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论文.doc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论文.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 小 企 业 技 术 创 新 研 究姬定中一、企业创新体系的重要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国际经济竞争的核心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江泽民)。”从世界各国发展的实践来看,技术创新对于经济增长和企业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技已经成为最大的经济发展要素,即科技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发达国家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60%以上。从我国经济发展和中小企业成长的现实来看,意义也十分重大,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小企业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基础支撑。区域创新体系中小企业创新体系中小企业创新体系中小企业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国家创
2、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是由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组成的网络系统。在创新体系中,企业以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为主,同时进行知识传播,是创新体系的核心和基础条件,也是创新的载体。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下图1所示:通过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可以使R&D生产销售联系更富成效。因此,对于尚属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而言,国家创新体系应偏重于实用,即偏重于技术创新,并且扎根于企业。 2、是优化配置科技资源的内在要求。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建立高效配置的人才体系。长期以来,我国科技人才的配置结构极不合理,多数科技人才集中于事业单位和金融保险等效益好的行业,其中又以教育、卫生专业占大
3、多数。相比之下,最切近市场、最需要人才的是中小企业,其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比重却明显偏低。这一方面造成科研成果不能及时直接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又严重不足。表1:1996年R&D经费与人员分配的比较 单位:%国别R&D经费的分配R&D人员在部门的分配政府企业政府大学企业中国5530451837美国117116日本96856德国127474资料来源:国家科委,国家科技年度报告(1997);另表见科研管理第2期2002年当然,这种经济与科技“两张皮”的现象,是传统体制“惯性”作用的结果。要改变这种现象,除了进一步引入人才配置的市场化机制外,构建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体系,
4、为科技人才的流动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迫在眉睫。3、是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途径。技术创新体系是指与开发技术创新活动、推进技术创新战略有关的各方面、各环节有机联系、相互作用而构成的一个整体。一般分为国家、产业、企业三个层次。从企业层而言,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主要是指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组织体系和内容体系等。形象的说法就是形成一种能够高效、有序进行的技术创新链。这个链条一般包括新设想的诞生、创新项目的决策(市场需求和有关技术发展的调研和预测)、技术获取、工程化(设计、制造工艺的开发、中间试验等)、生产和营销等环节。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否健全和完善,是企业创新能力强弱的
5、综合体现。而从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来看,技术创新能力普遍较低,在市场竞争(尤其是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我们的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但能耗和原材料消耗却较高。如我国吨钢能耗是164公斤标准煤,而世界级只需要80公斤标准煤;我国每生产100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相当于187公斤石油,而日本只需要13公斤,德国只需要18公斤。由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下,一方面出现产品大量积压,另一方面资金密集型产品又大量依赖进口。目前国内市场上的电子信息、精细化工、饮料、成套设备、精密机床、远洋船舶等产品有50%以上依赖进口,而出口产品仍以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为主。因此,从长远看,如果我们不加强高技术产
6、业的创新和投入,我国将很可能成为跨国公司高技术产品的组装基地,而且也将迅速变为世界上最大的高技术产品销售市场(如前一时期的DVD争端)。因此,要提升竞争力,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小企业必须重视研发,而不是简单的模仿和引进。一位日本学者将竞争力与R&D投资联系起来,认为一个企业的R&D投资仅占企业销售收入的1%,那么,这个企业注定要失败;如果占3%,则仅仅可以维持企业发展;如果占到5%,可以 参与竞争;如果达到8%以上,那才可能有竞争力。我国以中小企业为主(我省也一样),要提高中小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必须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尤其是核心技术体系。4、是促使市场成熟化、替代化和发展新产品的有效途径。任何
7、一个产品的市场容量都是有限的,当一种产品的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出现饱和或供大于求的状态,从而达到成熟化。同时,一种产品还会被其他产品所替代。不管企业的产品面临的是成熟化还是替代化,都会给生产这种产品的企业带来极大的困难,影响到他们的生存和发展。以市场成熟为例,由于市场容量达到饱和状态,并开始呈现下降的趋势,最后这个行业的市场将被一些实力雄厚的竞争者说占据。在这种情况下,竞争的胜利者,只有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才能维持起当时的优势;而被迫退出市场的失败者,也只有通过技术创新而另谋生路。如果产品产生替代,则企业更需要努力实施技术创新,以寻求新的发展机会。这就是产业更迭或部门转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
