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的当代中国主要社会问题透视.doc
《转型期的当代中国主要社会问题透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型期的当代中国主要社会问题透视.doc(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转型期的当代中国主要社会问题透视社会转型和社会问题可以说是一个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问题。说它熟悉,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感受颇多,如信用缺失、道德滑坡、下岗失业、贫困等在我们身边时有发生。说它陌生,是因为人们对社会转型这个概念几乎一无所知,正如中国人民大学郑杭生教授在其著作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中所说,在20世纪90年代初,人们对于社会转型和转型社会的概念还不甚了解,以及社会转型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还不能深刻的认识。社会转型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社会转型不仅使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也使人们的就业方式、组织行为、思想观念产生深刻的影响。急剧而迅速的社会转
2、型使原本一直存在的社会问题变得更为错综复杂,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讲,社会转型加剧了社会问题的凸显,而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又会推动社会转型的进程。在中国现代化渐进的过程中,社会结构调整、社会阶层分化、社会流动加快,社会冲突加剧,这些变革都是社会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如何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社会现状,分析社会问题,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社会转型这个独特视角下,研究当代中国主要社会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讲 社会转型概述第一节 社会转型的内涵对社会转型概念进行界定,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社会转型理论是新近形成的,不十分成熟,不仅国外学者表述不一,国
3、内学术界也众说纷纭。转型,英语为“transition”,含义是转变、变化、过渡、变迁等。所谓转型主要指由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转换。社会转型(social transformation),这个专有名词其历史的底蕴内涵十分丰富,但基本上是从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等一些角度或层面对社会转型做出描述或界说。第一,社会转型的概念和一般的社会变化相联系,社会变化是所有社会的特征、但并不是所有的社会变化都被称为社会转型。只有那些密集的、大范围的、根本性的、影响了几乎所有人日常生活变化的才被称为社会转型。社会转型具有普遍化,它在特定条件下在一切社会都可能发生社会转型与现代化、发展、变迁等概念一样,一经出现
4、,首先被用来描述西方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变动的过程。第二,年鉴学派第二代大师罗代尔给了社会转型一个长时段的概念:社会转型是一个长时段,在这样一个长时段的过程中,它由一系列的社会转折(或变迁、转折及变迁是短时段,或至多是中时段内发生的事变)的不断蓄积而产生的,是在一个母体内经历长期与不断的变迁(量变)所导致的社会结构的转变(质变),这种结构性的转变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概言之,社会转型是一个包容人类社会各个方面发生结构性转变的长期的发展过程。第三,社会转型是一种由传统的社会发展模式向现代社会的社会发展模式转变的历史图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经济领域由非市场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
5、型;政治领域由专制集权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型;文化领域由过去封闭、单一、僵化的传统文化向当今开放的、多元的批判性的现代文化的转型。第四,我国著名社会学家郑杭生认为:“社会转型”是一个有特定含义的社会学术语,意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或者说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型的过程,说详细一点,就是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型。当我们说“社会转型”和“社会现代化”是重合的,几乎是同义的。从上述这些定义中可以看到,学者们对社会转型有不同的概念和多种理解,通过整体的梳理和分析,我们认为社会转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共同的意旨:首先,社会转型
6、不是社会局部的改变,而是社会整体系统从一种结构状态向另一种结构状态的过渡,它表现为社会系统全面的结构性的调整与转化。其次,社会现代化与社会转型是重合的,几乎是同义的。最后,社会转型的“转”是一种状态、一个历史阶段、一种趋势,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但不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因而社会转型具有明确的时代特色。近年来,我国学者对社会转型的内涵也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讨,也逐渐形成了共同的认识,即中国社会转型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化,也就是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农业社会、乡村社会、封闭半封闭社会向现代的市场经济社会、工业社会、城市社会、开放性社会转化。第二节 中国社会转型的时间界定关于当代中国社
7、会转型的时间界定,即当前中国的社会转型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的。在这个问题上,目前学界主要有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从总体上说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正式开始的,其中从1840年到1949年为第一个阶段;1949年到1978年为第二个阶段;1978年至今为第三个阶段。第二种观点认为开始于五四运动。第三种观点认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核心是从匮乏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化,这种社会转型始于新中国成立。第四种观点认为当前中国的社会转型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开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重要方面的转变:一是社会结构的转变,即从农业的、乡土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的、城市化的、开放的现代社会的转变,
8、这种社会转变是一个贯穿于整个现代化建设的过程,现代化作为世界潮流,其影响几乎波及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这是一个发展问题;二是经济体制的转变,即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这是生产、交换方式的转变,是我国社会特殊的进程,与整个现代化进程相比,其转变的时间不是太长,其目标体制的确立将在21世纪中期完成。这是改革问题。这两种转变同时并进,相互推动又相互制约,呈现出结构冲突和体制摩擦交织在一起的态势,反映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北京大学厉以宁教授对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所处阶段作了这样的描述:“中国是一个转型的发展中国家,转型是指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到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是指中国正从不发达状态迈向
