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对策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对策研究.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对策研究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摘要 通过对远安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状况、特点及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和问题分析,探讨远安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对策,即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正确定位,确立适合的发展方向和模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构建红色旅游精品体系、加快红色旅游配套建设;着力构建红色旅游发展新模式。 关键词 红色文化遗产;遗产保护;遗产开发;*县 一、远安主要的红色文化遗产资源及特点 遗产是指自然演进与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历史积淀的精华。红色文化遗产是指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解放前夕28年的
2、历史阶段内,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革命纪念地、纪念馆、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 *是一块红色土地,是土地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贺龙、何基沣、刘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在这里浴血奋战,留下了许多战斗足迹。五县乡俗改良运动是一场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的改革运动,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在远安的继承和发展,乡俗改良会的建立及其活动的倡导者和支持者乃是中国共产党的著名活动家肖楚女;贺龙率领红三军先后三次进驻远安境内,打击国民党发动势力协助地方党组织发动群众、建立地方农民武装,成立地方政权机构,开辟革命根据地;震惊鄂西的瓦仓
3、起义在鄂西地区树立起了第一面武装反抗反革命武装的旗帜,创建了鄂西地区第一块红色根据地和第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革命政权瓦仓区工农革命政府,诞生了鄂西第一支脱产的工农武装鄂西挺进大队;解放战争时期鄂西北区党委召开的党政军紧急会议(即老观窝会议)在鄂西北地区的解放战争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在这片厚重的热土上,红色文化遗产较为丰富,*镇等七个乡镇均有分布。截止*年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调查和全国革命遗址普查发现并登录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重要历史事件纪念地或纪念设施、名人故(旧)居、烈士墓及纪念设施、其他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革命旧址、遗址类文物点39处。其中,鸣凤镇5处,占全县登录红色文
4、化资源总数的12.82%,*镇数量最多,共15处,占38.46%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3处。 这些丰富而珍贵的革命遗迹、旧址和纪念物(馆)可分两大类: (一)物质类。又分四种: 1、墓地、纪念碑(塔)。共10处,即革命烈士纪念碑、瓦仓起义纪念碑、吴永德纪念碑、李时鲜烈士墓、*烈士墓、*千烈士墓、陈海涛烈士墓、周武谟烈士墓、叶发秀烈士墓、鄂西抗日烈士纪念塔。全县现有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9处。 2、遗址(遗迹)、旧址。即*县苏维埃政府旧址、月畈溪农民协会旧址、竹马沟红军驻地旧址、南远县民主政府旧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七军军部旧址、
5、南襄城乡苏维埃政府旧址、远安县特别区委旧址。荞麦寨战斗遗址、解放洋坪战斗遗址、赤卫队队长周诒芬等同志被害遗址、中共鄂西北区委员会紧急会议旧址、中共鄂西北区委员会紧急会议旧址、*烈士纪念碑、紫山工委旧址、*县特别区委旧址、南襄城乡苏维埃政府旧址等,都成为远安红色旅游的重要内容。 3、馆藏革命文物。全县馆藏红色文物较为丰富,共*件,其中二级20件、三级58件、资料品218件。 (二)非物质类。红三方面军先后在*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三次攻克*县城,留下了大量的红军轶事、革命歌谣和宣传标语等。 *作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红色旅游资源具有三个较为显著的特点: 第一,资源较为丰富。一是类型多样
6、,既有重要的革命遗址,又有将帅旧居和活动地,还有重要战役、战斗遗迹。二是分布较为广泛。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全国革命历史遗址遗迹普查数据显示,我县现有重要的红色文化遗产39个,分布在全县7乡镇。 第二,特色较为鲜明。拥有“嫘祖故里”、“鄂西苏区”红色旅游品牌。何基沣、刘真等几十名高级将领曾在此战斗过,在远安留下了许多战斗足迹。早在1927年,*就领导和发动了震撼全省的瓦仓起义。 第三,开发潜力较大。集中表现在红色文化与历史文化、绿色生态与自然风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有一定影响力、吸引力和开发潜力的综合旅游景区,这既是远安旅游资源构成的一大特色,又是远安旅游资源开发的一大优势。远安地处山区,交
