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非公募基金会问题归因分析及对策探究.doc
《(自考)非公募基金会问题归因分析及对策探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非公募基金会问题归因分析及对策探究.doc(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广 东商学院2010-JX16-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 非公募基金会问题归因分析及对策探究 院 (系)公共管理学院专 业行政管理学 号06250302154学生姓名指导教师提交日期2010年04月28日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评语及成绩成绩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毕业论文(设计)复评教师评语及成绩成绩 复评教师签名 年 月 日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评语及成绩成绩 答辩委员会主席签名 年 月 日毕业论文(设计)总成绩(五级记分制) 院(系)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内容摘要自基金会管理条例颁布以来,非公募基金会作为慈善主体之一不断发展,为扶贫、救灾、教育、医疗、环保
2、等工作作出重大贡献。非公募基金会的发展为增强企业和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吸引民间资金投入公益事业,增强慈善事业在社会保障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也看到非公募基金会在我国依然属于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因此,全面认识非公募基金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探讨其发展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关键词:非公募 基金会 归因 对策Abstract Since the Fund Management Ordinance was enacted, Non-public offering Foundations whi
3、ch were one of the charity organizations have presented continuous development .They have mad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for the poor, disaster relief , education, health car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o on. Non-public offering foundations enhanc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individual
4、 responsibility, bringing private capital into public service and enhancing the status of philanthropy in social security. On the other hand, various problems have raised in the course. Theref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non-public offering foundations is very important to find out countermea
5、sures as well as important to the reality. Moreover, the development of non-public offering foundations has grea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and far-reaching implications for the well-off society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Key words: Non-public offering Foundation AttributionCountermeasure目 录引言1
6、一、非公募慈善基金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一)慈善理念缺失,动机功利性强1(二)地区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2(三)法律保障滞后,自律和监管困难3(四)管理体制落后,运营模式单一4(五)社会公信力不足,专业化程度低6二、非公募基金会问题归因分析6(一)慈善观念未形成社会文化,宣传教育影响力度低6(二)地方经济实力主导力量大,急功近利思想作祟7(三)政策方针落实不到位,法律规章制度不完善8(四)内部规章制度约束力低,管理制度规范不足9(五)项目运营模式创新力不足,专业人才队伍培养机制不成熟10(六)公信力构筑意识淡薄,可持续发展视野狭隘10三、非公募基金会发展的对策探究11(一)慈善理念应上升为
7、社会慈善文化11(二)发展政府与非公募基金会关系的新模式12(三)加快制定和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针13(四)改进和完善现有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13(五)积极推进专业化队伍建设和公信力构筑14注释16参考文献17附录19致 谢非公募基金会问题归因分析及对策探究引言党的十七大将慈善事业列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部分,慈善事业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不断发展壮大,为扶贫、救灾、教育、医疗、环保等工作作出重大贡献。经过多年发展,各类慈善组织不断增加,慈善事业的参与主体也逐渐多元化。自2004年颁布基金会管理条例允许非公募基金会设立以来,私人及企业纷纷设立公益性慈善基金。截止2008年底,全国各级登记的非
