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5191434中国太阳能热利用进展与发展对策论文.doc
《885191434中国太阳能热利用进展与发展对策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85191434中国太阳能热利用进展与发展对策论文.doc(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太阳能热利用进展与发展对策摘要:中国12 亿人口,70% 生活在农村。中国的一次能源供应仍以煤为主。中国有较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太阳热转换技术在中国已有20 余年的发展历史,重点发展低温热转换技术。至今在农村已发展了600 万亩太阳能温室种植蔬菜,在西北有30 万台太阳灶为农户提供炊事能源,已建成750万平方米的被动太阳房,和安装了1500万平方米的太阳热水器。太阳能热转换技术在缓解农村能源短缺,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 关键词:太阳能热利用 进展 发展 对策 近十年来中国太阳热转换方面的最突出的成绩是实现了太阳集热器和热水器技术的产业化。 迄今中国已有500 多
2、家大中型企业生产平板集热器和真空管热水器,2000 年销售量达600 万m 2 ,总保有量达2600 万m 2 ,并以20%年增长率发展。 太阳热转换装置的产业化使太阳能技术有可能在建筑节能的领域(热水,采暖,空调)发挥 它的潜力。中国的太阳能热转换产业正在与建筑界一起研究太阳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问题, 并已有一些示范。太阳能空调已列入科技攻关,已有较大规模的示范装置其经济性尚待评估。 中国太阳热转换技术的应用有广泛的市场。特别是西部开发中有潜力。本文也指出了当前存在的发展障碍,并提出了有关政策和技术进步的建议。1 引言 中国人口众多,已接近13 亿,其中70% 生活在农村。近20 年来中国经
3、济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对能源的需求亦随之递增。煤是中国主要的一次能源的资源。燃煤引起的环境问题已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中国政府十分关注国家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并积极采取对策。她对 1992 年在里约日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作出的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决议作了 迅速的反响。国务院于1994 年讨论通过了关于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对策的白皮书 中 国21 世纪议程。在该文件中指出: “把开发可再生能源放到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优先地 位.”,并“要加强太阳能直接和间接利用技术的开发”。在该文件的基础上,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和国家科委于1996 年联合制
4、定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1996 - 2010 )。中国有较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其太阳辐射资源区划分为四个资源带:一类为资源丰富地区(H 6700 MJ/m 2 );二类为资源较丰富地区(H =5400 -6700 MJ/m 2 );三类为资源一 般地区(H =4000 -5400 MJ/m 2 )和四类为贫乏地区(H4200 MJ/m 2 )。年太阳能总辐射量 超过5 MJ/m 2 ,年太阳辐照时数超过2200 小时的太阳能利用条件较好的地区占国土的2/3 , 故开发太阳能利用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措施之一。 经初步预测,到2010 年 太阳能利用可达4.67 Mtce 。在中
5、国的特定条件下,太阳能热利用已为农村能源的开发做出 了贡献。2 太阳能热利用在中国农村能源建设中的贡献 中国的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研究开发始于20 世纪70 年代末,其重点置于简单,价廉的 低温热利用的适用技术,如太阳能温室,太阳灶,被动太阳房,太阳热水器,和太阳干燥 器。这类技术在农村得到推广应用,为缓解农村能源短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起了积极的作用,并收到了实效。目前已发展了600 万亩太阳能温室种植蔬菜,年收入300 亿元以上,农民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改善。在中国西北地区有30 万台太阳灶投入使用,每台太阳灶每年节约600 -1000 公斤柴草。在农村已安装了750 万m 2 的被动太阳