7、通不便,也使远安一些大山深处的村落保留了淳朴的民风民俗,一些民间古建筑、少见的自然风光等,都成为吸引广大游客的重要景点。素有“鄂西武当”1 2 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对策研究第2页之称的*地貌景区、龙潭河溶洞等优美的自然风光,也使远安旅游资源体系更加丰富多彩。 二、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现状及问题 (一) *红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显示,远安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保护良好,保护一般,保护差。良好的17处,所占比例为43.59%,保存一般的12处,所占比例为30.77%,保存差的12处,所占比例为*%。 近年来,我县委、政府对红色旅游的发展高度重视
8、,全力打造红色旅游,在项目、资金上重点倾斜,让红色文化遗产已成为宣传远安革命史、弘扬革命传统、振奋民众精神的重要载体。逐步开发了部分富有教育和革命纪念意义的优秀红色旅游景点。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编撰出版了中国共产党远安历史第一、二卷、瓦仓风云录、临沮风流颂等作品,拍摄了红色热土电视专题片,组织了远安“走进鸣凤山红色远安游”活动,制作了以“嫘祖故里、红色土地、生态家园”为主题的宣传专栏,在世纪广场展览。目前,我县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明确十二五期间将狠抓红色旅游重大建设项目。 (三) 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尽管*县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从发展条件、指导思想、发展目标、
9、主要项目、交通规划、形象定位、资源与环境保护等方面对未来远安红色旅游开发进行了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但从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现实情况看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怎样兼顾 ,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否分离,分离又该如何分离,资源特色如何挖掘 ,开发层次、重点、开发方式如何确定等都是远安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面临的问题。纵观远安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尚存在以下问题或不足: 1、开发单一,没形成整体优势。尽管政府对红色旅游的开发十分重视,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自从国家大力倡导发展红色旅游以来,政府财政的投向主要流向那些影响力大的红色资源地的保护与开发,远安红色文化资源中真正能称得上是红色旅游地的并不多
10、。远安红色文化资源绝大数散落于边远农村,开发难度大,并没有形成红色旅游资源,远安红色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总体来说还没有得到开发。 2、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配套开发滞后。红色文化旅游产品多为革命旧址、革命烈士纪念碑等,在对这些革命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中,展示的手段单一、雷同,缺乏游客的参与性与互动性。没有充分展示不同旧址的特定文化内涵,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差,客源市场有很大的局限性。 3、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监管不力。目前红色文化资源所在的乡镇政府对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缺乏合理的规划及科学的管理。采取的保护措施仅仅只是依照县政府文件的规定确立该处的红色文化地位,之后,因经费问题便置之不理,处于想保护而没
11、有能力保护的尴尬境地。保护工作的滞后,致使其教育价值大大降低。 4、红色文化旅游品牌宣传不够到位,知名度不高。一是宣传面不广。只停留在本县、本市宣传,跨省市的不多,在国家、省级电视台的宣传更少。二是宣传主体层次较低,公信力不足。为数不多的旅游宣传活动均为各景区、旅行社自发组织的小范围的推介,政府介入过少,缺乏整体包装、整体宣传。三是特点不突出。主题不鲜明,形象不统一,与其他地区同类旅游产品比较不能凸显其优越性。 5、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机制不全。现有的管理机构主体不明、经费短缺、人员缺少,没有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机制。 三、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对策 针对*红
12、色文化遗产的类型、特色、价值、区位条件、发展阶段以及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现状和问题 ,现提出如下对策。 (一) 坚持科学的开发理念,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关系,走保护与开发并重之路。远安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必须坚持和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013-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等法规或文件精神 , 要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红色文化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没有保护的开发,是不可持续的开发,而没有开发的保护,则是没有根基的保护开发。