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轨道交通工程BIM应用指南.doc
《城轨道交通工程BIM应用指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轨道交通工程BIM应用指南.doc(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BIM应用指南住房城乡建设部2018年5月前言为推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BIM应用,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73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指导意见的通知(建质函2015159号)要求及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GB/T 51212-2016)、建筑信息模型施工应用标准(GB/T 51235-2017)、建筑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GB/T 51269-2017)等有关规定,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编制本指南。本指南在编写过程中,组织业内60余位专家深入研究城市轨道交通工程BIM应用有关问题,在北京、天津、石家庄、上
2、海、兰州、西安、重庆、厦门、深圳等城市开展实践调研,组织30余位专家分章节起草指南内容,多次征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主管部门、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高校科研机构及信息化领域专家有关方面意见。本指南的主编单位:北京市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参编单位:天津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石家庄市轨道交通有限责任公司、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兰州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厦门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西安市地下铁道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天津滨海新区轨道交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中铁建华北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本指南的主要起草人员:金淮、丁
3、树奎、罗富荣、于海霞、张波、辛佐先、李明洪、路宗存、李宏安、杨志团、马虎、周明科、路清泉、霍滨、黎忠文、高银鹰、张志伟、郑习羽、布永忠、和杉剑、聂鑫路、段宪锋、李茂源、马骉、苑露莎、王辉、桑学文、王浩任、杜新明、王瑞军、康佐。目 录1总则12术语23基本规定34模型创建与管理64.1 一般规定64.2 模型创建基本要求64.3 模型创建范围、模型细度和成果84.4 模型与文件管理124.5 基于BIM的协同工作135可行性研究阶段BIM应用146初步设计阶段BIM应用167施工图设计阶段BIM应用178施工阶段BIM应用198.1 施工准备198.2 施工实施208.3 竣工验收模型交付219
4、BIM数据集成与管理平台建设229.1 一般规定229.2 建设目标及要求22附录A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各阶段BIM应用内容251 总则1.1为贯彻执行国家技术经济政策,引导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筑信息模型(以下简称BIM)应用及数字化交付,提高信息应用效率,提升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信息化水平,制定本指南。1.2本指南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新建、改建、扩建等项目的BIM创建、使用和管理。1.3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应结合实际制定BIM发展规划,建立全生命期技术标准与管理体系,开展示范应用,逐步普及推广,推动各参建方共享多维BIM信息、实施工程管理。1.4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BIM创建、使用和管理除应符
