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纪90 代以来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研究综述.doc
《20 世纪90 代以来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研究综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 世纪90 代以来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研究综述.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研究综述林幼平,张澍收入分配始终是一个极端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随着经济体制模式的转换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在收入分配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并且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收入差距的扩大已成为跋煳夜缁嵛榷途梅沟闹匾侍狻?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围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分配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形成了对收入分配现状的评价、造成现状的原因以及对现状进行调整的对策建议等一系列理论观点。现将这些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作一基本综述。 一、对中国现阶段居民收入分配现状的认识 1现阶段居民收入分配状况的特点 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的总体状况有四个显著特点
2、;其一,居民收入普遍增加,各个阶层群体都获得了改革带来的实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其二,城乡、地区、行业之间及其内部几乎毫无例外地存在着收入差距;其三,在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内又普遍地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其四,收入分配秩序混乱,非常态收入特别突出。进一步衡量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常常运用相对收入不平等分析方法,如“罗伦茨曲线”与“基尼系数”。陈宗胜、向书坚计算出的1995年全国总体基尼系数分别为0365和03515,国务院研究室和世界银行及其他学者的周期估计值分别为039、0445、0415。而陈、向两人计算出的1985年全国总体基尼系数仅分别为0.2875、 02656。一般认为该系数值在0
3、2以下表示绝对平均,0203之间表示较为合理,0305之间表示表示差距较大,05以上说明收入差距相当悬殊。我国城镇住户调查资料表明,自1985年以后,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城镇居民个人收入差距逐年增大并加快。有人运用绝对收入和贫困的分析方法进行衡量,如1994上半年人均月收入103元以下的城镇居民有2000万人。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占全国人口不到 3的高收入户的存款总额高达2932亿元,占全国城乡居民存款总额的28?br 2“两极分化论”与“两极未分化论” 其一,“两极分化论”。该观点认为,两极分化正开始在我国出现。依据是:据国家统计局典型调查,1992年20的高收入户的人均收入与20的低
4、收入户的差别由1991年的26倍扩大到28倍,到1994年这种差别越拉越大,目前全国约有100万人拥有100万元以上财产,而我国一些地区连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贫富两极分化的问题十分明显。 其二,与以上观点相对立的是“两极未分化论”。这种观点从本质上否定出现了两极分化:撇开影响收入分配的公有制方面的因素不谈,仅就收入分配差别的程度而言,参照私有经济社会的经历看,至少基尼系数要达到05以上的水平才算得上是两极分化了,而我国即使各种财产及非法收入的影响都计算在内也没有达到这个程度。赵人伟,李实等人通过引入两极分化的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来加以验证。他们在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
5、9年,以下简称再研究)一书中通过对1986年到1995年各年的城镇居民抽样调查的分组数据进行计算,发现其中只有一年(1988年)同时通过了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因此,他们得出结论认为进入1990年代以后中国并没有出现两极分化的问题,认为主张“两极分化”论点的学者大多数是将“两极分化”混同于收入差别扩大。不过,我国近几年出现的“两极分化”论者的论据涉及的“主要是各种非法非正常收入的发生和蔓延”。“再研究一书集中研究的是中国居民的正常收入的分配差别现状与趋势,令人信服地得出了在正常收入范围内没有发生两极分化现象。但由于没有同时研究非法非正常收入的发生额,分布差别及其对总的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程度,故仍不
6、能说服那些认为我另外,“两极未分化论”者对于收入分配差距的度的评价仍存在差异:(1)“适当论”。陈宗胜20世纪90年代初在对中国居民总体收入分配差别进行研究后认为,当时的收入差别程度“与同样发展水平的公有经济国家和私有经济在收入概念可比范围内的收入分配差别大体一致。”到了1997年,他们认为当时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别总体状况大致是适当的。其原因可归纳为五个方面:基尼系数没有超过05的两极分化水平;高收入层与低收入层收入上的差距应被视为打破传统的平均主义的局限,尽管收入差别已扩大,但包括贫困阶层在内的中国所有阶层的绝对收入水平却提高了,对照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率的提高来看,这种收入分配差别是适当的
