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生态安全问题与对策.doc
《三峡库区生态安全问题与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峡库区生态安全问题与对策.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三峡库区生态安全问题与对策摘要:具体分析了三峡库区自然、社会和经济三方面的生态安全问题。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与计算方法,得出该地区超载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达37.4,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的结论。针对三峡库区的生态安全问题,提出了如下的对策: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和库区立体管理模式;建立库区生态安全预警系统和绿色GDP核算体系;倡导各产业在生态安全下的生产经营运行模式;建立库区县市级管理责任定位体制,明确不同部门、地区所对应的库区生态流域单元的管理权限和责任;积极引导公众进行安全生产和科技减灾。关键词:三峡库区;生态安全;生态环境;水土流失;资源承载力三峡库区1)范围划分是以三峡工程
2、“180 m”方案为标准,东起湖北宜昌,西迄重庆市江津市,包括湖北4县,重庆16区、市、县,共20个县、市,面积为5.57万km2;到2003年底人口约为1800万;人均幅员面积0.34 hm2,人均耕地0.06 hm2 1。本文的生态安全是以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ASA, 1989)提出的定义为代表,并结合肖笃宁先生2的定义,指人类在生产、生活与健康等方面不受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影响的保障程度。具体是指在人的健康、安乐、生活保障来源、基本权利、必要资源、生活次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所组成的复合人工生态安全系统。本文试图具
3、体分析三峡库区自然、社会和经济三方面的生态安全问题,并对重庆市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进行相对资源承载力分析。1 三峡库区的环境背景从自然环境来看,三峡库区以灰岩、紫色砂岩分布为主,花岗岩、变质岩局部分布,岩溶地貌广泛发育。该区第四纪以来受长江及其支流的强烈冲刷和侵蚀,形成了峡谷深切、山谷陡峻、地形破碎的三峡地貌。由于复杂的地形地貌,库区地表成土过程缓慢,土层瘠薄,并且岩溶地区地下常发育裂隙、漏斗、地下暗河,地表土壤容易流失,水土保持能力极差,导致三峡地区的自然环境先天比较脆弱。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本地区长期经济落后,现在仍是我国西部的后进地区。以重庆市三峡生态经济区19县市计算3,到2001年
4、总人口1557.5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51.95万人,占总人口的86.8,国内生产总值为516.89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318.60元,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耕地面积0.057 hm2,仅有全国平均水平的73。从1993年三峡工程动工到2009年最后竣工,库区蓄水水位将升到175米,由于库区沿岸大量土地的淹没,113.18万人口需要搬迁4。新城镇的建设和农村新增耕地的开垦,必然产生环境容量超载的问题。同时库区水位的抬升,江水流速将大大减缓,长江自净能力减弱,从而引发严重的水污染问题。生态环境退化降低了环境承载容量,一方面威胁着人类生产生活环境安全,另一方面也动摇了经济发展的环境基
5、础,最终导致大量生态难民的产生和经济的停滞或崩溃。有部分学者指出,由于江水的长期浸泡以及库区蓄、排水落差等影响库岸的稳定性,可能诱发高频度的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问题。2 三峡库区重大的生态安全问题2.1 自然生态安全问题水土流失是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根源。人口的快速增长,陡坡开垦,乱砍滥伐,自然资源(土地、生物)的不合理利用,农村能源短缺等,造成长江中上游地区人口、资源、环境的不协调发展。三峡地区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源地。水土流失造成的大量泥沙淤积将降低长江湖泊的调蓄洪水的能力,从而降低水利工程使用效益,缩短工程寿命。水体污染十分严重。现实的例子是重庆市每年排放工业废水
