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谷川道雄《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doc
《评谷川道雄《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评谷川道雄《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评谷川道雄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谷川道雄先生是日本中国史研究领域的领袖性学者,特别是在六朝隋唐史方面,更称得上是核心与旗帜。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他提出并倡导运用“共同体”理论研究和把握中国的中世纪,对推动日本学界的有关研究发挥了领导作用。可以说,近三十年来日本有关中国六朝研究的每一步的发展都与谷川道雄先生分不开。最近,谷川先生的大作中国中世与共同体(以下简称共同体)的中译本,经马彪,由中华书局出版了。该书中译本的问世对于中者进一步领会谷川先生的观点提供了更为全面的素材。这里仅就个人研读所得,略抒己见,就教于读者与谷川先生。共同体一书并非1976年日文版的简单翻译,而是增加了
2、若干后来的研究论文,应视为原书的增补本。它由12篇论文组成,分为4编。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日本中国史研究的理论问题的检讨与反思,一是对六朝具体的分析。前者有第一编中的中国社会与封建制有关学说史的探讨与第二编中国古代中世纪史研究的方法与课题中的4篇论文,主要分析了日本以及欧界流行的关于中国历史,尤其是六朝隋唐时代的基本认识,如封建制、佃农制的性质、官僚社会等;余下的各篇属于具体研究,讨论六朝的社会构造,士大夫的地位与作用等。共同体一书的构成体现了谷川道雄先生的志趣与追求。与多数致力于具体研究的日本学者不同,他力图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中古时代,乃至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提出系统的解释,用他的话来
3、说,就是“用怎样的方法和构想解释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问题,不仅是学界多年来的悬案,也是我个人迄今为止关心的最大课题”(第1页)。书中所收论文集中反映了谷川先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的思考,无论对于了解日本中国史研究的发展,还是具体认识中国中古历史,都具有重要价值。作者的主要观点如下:中国自殷商到汉末为古代,汉末三国进入中世纪。殷商之际与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变化都是非本质性的,应将殷周革命理解为“原始氏族制社会的飞跃、发展的产物”(第63-64页),其成立的原理是“在保持血缘秩序不变的前提下形成的秩序”(第68页)。秦汉社会“基本上仍未能超脱这一原理的框架,甚至可以说不过是同一结构的再编、扩大”(第8
4、3页)。汉末三国的士大夫,包括清流士大夫与逸民,从不同角度对汉政权加以抨击,开拓了超越帝国的思想立场。并在知识分子与民众间形成了精神的连带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产生了打倒王朝的政治运动,还孕育着超越中国古代世界成立原理的新时代的起点(第82页)。三国以后的天灾、战乱成为日常化的时代中,人们为了生存而在自然的血缘关系之外结成新的共同体,由此形成与古代社会不同的基层社会结构。共同体结成的契机是对自身私欲的抑制,这主要体现在士大夫身上。他们的自我抑制精神使得他们在危难中救济乡党,共度难关,实现了家族、宗族、乡党与士大夫的共同体的结合(第203-205页)。这种结合就是“豪族共同体”,后又被概括为“名望家
5、统治”(第266页)。这种自我抑制精神从士大夫应遵循的原则,扩展到包括学问、思想、等各个领域的精神特点(第206页),成为“贵族之所以为贵族的必要资格”(第206页)。“从这种精神的对象世界反馈的人格评价即乡论,又赋予士大夫以社会者的资格。六朝贵族的阶级地位,正是以这种乡论为基础而形成的,而正是这种乡论才是他们得以超越王朝权力而获得自立的社会地位的根基”(第93、202-207页)。在乡论基础上,通过“九品官人法”,六朝的贵族进入官界,实现了与政治世界的结合,成为王朝的支配阶级(第93、140页)。这种新型共同体关系不仅存在于六朝,也延续到了隋唐。北朝实行的均田制的理念与贵族的土地观念是有共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 评谷川道雄 中国 中世 社会 与共 同体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09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