,2010年,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以上(2008年此目标已经达到),水稻收获机械化问题基本解决;2015年,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水稻栽植机械化问题基本解决,部分地区率先实现水稻生产全
22、程机械化;2020年,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3、区域发展重点长江中下游单季稻区,以田间集约化育秧技术为主,大力发展机械插秧,适宜地区发展机械直播。插秧机械由手扶插秧机逐步向四轮高速插秧机发展。推广高性能联合收割机,逐步发展机械烘干。全区域率先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双季稻区,在发展机收的同时,大力推进栽植机械化,重点解决多季稻晚稻机械栽插和深泥脚田联合收获问题。丘陵山区主要发展小型耕整地、插秧、收获机械;平原地区发展大中型耕整地、插秧、收获机械;在山区和深泥脚田地区应采用简易联合收获或分段收获方式,发展小型联合收割机、割晒机和脱粒机;依靠龙头企业带动,逐步发展机械烘干。西南稻区,以提高收获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主要 粮食作物 生产 机械化 问题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12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