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概况.doc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概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概况.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2年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概况-权威资料 本文档格式为WORD,若不是word文档,则说明不是原文档。 最新最全的 学术论文 期刊文献 年终总结 年终报告 工作总结 个人总结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单位总结 摘 要:通过对2012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所转载论文的统计分析,梳理这一年来该报刊栏目设置特点、源杂志的转载量、区域分布及所在栏目分布、被转载论文的作者情况及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等,回顾2012年职业技术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并对2013年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的走向进行了宏观展望。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转载量;统计分析;发展趋势 作者简介:乐传永
2、(1967-),男,湖北大悟人,宁波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女子学院、自考学院院长,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基本理论、成人教育管理、国际成人教育比较研究等;王清强(1979-),男,安徽亳州人,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G710 A 1001-7518(2013)06-0023-07 一、栏目设置与转载论文的统计分析 (一)栏目设置概况 2012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全文共转载了130篇文章,与2011年相比较减少了14篇。2012年共设栏目8个,与2011年相比减少了2个。其中常设栏目有7个,分别为“高等职教”、“关注”、“中等职教”、“
3、比较与借鉴”、“理论经纬”、“改革与发展”和“农村职教”;新增 了“回顾与展望”,该栏目仅在第4期中出现过;2012年仅“高等职教”为每期必设栏目(见表1)。 (二)源杂志转载量分析 2012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全文转载的130篇论文来源于38种学术期刊,与2011年相比减少了2种(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排名前5位的是职教论坛(南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北京)、职业技术教育(长春)、职教通讯(常州)、教育学术月刊(南昌),共65篇,占到转载论文总数的50%。比较近年来源杂志转载量,可以看出这五种杂志在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另外,现代教育管理(沈阳)、教育
4、发展研究(上海)、教育与职业(北京)、中国高教研究(北京)、教育研究(北京)以及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石家庄)六种杂志的被转载量有明显增加,使其在2012年源杂志转载量排名中进入前9名;比较教育研究(北京)、黑龙江高教研究(哈尔滨)、中国成人教育(济南)三种杂志在职教方面的转载量同2011年相比有所减少。 (三)源杂志所在地情况分析 如图1所示,从源杂志所在地来看,北京(38篇)、南昌(25篇)、长春(14篇)、常州(11篇)、武汉(8篇)、上海(7篇)、沈阳(7篇)、石家庄(3篇),分别占总数的29%、19%、11%、8%、6%、5%、5%、2%。转载量为2篇的源杂志所在地有南京、宁波
5、、广州、太原、天津和新乡,转载1篇的源杂志所在地有金华、长沙、绍兴、保定和杭州。 (四)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的情况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所转载的130篇论文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作者的文章有39篇,占论文总数的30%(本文只统计了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的情况)。除了有1篇文章的作者所在单位不详外,大多数文章来自教育研究机构和各类高校。来自教育研究机构的文章有24篇,占论文总数的18%,其中来自教育部的文章连续5年高居榜首;来自高校的文章共有103篇,占论文总数的80%;其中来自师范院校的有29篇,占论文总数的22%;来自普通高校的有41篇,占论文总数的32%;来自其他高职院校的有33篇,
6、占论文总数的26%,其他单位的有3篇,占论文总数的2%(见表3)。 (五)源杂志所在栏目的分布情况 如表4所示,源杂志转载数量排在前5位的杂志所发表的文章内容涵盖比较广泛,主要分布在“高等职教”、“关注”、“中等职教”、“比较与借鉴”、“理论经纬”和“改革与发展”六个栏目中。总体来看,这六个栏目所包含的文章共121篇,占论文总数的93%。其中“高等职教”的文章最多,有38篇,占总数的29%。 二、 研究方法、研究主要领域和基本观点 (一) 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从2012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转载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来看,有80篇论文采用的是定性研究法,占所有被转载论文总数的62%;采用
7、统计法的有25篇,占总数的19%;采用比较法和文献法的各有9篇和8篇,分别占总数的7%和6%;采用个案法和调查法的各有4篇,各占总数的3%(见图2)。 (二) 研究的主要领域和基本观点 1.职业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科学研究是围绕着“怎么样”、“为什么”、“是什么”、“应是什么”等问题,对研究对象逐渐深化认识的过程。袁贵仁部长在全国职教工作会上指出:教育工作“要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方法、科学的作风,抓统筹、抓重点、抓责任、抓作风,不断提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就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而言,有学者认为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分支,在本质和方向层面不存在自己特有的规律,本质上都是为人的发展,即从自然人