5、合本指南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2 术语2.1 BIM在建设工程及设施全生命期内,对其物理和功能特性进行数字化表达,并依此设计、施工、运营的过程和结果的总称。2.2BIM数据集成与管理平台利用GIS、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建设工程及设施全生命期内信息数据集成、传递、共享和应用的软硬件环境。2.3模型元素模型的基本组成单元。2.4模型细度模型元素组织及其几何信息和非几何信息的详细程度。2.5协同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共同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基于BIM的协同工作主要包括参建单位之间的协同、参建单位内部不同专业之间、专业内部不同
6、成员之间的协同以及阶段之间的数据传递及反馈等。3 基本规定3.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宜在工程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施工等建设全过程应用BIM,并实现工程的数字化交付。3.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宜根据工程实际需要按附录开展各阶段BIM应用工作。3.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BIM应用可在本指南框架下建立模型创建、模型应用、模型交付等BIM技术标准和管理体系,确保模型的创建、使用和管理及模型数据的传递和共享满足BIM应用并符合工程建设要求。3.4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各参建单位可按照以下要求开展BIM应用工作:1建设单位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1) 明确工程建设各阶段BIM应用目标; (2) 建立组织架构和B
7、IM应用管理体系; (3) 建立包含模型创建要求、各阶段模型创建内容和模型细度、各阶段模型应用与交付要求、模型与文件管理等的BIM技术标准; (4) 建设BIM数据集成与管理平台,满足各参建单位协同工作需求,辅助工程建设管理; (5) 根据BIM数据集成与管理平台运行的需求,建立配套的硬件和网络环境; (6) 在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及设备采购等相关招标文件中,对BIM工作内容和技术指标提出要求; (7) 制定BIM交付成果审核机制和激励措施,规范、督促和引导各参建单位的BIM应用工作; (8) 对各阶段、各参建单位的BIM交付成果进行审核、管理和归档;(9) 组织相关单位审核竣工验收模型与工
8、程实体、竣工图纸的一致性,并向运营单位和相关部门移交竣工验收模型。2勘察单位(含环境调查单位)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1) 根据建设单位BIM技术标准要求创建地质模型和场地模型; (2) 利用模型检查、核实地质勘察和周边环境调查资料的可靠性、完整性;(3) 根据工程和企业自身需要,研究支持多种数据表达方式与信息传递的工程勘察数据库建设方法;研究便于提升地质模型和场地模型创建质量和效率的技术;建立基于BIM的地质勘察和周边环境调查的工作流程与工作模式,实现地质勘察和周边环境调查技术的升级。3 设计单位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1) 根据建设单位BIM技术标准要求创建设计模型; (2) 在工程可行性研究
9、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开展优化设计方案、提高设计质量的BIM应用工作; (3) 根据工程和企业自身需要,研究建立基于BIM的协同设计工作模式;建设BIM数据集成与管理平台实现各专业设计信息的集成与共享;研究基于BIM的辅助设计工具,提高BIM应用工作效率;(4) 参与竣工验收模型与工程实体、竣工图纸的一致性审核工作。4 施工单位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1) 根据建设单位BIM技术标准要求,结合工程设计方案、施工工法与工艺及项目管理要求完善施工图设计模型,形成施工模型; (2) 利用施工模型完善施工方案、指导现场施工; (3) 建设BIM数据集成与管理平台对施工进度、质量、安全、成本
10、等进行管理; (4) 按照建设单位BIM技术标准创建竣工验收模型;(5) 根据工程和企业自身需要,利用施工模型对工程成本进行实时、精确的分析和计算,提高对项目成本和工程造价的管理能力;综合应用数字监控、移动通讯和物联网技术,实现施工现场即时通讯与动态监管、施工时变结构及支撑体系安全分析、大型施工机械操作精度检测、复杂结构施工定位与精度分析、施工安全风险动态监控等智慧建造,提高施工精度、效率和安全保障水平。5监理单位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1) 根据建设单位BIM技术标准要求,审核施工过程模型信息与施工现场的一致性; (2) 参与审核竣工验收模型与工程实体、竣工图纸的一致性; (3) 利用BIM数