9、现代化。”正是基于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吻合了社会转型的涵义,我们认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也应该起始于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中心工作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上来,中国逐渐改变传统的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开始了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加速转变的转型时期。第三节 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特征对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特征,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述,在借鉴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我们认为中国社会转型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第一,出现了以政府为主向以市场、社会为主的三大结构分化的新格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建立
10、,政府逐渐改变了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职能,弱化了以往对经济生活的直接干预,改变了对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包揽的状况,逐渐培育和发展了新的市场经济领域以及更为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并由此引发和培育了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的结构性分化。这种分化突出表现在:一是形成了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资源的多元化配置。二是形成了以公共利益、公共事务为基础的社会资源的多样化配置。第二,社会组织类型多样化、功能专门化的新格局逐渐形成。随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被突破,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造成社会分工的高度发展和社会组织功能的不断分分化,集中统一的行政组织模式被高度专业化、独立化和多样化组织模式取代,逐渐形成一种社会组织类型多样化、功
11、能专门化的新格局。第三,社会人群出现结构性的群体分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育,尤其是在人们的个人能力作为人力资本,以及个人资产等共同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情况下,个人之间的收入差别将进一步转化为资本和财产的差别,这种差别构成了社会人群出现结构性群体分化的现实经济关系的基础。如何使“单位人”与“准社会人”重新自觉认同和形成社会的共同利益和整体利益,这些都是需要探索和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第四,社会人际关系发生重大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是由以往的亲情关系、熟人关系,向业缘关系、法理关系转变。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无情的市场竞争原则正在撕破由计划经济所构
12、建的温情的熟人交往纽带,使社会活动过程中的人际关系更多地表现为功利取向和利益契约的关系。第四节 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美国学者亨廷顿在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一书中指出,“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滋生着动乱,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时期就是一个社会动荡和政治衰朽的历史阶段。”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过程中,同样经历着其他社会转型的发展状态,也产生着与其他社会转型类似的社会问题,正视当代中国转型期社会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1、社会分化加速。社会分化一般表现为社会结构构成要素的增多,数量的扩大,社会结构形式的多样化以及功能的专一化。社会分化是社会转型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社会结构受到了极大的震
13、撼和冲击,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迅速的分化。突出表现为:(1)领域的分化。政治、经济、文化三大领域的分化,即正在走出低分化高整合的社会。在加速转型期,随着社会分化的加深,社会分工的细化,经济领域和文化领域,逐步从政治领域中分化出来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与此同时,政治领域本身也不再以全社会代表的身份,履行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的职责,获得了自身的独立性。这样,经济、政治、文件三大领域由“大统一”向各自独立承担的功能分化。并为整个社会的进一步分化打下了基础。(2)区域分化。区域分化主要表现在社会不同区域的层面上发展的不平衡性,以东、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为例,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计算,1997年东部、中部、
14、西部三者比例为1:0.75:0.63,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北最低。且这种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区域分化显得越来越激烈。(3)阶层分化。在加速转型期,社会分化最为激烈的就是社会阶层结构的巨大分化。1978年以来,以经济体制转轨和现代化过程的推进,促进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机构性的改变。原来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分化,一些新的社会阶层逐渐形成,各阶层之间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及利益认同的差异日益明晰化,以职业为基础的新的社会阶层分化的机制逐渐取代过去的以政治身份、户口身份和行政身份为依托的分化机制。陆学艺等研究认为,当代中国已经形成了十大社会
15、基层和五种社会经济地位等级。五大社会经济等级为社会上层(高层领导干部、大企业经理人员、高级专业人员及大私营企业主)、中上层(种地层领导干部、大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中小企业经理人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及中等企业主、中中层(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小企业主、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中高级技工、农业经营大户)、中下层(个体劳动者、一般商业服务业人员、工人、农民)、底层(生活处于贫困状态并缺乏就业保障的工人、农民和无业、失业、半失业者)十大社会阶层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拥有组织资源)、经理人员阶层(拥有文化资源或组织资源)、私营企业主阶层(拥有经济资源)、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拥有文化资源)、办事人员阶层(拥有少量
16、文化资源或组织资源)、个体工商户基层(拥有少量经济资源)、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拥有很少量的三种资源)、产业工人阶层(拥有很少量的三种资源)、农业劳动者阶层(拥有很少量的三种资源)、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基本没有三种资源)(4)组织分化。加速转型前,因中国只有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几种形式的社会组织。加速转型以来,社会组织结构由一元向多元方向发展,并形成了大量新型的经济组织和民间组织,其机构模式多样化,目前包括社会中介组织在内的各种新的社会组织迅速发展。据统计,社会团体在2000年达到13.7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从无到有,发展到2000年的70多万个。经济签证类13个行业的社会中介组织目前
