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清代伊犁地区人口迁移研究.doc
《doc清代伊犁地区人口迁移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oc清代伊犁地区人口迁移研究.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清代伊犁地区人口迁移研究第29卷第6期2006年l2月干旱区地理ARIDLANDGEOGRAPHYVo1.29No.6Dec.2oo6清代伊犁地区人口迁移研究阚耀平(南通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南通226007)摘要:清初,伊犁地区人口稀少,边防空虚,清政府为了充实伊犁地区的防务力量,采取了人口迁移的方式,移民固边.移民的群体主要来自两个地方,一是南疆地区的维吾尔族民众,迁入伊犁河谷从事农业生产,是迁入的高峰时期乾隆年间到道光年间,迁入人口的总数在一万人以上.光绪年间,伊犁地区部分维吾尔移民被迫迁入俄罗斯;二是来自东北盛京地区的锡伯族,迁移人口为四千零三十人,迁入的主要目的是永久性的驻守边防,减
2、少政府的军费开支.经过移民的建设,到新疆建省时,伊犁地区已经成为新疆的政治,军事中心.关键词:清朝维吾尔族,锡伯族,人口迁移中图分类号:K92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060(2006)06093005人口迁移是人口在地区之间永久或半永久以居住为目的移动,人口迁移的形式是人口在空间上的机械变化,具有一定数量,一定距离,在迁入地居住了一定时间,出于任何一种目的而改变居住地的特点,J,人口迁移往往对新的移民地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王希隆曾研究了整个新疆移民屯垦的状况,笔者也对天山北麓的人口迁移也做过相应的研究.伊犁地区在清对准噶尔战争以后,西域重新纳入祖国的版图,针对天山北麓地广人稀
3、的状况,清政府采取移民实边的政策,将内地和南疆的部分民众迁入这个区域.伊犁地区的人口迁移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展开的.l维吾尔族的人口迁移1.1清代初期的人口迁移明末清初,分布在伊犁河谷一带的蒙古准噶尔部落,将南疆的部分维吾尔族迁入伊犁屯田,许多历史文献记载了当时部分民众迁入伊犁的情景.西域图志卷12(御制花门行记载了准噶尔曾役使若辈如奴佃,令弃故居来伊犁.回疆通志也记载了部分南疆民众被迫迁入伊犁的情形.鄂对传记述了鄂对世居库车,准噶尔胁徙伊犁,居河北固勒扎.色提b阿勒氐列传:色提b阿勒氐为乌什人,以准噶尔胁徙,携弟阿克伯克扑伊犁.当时迁入伊犁地区的具体人数,虽然没有直接的记载,但是伊犁办事大臣阿桂
4、曾经奏称:叶尔羌,喀什噶尔,阿克苏,乌什等城,有旧在伊犁耕种的回人二,三千人,间接的说明了清初以前迁入伊犁地区的维吾尔族人口规模.在清军对准噶尔的战争中,多数在伊犁一带耕种的维吾尔族为躲避战乱,返回南疆各地.战争结束以后,大量维吾尔有重新返回伊犁地区耕种的愿望,旧在伊犁耕种回人二三千名,今闻开设屯田,原来效力者甚多.1.2乾隆年间的人口迁移在清代的史料中,将维吾尔族称之为回部,回子,回人,缠回等,维吾尔族在伊犁一带的屯田称之为回屯.准噶尔人称维吾尔族为塔兰其.伊犁地区维吾尔族的人口迁移与屯田密不可分,清政府在筹划伊犁善后事宜时,为了供养伊犁地区庞大的驻军给养,实施了鼓励维吾尔族迁入伊犁从事农业
5、生产的政策,以收取高额的实物地租.乾隆年间,清政府将迁入伊犁的维吾尔族移民分为三类,并对不同类型的移民实行不同的移民政策.第一类移民是清初以前迁入伊犁屯田的维吾尔人,清政府对其实行了怀柔政策,令其自备牛具籽种,将屯兵所余之地,分拨垦种,减收其租.第二类是在清对准噶尔战争中返回天山以南的维吾尔族收稿日期:20o6-038;修订日期:20060729基金项目:南通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作者简介:阚耀平(1964一),男,湖北襄樊人,博士.副研究员,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和旅游地理的研究.Emai|:ypkanvip.163.eom6期阚耀平等:清代伊犁地区人口迁移研究93l农户,战后政府强令
