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知识产权保护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要素.doc
《浅析知识产权保护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要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知识产权保护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要素.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析知识产权保护-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要素浅析知识产权保护: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要素高等学校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提高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内容,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0201X-2020)提出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战略目标,确立了大学作为我国基础研究以及高技术创新的主力军的重要地位。统计显示, 高校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1 /4左右,承担国家863 项目1启以上,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 973 占1启以上,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占全国70%以上,国家重点实验室约63%建在大学 。显然,高校在推进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和
2、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中处于辐射源的核心地位。 然而,我国高校每年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率尚不足30%,真正实现产业化的成果不足5%,丰富的高校科研产出与低效的产业转化能力之间的鲜明对比折射出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尚存在一系列阻碍性因素,有关制度不尽完善也使得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一些弊端。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是高校科技成果得以有效转化的基础性保障。唯有重构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性框架,方能保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途径的畅通,实现高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要素与现 实境困 (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 1.价值功能的多重性 高等院校不仅承担着培养人才、传播知识的社会职能,还是发现知识、
3、创造知识、研究知识的重要阵地,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将科学技术应用到新兴的产业活动,是教学过程的延伸和科研活动的构成部分,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贡献力量;革新的生产过程反过来又可以改造专业课程或更新教学内容,形成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的创新,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思路。因此,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兼具教育价值、科技价值、经济价值等多重功能,承担着多元化的社会角色。 2.管理界面的多层次 高校教学、科研、技术转移分属不同的运行体制,人员结构和外部关系的多层次自然决定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界面的复杂性。一方面,科学研究根据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不同的项目性质需要不同的管理方式和考核评价机制,不宜以
4、单一的评价扫 L制等同视之,需要根据项目开发的进展以及社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予以适时的调整;另一方面,科学研究的不同阶段要求不同的管理模式,如前期开发阶段需以事业管理模式审核、协调、引导,后期转化阶段则应以企业管理方式调研、推广及服务。此外,科研项目参与主体的多层面亦决定了人事管理的复杂性,包括专职人员与兼职人员、技术人员和行政人员以及研究生等,各个主体参与研究及转化的程度亦不相同。 3.成果形式的多元性 表现在不同的科研性质和科研项目科技开发的成果形式亦不相同,有些可能直接投入生产过程物化为商品,有些则需要在企业等生产平台上进行再试验、开发以适应市场需求,有些则以论著等精神产品形式形成理论成果
5、用以指导实践;同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益评价亦呈多元化,高校目前多以论文发表或著作出版情况为主要衡量标准,而企业则需要以科技成果投入市场后的收益率作为评价标准,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不同的主体因需求目标的差异对科技成果的评价亦不尽相同。 (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系统要素 1.科技成果转让和受让方 高等学校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转让方和供给方,是开展科学技术研究的集中地,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增长力的基础和源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受让方和需求方是企业,是科技成果产业化、商品化的实施基地,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最终目的实现地。高等学校科技成果的供给数量和供给质量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经济发展方向,企业对科
6、技成果转化的需求能力直接决定高校科技创新带动生产力的速度和规模,因此,构建产学研一体的大学技术转移平台是保证高校科技成果顺利转化的基础和必要。 2.技术转移中介方 技术转移中介机构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包括中介机构、高校科技处、技术转移机构、政府参与到科技成果服务与转化过程的相关机构等,这些中介方是连接转让方和受让方的纽带和媒介,以其专业知识和技术经验为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相关的法律、政策、物资、人力等支持,为高校和企业双方提供科技成果供需信息并协调双方关系,一方面为高校科技成果的产生、转移提供前期调研、产权归属、合同审查及收益分配等制度保障;另一方面,依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引导促进科
7、技成果的交流、交易、传递和扩展。 3.政府宏观调控方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科技与经济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政府利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制定相关的政策文件、支持计划等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各方参与主体进行宏观调控与导向引导,如通过税收、财政等政策支持引导高校与企业共建产学研平台、大学科技园等,通过人才激励L制为高校科研人员在职称评定、待遇、奖励等方面制定相关优惠政策,等等。政府通过适度的宏观调控和制度保障措施,为实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规范化运行奠定基础。 (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知识产权流失严重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X)数据显示(见卜表),我国高校发表科技论文和出版科技著作均呈逐年递增趋势,并
8、占全国发表科技论文和出版著作总量的绝对比例,高校成为国家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同时,我国高校专利申请数量和专利授权数量持续快速增长,在全国技术创新体系中承担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例如,201X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三大奖项中,高校获奖比例均超过总数的70%,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项目达到5 4.5% 但是高校快速增长的知识产权数量未能有效推动其科技成果的转化,高校科技成果与社会生产仍存在着严重脱节现象,其突出问题体现为: 一是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较低。从高校发表理论研究成果的庞大数量来看,专利输出比例所占甚少,且高达20%的比例集中在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
9、、武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几所高校。另据清华、复旦等20所高校联合完成的 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探索与实践 课题研究报告显示,我国高校每年虽有60008000项科技成果产生,然而能够签约转化的尚不及30%,转化后能产生经济效益的也仅占被转化成果的30.5%,且只有10%的研究成果能够取得经济效益。 二是高校知识产权流失现象严重。由于高校和科研人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在研究取得进展时急于发表论文或交流学术成就,导致技术内容公开,使发明创造丧失新颖性而失去获得法律保护的可能性;h同时由于频繁的人员流动和人才流失,如对调离、退休等科研人员没有进行知识产权方面审查或签订有关协定,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导师的科
10、研项目,了解到大量的技术秘密,离校后科技成果亦随之外流等。 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而临的法律困境 (一)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现有法律环境分析 目前涉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构成主要有几部分内容: 一是国家法律、法规、规章中与科技成果转化或高校知识产权保护有关的内容,如民法通则、合同法、专利法、著作权法、商标法、科学技术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等; 二是与科技成果转化或者高校知识产权保护有关的法规性文件或部门规范性文件,如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关于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若干政策、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1X-2020年)、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析 知识产权保护 高校 科技成果 转化 核心 要素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11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