17、已达6.8万家,从业人员约有150多万人。(5)观念分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外来文化传播和扩散日益广泛,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结构将会不断趋于多元化,一些主流意识不同甚至相反的价值观念也会大量涌现,致使各种观念互相碰撞与冲突频发。社会所倡导的价值标准与实际生活中人们所奉行的行为准则在许多方面相背离,使得人们在处理集体与个人、公与私、义与利等重大问题上重心愈来愈转向后者。2、社会流动加快。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化密不可分。社会分化引起社会流动,社会流动又会进一步加速社会分化,转型期我国社会成员的流动主要表现为各种结构性社会流动。(1)所有制结构之间的流动。即公有制部门或单
18、位向非公有制部门或单位流动。(2)产业结构之间的流动。即第一产业劳动者向第二、第三产业流动。(3)地区结构之间流动。即由西部内地向东南沿海及经济特区流动。(4)城乡社区结构之间流动。即乡村人口向小城镇、大城市的流动。(5)职业结构之间的流动。即低收入、低社会地位职业向高收入、高社会地位职业的流动。合理的社会流动对于增强社会活动,加速社会转型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由于转型时期社会发展不平衡,我国社会流动的单向性、自发性、群体性、失控性情况比较突出。3、社会冲突加剧。在加速转型的过程中,社会分化和社会流动使社会趋于复杂化多元化,社会矛盾和摩擦大大增加,许多潜在的社会冲突将不断被激发出来。(1)利益性
19、冲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分化产生了许许多多利益群体和阶层,这些群体和阶层的利益意识不断被唤醒和强化,正如何清涟所说:“追逐金钱的活动,在中国从未形成这样一种全民参与、铺天盖地、势头汹涌的金钱潮;对金钱意义的张扬,也从未没有达到这样一种藐视任何道德法则的地步。”社会转型是利益格局重新调整的过程中,这必然会在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产生广泛的矛盾和冲突,利益冲突是目前中国社会冲突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2)结构性冲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旧的体制不断解体,新的体制尚未完全建立,新旧体制发生激烈的摩擦和冲突。目前,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冲突、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冲突,使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剧。(3)规
20、范性冲突。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必然会程度不同地出现新旧规范的冲突与脱节,新的社会规范的形成滞后于实际社会生活,加剧了社会的混乱和无序。4、社会整合力弱化。所谓社会整合,就是指社会不同的因素、部分结合为一个统一、协调整体的过程和结果,也称为社会一体化。社会转型的30多年来,中国社会呈现出高分化、低整合的特点,社会整合力量表现出了明显的滞后与弱化。(1)传统整合力量弱化。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一个宗法的、封闭的、同质性的一体化社会,传统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舆论、民俗民风是实现社会整合的重要力量,随着社会流动的加快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传统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舆论已不再构成对社会成员强有力的约束力量。(2)新的整
21、合机制尚未建立之前,国家强有力的政治整合能力在下降。国家对社会的整合力量是建立在集权体制、计划经济和医院意识形态基础之上的,是以实现整合为中心任务的。因此,社会成员思想统一、行动一致、社会存在同一性、意识同一性与制度同一性极强。由于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整合机制还没有有效建立,势必导致国家对社会整合能力下降。5、政府与市场的矛盾与冲突。现代中国社会转型表现在经济上是从计划经济结构向市场经济结构转化,在这个过程中也会产生新的矛盾和冲突。(1)非国有经济与国有经济市场化的不平衡。在国有部门,企业经营和资源分配仍然较多的受政府干预和非利润目标的驱使。(2)资源分配的市场化程度不平衡。(3)金融领域的
22、不平衡。目前几家大型国有银行,吸收了全部存款的70%以上,并且接近80%的银行贷款投向了国有企业,明显地向国有企业倾斜,不利于中小企业特别是非国有小企业的发展。(4)政府对企业过度干预。(5)政府规模庞大,是增加社会问题的重要因素。小政府、大社会是现代政府的发展形态,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5次较大范围的政府机构改革,但是依然没有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政府机构臃肿,造成人浮于事,政府效率低下。思考题:1、什么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2、转型期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第二讲 当代中国社会主要问题概述社会问题在任何社会形态下都存在,不同社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社会问题表现形式也有所差异
23、。在我国社会转型加速期,深刻认识当代社会主要问题显得更为重要。第二节 社会问题概述研究社会问题是早期社会学产生的动因。孔德当年倡导创立社会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试图运用社会学来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问题。从18世纪中叶开始,西方社会发生了两次资产阶级革命,一次是18世纪中叶从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到整个欧洲及北美的产业革命;另一次是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政治和思想大革命。两次大革命使西方社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型,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变为新兴的工业社会,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增长,推动了生活节奏的加快,从而使社会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
24、上层建筑、从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另一方面,这场变革又给欧美社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例如,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发作、失业大军的形成、犯罪率上升、劳资冲突乃至工人起义、罢工等频频发生。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改革和调整,我国社会生活各方面发生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关系的调整,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同时又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正确的认识这些社会问题,是当代社会学无法回避的主题。社会问题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马克思说过:“凡是有关人与人的相互关系问题都是社会问题。”这是从非常广泛的角度界定社会问题。我们这里所研究的是狭义的社会问题,有关社会问题的定义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转型期 当代中国 主要 社会问题 透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10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