6、其自备资斧,返回伊犁屯田.第三类是官方组织的大规模的迁移人El,这类迁移人口是当时维吾尔族迁移人口的主体.清政府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南疆各地的维吾尔族农民迁移到伊犁来耕种田地.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朝开始在南疆招募伊犁的回屯的人员,受到南疆各地伯克的大力支持,募民情况极为顺利.从参赞大臣舒赫德等的奏折中得知,初次遣回人三百名,第二批来伊犁屯垦的维吾尔族移民达到五百多户,他们分别来自阿克苏,一百六十一户,乌什,一百二十户,赛哩木,十三户,拜城,十三户,库车,三十户,沙雅尔,三十户,多伦,一百五十户.乾隆二十六年,到达伊犁屯垦的维吾尔族农户已经达到800户.由于伊犁河两岸一带自然环境较
7、南疆优越,土地肥沃,在伊犁屯垦的维吾尔族移民多获丰收,致使来伊犁的维吾尔人数量剧增,以至于后来清政府适当限制维吾尔人的迁入,回城愿迁伊犁人甚多,应命明瑞等议,以一千五百人为率,不足,以绿旗兵补.对于乾隆年间维吾尔族迁入伊犁的人口数量,不同的史料记载出入较为明显,由大清会典统计可知,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伊犁地区的维吾尔人有户数1232户,人口3140人,由于老弱病残者多留在原籍,迁移者均为年力精装者,所以,户均人口2.6人,多为夫妻双方携带一子,许多迁移者就是夫妻双方本人,可以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钦定新疆识略记载乾隆二十五年,办事大臣阿桂奉旨自阿克苏带领回子三百名去伊犁,分拨垦种,自二
8、十七年至三十二年(17621767),陆续由乌什,叶尔羌,和田,哈密,吐鲁番等处调拨回子共六千户,垦种地亩,至三十三年,共有六千三百八十三户,内除彦齐回子三百二十三户,说明到乾隆三十三年时,维吾尔族迁入的人数为:6706户(6383+323=6706),关于彦齐的人数,西域总统事略记载与之有出入,认为是330户,彦齐三百三十户,种地所收之麦为大小伯克及挖铁回子六十户养瞻口粮.成书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的西域图志记载,伊犁地区迁入的维吾尔族户数6406户,人数20356人,户均人口的比例上升为约3.18人.表1是根据不同资料整理的乾隆年间每次迁入伊犁的具体人数一览表,从表中得知到乾隆三十三
9、年(1768年)冬,从南疆各地迁来的维吾尔族就有5774户.与西域图志中记载的乾隆二十七年的人口资料应该有很大的出入,但是目前学术界对于户El的统计数据比较认可,只是对于这一数字的统计年代有怀疑,苗普生认为这一人口的统计数字当为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的增补数据J.笔者以为这个统计数据仅仅是屯垦的维吾尔族人El数字,并不包括给伯克做私奴的彦齐的数字和挖铁回子六十户的人口数字,因为他们都是跟随伯克迁入伊犁的.由此,笔者以为,在乾隆年间,维吾尔族迁入的人口数字最多为:6406户,330户和60户之和,即6796户,按照户均3.18的人口比例,迁入的人口约为:21610人左右.表1乾隆年间迁入伊犁
10、的维吾尔族人口一览表Tab.1TheUigurnationalitypopulationmovesintoYiliduringQianlongDynasty1.3道光年间的人口迁移道光年间,由于伊犁河沿岸修建了许多灌溉渠一类的水利工程,可耕种土地明显增加,导致维吾尔族掀起了新轮的人口迁移高潮.道光二十年(1840年),维吾尔族农民在塔什图一带,挖渠长度达143里之多,得地十六万四千余亩,致使当地新增维吾尔人1000户.道光二十一年,塔什图毕三道湾开垦地九百二十四顷九十三亩,安置新增维吾尔人500户,每年纳粮8000石.道光二十三年,布彦泰奏称:阿勒卜斯地方,共垦得地十六万932干旱区地理29卷