8、中,不管新老产业的企业,都必须努力实施技术创新,任何等待观望都意味着坐以待毙,放弃发展。 我国的中小企业,多处于传统产业阶段,因此,实施技术创新,不仅是中小企业的迫切需求,也是我国改造传统产业的必然趋势。二 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 中小企业在组织、经营、生产和流通上的特殊性和资源占有上的差异性,决定了中小企业在国家整个创新系统中与大企业相比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面临着不同的外部环境。因此,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形成并表现出与大企业不同的特点。1、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广泛性决定其在许多领域占据着创新的主导地位。由于中小企业数量多,涉及领域广,与市场联系极为紧密,所以,在创新产品、创新
9、工艺、创新过程和创新成果上都要表现出广泛性。尤其是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2、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体制的灵活性决定了其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具有充分的活力,同时也表现出较高的效率。中小企业一般没有独立的研究机构,而主要采用技术引进方式创新,或者由企业和高校、科研单位共同进行开发创新,也可以运用自己掌握的情报信息资料,借助于外单位的力量进行创新。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灵活性,符合中小企业经营的特点,有利于企业和市场的紧密结合,较快地获得技术创新成果。中小企业从每单位销售额所得获得的专利成果大约为大企业的2倍。特别是由于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中中小企业大量拥现,在技术创新时间
10、与效率上的优势更为明显。3、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迫切性决定了其更注重应用型技术方面的创新。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遵循合理实效的原则,主要着眼于现在而非将来,很少从事投资大、项目多、见效慢的基础性技术创新。 4、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更强调利用外部资源,同时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更加突出。由于中小企业自身资源的局限性,其更加强调与外界合作的重要性,更加强调利用外部资源,进行创新技术的吸收和扩散。近年来,随着科技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和校企、研企的合作渠道的更加畅通,中小企业利用外部资源创新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在中小企业,企业家通常还亲自参加技术创新活动,在许多高技术企业中,其创业者本身就是科学家或发明家。与大企业
11、相比,中小企业家在技术创新活动中扮演着更加积极主动的角色。三、障碍分析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在实践中遇到了一些障碍,据马驰,贾蔚文等学者1990年对湖北宜昌,1991年对河南南阳进行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调查,企业技术创新的障碍性因素见表2。另据1996年上海重大咨询决策研究项目的调查(见表3),资金、人才的缺乏,创新能力低下,以及缺乏有利于创新的制度,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主要因素。表2:技术创新的阻碍性因素 单位:%阻碍因素中国丹麦芬兰挪威瑞典风险大2159515248缺乏(风险)资金7230353822研发能力不足4226451027人员素质差3035463227缺乏市场情报3238
12、3627对外界应变能力差42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222711创新易于模仿2610341522法规15923922资料来源:马驰、贾蔚文,国内外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比较,在国家科委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调查报告1992(4)。表3:企业技术创新的阻碍及因素阻碍性因素位次综合评分均值累计频率(%)缺乏足够的投入25.4776缺乏创新人才16.0082企业创新能力落后34.7876缺乏企业家精神83.7176缺乏市场竞争压力44.7976缺乏优惠政策54.5076缺乏创新收益保障64.1368缺乏有利于创新的制度74.0676企业员工缺乏积极性93.3664资料来源:上海实施技术创新与集约化发
13、展研究报告,项目主持人:江青云,1996年8月31日,转引自孙一民,现代企业技术创新第162163页,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综合以上因素,结合我们在调研中遇到的问题我们认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阻碍和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创新意识差或认识上存在误区。 由于企业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中小企业特别是公有制企业的领导在技术创新面前往往心存顾虑。宁愿选择保守稳妥的技术追随战略,而不支选择自主创新。这本是无可厚非,但长期“遗传”的结果,使企业不思进取,一味依赖“外援”。更有甚者。由于知识产权的意识谈薄,许多企业领导热衷于“拿来”或“偷来”(如医药行业的许多企业),根本就没有创新的
14、意识。另外,将技术创新等同于创新,这在中小企业也极其常见。这是中小企业在认识上的一大误区。创新理论包括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等内容。但我国相当多的中小企业往往只看到技术促进生产发展的结果,而没有注意其先决条件决定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不是物质资本和技术本身,而是与人力资本发展相关的经济组织结构和文化传统等社会因素。以制度促进生产力的更大的解放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企业家作用的发挥有赖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的建设,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带来的必然结果是,虽然投资于技术改造,但投资效果不佳,进而使企业对技术创新感到迷惑。2、技术创新的主体错位。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
15、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研发经费的主要来源。如果美国等国,企业(主要私企)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担当主角。美国1997年的RXD投资为2056亿美元,其中企业占72.7%。我国1997年R&D经费共为481.9亿,还不到通用汽车公司全年总投入50%。据统计,美国每年诞生6万家高科技小企业(这些企业后来有的破产,有的发展成为大中型企业),这些小企业具有极强的创新意识,每年获得国家颁发专利总量的60%。而在我国受计划经济的惯性推动,有些地方政府还没有走出管理企业、领导企业、包揽企业的圈子。由召开创新动员大会,规定多少创新项目,争取创新技改资金,到分配使用资金。企业的R&D经费投入主体地位没有确立