11、据集成与管理平台辅助施工监理工作。 6 设备供应单位应根据建设单位BIM技术标准要求,提供适用于日常管理的设备简化模型或适用于检修的设备精细化模型。 7 第三方监测单位、质量检测机构、风险咨询机构、材料供货商等参建单位,应按照建设单位BIM技术标准要求创建模型或提供信息。8 各单位可根据需要委托BIM咨询单位提供技术支持。3.5建设单位应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各阶段的BIM应用目标和应用内容制定工作方案。方案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 BIM应用目标和工作原则;2 各阶段BIM应用内容和成果要求;3 人员组织架构和相应职责; 4 模型创建、使用和管理要求; 5 BIM应用进度、质量要求; 6 各
12、参建单位协同工作方式; 7信息安全要求;8 相关保障措施。3.6勘察、设计、施工等单位应根据建设单位工作方案和合同要求制定本单位实施方案。3.7建设单位组织制定竣工验收模型交付标准时,应征求运营管理单位意见。4 模型创建与管理4.1一般规定4.1.1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开展BIM应用工作前,应根据工程需要对各阶段的BIM应用内容、模型种类和数量、软硬件需求等进行整体规划。4.1.2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各阶段的模型包括方案设计模型、初步设计模型、施工图设计模型、深化设计模型、施工过程模型和竣工验收模型等。深化设计模型宜在施工图设计模型基础上,通过增加或细化模型元素等方式进行创建;施工过程模型宜在
13、施工图设计模型或深化设计模型基础上创建;竣工验收模型宜在施工过程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工程验收要求,通过修改、增加或删除相关信息创建。4.1.3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BIM应用应建立协调机制和方法,使各阶段模型能集成为逻辑上唯一的本阶段项目部分或整体模型。4.1.4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各阶段的模型创建应考虑所处阶段BIM应用内容和模型数据集成的需求,并对模型创建软件和创建方法进行规定。4.1.5 在满足BIM应用需求的前提下,模型创建可采用较低的模型细度。4.1.6 各参建单位按照BIM实施方案开展模型创建、使用和管理工作,并按要求向建设单位交付相关模型和资料。各参建单位根据建设单位的协同工作管理办
14、法,获取相关模型及应用成果。4.1.7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各参建单位应保证各自创建的模型及应用成果的真实、完整、有效。4.2模型创建基本要求4.2.1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各阶段BIM模型应按照统一的规则和要求创建,当按工程部位、专业等分别创建时,各模型应协调一致,并能够集成应用。4.2.2 模型创建应采用统一的坐标系和度量单位。4.2.3 地质模型宜全线统一创建,按工程部位、标段划分等进行拆分并提供给相关单位使用。4.2.4 建(构)筑物、地下管线、地形等场地模型宜全线统一创建,按工程部位、标段划分等进行拆分并提供给相关单位使用。场地模型的创建范围应符合设计、施工要求。4.2.5 工程本体可按
15、工程部位、专业、系统等分解模型创建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可参照下列原则分解模型创建工作:1 车站模型按专业、楼层分解;2 区间模型按专业、里程分解;3 车辆段和停车场宜按专业、功能分区分解;4 控制中心、办公楼等大型单体建筑物宜按专业、楼层分解。4.2.6 模型颜色应统一规定,并符合下列要求:1 地上环境建(构)筑物模型的颜色应尽量接近实物效果;2 地质模型的颜色应体现地质分层和岩土特征;3 市政管线模型的颜色应便于区分不同管道系统,宜与二维图纸的管线颜色保持一致;4 工程各专业模型的颜色应满足模型展示美观和直观区分各专业、系统的需求。4.2.7 模型元素信息包括下列内容:1 几何信息:尺寸、定
16、位、空间拓扑关系等;2 非几何信息:名称、规格型号、材料和材质、工程量、生产厂商、产权单位、土地性质、功能与性能技术参数,以及系统类型、资产类别、分部分项、施工段、施工方式、工程逻辑关系等。4.2.8 模型元素及模型元素信息应统一分类、命名和设定编码规则。4.2.9 模型元素信息的录入方法应明确,并符合下列要求:1 需要进行统计、分析的非几何信息,宜录入模型或利用BIM数据集成与管理平台关联至模型;2 只需满足查询需求的非几何信息,可采用BIM数据集成与管理平台建立模型和信息来源(图纸、文档、表格等)的关联关系。4.2.10 模型或模型元素在进行增加、细化、拆分、合并、集成等创建操作后,应对新