红色文化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若开发利用不当,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13、。因此,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开发二者的关系显得至关重要。要有效整合宣传、党史、文物管理和民政部门的管理职能,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方式,加大对各类革命遗址遗迹的行政保护力度,杜绝各类人为破坏损毁现象的发生。一方面要加强外在形式上的保护,可考虑在各革命遗址遗迹所在地普遍设立醒目标志碑(对年久失修的烈士墓要统一修缮),将遗址名称、产生或发生的时间、历史由来简介以及负责保护的单位名称、保护时间都镌刻上面,既有效制约人为损坏行为,又方便后人及游客凭吊瞻仰;另方面,要大力借助法律保护手段,尽快研究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的法律规章,对各种损坏行为做出详细的惩处规定,并公布于众,提高群众的认知度和
14、自律性。 (二)选择合理的特色定位,确立适合的发展方向和模式。远安红色资源因大多分布边远区乡,因此,定位为乡村红色文化资源较为合适。在开发利用过程中既要考虑资源特色和社会影响,又要对乡土教育不能一味的拔高;同时也要考虑到当地的经济水平,吸引投资的能力。而对于乡土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办学校的方式,如命名红色小学。可以是发展乡村红色旅游,打造历史名村,历史名镇;可以是利用红色资源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尤其是近年来,国家把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特别是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和革命精神、引导乡村红色旅游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动乡村经济和社
15、会全面发展起着十分重要作用。 (三)利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对于原建筑尚存且有较大教育影响力的革命遗址遗迹,要优先进行修缮,加强空间布局规划、建筑物设计施工和内部设施安放装饰工作,尽量恢复原貌,尽快收集、抢救内部陈列物品,并建立定期保养制度;着眼强化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积极创造条件“远安县建立党史教育馆”,逐步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于原建筑物已不存在的革命遗址遗迹,短期内可依托附近学校、村庄,利用学校队室、德育室,村委会的党员服务中心等举办图片展览,进行党史宣传教育,待资金筹集到位,再行原貌恢复乃至开发拓展等工作。对已经得到科学开发的红色文化资源,要利用现
16、代科技手段加强保护、确认和保存,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实物、资料,予以妥善保管。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珍贵的实物和资料流失。要运用文字、影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其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编写名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对地处偏远山区的红色文化资源,政府、社会要主动关注,投入资金进行抢救性保护。 (四)构建红色的旅游体系,加快红色旅游配套建设。当前,“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兴县”、“美丽乡村建设”的战略框架已经拉开,这种形势下,如何实现党史资源与旅游产业的有机对接、全面融合,将是一个非常重要而有意义的课题。如能成功破解好这一课题,将既可以保证这些红色资源的存史、育人功能永葆活力,又能充分激发
17、它们的市场潜质,活跃和带动远安经济发展,从而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赢。要把红色与旅游有机结合,体现“三个注重”,即注重红色旅游开发与其它旅游产品开发相组合,注重把红色旅游同远安历史文化、乡村民俗风情、绿色生态相结合,注重将瞻仰教育与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相联合,做到统筹规划,综合开发,突出特色,打造品牌。要精心设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充分依托现有景区,借助乡村绿色生态环境和民俗风情,倡导自驾游,逐步发展团体游。同时还要不断加大红色旅游开发推介力度,全方位对远安红色旅游资源进行研究、挖掘、整理、提炼、整合,展现独特的远安历史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魅力,大力提升远安红色旅游文化品位。 (五)力推全新的发展模式,构建红色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创新管理体制,着力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大众参与”的红色旅游发展模式。建立多渠道、多方位的投资融资体制,加大红色旅游招商引资和市场化运作力度;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支持红色旅游业的发展;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红色旅游产业开发,形成全民共推红色旅游的发展格局。 (编辑:新新) 1 2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11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