8、发展为社会人,社会人应该是具有完整人格即全面发展的;所谓方向,都体现在我国的教育方针中,职业教育不应该有另外的方向性引导(杨金土,第12期)。但由于学界对职业教育学科的逻辑起点不明确,使得其基本范畴及其内容体系在相关论著中也显示出较明显的随意性。生活世界的事实显示,社会生产力、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对教育的规定,要集中通过职业来实现,这使得职业从四方面规制和限定职业教育,并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性质: 职业角色规定教育目的的职业定向性;职业类型规定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职业活动决定职业教育机构专业教育的活动方式;职业认证影响职业教育质量评价(肖凤翔,所静,第1期)。从某种程度来说,职业劳动和工作体系与教
9、育和培训体系之间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一方面,劳动和工作世界的内容和形式部分地决定了教育和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另一方面,教育和培训中产生的新内容和新形式,如被教育培训者的素质,反作用于劳动和工作世界,也可能对其产生变革性的影响。有学者厘清职业和职业教育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认为职业教育的专业是由社会职业抽取凝结而成,它不仅具有教育功能,而且具有对于劳动力市场的直接适应功能,即达到所要求的职业资格。只有达到相应的教育培训资格要求和职业资格要求,才能从事相应的职业。从国际标准职业分类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框架出发,分析了我国职业与职业教育对应关系中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并从职业教育分类需要优化、职业标准
10、需要完善、职业教育的评价方式需要转换等方面对我国职业和职业教育的进一步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展望(谢莉花,第9期)。 任何一门专门的学问,要真正掌握,首先一定要了解这门学科的历史。有学者按照学科成立的条件和成熟标准两项原则对中国职业教育学进行考察,将其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职业教育学的发轫(清末民初)、职业教育学的草创(1916-1970年)、职业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初步形成(1980-1990年)和职业教育学的反思与多元化(2000年以后)。并从元研究的视角、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全面、系统地对中国职业教育学的基本问题诸如职业教育学的生成、职业教育学的独立性、职业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职业教育学的
11、逻辑起点和学科体系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探究和反思,试图构建一个系统的中国职业教育学理论知识体系,为职业教育学的学科发展及其理论建构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路,以期能唤起学界对这些问题的持续关注和系统研究,进而共同推动职业教育学的学科建设走向更高水平(马君,第7期)。也有学者认为职业教育学自20世纪初从国外引进后,经历了模仿欧美、学习苏联、恢复发展等阶段。职业教育学和其他学科一样,在迈向独立和成熟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惑,如在理论体系、话语方式、研究方法、研究者等方面过于依赖母体,缺失独立品格;简单植入西方理论,本土特色缺失;理论研究与实践分离,对实践贡献不足;出现泛化现象,发展路向不明
12、。为解决其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职业教育学在未来应加强学科制度建设,推进本土化,借鉴多学科视角,注重开展元研究(唐锡海,韦莉娜,第12期)。也有学者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经历了恢复、发展、创新等阶段,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不断完善。但从整体上看,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学科发展尚处在不成熟阶段,主要反映在学科的依附性发展上,在“教/学什么”、“怎么教/学”及“谁来教/学”等基本问题上还不能做出独特的及不同于其他二级学科的回答。这些问题的存在和蔓延很容易引发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合法性危机”。因此,在职业技术教育学发展呈现出生机与活力的同时,职业
13、技术教育学研究中也存在着研究的取向、研究的对象、研究的层次、研究的多学科、研究的学派等不容忽视的危机和问题,它们直接制约着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向更深的理论层次扩展,直接制约着职业技术教育学向更规范、更成熟的学科体系演进(吴结,第12期)。 2.职业教育师资建设研究 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影响职业教育质量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有学者研究认为:从国际经验看,规范准入机制、形成完善的师资培养模式,强调专业发展、重视在职培训、稳定兼职教师队伍是职教师资得到加强的几个重要条件。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观照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有学者提出了我国职教师资建设应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基础、突出建设“双师结
