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冬季风场特征模态与我国气候的关系.doc
《东亚冬季风场特征模态与我国气候的关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亚冬季风场特征模态与我国气候的关系.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东亚冬季风场特征模态与我国气候的关系摘 要将NCEP/NCAR 1951/19522003/2004年东亚冬季1000hPa风场进行向量EOF分解,研究其第一特征模态的时空变化及其与我国气候的关系。结果表明,EOF1时间系数能够很好地刻画东亚冬季风的强度变化。强(弱)EOF1时间系数时,冬季我国气候冷、干(暖、湿),次年春季东北及河套等地区的温度明显偏低(高);次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明显偏少(多),华北和华南降水则偏多(少),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的温度偏高(低),华南及西南地区夏季则温度偏低(高)。关 键 词:向量EOF分解;东亚冬季风;1000hPa;气候1 引 言东亚冬季风作为北半球冬
2、季最活跃的环流系统,一直是天气气候研究的重点。东亚冬季风活动不仅对冬季东亚地区的温度、降水有直接的作用,也会对后期天气气候产生影响。王绍武对影响旱涝的前期因子作了归纳,指出许多预报因子与夏季降水相隔半年左右,即所谓隔季相关1。孙淑清等2-3,施能等4进一步研究了冬季风异常与环流的隔季相关。邹力等5,李崇银6研究了东亚冬季风活动与El Nino事件的联系,指出东亚地区频繁的冷空气活动对El Nino事件有激发作用。目前,已有多种表示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的方法,如:采用东西向海平面气压差7,8,东亚500hPa高度场9,850hPa平均风速10或1000hPa的经向风特征11,等。但是,真正用大尺度
3、冬季风场特征来表示东亚冬季风异常的研究还非常少。我们知道,风场的变化涉及到许多天气系统,风场的变化也影响环流系统,环流系统变化是风场变化的反映。降水必须的水汽是需要通过风场来输送的,温度变化直接与风向有关系。目前,风场异常还主要是集中在天气学尺度或者个例的分析,从气候方面研究大尺度风场异常特征的工作还很少。风场是向量场,其相关系数场需要对纬向风U、经向风V分量分别进行,分析与解释比一维的高度场、气压场困难得多。EOF分解是可以在多维变量中使用的有效分析方法。风场的EOF分解技术气象上虽然已经有过应用12,但分析的仅是夏季,且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见。本文将东亚范围冬季1000hPa的U、V风场进行
4、向量EOF分解,探讨第一特征向量(EOF1)模态及其对应的时间系数与我国同期及后期气候的关系。2 资料和方法所用资料主要包括:国家气候中心整编的19512004年中国160个测站的月平均降水、温度和500hPa高度场资料;19482004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的月平均风场,分辨率:2.5o2.5o。本文以12月、次年1月和2月的三个月平均代表当年冬季。对区域为(1060oN,70160oE)的冬季1000hPa风场先作标准化处理,然后进行向量的EOF分解。本文计算的这个范围比用SLP计算东亚季风强度7,8的范围明显大,比目前定义与计算冬季风强度的其它方法等9-11所选范围也大。范围内有
5、780个格点,即m =780 ;冬季风场的时段为1951/19522003/2004年,即n53 a 。向量风场的自然正交展开方法首先需要构建资料矩阵。 (1)的前行是个空间点在个时间点的东西向风,而后行则对应南北向风。下面的计算方法与经典的标量场EOF展开相同: (2)A是阶对称矩阵,有个特征值及个特征向量,每一个特征向量是维。 (3)时间系数矩阵为 (4)特征风场可以从特征向量场中得到。如:第一特征向量是一个维的列向量,它的前个元素对应个空间点的(东西风),后个元素对应个空间点的(南北风)。将它们叠加在一起,由此得到个空间点的向量风场,组成风场的特征向量场。将得到的EOF1时间系数序列作标
6、准化处理,定义为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如表1)。表1 东亚冬季1000hPa风场向量EOF展开后得到的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1951/1952-2003/2004)年 份东 亚冬 季风 强度 指数1951-19611962-19721973-19831984-19941995-20030.472.380.61-0.110.381.380.67-0.060.66-0.540.010.56-0.38-0.69-1.511.56-0.140.76-0.87-0.521.800.37-0.10-1.430.161.851.15-1.53-1.38-1.070.09-1.33-0.15-0.11-0.51-
7、0.18-0.191.27-1.12-0.740.52-0.35-0.22-1.00-0.381.31-1.38-0.86-0.562.09-1.761.15-0.02注:黑体表示指数1.0,下划线表示指数1.0。文献8曾用海平面纬向的海陆气压差标准化序列来表征东亚冬季风强度。本文把该指数延长到2003年冬,比较1951/19522003/2004年该指数与本文所定义的冬季风强度指数的变化,发现两者所反映的冬季风年际变化有很好的一致性,相关高达0.71,远远超过0.01显著性水平。两种指数均得出1962,1961,1956,1980,1983,1967为强冬季风年(指数1.0);1972,19
8、78,1988,1989,1968,1991,2000为弱冬季风年(指数1.0)。3 东亚冬季1000hPa环流模态的时空变化特征我们知道,东亚冬季风主要由北半球高纬地区南下的冷空气和中、高纬度西风气流相叠加产生的,表现为西北或偏北风。图1a清楚地表明,冬季自60oN到我国的东北、华北等30oN以北的地区及我国东部海面盛行偏北到西北气流,而30oN以南的大陆一直到南海都为东北季风控制。以往研究表明,东亚冬季风具有准两年、35年和10年以上等周期变化。由图1b可见,本研究给出的冬季风指数在19512003年同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冬季风指数最大可达2.4(1962年),最小为-1.8(
9、1972年),最大年际差异高达4.2。年代际变化特征也很明显: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后期,东亚冬季风以偏强为主要特征,强冬季风10年中有8年出现在这一时段(表1);70年代中前期到80年代中期,处于强弱冬季风转换的过渡期;1985年之后东亚冬季风明显减弱,一直持续到现在,弱冬季风10年中有6年集中在这一时段。从整个时段来看,19512003年东亚冬季风呈明显的减弱趋势(趋势系数为-0.44,达到0.001显著性水平)。(a)(b)图1 19512003年东亚冬季1000hPa风场向量EOF展开的第一模态(a)及其对应的EOF1时间系数(b,实线)和全国160个测站平均温度变化(b,虚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东亚 冬季 特征 我国 气候 关系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12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