6、约10亿t,达标排放率不到50;沿江城镇每年将3.5亿t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江水;境内90多条次级河流1/4受严重污染5。沿岸还有数百个暴露垃圾堆以及船舶污染。同时大江截流,水位抬升,大量的耕地受淹,耕地中的N、P、K将逐渐释放而进入水体,从而将增加江水污染。蓄水后库区上游水体的稀释扩散能力降低,将加剧库区城镇岸边尤其是库尾重庆段的水环境污染。三峡库区蓄水后,水位的抬升导致长江三峡侵蚀基准面的升高,库岸受高水位长时间浸泡和蓄、放水差的作用,可能引起库岸发生滑坡、坍塌;同时实施移民搬迁还会加重地质灾害。侵蚀基准面的上升使长江上游地区的河流纵比降减小,河流的下蚀速度放慢,流速降低,使上游地区带来
7、的泥沙在三峡沿岸堆积,大量的泥沙最终到达三峡坝址。泥沙问题关系到三峡水库的有效寿命,关系到长江上游正常航运。2.2 社会生态安全问题首先,三峡工程的施工必然会导致库区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的破坏。水库的修建不但将淹没大量的文物古迹,而且将改变库区的植被覆盖状况和土地利用方式。例如,移民工程中,库区城镇居民点建设,新城镇选址,城市的布局,城市的生产、生活必然对周围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次,工程的兴建对当地人民的健康有着长期的影响。三峡工程的兴建引起的环境变化和移民搬迁,必然使当地人民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发生重大的变化。三峡工程蓄水将造成库区水体的严重污染,有的病源因水位上升而传播,
8、有的疾病可因移民迁入而扩大流行。再次,库区的土地承载力早已处于超载状态,库区移民使库区发展面临长远而紧迫的生态安全问题。库区山多地少,环境条件的限制性较大,土地资源并不丰富,垦殖系数高达38.18,土地处于过度垦殖状态。长期重伐轻抚育,植被破坏严重,库区森林覆盖率仅有14.94。库区荒山坡占总面积的16.28,大部分是毁林开荒、水土流失加剧而弃耕的。此外,本地区的人口稠密,城市扩展受地形限制。下面从库区移民安置,库区人口与耕地的联系以及农田生产力的变化进行分析。从库区移民安置看,农民赖以生存的良田沃土基本上丧失殆尽。农村移民要获得新的耕地,必然要开垦新的土地,毁坏大面积的植被。这将造成新的水土
9、流失,滑坡、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将频繁发生,从而加重对自然环境的压力6。耕地资源大量缩减的同时,移民的搬迁安置以及城镇、企业迁建和交通等基础设施的重建都要占用大量的土地。目前,三峡库区人口稠密,库区平均人口密度为244人/km2,而成库后,因淹没土地而移民的数量将达到9191116人/km2,人均耕地将下降至0.0530.6 hm2;再加上人口的自然增长,经济发展对资源的开发力度将加大;库区的环境容量超载将更为严重,粮食问题将更为突出。从农田生产力的变化看,三峡库区缺少足够的高产农田,一等地占7.9,二等地占59.2,质量差的三等地占33。而库区蓄水后,受淹的耕地大多是分布在土壤条件较好的一、
10、二类耕地。按“180 m”方案计算,淹没耕地26.40万 km2,每年将少收1.685亿kg粮食;按市场价格1.5元/kg计算,折合人民币2.53亿元。2.3 经济生态安全问题三峡库区目前的经济水平不高,属于长江沿岸的后进地区。近十年,三峡库区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1992年三峡库区GDP总值148.1亿元,人均GDP 1070.0元;2000年三峡库区GDP总值654.96亿元,人均GDP为4104.4元,增长了4.42倍7。但是该地区与全国及发达地区比较,差距仍然在扩大。此外,产业结构层次低、效益低,外资和外贸投资环境差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库区的移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11、根据库区“180 m”方案,从各县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资料看,受淹19个县市虽然有林灌草坡2680.13万km2,但是土地质量差。该地区为岩溶地貌发育区,水土流失严重,有效土层薄,多数不足50 cm,砾石所占比例大,裸岩占地广。库区可供移民开发的宜垦土地资源十分有限。用开垦扩耕的方式来解决移民问题,风险较大。农民自给自足的原始资本丧失直接导致农村居民人均GDP的减少。库区投资的自然环境问题是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弱点之一。具体表现是两个生态安全问题,即地质安全问题与环境污染问题。在这里,地质安全问题指库区山地丘陵面积占95以上,岩溶地貌广泛发育,水土流失严重,森林稀少,陡坡垦殖严重。地质灾害成为库区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峡 库区 生态 安全问题 对策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10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