7、;我国社会总体状况比较安定,没出现大的社会动荡。这说明目前社会对这种差别是认可的。(2)“失当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较多,他们有的从静态的横向比较角度把收入分配差距的失当表述为“过高”;有的从动态的纵向比较角度把收入分配差距的失当表述为“恶化”。赵人伟、李实在再研究中对收入差距进行了国际比较:中国基尼系数已达0.445,这低于非洲和南美一些国家,但高于亚洲的一些国家,更高于欧洲发达国家的普遍水平。然而,这种国际比较分析的方法本身已受到?br 运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方法对收入分配进行的研究是侧重于收入分配社会性质分析的领域。这方面的研究一般承认社会存在出现收入分配差距的必然性,并将其归因于
8、社会主义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多种生产方式决定的多种收入方配方式的并存。但是,收入分配差距的存在必须有一个合理的限度和允许存在的空间,因为贫富差距的扩大化是为社会主义素质所不能容的。判断收入差距是否合理。首先要判断收入分配是否合理,而判断收入分配是否合理主要在于判断收入分配制度是否合理和收人分配机制是否合理。收入分配制度的合理性在于确立社会成员凭什么分配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分配,主要是体现生产条件分配的合理和经济关系的平等。收入分配制度的合理性首先是由社会制度的特殊性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所有制的主导形式,但是生产资料采取什么实现形式却是不同时期,不同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不同选择。在市场经
9、济条件下,公有制无论采取哪一种实现形式都必须达到两个要求:一是能够壮大公有制;二是能够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收入分配包含了三个方面:即基本保障性收入分配。激励性收入分配和效益或效率性收入分配。生产条件的平等、经济关系的平等也就是要在这三个方面达到平等二、造成收入分配现状的原因 尽管各派学者对于收入分配现状的评价并不相同,但他们普遍承认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已成为收入分配领域中的突出问题。他们进而对造成这一突出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观点。 1居民收入来源分析论 弄清居民收入差距出现的原因,先要弄清居民收入的来源,居民收入来源可以分为两大类: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劳
10、动收入是指居民凭借其为社会所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劳动所获取的收入。劳动可分为直接生产劳动与经营管理劳动,因此,劳动收入可分为直接生产劳动收入与经济管理劳动收入。非劳动收入及指居民不是凭劳动,而是凭借资产所获得的收入和各种渠道所获得的转移性收入。就是说包括资产收入和转移收入。居民收入来源于多种途径。居民拥有的劳动能力、资产、社会关系等的差异往往会带来收入差异。劳动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在于居民劳动能力差异、居民的劳动偏好不同,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不同、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同社会劳动的一致性程度不同。各部门的垄断程度存在差别、政府对就业和工资的干预等等。资产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在于居民拥资产的数量和种类的差
11、异。转移性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在于居民所在单位的收入多少和福利偏好及福利政策、居民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伦理倾向,居民经济状况及其为营利和非营利机制所了解,所关注的程度。居民个人的社会关系、居民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的伦理偏好、居民的经济状况为他人所了解。所关注的程度等等。也有的学者运用数学模型从收入来源角2“公有制经济收入差异倒U曲线”及其“阶梯形变异”论 该理论是以陈宗胜为代表的学者在库兹涅茨提出的倒U假说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进行统计实证分析,并作出一系列只同公有制相联系的假设前提下提出的。库兹涅茨的“倒U假说理论”意在说明“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长期演变趋势为: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
12、渡的经济增长的早期阶段收入差距会扩大,而后是短暂的稳定,然后在增长后期逐渐缩小。由此看来,发展中国家在向发达国家的过渡的长期过程中,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先恶化”、后改善的变动趋势是不可避免的,中国目前正处于从起步阶段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前期。其中在公有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长期不变的低收入差别必然同低劳动差别、高积累、低消费、不变的部门之间消费水平差别及停滞的人口工业化等现象共存,所以,此阶段收入分配差别较小。当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进入较快发展阶段。发展水平也相应地转为中下收入水平。在此阶段,两部门间的差别扩大,人口转移的速度加快,劳动差别随着社会文化教育水平分布差别扩大和白领阶层的出现而扩大,从而导