6、房,每年总 共可节约18 万吨标煤。在中小城市和村镇已安装了1500 万m 2 的太阳热水器,年节约180 万吨标煤。这些成功的实践充分表明低温太阳能热转换技术确实在农村能源建设中发挥了 重要作用,为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做出了贡献。3 蓬勃发展的中国太阳热水器产业 20 世纪80 年代太阳热水器列入国家“六五”和“七五”科技攻关项目。主要的 研发项目是高效平板太阳集热器和全玻璃真空集热管。在90 年代全玻璃真空集热管的科技成果通过中试转化为生产力形成自行设计和配套的集热管生产线是科技攻关的最杰出的 成果。产品上市后得到了用户的认可。1986 年引进了加拿大的铜铝复合平板集热器板芯的生产线,并自行研
7、制了与之配套的阳极氧化的选择性涂层的生产线,它们使国内的平板集 热器的制造水平上了新台阶。在90 年代开发了热管真空集热管并已投产。 这些努力为中国太阳热水器产业的诞生奠定了物质基础。随着人们生活的不断提高,对生活热水需求的激增促进了太阳热水器市场的迅速发展,成为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到2000 年中国已有约500 个具有一定规模生产的太阳能热水器生 产企业。其中,有10 个企业的年销售额超过1 亿元,12 个的年销售额在5000 万至1 亿元 之间,31 个在1000 万至5000 万之间。近年来,太阳热水器的市场以30%的速率递增,见 表1 。2000 年的销售量已达600 万m 2 ,总安装
8、量已达2600 万m 2 。现在,太阳热水器的性 能价格比已可与电热水器和燃气热水器相竞争,见表2 。它已与电热水器和燃气热水器并列成为在市场上提供生活热水三种设备之一。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上最大的太阳热水 器的生产和应用的国家中国的太阳热水器品种主要有真空管型热水器(含热管真空管型),平板型热水器和闷晒型热水器三大类,其市场份额见表2 。市场的地区分布见表 3 。为加强对太阳热水器产品质量的监督,国家技术与产品质量监督局先后颁布了以下五项有关太阳热水器的国家标准 平板太阳集热器热性能试验方法 GB/T4271 -2000 (为原标准GB4271-84 的修订版) 平板太阳集热器产品技术条件
9、 GB/T6424-1997 (为原标准GB6424-86 的修订版) 家用太阳热水器的热性能试验方法 GB 12915-1991 全玻璃真空集热管 GB/17049-1997 全玻璃真空管太阳集热器GB/T17683-1999 4太阳能热利用与节能建筑 4.1太阳能热利用在节能建筑中的重要地位 建筑业,交通运输和工业一直是三大耗能用户,在发达国家建筑能耗已占总能耗的25-40%。在建筑能耗中,采暖,制冷,空调和热水占75%。太阳能低温热转换技术能实现以合理成本来满足部分建筑用能的需求。因而它作为一种建筑节能技术将有宽广的市场。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建筑用能以采暖为主,采暖占总能耗的12%。随
10、着改革开放,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商品住宅开发已将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据1996年统计:已建成的建筑有310亿m2,在19952000年间新建住宅55亿m2,到2010年新建住宅将增至150亿m2,建筑用能亦将急剧增加,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为此,建设部制定了建筑节能技术政策19962010,其目标是在19962000年,在新建住宅的采暖能耗要在1980年当地通用设计能耗的基础上节约50%;从2005年起新建住宅的采暖能耗因在2000年的基础上再节约30%。文件指出:在太阳能较丰富的地区要积极推广太阳能利用。它将太阳能热利用纳入国家建筑节能的范畴,为太阳能利用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政策基础。目
11、前在城市中30%的家庭拥有热水设备。生活热水能耗将是建筑能耗中不可忽略的份额。而太阳热水技术是目前太阳热利用中最为成熟的技术,用太阳能解决住宅的部分生活热水将是太阳能在建筑中应用的首选。 4.2太阳热利用系统与建筑结构的一体花 目前在中国,用于建筑的太阳热利用系统是太阳热水器和被动太阳采暖。被动太阳房本身就是通过建筑结构设计和新材料的应用来实现太阳能采暖的技术。而在近十多年来,在大量的现有建筑上,特别是住宅建筑上,就地零乱地安装太阳热水器,普遍出现了热水器与建筑美学不协调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景观,而且又增加了工程安装论文天下论文网 的造价。澈底解决的办法是预先将太阳能装置(包括集热
