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疗技术规范(完整版).doc
《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疗技术规范(完整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疗技术规范(完整版).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疗技术规范(完整版)摘要本文介绍一家三级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技术诊疗规范,包括其病因判断、诊断标准、诊断时注意事项、诊断流程图、辅助检查及治疗等。在治疗中强调了病因治疗、保守补液、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俯卧位通气及镇痛镇静肌松等。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及循证医学证据进行规范化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2015年之前,大家参照成人关于ARDS的指南进行诊断和治疗(包括1994年欧美联席会议和2012年柏林会议的共识),一些成人循证
2、医学证据的成果如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也逐渐为儿童重症医学工作者所接受并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但显然儿童ARDS与成人ARDS有许多不同之处,因此探索符合儿童规律的诊断治疗策略是十分必要的。2015年国际儿童ARDS共识的出台为儿童ARDS的诊断治疗指明了方向(见本刊2015年第12期解读),也为今后儿童ARDS的规范化诊治奠定了基础。我们也迫切期待符合我国国情的儿童ARDS诊治共识能够在不远的将来问世,南京儿童医院PICU率先在国内制定了自己的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技术诊疗规范,虽然有许多可以商榷的地方,如关于小潮气量的具体实施方法(单纯顺应性降低的患者可以,但在既有肺顺应性下降又有气道阻力增加的情况
3、下,或气道阻力增加是主要矛盾时,如危重甲流、重症麻疹肺炎等这种复杂的肺力学异常很常见,单纯追求小潮气量可能达不到有效通气的目的,甚至导致不良的临床结局,此时应强调个体化通气策略);再有激素与肌松剂一起使用的禁忌(实际上在某些情况下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无论什么情况下救命是首要的选择,因此也不一定是绝对禁忌)。总体来讲该规范不失为广大儿科重症专业医务人员的一个很好的参考,也希望藉此开展关于儿童ARDS诊治的讨论,为今后制定相关共识打下基础。1定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由非心源性的各种肺内外致病因子所导致的急性进行性呼
4、吸衰竭。ARDS病理特征为肺泡毛细血管屏障广泛破坏、肺泡内蛋白渗出性肺水肿、肺不张、肺实变;临床以肺顺应性下降、呼吸窘迫、紫绀、顽固性低氧血症为特征。2诊断标准2.1采用2012年柏林会议ARDS诊断标准1,见表1;小儿ARDS诊断共识2,见表2。表1ARDS柏林标准1表2小儿ARDS诊断共识22.2诊断时注意事项(1)输液过量不能诊断ARDS;输液过量多为静水压增高型肺水肿。(2)心力衰竭不一定就不是ARDS,既往标准认为只要存在左心衰,就不能诊断ARDS,现在不这样认为,目前认为左心衰竭引起的静水压增高型肺水肿可以与ARDS本身的蛋白渗出性肺水肿共存。所以标准中言呼吸衰竭不能完全用心力衰竭
5、或液体过负荷解释。(3)每个小儿均需行多普勒超声检查。2.3诊断流程图见图1。图1ARDS诊断流程图2.4鉴别诊断在病程中应将其与心源性肺水肿、神经源性肺水肿等相鉴别。3辅助检查3.1感染评估与病因寻找3.1.1血常规CRPPCT应进行血常规检查,ARDS早期,由于中性粒细胞在肺内扣押,白细胞常一过性下降,最低可10%。血常规至少每3天1次,若白细胞20109/L,应每天查1次。3.1.2血培养为保证获得相对高的阳性率,至少两个不同部位抽血5 ml。3.1.3痰培养连做3 d,每周1次,主要目的在于寻找可能的病原及防止呼吸机相关性肺炎。3.1.4血呼吸道病原体9项抗体及痰呼吸道病毒抗原鉴定,小
6、于3月龄者,须行衣原体、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FQ-DNA检测。3.1.5支原体培养及支原体抗体、结核抗体及T-Spot、G试验及GM试验。3.2影像学检查3.2.1X线胸片机械通气时至少每3天1次,病情变化时及时摄胸片,有气漏时应至少每天1次。3.2.2胸部CT有转运呼吸机条件时应及时行胸部CT检查。3.2.3超声心动图注意观察有无肺动脉高压。3.2.4心电图3.3其他PICU常规检验3.3.1血型交叉、传染病四项3.3.2全套生化(含肝肾功能、心肌酶谱、血清蛋白、电解质)3.3.3凝血常规3.3.4免疫学检测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必要时查自身免疫全套。3.4血气分析作为最初的吸氧治疗,应注意
7、对吸入氧浓度的监测。如果是鼻导管或头罩,一般实际吸入氧浓度在40%70%。有条件时可以在鼻旁取样,测定氧浓度,作为判断肺损伤指数(PaO2/FiO2)的依据。反复检查动脉血气,对上机患儿,每天不得少于1次。血气分析单上应记录氧浓度。应每日计算PaO2/FiO2以动态比较,观察患儿病情有无好转。4治疗4.1病因治疗34.1.1注意避免ARDS的各种易患因素分秒必争进行心肺脑复苏;尽快纠正休克;仔细清创,切除坏死组织;昏迷患者,应放置胃管,以免胃肠吸入;避免长时间(15 h)高浓度吸氧(50%);避免过量过快或多次反复输血(液),避免输库存血;切实控制严重感染:(1)防止交叉感染;(2)防止医源性
8、感染;(3)少用或不用H2受体阻滞剂和强酸制剂;(4)清除口咽部及胃肠道感染源:呋喃西林液(15 000)漱口等,以防肺部感染;(5)及时、有效、合理地应用抗生素。4.1.2感染所致ARDS者,必须强力抗感染控制原发感染是ARDS救治的根本。发热、白细胞、CRP及PCT是评价感染能否控制的最重要指标之一。4.2常规监护行心电、呼吸、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监测,行经皮血气监测。对幼儿必须行有创血压、中心静脉压监测,对大于6岁小儿须行PiCCO肺水监测。小年龄婴幼儿可行无创心输出量监测。4.3营养支持尽可能建立肠道营养,可减轻肠道上皮细胞损害。对脓毒症者显得尤为重要,因可减少胃肠道菌丛向门脉循环移位。应
9、用促胃肠动力药,避免应用影响胃排空的药物,如多巴胺、654-2等;早期给予含-3脂肪酸、嘌呤核苷、精氨酸、谷氨酰胺及超常剂量的维生素食物。4.4维持液体的平衡或负平衡44.4.1维持液体出入量平衡与负平衡是ARDS救治的关键之一。ARDS患儿肺泡毛细血管屏障破坏,通透性增加,若补液过量,或入量大于出量,多出的液体即会进入整个血液循环链条压力最低处肺泡。加重业已存在的肺水肿。故维持患儿在轻度脱水状态为最佳。许多临床病例证实,即使有时维持轻度负平衡亦不够,需将患儿维持在轻中度脱水状态为宜。鼓励应用血液净化,维持中心静脉压在68 cmH2O同时不影响循环灌注。4.4.2应每天核计患儿出入量至少2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儿 急性 呼吸 窘迫 综合征 诊疗 技术规范 完整版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07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