13、致收入差别相应扩大。其次,由于劳动者消费欲望的增长和产业发展使得积累降低、消费提高、生计剩余随之提高,从而剩余生计比提高。在所有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居民总体收入差别在经济快速发展的3政策影响论 有人认为产生社会分配不公的根源在于旧的体制还设有彻底根除,新的体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就是说,在于改革还没有到位。有学者指出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提供了收入分配差距出现的可能性,具体反映为:(1)调整了生产与分配,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改变了重积累,轻消费的分配政策,收入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向个人倾斜。(2)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大政策的提出和实施。(3)适应多种所有制和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的
14、客观现实,采取了多种收入分配方式,扩大了收入来源。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劳动已不再是收入分配的唯一依据和原则,而是多种分配并存,也就意味着必然出现收入分配的差距。此外,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程度和不平衡性,不同地区和区域由于自然的、历史的和现实的因素所导致的经济发展基础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性,也造成了收入分配差距。行业间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在于:改革过程中,一方面国家承认了传统体制决定的行业格局及其带来的收入差距;另一方面企业、行业并无充分的选择权,转产困难,成为行业间收入差别拉大的因素之一。企业间收入差距拉大政策性原因在于:改革开放后,政府针对过去所有制结构过分单一的弊端,在所有制关系上进行了改革和调
15、整。为鼓励非国有经济的发展?br 4.多重二元结构影响论 有些学者如宾建成,从多重二元角度出发讨论中国居民的收入差别的变动,认为我国居民总收入分配差别扩大的原因是由于:(1)经济二元结构所致,我国经济的二元结构既表现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也表现为沿海与内地的地区二元经济结构,它们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收入差别形成的基本动因。(2)体制二元结构,即体制双轨制。我国改革采取的是渐进的模式,所以在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所采取的价格双轨制和收入分配双轨制(政府计划分配和市场分配机制)对居民收入差别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5制度因素论 有些学者从我国在转型期制度方面分析了造成大量非正常收入从而使收入
16、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他们具体讨论了造成收入差别的寻租活动。他们认为,执行资源配置功能的市场职能和政府职能的紊乱是寻租活动产生的根源所在。在纯粹市场经济的“最小政府”和纯粹计划经济的“最大政府”的两极制度下,不会出现寻租活动。寻租活动正是出现在政府承担一部分资源配置的责任,或者是以各种方式影响着资源拥有者对其资源支配和使用的这种制度下,从传统公有制集权式的封闭经济向开放的市场经济转轨变型的过程中,政府只承担一部分资源配置的责任,产生了大量的寻租机会和寻租活动。因为出现了合法的价格双轨制和大量具有独立身份与利益的微观经济主体,而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鼓励人们追求个人利益,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
17、化的欲望被唤醒,利润最大化理所当然地成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追求的目标,个人收入来源和消费形式的多元化,增加了人们扩大收入和消费的可能性,加之价格双轨制和所有制上的政策双轨制导致许多法制上的漏洞和空白,许多经济法规尚待建立、完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法制不健全,甚至在许多问题上无法可依,使得对寻租活动的监督成本很高,监督难度很大。在这种情况下,让一部分人先6市场机制及管理缺陷论 有人认为收入分配差距是由市场机制和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所引起的分配秩序混乱所造成的。具体表现在:(1)垄断充斥市场,排斥竞争,有些部门和单位凭借行业垄断和某些特殊条件而获得垄断利润,为其职工发放额外收入,基本分配失去控制。(
18、2)劳动报酬尚未完全工资化、货币化,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项目还没有完全独立于企业之外而实现社会化,因而造成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错位。(3)有男姓匕咽粲谥霸鸱段诘墓鳌吧唐坊保啃邢蚍穸韵笫辗鸦蛱桑行姓乱档黄窘栊姓竦么词帐杖耄行胤胶筒棵虐言隳谑杖胱皆阃猓斐稍阃獾姆峙涫刂疲?4)有些部门和单位的分配失去控制,有人侵吞公有财产和用偷税漏税、权钱交易等非法手段牟取个人私利,造成部分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 三、调节收入分配的政策建议 学术界讨论了调节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的必要性。有人从收入分配的手段性(激励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目的性(营造一个既公平指劳动者享有的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的平等权利,又有效