14、构”师资队伍为整体思路,通过加强专业培养机构建设、规范准入机制、构建在职培训体系、完善相关机制,提高我国职教“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唐智彬,石伟平,第9期)。而对“双师型”教师概念的界定,研究者的看法和表述却不一。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双职称”论,即教师系列职称加上另一行业职称;第二种是“双素质”论,即理论教学素质加上实践教学素质;第三种是“双证书”论,即具有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并取得教师资格证;第四种是“双能力”论,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第五种是“融合”论,既强调教师持有“双证”,又强调教师具有“双能力”。有人指出“双师”的核心在于“双素质”,其实质是对职业院
15、校教师的行业专家和教学专家的双重要求。对教师群体而言,“双师型”教师是指教师队伍整体上具备“双师”能力,即在专业教师队伍中“理论型”教师与“技能型”及“双素质”教师必须保持合理的比例。“双师型”教师是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特征,但并不是说每一个专业教师都必须成为“双师型”教师。据此,有学者提出了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要素和策略,即建立共同的教师发展目标;选择各有所长、才技互补的教师成员队伍;团队负责人和团队成员间分工明确、协同合作,以及在职称、类别、年龄方面的合理搭配;教师引进和培养实现专兼结合、校企合作(季舒鸿,高查清,第9期)。 毋庸置疑,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院校加强实践性
16、教学,办出职业教育特色,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客观要求。“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效,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影响着职业教育目标和功能的实现。新时期各级政府对“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和支持,如采取多措施并举,统筹国家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网络建设;多部门努力,统筹地方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网络建设;跨区域合作,统筹区域、城乡职教师资协调发展;分步骤衔接,统筹加强中高职教教师素质整体提高的力度。在政府统筹下,我国“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为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发挥了很好的导向功能。如增强了职业教育
17、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落实了职业教育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体现了职业教育校企双赢的办学理念、坚持了职业教育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等(李梦卿,万娥,第9期)。基于高职教育兼具高教性和职教性的特点,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培养要围绕教学来进行,周建松教授认为,突出职教性、彰显高教性、凸显行业(区域)性应该成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出发点,提高质量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着力点,应着眼于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特殊要求和个性要求三个方面。完善体现教师的高教性与职教性相统一的专任教师考核、评价和晋升机制,促进兼职教师的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相结合,完善专任教师企业挂职锻炼的保障机制是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应然
18、选择(周建松,第6期)。 3.职业教育生源与招生问题研究 自20世纪末扩招政策出台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得到了大力发展和迅速扩张,已然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随着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减少影响的渐显,高等教育不断扩招力量的释放以及国外教育机构争夺生源的加剧,高职院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的生源竞争。如何在日渐萎缩的传统生源市场上实现转型发展,在生源的竞争中得到更好的生存,已经成为迫切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生源危机这一外部环境的改变将影响整个高职院校的发展格局与发展方式,高职院校必须在实践中调整发展战略,着力于扭转高职院校的竞争劣势、明确类型定位与生源定位、寻求特色与差异化生
19、存和关注学生发展与学习收获,方能在未来优胜劣汰的竞争中取胜(朱雪梅,叶小明,第12期)。有学者通过对30省发展高职院校的相关政策文件与实践的整理,并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分析得出:生源单一化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问题是制约其拓展生源渠道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和提升工作能力,让社会大众接受并分享高等职业教育资源,解决生源之缺,并与终身学习相衔接,作为建构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环节(王秀丽,第1期)。不可否认,完善招生政策是高等职业教育深入变革和发展的首要环节,它制约着高职人才培养、教学方法和办学质量的改革和提高。 首先,高职自主招生改革作为高考改革的一部分,近年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国 职业技术教育 理论研究 概况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11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