12、器,热水箱,管道和附件等)的布置考虑到建筑设计中去,实现太阳能系统与建筑的一体化。这个战略措施必将起到扩大和规范太阳热水器的市场,推动太阳能热利用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的积极作用。1996年在全国建筑节能大会期间,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太阳能热利用专委会组织了50家太阳热水器生产厂商参加建筑节能的展览会,开创了太阳热利用产品及进入建筑业的先驱。太阳热水器生产厂商也看到了与建筑一体化的市场前景。目前,在江苏,浙江,安徽,山东和北京等地已有一些太阳热水器生产厂商主动联合当地的建筑设计院进行太阳热水器与小区住宅一体化设计的试点和示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成果有待总结。 4.3太阳能空调 近年来,随着太阳热水系
13、统的成功开发利用,进一步开发太阳能热水,采暖和空调的综合系统,扩大太阳能热利用的范围已提到日程上来。太阳能热驱动的空调系统列入国家攻关项目,分别在山东乳山和广东江门设立示范工程项目,并取得了有价值的结果。 1)山东乳山项目该项目是为一个新建的体育馆(1000m2建筑面积)在夏季提供空调,冬季采暖,春秋季供应热水。它于1999年完成。该系统拥有2160支热管真空集管,净吸热面积为364m2和一台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集热器的布置与建筑屋顶一体化。在典型的夏日可提供1777.4MJ/日的冷量,制冷COP=0.60.7。而在典型的冬日可提供2996.6MJ/日的供暖热能,在春,秋季能提供32000立
14、升的45C的热水。 2)广东江江门项目该项目是为一座办公大厦的一层(600m2)的空调和整个大楼的热水。它采用了500m2的平板集热器和100kW两级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它于1996能建成。这些综合系统的经济性尚待进一步的评估。 5太阳能热利用的发展潜力予测 在下1015年间低温太阳热利用仍是太阳热利用的发展主流。太阳能系统与建筑一体化的理念为太阳热利用开拓了发展空间。太阳热水器的发展预测见表4。 在太阳资源丰富的一类地区,如西藏,甘肃,新疆,青海和宁夏等部分地区,有发展中高温太阳热利用的前景,如工业用热或热发电。它取决与技术进步和资金的到位 表4. 太阳热水器的发展及其效益预测 6发展对策
15、 6.1目前存在的障碍 太阳热水器市场规范不力,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对中高温转换技术的研究科技投入不足,至今尚无优秀的成果。 无可操作的激励体制。 管理体制不明确。 6.2政策建议 政府有关部门要在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 鼓励太阳能在建筑中应用的法规。 进一步扩大市场,结合西部大开发计划的实施,将太阳热利用的技术和产品推向西部市场。 制定激励政策,拓宽资金渠道,强化科技投入。 加强对太阳能热利用产品的质量监督,确立质量认证制度。 要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技术进步。 6.3技术进步 太阳能低温热转换系统与建筑一体化仍需组织攻关,鼓励创新,最终要提出 可参考的标准图。要开发和推广使用太阳能热利用系统优化
16、设计的应用软件。 太阳能空调要在示范的基础上认真做好经济性评价并要在提高系统的性能指标上继续攻中高温转换系统研究开发要有高的起点,吸取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教训。一篇关于建造宇宙太阳能发电站的论文所谓宇宙太阳能发电站是指在宇宙空间进行大规模的太阳能发电,然后通过无线电波将电力输送到地面。此系统如果建成,人类将会获得取之不尽的绿色能源。1990年,日本政府在休斯顿举行的各国政府首脑会议上提出了“地球新生计划”,该计划列出了今后100年可使地球环境新生的战略技术,这就是核聚变和宇宙太阳能发电。所谓太阳能发电就是利用半导体将光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发电方法,利用当前的技术可将10的光能转换成电能。为使发电
17、过程不排放对人体有害的氮氧化物等气体、放射性废弃物及造成地球变暖的二氧化碳,人们期待着开发绿色发电技术。依靠太阳光发电不仅能满足人类活动所需的大部分能源,而且能对地球环境问题的解决做出重大贡献。但是,在地面上每平方米太阳能仅能获得约1千瓦的电力,而且太阳能的利用还要受天气因素的影响。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有人曾提出在日照充足的沙漠地带建造大规模太阳光发电站的设想,但在地面上夜间不能发电。利用阳光发电的最好方法是不断地用太阳能在宇宙空间发电。1968年,美国人格雷齐尔提出了建造宇宙太阳能发电卫星的设想。他提出将卫星发射到静止轨道,然后利用微波将太阳电池获得的电力送到地面,这样人类便可获得无限的绿色能