16、。究起原因,是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还没有理顺,知识产权没有得到切实可靠的保障,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还远未建立起来。3、中小企业科技人才匮乏且缺乏创新素质,创新效率太低。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还没有技术中心,其技术不得不借助外来成分。一些中小企业由于技术人员少,使得每个技术人员不得不从事多方面的工作,使得这些技术人员在技术的深度方面难以与大公司技术人员展开竞争。一些中小企业为了保住一些高级技术人员,使之不被大企业挖走,往往要付出比大企业更高的成本。此外,多数中小企业普遍没有建立计算机信息网络,缺乏固定的信息技术人员,导致了信息流通不畅,技术信息搜索成本较高,这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不仅
17、如此,我国科技人才普遍缺乏创新素质,创新效率太低。到1998年,我国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已经达到281.4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49万人,科技人员的总量应该说不算少。但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教育的模式只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千人一面”,忽视教育对象的个性差异,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不适应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这也是我国科技创新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4、科技与经济相分离,市场化水平太低。长期以来,我国科技与经济存在“两张皮”状况,企业作为单纯的生产单位,只关心完成生产任务,不关心技术进步,缺乏技术开发能力。而科研经费和科技人员过分集中
18、在国家的科研院所和高校,他们只关心科研任务的完成,不关心科研成果能否转化为生产力。由于企业、科技、教育等各个子系统相互脱节,即便在各子系统内部已经形成了相当的力量,但官、产、学或产、学、研之间缺乏密切合作,没有形成应有的合作。大量的科研力量游离于经济主体之外,科技开发不能同市场紧密结合,科技成果转化“先天缺氧”。这既是科技资源严重浪费的原因,也是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5、中小企业之间的协作网络薄弱。中小企业以小巧、灵捷的经营方式和技术的不断创新,融入到紧密合作的中小企业网络中去,既可以与大企业分工协作,又可能与大企业进行竞争。但是由于中小企业在创业资本、资金、规模和获得政策扶持方
19、面,无法与大企业抗衡,只有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并在合作的网络化过程中不断创新,才能获得优势。然而目前的现状是,中小企业在生产上相对独立,发展的过程中缺乏应有的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正式或非正式交流,不能很好的建立技术与营销网络。在他们之间不但不能像硅谷和新竹等到发达地区的企业那样专业化分工合作,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反而在市场的竞争中,相互拆台,导致信息、技术、知识的流动严重不畅,甚至断流。以北京中关村为例,在改革初期涌现出大量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在不断竞争中已相互合作,使得这一地区迅速成为独特的高新技术企业的积聚区域。借助区域内良好的创新环境和企业自身的不断创新,少数中小企业成长为大的企业
20、集团,如联想、方正等。然而发展到现在,中关村区域内企业间的合作网络的作用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加之创新乏力,使不少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这样的高新技术企业尚且如此,更不要说一般的中小企业了。6、中小企业的整体战略决策水平偏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大多是市场拉动型的,普遍缺乏科学严谨的市场调研,低水平、小规模的重复开发屡屡发生,造成了科技投入的浪费,这就陷入了一方面中小企业因资金不足致使创新投入有限,另一方面有限的创新投入却造成了浪费的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企业整体战略决策水平不高。7、中小企业经济实力有限,技术创新投入水平偏低。企业的科技人才和财力保证是进行技术创新的重要前提,科技人
21、员和经费投入水平是衡量一个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据纽约科学院的资料,全世界2000年在研发方面的投入约为4000多亿美元,其中美国就占1850亿美元,约占其当年GNP的26%。而我国尽管在过去几年中,企业对创新的投入有所提高,但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依然比较薄弱,多数企业没有形成自己核心技术的能力,创新的组织机制也不完善。全国大中型企业的研发经费只占销售额的0.39%,即使高技术企业平均也只占0.6%。在OECD国家,高技术产业的R&D密集度(R&D/销售额)在10%以上,中低技术产业的R&D密集度也在1%2%之间。(资料来源:技术创新与社会服务体系 蔡敏勇主编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年
22、12月P127)而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用于技术创新的费用远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占销售收入的1.5%,仅以河南省为例,中小企业平均科技开发费用投入占销售额的比例不足0.5%。目前,我过企业的技术开发和创新资金,国家、各级政府投资只占10%左右,40%的企业自筹,50%靠贷款。而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势力较弱,资信等级较低,往往很难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商业银行处于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和投资时间等因素的考虑,宁愿贷款给国有大企业,也不原贷款给中小企业,因而实际上90%的技术开发资金仍是由自己承担的。我国中小企业的资金匮乏已成为企业技术创新最主要的问题。8、缺乏技术创新的“制度安排”。突出表现:(1)科技成果的所
23、有权不明晰。非常“私人化”的科技成果往往以共有化的化的方式处理。这对科技人员造成了极大的伤害。随着“十六大”的召开和宪法的修正,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以达成共识。但对科技成果的性质认定仍存在许多“盲点”,急需纠正。(2)现在体制无力解决对科技的持续高投入问题。 现在仍有不企业对科技投入热情不高。基本的看法是科技一种风险投资,潜在的风险很大。据美国学者曼斯非尔德对美国三大公司的创新项目调查发现,每100项,仅有57项在技术上获得成功,存在43%的技术风险。有31项能够商品化,存在26%的投资市场风险。有12项具有经济效益,存在19%的经济风险。我们承认这是一般的规律,但不认为这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 论文 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10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