17、创建模型进行正确性和完整性检查。4.2.11 模型创建完成后应删除模型中冗余的参照文件、模型元素和信息等。4.3 模型创建范围、模型细度和成果4.3.1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模型的专业划分应参照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设计各阶段模型创建范围、模型细度和成果应符合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建质2013160号)。4.3.2 可行性研究阶段模型创建及成果要求如下:1 模型创建范围:创建包含场地、地质、线路、车站建筑等专业的方案设计模型,并采集未建模专业的工程相关信息;2 模型细度:应达到可行性研究深度,支持规划符合性、服务人口、景观效果、噪音影响、征地拆迁、地质适宜性等分
18、析,满足第5章可行性研究阶段BIM应用需求;3 成果文件:方案设计模型,BIM应用产生的征地拆迁分析报告、景观效果模拟视频、地质适用性分析报告等。4.3.3 初步设计阶段模型创建及成果要求如下:1 模型创建范围:在方案设计模型基础上,通过增加或细化模型元素等方式创建初步设计模型,建模范围及深度不低于表4.3.3要求,可根据需要提高模型深度;表4.3.3 初步设计模型的创建范围序号专业模型应满足的最低要求1场地能够初步表达城市自然地理现状、地形、地貌、施工占地情况等2地质能够初步表达拟建场地的地质构造、不良地质和特殊岩土分布、场地土类别和场地类型、地下水类型等3车辆能够初步表达车辆选型、编组形式
19、、主要技术参数和来源等4限界能够初步表达主要技术参数、各种设备及管线布置、线间距、建筑限界等5线路能够初步表达线路的空间位置、车站站位、辅助线设计、附属结构分布、沿线现状及规划概况等6轨道能够初步表达轨道结构选型及结构设计、铺轨基地与轨道施工方法等7路基能够初步表达路基一般设计内容、主要加固和防护方案、路基排水设计、特殊线(路)段路基处理方案等8车站建筑能够初步表达车站建筑的主要特征、换乘方式、车站配线及两端区间施工工法、功能分区和平面布置、导向标志及广告设置原则、装修标准及原则等9高架结构能够初步表达桥梁制造及施工方法、工程筹划、施工工序等10地下结构能够初步表达车站或区间主体的施工方法、结
20、构形式、主要技术措施、主要监控量测布置等11工程防水能够初步表达防水等级及标准、主要技术要求、防水措施等12通风、空调与供暖能够初步表达系统空间布置情况、设备机房布置情况、减震降噪措施、管道材料和保温措施等13给水与排水能够初步表达给水系统布置、排水系统布置、泵房内设备及管道布置、气体灭火管道及设备布置等14供电能够初步表达设备与电缆布置、接地装置布置、动力照明干线路径及配电箱布置、环控电控柜分布等15通信能够初步表达各子系统的主要功能、系统构成、设备选型、控制中心、典型车站及车辆段的通信设备布置情况等16信号能够初步表达系统功能及系统构成、系统控制模式、信号设备布置情况等17自动售检票系统能
21、够初步表达系统功能及构成、主要设备选型及配置、典型车站设备空间布置等18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能够初步表达系统构成、典型车站自动报警系统布置等19综合监控系统能够初步表达系统功能及构成、主要设备选型原则、典型车站控制室和设备室布置等20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能够初步表达系统功能及构成、设备位置等21乘客信息系统能够初步表达系统构成及功能、主要设备选型及配置、典型车站设备布置等22门禁能够初步表达系统构成及功能、主要设备选型及配置、门禁控制点布置等23运营控制中心能够初步表达调度大厅调度台、设备机房设备、电源室设备等的工艺布置,以及相关专业设计(参建本表格中的其他专业)等24站内客运设备能够初步表达设配选
22、型及配置、电扶梯布置等25站台门能够初步表达系统构成及功能、设配选型及配置、设备空间布置等26车辆基地能够初步表达工艺设备布置、辅助生产设施布置、站场布置及相关专业设计(参建本表格中的其他专业)等27防灾能够初步表达相关防灾设施和人防设备布置等28环境保护能够初步表达声屏障设置形式及其他环境保护设施布置等2 模型细度:应达到初步设计深度,支持施工工法、换乘方案、重大工程风险等分析,满足初步设计阶段BIM应用需求;3 成果文件:初步设计模型,BIM应用产生的方案模拟视频、方案分析报告、控制因素分析报告等。4.3.4 施工图设计阶段模型创建及成果要求如下:1 模型创建范围:在初步设计模型基础上,通
23、过增加或细化模型元素等方式创建施工图设计模型,建模范围及深度不低于表4.3.4要求,可根据需要提高模型深度;表4.3.4 施工图设计模型的创建范围序号专业模型应满足的最低要求1场地能够准确表达城市自然地理现状、地形、地貌、施工占地情况等2地质能够准确表达拟建场地的地质构造、不良地质和特殊岩土分布、场地土类别和场地类型、地下水类型等3车辆能够准确表达车辆选型、编组形式、主要技术参数和来源等4限界能够准确表达区间隧道、车站、人防门、射流风机、屏蔽门、车辆段存车线等的限界等5线路能够准确表达线路的空间位置(平、纵断面),以及车站区间结构、附属结构和预留规划交叉线的结构轮廓和位置6轨道能够准确表达轨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轨道交通 工程 BIM 应用 指南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03965.html