8、公募基金会达到643家,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社会公益事业的积极参与者和承担者。非公募基金会的发展为增强企业和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吸引民间资金投入公益事业,增强慈善事业在社会保障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也看到非公募基金会在我国依然属于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因此,全面认识非公募基金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探讨其发展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一、非公募慈善基金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慈善理念缺失,动机功利性强1.慈善理念缺失慈善理念在我国源远流长,孔子提倡仁爱和民本思想;孟子主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9、道家的“乐以养人”,墨子的兼爱论等等。慈善理念表现为一种扶贫救困的意识;一种借助慈善事业完善自身道德的内在要求,并通过个人行为影响他人参与到慈善事业建设的自觉行为。西方很多人把参与慈善和公益活动作为自己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全美国的家庭中有90%向国内外的公益机构捐过款,60%以上的青少年、44%的成年人参加过志愿者服务。与发达国家的慈善捐赠80%来自民间的状况相反,中国慈善事业的捐赠只有10%来自普通百姓,普通市民对于慈善事业尚未有足够的自觉和热情1。2.慈善动机功利性从慈善动机出发,企业和个人的捐赠行为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慈善理念主导的自觉行为;二是外部政策、舆论、利益主导的被动行为。后者明
10、显带有功利性色彩。有数据显示,在捐赠决策的驱动力方面,国外企业的捐赠驱动力主要来自计划策略、员工发起和领导倡议等内部驱动,比率为80%,而国内企业仅为41%;国内企业的捐赠驱动力主要来自政府动员、社团劝募和社区申请等外部驱动,比率为59%,相应的国外企业为25%2。内、外不同的捐赠驱动力反映国外企业和国内企业慈善动机的偏向性。国内企业慈善行为功利性显著,主要是迎合政府号召,以慈善为旗号与政府搞好关系。这样的行为暴露出企业在“赚取最大利润”和承担社会责任之间的短视选择,不利于非公募基金会的健康发展,更不利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筑,更不能促进全社会的和谐发展。(二)地区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
11、1.地区发展不平衡根据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2009年7月公布的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表1:非公募基金会各地分布饼形图资料来源于:2008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报告展报告指出,从非公募基金会绝对数量来看,江苏、北京、福建、广东、上海等五省市分别以115家、75家、71家、54家和50家名列前茅,这五个省市登记的非公募基金会数量之和为365个,占到地方登记的非公募基金会总数的60.6%。非公募基金会数量20家以上不足50家的,也集中在天津、浙江、湖南和山东四个省份。而贵州、甘肃、宁夏、云南、西藏、新疆、黑龙江、山西、重庆等省市的非公募基 金会的数量均未超过5个,相差悬殊。从与公募基金会相比较的相对数
12、量来看,江苏、福建、北京、天津、海南、河北、上海、湖北等8省市的非公募基金会占到了本省(直辖市)基金会总数的一半以上。从表1非公募基金会各地分布饼形图可以看出,非公募基金会地区发展不平衡,凸显地方经济主导的依赖性,严重影响非公募基金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2.资源配置不合理从表2民政部登记的非公募基金会领域分布数量柱形图中可见,非公募基金会资源配置不合理现象严重,资金流向扎推在教育、弱势群体扶助、医疗卫生、科学技术领域,从基金会数量绝对数上看,教育和弱势群体扶助领域的基金会有29个,总数比其他7个领域的基金会多2家;以相对数作比较,用于教育与弱势群体扶助的资金分别是43.60%、30.80%,占全
13、领域的74.4%,远远超过其他公益领域。表2:民政部登记的非公募基金会领域分布数量柱形图资料来源:2008非公募基金会发展报告(三)法律保障滞后,自律和监管困难1.法律保障体系滞后现阶段针对非公募基金会制定的独立法律只有基金会管理条例,其他法律保障制度虽然在相关法律中有所体现,却有明显的滞后性:第一,没有一部系统性的法律作为基本法来统筹和协调各规章条例的关系;其次,相关法律之间并没有严格科学的联系,不能真正规范慈善事业的法律保障环境;再次,税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对非公募基金会的减免率过低且标准不同一,缺乏可操作性。国家为了鼓励纳税人对一些特殊事业、特殊地区的公益、救济性的捐赠行为,在税法之外又有针
14、对性地调整了部分公益、救济性捐赠减免标准。如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融、保险企业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1994027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宣传文化增值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153号)、关于企业等社会力量向红十字事业捐赠有关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030号)等等通知分别允许1.5%、10%、全额免除的不同扣除比例和标准3。2.自律和监管困难非公募基金会不需要依赖于他人筹款,而是按照内部的资金能力捐赠或开发慈善项目。既然是基金会的内部资金,必然要求基金会的治理结构有良好的自律意识,以促进慈善事业发展为目标。大多数非公募基金会由于其创立的性质依赖于出资者,或多或