18、源。静止轨道就是位于赤道上空36000公里的圆形轨道。静止轨道上的卫星与地球的自转周期是一致的,即每日自转1周,所以从地面上看卫星总是处在同一位置上。而且静止轨道上的太阳光强度为地面上的大约14倍。除日食期间外,可以不分昼夜、不分季节和不管天气好坏进行发电,因此,在宇宙空间太阳能的利用率约是地面上利用率的10倍。宇宙空间发电所得的电力用微波送往地面。送电用的微波是光波(即电磁波)的一种,属于卫星广播、微波炉、移动电话使用的波长范围。满足美国的总电力需求经历了70年代的石油危机后,美国能源部与美国航空航天局合作,自1976年开始实施宇宙太阳能发电的研究,其研究内容有,假定21世纪之初美国所需的3
19、亿千瓦电力全部由宇宙太阳能发电提供的话,会对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同时还要将宇宙太阳能与火力、核能、核聚变等其他发电方法进行比较。当时研究的发电卫星叫做“参考系统”,一颗卫星就是一个5公里10公里的庞然大物,如果把它发射到静止轨道上,可发电500万千瓦。按每颗卫星总重量50000吨计算,每年发射2颗,在30年内计划总计要发射60颗卫星。研究人员经过对用微波送电对地球环境的影响、能效等多方面考察,最终得出了应推进阳光发电卫星研究这一结论。但由于难以预测的巨大建造成本等问题,这项研究于1980年终止。这一结果,使得世界各国对宇宙太阳发电的兴趣急剧降温。但是,随着近年来地球环境问题
20、的日益严重,对宇宙太阳发电的认识又有所改变,自80年代后期开始重新掀起了宇宙太阳发电热。在日本,1987年由国家公立大学和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组成了文部省宇宙科学研究所“太阳发电卫星研究小组”。日本政府又于1990年成立了“SPS2000”宇宙太阳发电系统实用化研究小组,该小组的研究一直持续至今。1997年又成立了既有理学、工学,又有法学和经济学方面人士参加的“太阳发电卫星研究会”。目前该研究会的事务局设在东京大学,正在从事研究信息的交换及对外信息的提供。1998年日本科技厅成立了宇宙太阳发电研究委员会,专门研究其安全性及经济性问题。最近美国航天局重新开始了对宇宙太阳发电的研究,虽然对其成本问题尚
21、未进行研究,但1998年后将会大幅增加研究经费,而且研究的进度将会加快。日本的SPS2000计划所谓SPS2000是指最迟到2000年在围绕地球的轨道上组建输出10000千瓦的太阳能发电卫星,首先把发射轨道定在赤道上空1100公里处,供电范围定在赤道附近的一些国家。该计划规定:1)发电卫星将成为与地面发电厂的成本可以竞争的发电站;2)发电卫星建成后,它将发展为更大规模的发电系统。迄今为止,由于SPS2000尚未列入正式的国家研究计划之中,因此,2000年就不能实现发射。但在以现有的技术设计的宇宙太阳发电系统中,SPS2000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宇宙太阳发电系统。在SPS2000中所设计的太阳发电
22、卫星是一个边长为336米的正三角棱柱体,柱的全长为303米,总重量为240吨,在棱柱体两个面上镶有太阳电池板,剩下的一面装设有发送微波的天线。卫星的骨架由铝管组成,骨架用机器人和自动组装机进行组装。卫星建成后由机器人进行保养,由于采用的是1100公里的低轨道,所以发出的电力仅够日本使用,但赤道附近的国家每天约有12次接收电力的机会。太阳电池使用的是薄片状非晶硅太阳电池。非晶硅太阳电池的特点是重量轻、柔软性好、成本低、易批量生产。现在日本原子能研究所正在给这种非晶硅电池照射相当于宇宙空间30年所承受的电子射线、质子射线、离子束及紫外线,以研究其老化的程度。太阳电池发的电被转换成微波后送往地面。以
23、现在的技术,如果将100瓦的直流电转换成微波,要损失30的能量。目前所制定的目标是将转换效率提高到75。在地面上接收微波需架设接收天线,接收天线可将卫星传送来的70的微波转换成电能。因此在SPS2000计划中,太阳电池板发电的50在地面上可得以利用,所以送电效率约50微波送电时,受电设施需向卫星发射诱导信号,这样卫星便可向受电设施传送微波。一个地方的受电设施每2小时可接收到约230秒的微波。要想用微波接收全部电力需架设直径2公里的接收天线。这种规模大小的受电设施所得到的电力,可连续提供约250千瓦的电力。在日本,250千瓦是300个家庭的用电量。在SPS2000计划中,计划将受电设施建在赤道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885191434 中国 太阳能 利用 进展 发展 对策 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11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