19、率的长治久安的社会氛围,从而可以真正使老百姓安居乐业)方面论述了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必要性,有的从收入差距扩大所产生的后果分析了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必要性:(1)从历史上的经验可以看出收入差距的存在损害社会稳定;(2)居民收入差距的存在会导致劳动力素质的差别,劳动素质的差别的存在则会导致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中竞争的不公平。这种不公平是居民经济机会不平等的重要方面,并且劳动力市场的不公平竞争引起的收入差距可能产生收入分配分化的“马太效应”。(3)居民收入差距的存在不利于增加劳动供给,因此不利于经济增长。(4)权利的平等不是无条件的,只要存在收入差距,就会损害权利平等。(5)收入差距过大会对资源配置
20、效率和生产效率提高会产生负面影响。 对于如何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学者们提出了多方面的政策建议。 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市场机制是现代经济运行过程中合理配置资源的一种有效机制,在市场经济中,市场运行的主体都是具有自身利益的经济主体。市场机制的作用正是通过影响经济活动主体的经济利益而实现的,也就是说,它是通过影响人们的经济利益来实现对资源的有效配置的。市场机制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作用在于:一方面,通过高效配置生产要素和劳动力资源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它能够使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最大化,最大限度地增加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量;另一方面,使高效配置生产要素和劳动资源的市场主体在提高经济效益
21、的同时,能够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实现最大化收入,并使由效率最大化造成的利益的最大差距,进一步激励市场经济活动主体更合理高效地配置资源。这两个方面都是在市场供求和竞争条件下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而实现的,二者的实现相辅相成。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必然表现为一种市场行为,收入分配作为社会劳动及其成果的交换,必然表现为受市场机制调节的经济效益的交换,作为生产要素和劳动效益的分配,只有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才能在根本上得到实现。因此,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于收入分配的四个方面的调节作用:(1)通过生产要素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调节资源收益:(2)通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观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22、主要有以下具体观点; 打破行业垄断。此论认为对新兴产业采取扶植和保护政策是必要的,但要清除市场准入壁垒,更不允许凭借行业垄断获得个人额外收入。对于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国家不能放松对其分配活动进行管理,要制定工资指导线,加强对工资福利过高、增长过快行业的职工收入调控。同时加强对这类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人工成长增长串的考核。严重违反国家工资政策的,要进行严肃处理。制定反垄断法来有效制约垄断经营行为和对某些自然垄断性行业实行高于一般行业的税率,使其获得的超额利润收归国有。 建立平等竞争自由流动的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特别是消除城乡间的就业歧视和择业差别,使劳动者能够根据自身的利益追求和特长自主择
23、业,形成劳动要素合理配置的局面,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克服因就业选择限制而产生的收入差别。有的学者提出要完善要素市场,推动行业职业、专业间的收入均等化,认为我国各行业收入水平所以差异较大,主要原因就是各种要素流性差,特别是城市里的劳动力由于制度、技术、观念上的影响,行业、职业间的流动性很差,许多下岗职工只是把待业场所由工厂转到家庭,并未真正“转业”,这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更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就业配置,也不利于增加就业和正常收入范围内适当缩小差别,因此要通过完善劳动力市场经济收入差距。 完善市场规则,构造竞争机制,整顿流通秩序,强化市场管理,努力塑造文明的市场行为主体,严肃法纪,取缔非法经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 世纪90 代以来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研究综述 世纪 90 以来 中国 收入 分配 问题 研究 综述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11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