15、少存在理事会过于强势,甚至完全控制基金会的问题。理事会既是最大的利益相关方,又是最大的决策者,如此矛盾的关系,非公募基金会要做到自律存在一定的困难。非公募基金会的监管困难主要体现在:一是行业监督困难。因为各个独立的基金会之间并非合作关系,相互不可能掌握其他基金会运营情况,行业之间的监督也就无从谈起。二是政府监管混乱。按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基金会管理条例对非公募基金会有监督管理职能的主体包括民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两个条例虽然规定了多重主体监督,却没有具体规定监督主体监督的实施细则,这造成了多元监督主体之间相互扯皮、相互推诿的尴尬局面。(四)管理体制落后,运营模式单一1、
16、管理体制落后慈善基金会是一种非政府、非营利的组织,拥有自己的资本金,由自己的受托管人或理事会负责管理。但是,长期以来,本土的慈善基金会从成立到运营都离不开政府的约束,管理上也体现行政化色彩,进而影响非公募基金会的公信力、专业化和效率,增加管理成本,也干扰了企业经营。基金会管理体制欠科学还体现在理事会和监事会的厉害关系没有充分而具体的明确依据。依据基金会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理事会是基金会的决策机构,理事会设理事长、副理事长和秘书长。非公募基金会相互间有近亲属关系的不得同时在理事会任职。基金会同时设监事,理事、理事的近亲属和基金会财务人员不得兼任监事。条例就理事的限制是较完善的,却忽略基金会其他相
17、关方的利益冲突,包括主要捐助人、高级管理人员及其近亲属之间的利益。实践中,非公募基金会的章程中几乎都没有关于利益相关方的平衡机制。再者,理事会职责和议事规则形同虚设造成决策的不科学。非公募基金会的决策权事实上还是集中在主要利益相关方手里,有时候会做出一些违背基金会章程宗旨的行为。2.运营模式单一非公募基金会经过五年的发展,成绩是显然的,富人和企业热衷于慈善事业,回报社会。但是,非公募基金会的运营模式还没走出传统的单一模式,主要体现在:第一,项目运营形式单一。大多数基金会参与慈善公益的形式仍然保留单一的捐赠形式,在项目开发方面缺乏发现和探索。少数已经开发慈善项目的基金会在运营上却缺乏科学的程序,
18、项目选择缺乏创新性,项目完成缺乏科学系统的评估机制。事实上,除了直接援助项目外,一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资助项目显得更有意义,如就业、贫困等社会研究项目、先进科技研究项目等等。第二,投资运营形式单一。事实上,国务院颁发基金管理办法和捐赠法,都对公益基金以保值增值为目的的投资行为作了明确的规定。由于国内缺乏成功模式借鉴,大部门非公募基金会对保值增值的投资行为不敢越雷池一步。表3民政部登记的非公募基金会收入构成表显示,非公募基金会收入来源包括捐赠收入、投资收益和其他收入。横向观察,捐赠收入占当年收入的比例远远高于投资收益;纵向观察,2005到2008年,投资收益占当年收入的比例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状,
19、2005年为3.6%,2006年20.5%,2007年21.7%,2008年又回落到7.4%;其他收入构成比例虽然有了小幅上升,但是依然在1%水平下,情况相当不乐观。表3:民政部登记的非公募基金会收入构成表资料来源:2008非公募基金会发展报告(五)社会公信力不足,专业化程度低1.公信力不足所谓公信力,是指群众对非公募基金会的信任度。群众对于非公募基金会的信任度对于基金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系到基金会能否健康持续发展。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报告(2008)专家组指出:“从这次发展报告收集的信息来看,中国非公募基金会还不习惯于将自己透明化,很多非公募基金会没有网页,甚至我们的问卷调查也遭遇到
20、冷遇。”信息公开是非公募基金会主动承担社会问责的体现,如此不公开、不透明,势必影响公信力的提升,不利于非公募基金会的长足发展。由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新闻中心、新浪新闻中心合作的中国慈善调查结果发现,只有21.5%的人曾“主动向基金会、公益组织捐款”,64.5%表示,宁可“自己去找需要帮助的人”,而不是通过基金会4。调查结果进一步印证基金会的社会公信力不足。2.专业化程度低作为新兴事物,非公募基金会的专业化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曾指导中国儿童基金会近10年的顾秀莲在接受公益时报记者采访时强调,专业人才培养是公益组织目前发展最需迫切解决的问题。多从事慈善公益的人空有热忱,但
21、没有专业知识,所以运营起来比较吃力。要运作好一个慈善组织,需要有专业的训练和经验,了解如何管理及其重要性,对项目进行系统规划和评估,并配合基金会自身的使命和社会需求,这样才能让每一分钱的捐款都发挥最大的效益5。目前非公募基金会的从业人员普遍缺乏公益领域的从业经验和专业知识。不仅缺乏高级的职业经理人,也缺乏投资管理、税务、法律、财务营销、公关、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专才,致使基金会在资金分配和管理、品牌策划以及公益项目设计上都存在不少问题。未来她希望能够将黄奕聪慈善基金会发展为中国慈善公益的十大品牌之一。二、非公募基金会问题归因分析(一)慈善观念未形成社会文化,宣传教育影响力度低纵观我国历代慈善事业发
22、展史,统治者或政府在社会救助中一直存在“垄断”现象,使我国慈善理念发展受到限制,导致群众对于慈善公益存在认识上的偏差。长期以来,慈善思想没有形成公共意识,没有上升为群众的自觉行为进而成为慈善理念。慈善文化缺乏了先天养分,也就无法扩大成为有影响力的社会文化。具体来说,有以下原因:1.个人和社会对政府依赖心理重新中国成立初期,计划经济体制使得政府在慈善事业中扮演主角,包揽全体社会成员的就业、救助。改革开放以来,政府的“全能”形象虽然有所弱化,但是社会成员对于政府的心理依赖并没有大幅下降。出现天灾人祸的时候,人们期待的还是政府的第一反应和及时救助。事实上,从过去一些灾难性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政府抢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考 非公募 基金会 问题 归因 分析 对策 探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10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