11、一千余亩,分设回庄五处,安置新增维吾尔人5oo户,年纳粮8000石.在道光年间,整个伊犁地区新增维吾尔族屯户2000户,每户按3.5人计算,新增移民达7000人左右.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伊犁将军萨酒(D疃)阿奏称:伊犁回子八千户承种地亩,同治四年(1865年)回乱时,冰岭以北回众八千户全行叛乱,都说明了道光年间伊犁地区的维吾尔族的屯田户数为8000户.实际上,加上前述乾隆年间的伊犁回屯人数6736户,和道光年间新增的2000户维吾尔族屯户,伊犁地区在道光年间的维吾尔族的屯垦户数应该为8736户.如果考虑乾隆至道光年间将近一百年间当地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道光时期,伊犁地区的回屯户数应该在1
12、0000户以上.1.4光绪年间的人口迁移光绪七年(1881年),清朝和沙俄签定的中俄伊犁条约,引发了伊犁地区维吾尔族人口被迫西迁,形成了维吾尔人的外迁高潮.中俄伊犁条约第三条规定:伊犁居民,或愿仍居原处为中国民,或愿迁居俄国入俄国籍者,均听其便.应于交收伊犁以前,询明其愿迁居俄国者,自交收伊犁之日起,予一年限期迁居,携带财物,中国官并不拦阻.俄最终用武力强迫维吾尔农民9500户45000人迁入俄国.1.5维吾尔人在伊犁的居住地伊犁河流域土地肥沃,军事地理位置至关重要,清政府为维护驻军的需要,大量迁移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维吾尔族来伊犁屯垦.迁入的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伊犁河沿岸一带的惠远城(在伊犁河的北
13、岸,今霍城县境南部一带),惠宁城(在伊犁河北岸的巴彦岱一带,伊犁九城之一,在今伊宁县境内)以东,尼勒克河以西的伊犁河流域.自宁,远城以东三百里,皆回民田.从当时回人屯田的地域,可以看出维吾尔人具体分布在以下八个地方:济尔噶朗,鄂罗斯坦,塔什鄂斯坦,巴尔图海,哈什,博罗布尔噶素,海努克和霍诺海,乾隆五十九年(1794),叉增加达尔达木图1处.人口迁移的通道主要是从温宿县经过夏塔古道到达昭苏县,继而进入伊犁河流域.2锡伯族的人口迁移准噶尔部落民众计数十万户中,有十分之九由于种种原因流失.为巩固伊犁之防务,清朝从内地陆续抽调满,锡伯,索伦,察哈尔八旗兵组成4营驻守伊犁,由于调防成本过高,清朝采取了挈
14、眷永远驻防的方式固守伊犁,锡伯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迁移到伊犁的.2.2人口迁移的过程锡伯人以狩猎为生,善于骑射,在西迁以前,锡伯族属于满洲新八旗之一,分散于盛京各地.伊犁将军明瑞鉴于伊犁之地的重要性,兵力不敷,上书请求增派锡伯族官兵永久驻防伊犁.在盛京锡伯兵内,拣其精明能牧者一千名,酌派官员,携眷前往,导致了锡伯人的西迁.为了方便管理,锡伯族的西迁是分两批进行的,两批数相当,都在l600人左右.迁移的线路为从盛京出发,就近出彰武台边门,由克鲁伦路直赴乌里雅苏台.过科布多,翻越阿尔泰山,经阿勒泰,布尔津,霍布可赛尔(今新疆之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察罕俄博,额未勤(今新疆额敏县),巴图鲁克,博尔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oc 清代 伊犁 地区 人口 迁移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11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